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你不买房,实际上获得商品的成本在下降。
知乎戾气上这么重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北上深难留住“or”留住了但很痛苦“的状态,
理解...吧。
推荐一本书吧,特别好:
推荐回答:
匿名回答:
匿名回答:
@小明(小明 - 知乎 (zhihu.com))
匿名回答
匿名回答
所有回答工地,外卖,家政,清洁工等等的人
我希望你们真的能去干一干再说话。
我可以很明确告诉你,夫妻两开个早餐店,一年纯挣个三十万到五十万一点问题没有。
然后你可以试试你去开个早餐店能亏到什么程度。你晓得一个普普通通,油油腻腻的早餐店,里面有多少门道,多少艰辛吗?
(我说早餐店是想表达,别说十分之一,真正长久开下去的能赚钱的百里挑一,有些人却拿这个例举例。不是说开个店就能几十万,而是说赚几十万的店因素太多包括运气,请看清楚再来评论里喷。)
同样的 我见过一个力工,一天1500,活还很多,但是他这样干下去能活五年都是问题 小腿上静脉全部外突像青色绳索一样缠着
同样的,工地上你们羡慕的几百一天的水电泥瓦木,一年能赚十二三万是有不少的,但一年赚七八万,五六万的也野了去了,无病无保,旱涝不保收。而且还要面对强大的赌博,色情诈骗氛围。
还有卡车司机,你可以问问长途卡车司机路上有几个爹,有多少运费纠纷,有多少糟心事。纯雇佣的电动卡运快递一个月6000要几点爬起来,要不要装卸货,至于土方那种渣土车,没什么好说的了。
奥,还有外卖,你可以去送送试试你能坚持几个月,拿几个钱,外卖站里是什么江湖。
当然比如月嫂,住家保姆这种伺候人的活你觉得你也能干,很轻松,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可能你觉得雇这些人的全是杭州大火那种傻子家庭是吧。。。
这些行业无一例外的不是流动率极高就是年龄老龄化,学历,行业经验门槛几乎没有。
那问题来了, 年轻人,大学生全是睿智,他们不去卷这些行业,拼命去卷公务员 ,计算机,金融,教培。
全世界就你们聪明,所有人都是傻子。你们看透世间一切。
城市化到高度发达程度,人力服务本来就会如同欧美一样达到很高的标准,那问题是 我们达到高度发达程度了吗?工地上狂干快干三天并一天你看不到,外卖超速逆行抢道你看不到,无数的纠纷潜规则你看不到,你只看到一天几百块
什么时候这些行业开始讲月薪,开始讲一个月保险怎么交,再来讲他们越来越好
因为你在钓鱼。现在房价收入比比10年前还高。
去 杠 杆
您快到主席台前面来
增速是变好的速度,“经济增速慢了”对应的是“变好的速度变慢”。
但只要增速大于0,就是在“变好”。
是吗?
我是2002年搬的家,那时候门口有一排底商,包括一家超市和网吧,小区外二楼是一家饭馆,有做的超级好吃的宫保鸡丁。
大约是12年左右,宫保鸡丁饭馆完蛋了,之后那个位置一直是饭馆轮替,我见过新疆菜,见过重庆火锅,见过创意烧烤,特色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一家活过1年。
在饭馆完蛋的同时,底商也开始洗牌,除了超市和网吧还有理发店,其他的店面不断易主,美容院,鲜奶店等等,也是基本没有活过一年的。
哦对了,除了新开的房地产销售处。
时间继续推进,到了差不多19年左右。
二楼终于稳定下来了,但可惜已经不是饭馆,而是变成了……幼教。
与此同时,底商区也不再百花齐放。
在原来超市的不到20m的距离上,出现了一家新的超市。然后再过半年,原来的超市受到分流打击,分出了大部分店面…新变出一家生鲜超市。
超市,超市,还是tmd超市。
时间来到20年疫情。
开了二十年的网吧嗝屁了,又变成了一家超市。
大概是天底下的生意只有超市还能活下去了罢。
但真的如此吗?
生鲜超市疫情刚起来时大家出不去,卖得火爆,但疫情少一好转,它又变得冷清,后来也不干了,店面空了下来,到现在也没人接盘。
开了20年的老超市,苟延残喘了一阵,今年也关门了。
我不知道题主是否足够细心去观察身边的变化,但纵观我家门口店面20年的发展历程,实体经济到底变得多困难我想不用我过多赘述。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高涨的地价摧毁了商业多样性,以至于只有高流量的超市和高利润的教育行业才能负担得起。
我再说个恐怖的事。
今天我去上英语课,大家都是博士,在同学互相介绍中,所有人的愿望都是make more money/become college teacher。
没人关心science/humanity。
-------------------------------------
其实很多人都表示了认同。国家这些年一直都在提高基层底层的底线,其实很多人也都明白比如各种基层保障(如果你体会不到说明你不是底层基层)。但是吧,最苦恼的肯定是中产,因为中产基本都是主要受影响的群体,中产永远有着向上的积极,这是优点也是缺点,缺点就是中产也是最难被填满欲望的一群人。这不怪中产,中产所处的位置,没办法让他们有安全感。
国家想实现共同富裕,肯定是要提升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相比较中产其实很多中产的生活水平已经很不低了很多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国家这个时候不可能再去提高中产生活水平,因为没法提升,总不能把中产提升成权贵吧?想多了。而且中产人数远没有底层多,国家要是想实现目标,肯定首先要照顾底层。
很多话不好直说,但是你们都能明白。
很多人不要抬杠,多半是的意思应该能懂?哪个群体都有特例
看这个问题中产很受刺激,那就说说中产?刺激到你们纯属故意
U1S1,中产这个群体从开始就很奇怪。这个世界只有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资产阶级),这又出现了中产阶级
属于资产阶级?显然不属于啊,人家是掌握生产资料所有的,大部分中产就是打工人。极少部分自己创业的中产属于资产阶级?其实也不属于,你所谓的资产和资本家来说,不值一提,资本家要是想真的搞你你毫无反抗之力。
属于无产阶级?很多中产内心,是特别怕归类为无产阶级和基层的,这几个字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无法接受的“侮辱性词汇”,你特么才是无产,你全家都是无产。中产眼里的自己是属于有产的,好歹也是社会有身份的人,怎么能和底层无产阶级相提并论?
但是实际上呢?中产也是标准的无产阶级,只不过稍微富裕了的无产阶级。举个简单的例子,都是打工人,底层员工和中层领导是老板?显然不是只不过一个帮着老板行使部分管理底层的权力罢了。只有老板才是资产阶级。而中层是最精神资本家的,明明是打工人,但是思维和处身都向着资本家。
很多人又说了,很正常啊毕竟是老板养活中层啊。
这又是典型的回到了老套路,明明是无数基层养活了上层,反成了上层养活了基层。
真正的底层人民和上层都很容易阶层内团结,中产是内耗最严重的。不光社会就是大家朝夕相处的公司也是,基层员工大部分很团结,上层更团结,内耗内斗最严重的就是中层领导。中产最大的作用就是,无产的身子,资产的思想,帮着资产破坏底层无产的团结。
那么中产阶级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呢?很显然是资本家为了分化无产阶级阵营发明的,而且这个分化发明非常有水平。
再补充点就是,其实很多道理都很简单,资本家真的特别擅长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转移主要矛盾。
具体例子有很多,比如殖民者和原国民的矛盾,转化成买办和国民的矛盾(比如曾经的英国殖民者和香港底层的矛盾,转化成地产商买办和底层的矛盾,甚至还能再一次转化成人民跟港府的矛盾)
比如公司顶层和基层的矛盾,转译成中层领导和基层的矛盾,顶层摆出一副和善可亲的面目(打工人应该都深有体会吧?)
比如网购买假货,其实是用户和平台的矛盾,被转化成用户和商户的矛盾。
例子太多了谁都能随便举很多,只是很多人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忘了立场。而且买办/中层/商户这些,因为被短暂的利益收买,就已经忘了初心忘了它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炮灰。
我就讲一个我的感受。
从我参加工作到现在10多年里,
哦,我是金融工作。
我的客户群体,
从最初的实业为主,
到现在,几乎没什么做实业的了。
我所认识的开工厂的老板,要么破产跑路了,
要么都转行去做其他生意了。
比如:房地产、开酒店、搞教育、搞市场等等。
细想一下原因,
因为工厂真的开不下去了。
那些有土地厂房的,
发现,自己开工厂,赚的钱还不如把厂房租出去,一开始,出租可能没自己开厂赚得多,
可现在,原来的厂房,不但有开工厂的来租,
还有开饭店的来租,
开培训机构的来租,
甚至还有开商场的来组。
租金出的远比那些开工厂的给的高。
那些没厂房土地的,
租金压力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价格却被贸易商压得越来越低。
他们搬了一次又一次地址,只为寻找更廉价的厂房,
直到实在做不下去了。
更直观一点,
我家楼下一条街的商铺,
10家里面5家房产中介,
剩下1家超市,
1家宠物店,
1家水果店,
1家几乎几年换一次主人的理发店。
还有1家牛肉面。
你看,这正常么。
实体经济已经被打压到濒临崩溃的边缘了。
高利润的行业在不断崛起。
渗透与沉淀
其实是这样的,我们慢慢老了,首先那些出去吃吃喝喝耍耍的活动渐渐少了;然后瞌睡也开始少了,早上有时间自己做饭了,晚上也有时间做饭了,不用谈恋爱了,每一样都让我们开销变小,闲钱变多了,日子感觉上就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