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有多民主?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yun-fei-30-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苏联的民主,和现代西方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同的事情。

在政治顶层实际上是一种“共治”的模式,大致就是专业领域专业部门负责,其他领域集体投票负责。即使是斯大林,多数时候也要受到各种限制。斯大林很多自己的想法如果通不过多数投票,最后也是没用,理论上二战后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但是那时身体不行了,所以也是有名无实。

真正在苏联试图搞完全独裁的,其实是另外两个人,一个是赫秃子一个是老戈……

勃总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就是不集体通过的事情,宁可不动如山,所以他的时代也被称为停滞时代。

列宁时代他在多数时候也是面临各种党内反对,不过有的时候他一个人能喷倒一片或是以辞职为要挟……

后来到了苏联末期,一些高层智囊发现这么搞下去简直瞎扯淡,必须强化最高领导人的权限,不然国家做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俄国历史上最搞笑的一幕出现了:主张独裁的和主张民主的同时押宝老叶……

最后的结果就是1993年宪法这个怪胎诞生了,一边写满了民主自由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写满了苏共总书记们梦里都没有过的总统权限。

当然经过那之后几十年的磨合,又形成了日常工作各个部门派系自已做,有了纠纷普京自己最终拍板的局面。然后大家发现这不就是沙俄19世纪的政治管理模式么,平时国务委员会和部委干活,有问题开联席会议吵架,遇事不决问沙皇……

所以吧,民主什么的并不重要,就是一个噱头,重要的是是否有一个有效率的,能平衡利益格局和稳定的决策机制……


user avatar   si-nei-zheng-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表面上看:

苏俄自从18年开始就规定了全国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只要年满十八周岁,不属于反革命和罪犯就具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与之相对,美国给予妇女选举权是1920年,英国妇女普遍获得选举权是1928年(18年时规定只有超过三十周岁并且有财产权的妇女才有选举权),欧洲共和革命的摇篮法国直到1944才批准全体妇女的选举权,这项权利直到45年击败德国后才得以实施。至于民族和种族问题,西方国家更加落后,美国直到1965年黑人才获得选举权,英国直到1969年全民选举权才确立(68年选举权年龄放松到18周岁),法国则是在1974年才把全民选举权年龄下降到十八周岁。

这方面看,苏俄-苏联还真是领先西方国家太多,直到斯大林去世,西方国家的全民选举权制度还没有确立呢。

一些具体的事情方面呢。

比如妇女权利、劳工权利和民族平等方面,斯大林同期的所有列强,还没有谁敢指责人家苏联这些方面的民主措施落实的不好。十月革命为俄国妇女带来了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虽然开创时期是属于列宁时代,但是斯大林时代是继续发扬光大。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农村,虽然妇女获得了法律和政治上的解放,但是几百年封建制度男尊女卑的习惯还很强,于是在西伯利亚的集体农庄,通过给予妇女独立收入的方式,让妇女反抗男权恶习的传统成为现实。当时一些农村里面发生过“妻子罢工”的运动来反抗男人们的家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她们一个星期内就把那种由来已久的习惯(指丈夫殴打妻子)粉碎了”。在各基层苏维埃选举中,妇女们也打破了男人垄断的权利世界,大量基层权利组织中经过选举产生了大量女性干部和代表。

苏联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最艰难的一环在中亚,伊斯兰地区,自古以来女性地位就非常卑微。女人被当成财产随意买卖,童养媳现象非常普遍,妇女出门强制带面纱,甚至当地传统使丈夫有权杀死不戴面纱的妻子。革命刚胜利的时候,这里对妇女解放的抵触情绪依旧非常强烈,包括部分当地发展的布尔什维克基层党员也有这种情绪。当地的教权分子和地主,绑架虐杀参加解放运动的妇女。在塔什干,有个学校的女学生利用假日在村子里宣扬妇女权利,结果尸体被肢解装到车上给送回了学校,车上还写着“这就是你们妇女自由的报应”;有个村姑拒绝了地主的求婚,那个恶霸地主就唆使恶棍们将其奸杀抛尸河中;有妇女积极分子在农村宣传女性解放和摘去面纱,竟然被毛拉活活烧死。。。。这些事还都是十月革命后的事情,是中亚本土的反动派对解放运动的抵抗。而当地反动势力的倒行逆施反而进一步激发了妇女的反抗。在布尔什维克的支持下,妇女们经过多年的斗争最终解决了问题。布尔什维克在当地建立儿童诊疗所,本地妇女在里面见面时都可以不戴面纱;党组织对基层党员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必须允许自己的妻子摘除面纱。大力进行解放女权的法律和政治宣传;对虐待杀害妻子的丈夫进行公审大会;人民法庭推翻了旧的教法体系中认定的迫害妇女的无罪行为并进行定罪,公开处决虐杀妇女的罪犯;在中亚地区大力推进工业化以便提供给妇女和男人同工同酬的能力等等。以1928三八妇女节为标志,在中亚许多城市同时举办了妇女大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搞了摘除面纱活动,妇女们一齐将面纱摘下丢掷在地上,进行游行,这是一个当地妇女解放运动最终取得成果的标志。在那之后当地还有写传统习惯残余,但是也是越来越少了。女人的政治经济权利和生命健康权利都得到了保障,这一伟业正是在斯大林时代彻底完成的。

至于民族问题方面,举个犹太人例子,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法律是明令将反犹主义列为犯罪行为的,这才当时全欧洲弥漫的反犹主义浪潮中不得不说是一种清流。在卫国战争的撤退居民行动中,往往有意识的给予犹太人优先权。理由是,留下的犹太人肯定会被德国人杀死,而俄罗斯族人幸免于难的概率大一些。据说这项政策在战争中拯救了约二百万犹太人免于死难(不过这个政策也导致了犹太人和留下的俄罗斯人疏远情绪,以及导致了东部地区难民中犹太人比例增大,而难民对当地居民来说是负担,是不受欢迎的。这些事都是在民族中造成矛盾的诱因之一,也是战后一段时期内苏联民众反犹情绪的来源之一,但是这却不能否定在战争中保护犹太人生命而优先向后方撤退行为的合理性)。在战后苏联的确出现了一阵子反犹情绪,但是这个问题,公正的说不是官方行为,因为苏联官方法律里一直把反犹主义定为一种罪行。那阵子反犹情绪的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前面说的政策造成的俄罗斯族的反感情绪外,还有诸如西方国家在战后对苏联遏制政策导致的爱国主义情绪滋长的过激部分(对西方言而无信感到的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把除了俄国以外别的国家也发明过好东西的想法指责为世界主义的病态的思维,然后从反西方情绪发展到连犹太人一起反的情绪);从波兰夺取其东部土地导致国内反犹主义思想居民数量增加(二战时波兰的反犹情绪也非常强烈);战后初期困难情况导致民众心中的郁闷情绪无从发泄;部分民族主义思想强烈的干部的有意煽动等等都是因素。不过这段时间内,反犹主义并非官方行为,而宣布反犹太主义为非法的法律依旧有效,总得来说,战后一段时间内的反犹主义情绪主要是民间自发产生,有其时代的复杂背景。而伴随反世界主义思潮的结束,反犹主义情绪也就跟着过去了。这股特定时期的魔怔思潮过去的原因有一下几点:1950年四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完成重建并且恢复历史最高生产量,物资紧张的困哪时期过去。同时苏联原子弹研究成功,美国核垄断的威胁结束。还有中国革命成功,中苏同盟建立等因素。战后初期的困难时期的结束与不安全感的逐渐消除,让激进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绪开始消散,没必要那么绷紧神经看什么都带一股戾气了。

诚然,以上的例子都是片面的例子。无非是想说苏联的列宁-斯大林时代的民主建设情况。俄国有着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底层工农群众没有人权。而列宁-斯大林时代对于社会基层工农群众的解放,人民从奴隶变成了具备政治和法律权利的公民,这种身份的转换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那个时代苏联的工人和农民都变成了“新人”,正是从被奴役趋势的境地转换成了拥有独立人格意志和权利的人,从被奴役着工作转变为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苏联的工农群众才会爆发出建设的冲天干劲,自发的满怀热情的投入新工厂和新农庄的建设之中,这才是苏联快速工业化弯道超车的基础所在,也是未来卫国战争中高涨的爱国热情的由来。诚然,在一片空白的领域去绘制未知的复杂的蓝图总伴随着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我并不是在吹嘘斯大林时代是什么人间天堂,无数具体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中不断的出现,但是苏联人民依旧以革命热情去努力着解决。斯大林时期的民主和法制过程也出现巨大的挫折和破坏,肃反运动扩大化是斯大林无法抹去的黑点,先锋队体制自身局限性也伴随着建设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其弊病。但是凡事都是有因有果,岂能以偏概全把斯大林时代民主法制建设的错误放大到全部而抹煞斯大林时代苏联民主建设上的成就呢?

斯特朗在她的《斯大林时代》的前言里有这么一段评论,我觉得很不错:

“总结这一时代还嫌过早,但是总得试一下。因为这个时代已经引起了争论,世界各地的许多人的信念发生了动摇。赫鲁晓夫所揭露出来的在第一次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发生的千百件残酷的冤案和粗暴的镇压行为,恰恰使那些最优秀的人们感到不安。他们问道:这是必要的吗?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始终都将是这样的吗?或者这仅仅是由于一个人邪恶的天性呢?

我相信俄国人是不问这些问题的。他们的建设已经远远超过了斯大林的时代。他们在分析这一过去了的时代,那是为了达到更美好的未来。他们知道人类一切进行都是要用极大的代价去换取的,不仅要有英雄们死于疆场,也要有人受冤屈而死去、他们也知道,在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生的一些坏事,不论是产生于必要、错误或者罪恶,都远远不及西方世界在武装干涉和希特勒侵略中蓄意加于他们的祸害,甚至也不及美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给他们带来的损失。他们将弥补他们自己的缺陷,而无需我们来出主意。

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生气勃勃的伟大时代,也许是最伟大的时代。它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它使一切参与创造这个时代的人都发生了改变。它产生了千百万的英雄,也产生了某些恶魔。比较渺小的人今天可以回顾这个时代并且列举它的罪恶。但是,那些在斗争中生活过来的人,甚至许多因为斗争死去的人,却曾经忍受了祸害,并认为这是建设的一部分代价。

我们难道能够忘记1940年的欧洲吗?那时法国的军队在希特勒面前十一天就垮了,那时欧洲害怕要有一个新的长达千年的黑暗时代。我们难道能够忘记那些自称为相对于所有奴隶种族的一个主宰种族的人们对全人类的进攻,能够忘记这一进攻是怎样在斯大林格勒的儿女们面前粉碎的吗?他们狂热地、浪费地建设着,但是他们建设成了当全世界都摇摇欲坠时能够昂然屹立的力量,为此今天全世界都应该感谢他们。

还不仅是为了这一点。斯大林时代不仅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足以制止希特勒的力量,它还建设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基地......(略)这一时代发生的一些坏事有许多原因-有俄国过去的习惯,由于敌人包围的压力,由于希特勒的第五纵队,以及部分地由于那个领导人(斯大林)的性格。它们的产生,首先是由于民主的、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把带头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让给了一个文盲的、技术落后的国家的农民去做,而这些农民虽然自知对于这样一个任务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却仍然进行了这一建设”

这段描述里的“俄国过去的习惯”其实对于导致斯大林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是有很大影响的。斯大林和俄国人不知道西方选举制度运用的方法,就是斯大林后来知道了,也没啥深刻印象。斯大林本人在十月革命后的初始地位并不高。他之所以当上总书记这个位置,实在是没人愿意和他争,当时比他地位高的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人都觉得总书记这个职务无非就是个办公室主任(总书记的原意是书记处的一把手),没什么意思,就把这个位置让给政治局里地位较低的斯大林了。当然在未来的实践中这个职务发挥的重要功能而导致这个职务成了党的实际领导者的事是后话。至于为什么斯大林在政治斗争中都赢了,和斯大林本身的一项特殊技能离不开:他总能让自己处于多数,成为多数的代表。根据斯特朗那本书的形容:“他(斯大林)待人是谦虚的、直爽的、朴实的,他对问题的分析异常明确。他判断集体意见的技巧是从早年就学会的。一位老布尔什维克告诉过我“他是一个安静的年轻人,总是坐在委员会会议室的边上,说的少,听的多。每当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提出一点看法,或者只是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我们逐渐看出来,他把我们共同的思维总结的最好。”这段描写是任何曾和斯大林一起参加过讨论会的人都承认的。这说明他是怎么样保持多数的,因为他首先估量了多数人的意见,然后才制定路线。因此,他的头脑并不是一个相信一道命令可以违背多数人的意志而能够付诸实施的专制者的头脑,但也不是一个只会等待投票结果并且把它看成最后决定的被动的民主主义者的头脑。斯大林知道多数人的支持对于健全的政治行动是必要的,同时他也知道多数是怎么形成的。他首先试探多数人的想法,然后用他自己的话把决定推向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最大的极限。”

托洛茨基他们这些西方派领导人就没有这个本事,他们虽然很明白西方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但是在俄国太脱离地气。他们无法做到斯大林那样去主动注意人们的愿望,去接触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人:上到大科学家下到普通的农民斯大林都邀请接见并仔细交谈过,倾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诉求和不满。一个领导人得察觉自己管理下的民众到底是什么意志并能转化行动。当年斯特朗刚到苏联的时候,办了一个英文报纸,结果因为这个办报的事情和俄国编辑发生纠纷,一气之下打算离开苏联,然后斯特朗的朋友和她说可以试试找斯大林申诉。她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给斯大林上了一书,结果没想到她的申诉居然被斯大林受理了,斯大林还专门抽空搞了个小委员会处理她的申诉,并亲自倾听了解斯特朗到底是什么诉求。这事给斯特朗印象极为深刻。这种礼贤下士的作风,托洛茨基他们基本学不来。当然,到了后期,在历经各路反对派的斗争中,斯大林本身也在逐渐改变,最终量变到质变,作风也就变了。前期就是利用多数打击少数,还是讲理讲法的,后期渐渐变得对反对派赶尽杀绝了。经历了太多人也会变的,这是个挺让人唏嘘的事情。但是还是那句话,在民主法治方面,斯大林有错误,他的统治有专制粗暴的成分,但最终还是不能抹煞他在俄国那个时代的群众民主建设中的功绩和成就。


user avatar   qia-er-de-zhui-sui-zhe-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贴一点关于大清洗方面的资料吧:

二、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争论最大的人物。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并非只是因为帝国主义者的攻击,而是因为甚至在那些充分肯定斯大林功绩的政党中,一说到斯大林似乎也底气不足。由于戈尔巴乔夫等人对斯大林的进一步丑化,1988年俄罗斯的民意调查统计显示,斯大林在苏联所有领导人中评价最低,对其持肯定态度的只占8%。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为什么斯大林的错误显得如此不可原谅?这里始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清洗”。由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疯狂攻击,而当时关于“大清洗”的一些客观事实和数据没有公布,加之这些话出于苏共领导人之口,一时间“滥杀无辜”的恶名不仅使斯大林,也使全世界共产党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1.随着俄罗斯近年来对历史事件的逐渐澄清,对斯大林在“大清洗”问题上的评价开始还历史真实面目。2008年8月版俄罗斯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一方面承认“大清洗”问题发生的严重性,认为“大清洗”是“所有课程中最为沉重的课题”;但和以前对它全盘否定的态度不同,认为“大清洗”有必要性一面,这个问题充满矛盾,必须辩证看待。

书中认为,最重要的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大清洗”的客观因素。由于党内一些人对斯大林加速现代化方针的对抗,因此当权者担心失去对形势的控制乃是实行“大清洗”最主要的原因。教材认为:根据1936年制定的新宪法,以前因政治原因失去了选举权、而又不属于斯大林政权同盟者的人,将重新得到选举权。这就使当政者担心:党面临失去“党管干部”的控制。如果破坏了这条原则,在社会上已经发展起的各种反对势力、党派和思想潮流影响下,党就会失去垄断地位。这不仅会威胁斯大林的领导,甚至可能使一些领导人遭到肉体消灭。教材参考书进一步指出,在党的十七大选举中已经显示了这个端倪,使执政者感到了政治不稳定的威胁;国外侨民团体积极的反苏活动增加了这个威胁感;其他国家发生的“第五纵队”的活动,特别是西班牙的例子,也引起苏联领导人的担心;军队领导人中的那些完全存在的消极情绪也不能不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而这在发生了针对国家领导人的恐怖暗杀活动后形势显得特别紧张。基洛夫的被刺成为这种担心的催化剂。和党内普遍蔓延的“右倾”思想(布哈林等人)作斗争不仅涉及思想斗争、也涉及政治斗争。斯大林不知道下一个暗杀对象是谁,所以必须对不能成为他的伙伴的对手实行打击。教材参考书特别强调,动员性的体制要求的不是各持己见的领导层,而是决不怀疑上层决策的正确并能坚决完成它的一切决议的领导层。这是实行“大清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大清洗”的主观因素。认为这是和布尔
什维克党的理论原则和实践、也和斯大林个人品质有联系。教材参考书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讲明,斯大林是在具体历史形势下采取的行动。他作为这个制度的领导者、保卫者,作为要把国家变为工业国,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国家管理体制最坚决的拥护者,作为在即将面临一场大战威胁的国家的领袖,他的行为是完全合理的。而当斯大林刚刚感到社会磐石般团结的模式已经形成,“大清洗”就立即停止了。这发生在1938年夏。

教材并不否定“大清洗”也产生了消极后果,但认为这主要由贝利亚造成。教材写道:“很快大清洗变形,完全成为另一种性质和负有另一种使命。这是在贝利亚担任内务部领导后。清洗超出了从前的范围。提出清洗要服务于工业发展任务。根据内务部指示要保证有计划的逮捕一批对于解决国防任务所必需的、以及在远东和西伯利亚负有另外任务的专家和工程师。清洗变为解决经济任务的实用工具。当然,不可能对此进行辩护和解释。但是也清洗了那些消极怠工的人。”

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大清洗”问题。这就是当前俄罗斯史学界新的观点。由此也多少洗刷、减轻了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被强加的罪名。
——《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俄罗斯对苏联历史从全盘否定到公正评价》
作者:吴恩远
来源:《红旗文稿》2009年07期
文章链接:wap.cnki.net/touch/web/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默认西式那种公开选举政治官僚的模式是唯一民主,那确实苏联不够民主。

苏联这种专家治国的民主很有特色,前提得是政企合一。简单来说把苏联比做一家巨型托拉斯就行,政治局就是董事会,今天我党的政治结构也依然沿用这个模式。

把苏联看做企业就很好理解了,每个企业都有大量不同业务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人事结构和升迁。

意味着理论上只要基层职工业务能力强,就能从部门基层爬到中干,再到部门领导,进而进入董事会成为分管若干部门集合的行业领导。

一家企业的运行肯定需要若干不同行业部门的集体协调才能运作,我们称之为集体领导,也可以称作民主。

就算是斯大林也不可能由着性子反对专家意见,这一套是他们定下来的,怎么可能自己打自己脸。

由于工业化加深和劳动分工细化,使得国家机器也会越来越庞大,只靠原有决策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运行,这就诞生了辅助决策的各种顾问委员会。

这其实会导致决策分散,进一步加剧不同行业的壁垒夺权和专家治国现象。有点类似中国的内朝外朝化和三省六部制,本意是为了集权,结果反而造成了更加分权。

如果分权就是民主,那苏联确实是死于太过民主,而美国就是太不民主了。

在这种严丝合缝的体制下党组织确实意义不大,也难怪他们总想把苏共抛弃。忽视了意识形态工具的价值,或者说技术官僚的理性化治理不需要这套东西。

这么看来民主的俄联邦才是苏联一长制的完全体,和我国正好反过来,政党是个人权威的附庸。政党是不必要的存在,不必领导一切,管好本职工作就行。俄式民主就是要选出独裁者,恰好补上了政治官僚上位途径。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而与之对比,毛在76年初与远新的谈话中,提出让华主持工作,远新回答:我这就去传达主席的决定。这时毛严肃的提醒,不,是我的建议,当否要请中央讨论。

从态度上看,区别还是挺明显的。


我真是大受震撼。

我找了一些素材来证明:


这一点在1954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华时已开始表露出一些迹象。当时,苏联已通过决议要实行“集体领导制”,因而去北京访问的是起主导作用的“五位”——赫鲁晓夫、布尔加宁、马林科夫、米高扬、福尔采娃。中国人那时对此局面不大理解,例如周就曾几次问过我:谁是代表团团长?我也向米高扬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笑着回答说:也有人常问我这个问题,我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集体领导。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不得不自己去澄清究竟谁是代表团团长。结果在历次谈话中中国人最注意的却是布尔加宁,他仪表堂堂,貌似知识分子的模样,待人和气。当时我已觉察到,赫鲁晓夫也注意到了这一事实,所以他离开中国时带着不满意的情绪和被轻视的感觉怏怏而去。

——《亲历中苏关系》阎明复

结论很明显,赫鲁晓夫是以在苏共中央通过完全克服个人崇拜的决议为手段,以在集体领导制中隐藏自己为表象,大搞完全独裁的,这阴谋实在是隐藏的深不见底都快看不着了。常年拒不召开中央全会的斯大林死后才失去权力,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赶下台之后还活了七年才死,这都无可辩驳地证明赫鲁晓夫实在是完全独裁而斯大林是有名无实。

@扬云飞 这已经不是在侮辱他人智商,而是在侮辱他人常识了,还是六岁以上就有的那种常识。


user avatar   vguai-ke-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民主到所有人都支持他。

正如著名作家郭沫若所言:

但你,全人类的解放者,你的生命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生命,全人类的生命。你的七十岁已经救活了不知道好几万万的人民![1]

著名作家高尔基认为,他没有足够的才华给斯大林写传记(可见斯大林同志是有多么永垂不朽。)。[2][3]

此外,在伟大慈父斯大林同志的领导下,这名曾批判过列宁[4]的无产阶级文学大师高尔基同志,调查了古拉格劳改营:

1929年前后,在古拉格主要所在地索洛维茨岛,发生一起监狱犯人逃亡英国事件。其中一名叫尤德·别松诺夫的犯人,逃到英国后出版了一本书《我的二十六座监狱和我从索洛维茨岛的逃亡》。这本书惊动欧洲,因为它记载了苏联当局对犯人骇人听闻的迫害,不但与苏联官方宣传大相径庭,而且也颠覆欧洲人特别是左派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苏联形象。此前,德国共产党机关报《红旗报》、苏联驻欧洲的政治代表处的宣传画册等媒体,都把索洛维茨岛上的监狱描写得如同天堂一般。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当局觉得有必要让高尔基这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出来作证,“他的证言将是对那本卑鄙的国外伪造的出版物的最好驳斥!”(《古拉格群岛》第53页)

高尔基要来索洛维茨岛的消息,让犯人们喜出望外。“人未到,消息已到,索洛维茨的囚徒们的心急剧地跳动起来。”“要熟悉犯人的心情才能想象出他们的期待,在这暗无天日、横行肆虐、沉寂无声的渊薮中,突然冲进一只雄鹰!海燕!头一名俄国作家!” “人们简直像期待全国大赦一样期待着高尔基。”(《古拉格群岛》第53页)

监狱首长和看守们,却有些惊慌。于是,他们开始造假,把见不得人的东西藏起来,减少超标犯人并把他们遣送到别处,在儿童教养院前建造临时“林荫道”,如此等等。

1929年6月20日,高尔基在儿媳和国家保卫局官员陪同下,来到索洛维茨岛。监狱的房门全部打开着,医生和护士穿着崭新的衣服夹道欢迎,禁闭室没有打人刑具,连树棍都没有。可是,高尔基还是发现了问题:囚犯们坐在长椅上安静地读报,但他们却把报纸拿反了。“高尔基走到一个人身边,不做声地把报纸正过来,他发觉了!他猜透了!他不会弃之不顾的!他会出来保护他们的!”(《古拉格群岛》第55页)

接着,高尔基参观儿童教养院。一个十四岁男孩,突然对他高声说道:“你听着,高尔基,你看见的都是假的,需要知道真的吗?要我告诉你吗?”高尔基点点头,让陪同人员全部退下。于是,这个孩子把人代马拉车、吃树根、让犯人在雪地里过夜、把犯人从高高的台阶推下摔死……所有惨无人道的暴行,都告诉了他。半个小时后,高尔基“老泪纵横地从工棚里走出来”。

然而,了解真相后的高尔基又做了什么呢?

6月22日,高尔基为这次参观写下这样的文字:“我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表述我的印象。我不想而且羞于对既是警惕不倦的革命卫士、同时又能成为异常勇敢的文化创造者的人们的惊人的力量做一些俗套的颂扬。”

6月23日,高尔基乘船离开索洛维茨岛。那个说真话的男孩,随即被枪毙。之后,高尔基在苏联和西方国家各大报纸发表他的索洛维茨岛观感,“以雄鹰和海燕的名义,宣称拿索洛维茨来恐吓人民是毫无根据的,宣称犯人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之好,改造得也很好。”(《古拉格群岛》第56页)[5]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参考

  1. ^ https://www.sohu.com/a/238747170_200621
  2.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070551345178510&wfr=spider&for=pc
  3.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67788170307775124.html
  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xim_Gorky
  5.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362883420619906&wfr=spider&for=pc

user avatar   shen-le-n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拜托,斯大林真能一人高效独裁撑起整个苏维埃?我都不知道你们是在黑,还是这条世界线真的有斯拉夫超人。


首先得明白苏维埃的民主与联共内部的民主不是一个民主。

其次,在当下中文互联网是没办法真的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毕竟就像我之前说的:你就活在一个从联共十七大开始建构的政治体制中,讨论这个制度的合法性来源就是很不稳妥的。

毕竟某些人将对当下的不满,将个人反□反□的思想投射到苏维埃身上搞影射史学。


回到问题上来,让我们回到1936年苏维埃宪法制定的时候。

理论上36宪法已经有明确章程,规定了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但问题在于加入的这个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的内容是斯大林违反党内民主,在未取得党内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强行推动的。

此项规定其实是五点内容:

1.无记名投票

2.差额选举

3.候选人不仅可以从联共中产生,而且可以根据居住地、归属关系(如宗教团体)或工作单位从其他公民团体中产生。

4.以地域为基础而并非以身份为基础。因此工人、农民投票权重一致。采用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出苏维埃委员。

5.苏维埃成员由直选产生而非间接选举。


先说一下,初版的苏维埃宪法规定的是记名投票等额选举,斯大林将其改为了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这一点是没有在联共中央得到支持的。因为当时的联共对自己在基层的掌控力度还没有充足的信心。

但斯大林还在法案的讨论阶段就接受记者采访对外公布:“选举权将是普遍、平等、直接和不记名的差额选举。”。好家伙,吉姆·哈克直呼内行!

你看,民主也需要坚定的决心与灵活的手段才能顺利施行。

那么等一下,之前的苏维埃是怎么选举的呢?

答案很简单,苏维埃都是联共的人。选不出来满意的,那就再补选一次。


请注意,这里就是问题的关键了。要面对选举的人是谁?反对斯大林提出的不记名差额直选的人是谁?

答案很简单,联共各地区的第一书记。


时间再往回一段时间,让我们来到1934年,为什么说斯大林作为□□□的权力是无限的?

不仅因为这是个负责行政的工作,而且斯大林在30年代搞了一套职务名册制度(这个就是影响深远的人事档案的前身),还有清查党证运动(离谱的是真发现有些假党员混的不错)。

最后到了34年直接规定高级官员任免需斯大林或卡冈诺维奇签字才能生效。

你看,行政权与人事权集于一身,按照一般独裁者的套路,是不是该论功行赏,马放南山了?

如果仅限于此,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

问题还是在于斯大林和这些老布尔斯维克对于联共的作用与很多联共党员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这群老布尔什维克不满意现在联共满足于当个官员团伙的局面。心心念念想要党政分离,要党成为超然于行政、立法、司法、军队之上的先锋队。

这就和各个地方一把手(他们也都是地区党组织的第一书记)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时间再往回一段,让我们看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时候,这些掌握地方实权的第一书记们都做了什么呢?

快速的工业化。

没错,这是五年计划最核心的内容。还有呢?

在农村严酷的集体化,还有部分地区(尤其是乌克兰)的饥荒问题。尽管粮食不足是客观事实,但对农村的严苛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个问题。

而在城市呢?党组织的领导人在面对住房条件差、食物和医疗物资匮乏、工资低并且几乎没有可买的商品的严酷条件下,坚决推行快速工业化。

我们可以说革命需要奉献与牺牲的,但也不能闭着眼睛说不存在反对的意见。


然后呢?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了,新的苏维埃宪法也来了。

这些用严苛手段推行工业化的地方领导人要面对选举了。还是不记名的差额直接选举!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嘛,来真的了。你怕不怕?

作为领导你有没有团结群众?你有没有贪污腐败?你的决策就不被诟病了吗?你安排人事就没有裙带关系吗?你敢说没有反对者吗?你觉得安排的候选人能确定获胜吗?落选了上级党组织怎么看待你?……


所以,让我们回到36年6月,一边在关于新宪法和选举计划的问题上,宪法虽然获得了通过。但罕见的是所有与会的地方第一书记都保持了沉默的态度。没有任何人公开的表示赞同,连表面客气一下都不存在。

接下来,36年8月第一次莫斯科大审判开始,以季诺维也夫为首的托-季联合总部被清除。

此后到了36年末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由莫洛托夫打头,斯大林再跟进。两人再次强调了扩大公民权与不记名差额直选的意义。

结果依然是沉默,党代会上对宪法草案没有进行任何讨论。转而开始关注叶若夫『论托派和右倾反苏维埃组织』的报告。

另一边,在37年1月,来自于“联合总部”的证词,让以皮达可夫为首的“平行总部”也被清除。而在对“平行总部”的审判中,又带出了布哈林与李可夫……

最终到了37年2月的联共中央委员全会,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宪法草案里有一条:

候选人不仅可以从联共中产生,而且可以根据居住地、归属关系(如宗教团体)或工作单位从其他公民团体中产生。

随着新宪法进行无记名差额选举工作的推进(预计37年底开始新的选举),这个时候党内外各种反对团体也被逐渐揭露,以至于在会上直接将布哈林与李可夫逮捕。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会议已经进行不下去了。经管斯大林、莫洛托夫、日丹诺夫尽力继续讨论选举话题,但各个委员表示这个时候清查反对苏维埃的“敌人”才是关键。

比更加 糟糕还要糟糕的事情是什么呢?

37年3月,随着多位高层的审判与被捕开始发酵,秘密警察部门与军队变得不可靠起来。前面说过,掌握了行政权与人事权的斯大林在正常的政治体制中处于不败之地,而秘密警察与军队是否可靠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尤其是基洛夫案中,凶手那恰到好处的死亡。(联想一下肯尼迪案)

3月下旬,亚戈达被捕,4月招供。

5月初,被亚戈达供出的部分高级军官也开始招供……这就是大清洗的开始,德国间谍案。

5月下旬,图哈切夫斯基被捕。

6月,图哈切夫斯基被审判后处决。


这个时候的苏联高层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即便如此,也确定了在37年12月12日举行新宪法下首次选举。

12.12真是个神奇的日子。

至于6月和7月的苏联高层发生了什么,日后根据不同立场,有着不同的看法。


1937年7月2日,真理报上向全苏联公布了新的选举法规则:

1937年12月12日、普遍的、无记名、差额选举。

而同样在1937年7月2日,联共中央批准了清洗富农的大规模行动,各地区的第一书记们拿到了处决指令。

大清洗开始了。


此后经过多次反复,这个指令的时间从7月2日开始,不断延长,而第一书记们甚至直接提出要清洗到37年12月15号(选举投票)为止。

37年10月,联共中央指示,取消了差额选举。

37年选举结束后,负责大清洗的叶若夫被解除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基洛夫与奥尔忠尼启的老部下,格鲁吉亚的贝利亚。

38年中,贝利亚彻查叶诺夫与各地第一书记勾结进行大清洗的问题,这回轮到那些掌握清洗指标的第一书记们被抓了。

38年末,大清洗结束。


这个时候,我想问亲爱的朋友们,现在知道有多民主了吧?


user avatar   hellsing-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客观地说斯大林确实有着不小的贡献,即使是他的对手丘吉尔也不能否认。

但是斯大林时期对民主的破坏也是巨大的,2003年的调查也表明俄罗斯人认可斯大林时期是伟大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恐怖的时代,甚至只有百分之2.4的人认为那个时代有公民及政治自由。

斯大林对于民主的伤害首先就是大清洗,这场扩大化的运动中斯大林把政敌说成是"帝国主义特务,间谍",通过这种做法消灭异见者当然是巨大的错误。

斯大林同时修改了党代会的制度,使会议间隔越来越长。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僚集团开始发展壮大,新阶级形成,他们拥有高薪以及特权,尤其是钱袋制度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有的官僚甚至拥有工人30倍以上的工资,这种特权阶层的形成当然也是对民主的巨大阻碍。

斯大林的一人专政以及个人崇拜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全国系于领袖一人自然也是巨大的错误,更不利于民主政治。

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尤其是落后国家实现赶超并清除旧势力需要一个权力集中的党,需要进行残酷的内部积累。

高度集权可以说是避无可避的道路,在社会力量不足的条件下向党政官僚妥协也能让人理解,但他并没有想办法减少这种模式下带来的官僚主义,也没有尝试发动群众用党外力量进行纠正,反而纵容利益集团诞生,他没有进行对无产阶级民主进行探索,更是曲解了列宁主义。

在列宁的理论中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要逐步战胜资本主义,而斯大林认为国内的阶级已经被消灭了,当然是错误的。

列宁一直讲要让技术人员的薪水不要超过工人,要让群众武装组织起来,不能把无产阶级的专政变成党政官僚的专政,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重点就是不能让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斯大林明显违反了这一切。

在苏联这种落后国家中,不得不使用官僚的包办替代,交给社会精英们权力。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随着资产阶级不断被镇压,无产阶级的力量越发强大,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机器的权力会不断减弱,真正的无产阶级民主才能形成,才能在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时国家与国家机器一同消亡。

不得不说,斯大林没有做到这一切,他没有做到资产阶级的民主,也没有探索无产阶级的民主。


user avatar   vasiliev-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user avatar   hu-hai-san-ren-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相关话题

  简单粗暴点:你支持俄罗斯还是乌克兰? 
  俄罗斯新增确诊病例超2.5万例,累计逾595万例,目前情况怎么样了? 
  泽连斯基突然改口称准备好加入北约,现阶段俄罗斯该如何应对? 
  西方有哪些抹黑苏联的言论? 
  斯大林在大饥荒中发展重工业的做法有什么优缺点? 
  如何评价TNO中的赫鲁晓夫? 
  八月风暴行动苏军为何没被北朝鲜的山地阻碍? 
  乌克兰与俄罗斯到底为什而战? 
  当年冷战时,东欧国家纷纷被苏联控制,为什么唯独南斯拉夫能不受苏联摆布? 
  为什么b站精苏这么喜欢搞踩一捧一,说二战没英美苏联也一样赢,美国摘桃子啥的,各种虚空输出。? 

前一个讨论
看到游戏玩家批评腾讯、网易,推崇 Steam、Origin,请问维尔福、育碧、艺电、暴雪有没有黑点?
下一个讨论
罗莎卢森堡和列宁的分歧是什么?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