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二甲双胍。
有些朋友对我说的有疑虑,我就贴个链接,大家自己思考。
(以下原答案)
扩展解读太多了。
大家只需要知道,很多惠台政策从2021年6月起,都是违法的。
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2021年6月29日发布的《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市监反垄规〔2021〕2号)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二)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包括但不限于:
1.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实施特许经营或者以特许经营为名增设行政许可;
2.未明确特许经营权期限或者未经法定程序延长特许经营权期限;
3.未依法采取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竞争方式,直接将特许经营权授予特定经营者;
4.设置歧视性条件,使经营者无法公平参与特许经营权竞争。
第十四条第三款第2项、第3项规定:
2.对进口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
3.没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依据,对进口服务规定与本地同类服务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
如果相关生产和经营者认为,有惠台政策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破坏了市场正常竞争,存在事实上的行政垄断,伤害了自身利益,可以拨打12315,12345向本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市场监管总局举报,要求更改或撤销相关惠台政策。
根据台湾“农委会”统计数据,台湾莲雾去年出口总计4942吨,其中有4792公吨都销往大陆,占比将近97%,其余有111吨销往香港、28吨销往加拿大,8吨销往新加坡;释迦部分,去年出口总共约1万4284公吨,其中有1万3588吨销往大陆,占比超过95%。莲雾、释迦被禁止销陆恐引发不小影响。
台湾岛内的1450又要开始全面启动了!设定这是“凤梨事件”的翻版,上次有名嘴说要吃18kg,搞得变成每天问候语,“你今天吃凤梨了吗?”
看来,接下来,变成“你今天吃莲雾了吗、吃释迦了吗?”还要强调是18Kg哦!
1450肯定会强打:
“中国打压台湾、欺负台湾”
“我们是骄傲的、勇敢的台湾人”
支持台湾、捍卫台湾
坚持“台湾价值”
我们要来吃爆莲雾和释迦(18公斤)
当初网友的玩笑话,想想这才过了半年啊没想到居然真的一语成畿。
当时台湾凤梨成为继猪肉之后第二个被海关禁入的产品,因为我们的国台办发言人就叫朱凤莲,所以当时网友就开玩笑,按照国台办发言人名字顺序来,先是猪肉,再是凤梨,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莲雾了,因为这三种台湾产品首个字正好对应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名字。
并且当时,有记者提问:“大陆暂停台湾凤梨后,莲雾、释迦等是否也岌岌可危?”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回应: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我名字的段子,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觉得这反映出,网民高度关注两岸关系,也高度关注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否暂停台湾菠萝制品及其他一些农产品输入大陆,由主管部门依据大陆相关规定和标准来决定。朱凤莲强调,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并不难,关键是民进党当局丝毫没有为台湾农民着想的意愿,做些吃菠萝的表面文章,不过是想蒙混过关罢了。
没想到现在终于尘埃落定,变成了事实。
把台湾所有水果都给禁了吧,这样台湾省的人就可以一日三餐吃水果,活成了《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的生活水平。
欲成仙,先吃水果。
主要还是表达一个以我为主的姿态。
现在是不是惠台,要听其言观其行,肯定不会再有无条件的单方面的讨好。而暂停进口这些货的影响微不足道,2020年对岸向我们这里卖的东西里大头内容是这样的:
积体电路(集成电路)750.34亿美元、电子零组件(不含积体电路)88.79亿美元、液晶装置57.16亿美元、铁或非合金钢及其制品47.53亿美元、储存媒体45.62亿美元、电脑零附件42.78亿美元、钢铁制螺钉螺栓及其制品39.69亿美元、DRAM34.19亿美元、印刷电路31.77亿美元、电容器及电阻器21.65亿美元。
什么才是对面的王牌产品,大家看到了。集成电路产业一定要崛起,去掉卡脖子的关键点,把高端的产业拿到国内,让对面那帮人拿不到超额利润。
所以水果什么的,随便吃,不用关心产地。电子产品能买替代产品就尽量买,等国货成长起来,把对面最强的产业打掉,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可豪横的。
伤害不大,但极为有趣。
1,大陆水果一直卖不进台湾,以严格管控农产品进口的日本和欧洲,大陆都进得去,台湾不行。
2,切香肠,农产品只是开胃菜。大头是台湾的传统制造业。
3,对岸扬言上诉到wto,就说一句:然后呢?蔡女士洗洗睡吧。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我差点儿就买票了,临了去了趟豆瓣。
哎!
我差点儿就买票了,临了去了趟豆瓣。
哎!
我差点儿就买票了,临了去了趟豆瓣。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