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确实是这样,但是其实在学术上一百年前就开始研究,到了几十年前理论发展和被讨论的很完善了。由于过早的在欧美被证明,被讨论,20年前就跌出了热门研究题材——大家纷纷换了研究方向。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看费孝通的书。
总体而言,这是农业社会发展去工业社会的一个必然趋势。即原有的“农耕经济形成的熟人社会文化”向工业国的“冷漠型社会文化”转变的一个必然后果。中国虽然情况复杂,但基本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
按照功能社会科学的理论,在农业时代中,交通并不发达,大家习惯群体生活,在一个小圈子内,“钱”并不是万能的。强调“感情”,可以换取更大的利益。比如你帮助了你的邻居,等你在你们村子里建房子,其他人也会帮助你,你就不需要跑去省城,或者县城,去请专门的施工团队。这种便利体会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一些生活琐事,大到打群架,婚姻介绍,甚至某些违法行为,都可以用“熟人”来解决。
过去40年,是中国人口史上的一次大发展,主要特点是人口城市化,即几亿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打破了原有的一些概念,比如“乡亲”感情变得更加的淡泊。原先的城市结构也被打破,大量城市扩建——以前的居委会失去原有的效力,工业区和部队大院的你认识我,我认识你的现象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城市社区了。商品房和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花更少的时间做“邻居熟人社交“。普遍转向”职场社交“或者”利益社交“。
熟人社会带来的便利——在很多大城市失去了以前的作用。比如现在你要装修房子,在城市直接雇人即可,叫邻居帮你做的情况较少。当你遇到麻烦的事情,大家一般会鼓励你找警察或者律师,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叫一帮”兄弟熟人“跟你撑场子。人的本质是很趋利的——当”熟人“并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利益,你自然会选择把时间花在其他可以帮助到自己的事情上,比如”赚钱“。
如果你是70-90年中出生的,你的体会会更加深刻。因为出生的时候,基本上还属于“熟人社会主导型”,结果长大了,时代发展了,经济发达了,大城市生活都偏向“冷漠社会型”。生活在这种时代转变中的人,体会往往更加深刻。比如小时候,父母那代人都是“熟人介绍”的方式谈对象;现在都是公司的专业团队介绍,或者“XX软件”上交友。小时候经常陪父母去串门,探亲走访;现在自己做大人的时候,周六周日都在补睡眠。也有70-90年这20年中出生的人,特别讨厌熟人社会——比如不喜欢被亲戚或者父母的朋友说三道四,更喜欢享受自己的生活。当然,也有人喜欢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社区,喜欢周围都是亲朋好友,这也是因人而异了。
总之,要讨论的话,里面有太多内容了,就不一一介绍了,理论都较为枯燥。文化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复杂,我国目前也并不太鼓励针对现代社会文化问题做研究——研究文化,普遍都是研究古代的诗词鼓舞,跟史学和考古重合度较高。只是个人觉得很可惜,很好很实用的研究方向,国内做的人实在太有限——甚至很多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这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以前宣传是的,我上学的时候教科书还这么宣传呢。
还包括封建制度,说中国封建王朝。
可教科书又说封建制度是领导的领导不是我的领导,臣子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
这又跟我认知中的中国古代帝国不同。
别说秦朝,周朝就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莫非王臣了。
夏商应该也差不多,毕竟世界政治有个几千年不变的现象,那就是承袭前朝制度框架,自己再做修改。
大致框架是差不多的。
西方封建国家,自古以来也都是那样,大致框架基本没变过。
更别提非洲拉美,那更是一直都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