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啊。
别的不说,我姥爷家祖上凉水河边开茶馆(吴记茶馆不知道有人听说过没,等我以后有钱了打算复刻一个www)的,也烙饼子卖点简单吃食。炒肝这类东西都是我自己在家偶尔会做的,那简直是太熟悉不过了。
一个一个说吧。图我就不放了,随便百度一下有的是。
1.炒肝
我姥爷说了,这玩意“一家做的是一家味儿”,所以好不好吃全凭自己的口味喜好。不过现在很多炒肝做的特别不讲究,淀粉厚度、配料占比这些事都可以稍稍,您好歹把肠子洗干净了把蒜根切了啊,经常在外边吃炒肝一口下去牙碜,极为影响心情。另外,强烈建议大家试试把油条撕碎了泡在炒肝芡里吃,一点汤油都不糟践。另外,如果把炒肝里的肝去了只留肠子,基本上就是现在经常能见到的烂蒜肥肠。
2.炸酱面
这基本上就是北京人的看家本事了吧,这家人做饭好不好吃,一顿炸酱面就能验出来。并不建议大家去所谓的老北京餐厅吃套餐型的炸酱面,各种豆咬得我腮帮子疼。我吃炸酱面最多就拌一个黄瓜丝,这是个人喜好问题,没什么规矩不规矩的。想吃最正宗的炸酱面,我建议大家不要去饭馆,而是找一个北京的朋友去家里吃。
3.豆汁
这算是争议最大的东西吧,北京人也有的是不喝这玩意。有朋友说豆汁不算早点,其实不然,我姥爷说当年茶馆早上起来是卖豆汁的,不过和现在的吃法不一样。旧时候有很多从南郊来的商贩,早上进城的时候会自己揣着干饼子,到了茶馆早点摊点一碗热豆汁,饶点咸菜丝就着吃。焦圈基本是豆汁的配套。
4.麻豆腐
基本上卖豆汁的地方也一定有卖麻豆腐的,这俩的原料是一个东西,都是做粉条剩下的边角料。这东西我印象中回民馆子做得多,一般是用羊油做的。而汉民馆子经常会用猪油做。
5.芥末墩儿(这个儿化音绝对不能省,不然你去饭馆点菜人家可能反应不过来是什么)
这个可能就不算小吃了,因为这是能上宴的菜。我小时候第一次吃这个菜是我老祖过寿的时候,现在家里偶尔也会做,可我总觉得不是当年那个味道了。正经应该用大白菜做,可最近似乎总能见到用娃娃菜做的。
6.卤煮火烧
按我姥爷的话说,加了火烧叫卤煮,不加火烧叫炖吊子。卤煮配的火烧一定要是死面的,如果您吃卤煮火烧见到了发面火烧甚至烙饼薄饼的话请一定给个差评。我印象中小时候每次去吃卤煮的时候桌子上都摆着生蒜,叔伯们在卤煮上桌之前都会先坐在那一边剥蒜一边聊天,有些人可能先就着蒜瓣喝两口酒了。
7.门钉肉饼
要不是有位朋友在回答里提到了,我都想不起它。我印象中感觉基本都是回民馆子做,甚至都意识不到这算北京的特色小吃。吃门钉肉饼的时候一定会被热油烫到舌头,没被烫到的人生不完整。
8.褡裢火烧
我个人感觉褡裢火烧可能更具北京特色一些,最起码我家偶尔会自己做。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这玩意是揣在褡裢里边的便携食物所以叫褡裢火烧,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形状像褡裢才得名。没记错的话这好像是顺义人发明的,在顺义路边到处是这东西的馆子。
9.烧饼夹油饼
这是我爸最爱吃的早点,可我是真一口都咽不下去。发面烧饼剖开了,里边夹一张油饼,再夹点咸菜,有的可能还夹一片肘子、火腿什么的。这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烙饼卷馒头就米饭吃……而且我本来就不爱吃干饼子,吃个烧饼夹牛肉都得泡着汤吃,不然两口就噎咽不下去……
10.豆泡汤、丸子汤
这两样经常是混着卖。豆泡好理解,丸子是豆面炸丸子,这俩放在水里煮,稍微放点调料,盛出来之后来点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就行了。我个人不太喜欢豆腥味儿所以不爱吃,但我家里爱吃。
11.羊肉汆面
这个虽然乍一看以为是草原吃食,但实际上应该算北京的。这个汆基本上就是水烫的意思,相当于煮面的时候把生羊肉下进锅里一起煮。实话实说这个我一直做不好。
12.炖肉面
我相信很多朋友的家乡都有炖肉面,但北京的炖肉面个人感觉不太一样。北京吃面大多是捞面,炖出来的猪肉或者牛肉连汤带肉浇在沥过水的面上,汤一定得是深棕色褐色的。北京的炖肉面功夫全在汤里,很多老馆子都有传家的炖汤方子。我家自己炖牛肉汤的话也讲究“五药七料”。
13.烧羊肉
在我印象中这就是牛街特产,典型的回民菜。我家离牛街不远,每年开斋节我基本都会骑着车去牛街吃一圈,很多东西平时都不太吃得到。顺带一提,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听说过炸油香(香念四声),我们家有回民亲戚,所以我经常吃。
14.炸排叉儿
这个就是旧社会的穷人乐了,现在基本上爱吃的人吃不够,不爱吃的人一口不吃。我爸和我姨夫喝一次酒能干下去一斤排叉儿,但我自己基本不吃这个。有大有小,小的中间经常会拧一下,大的可能就是平的了。我记得小时候管煎饼里的薄脆就叫排叉儿,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改名了。另外有些人会把排叉儿压碎了包饺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15.切糕
说到北京的糕点大多数人都会提起驴打滚艾窝窝什么的,但我非得提这个切糕。这个切糕可跟新疆切糕不是一个东西,基本上都是大枣做的,也有一些豆沙做的。米有用糯米的,也有用大米黄米甚至小米的。一般在米里边不加糖,吃的时候要是嫌枣不够甜就自己撒一点糖,也可以用油炸过再吃。不过现在有在做的时候会直接在米里加糖。
16.烙饼卷带鱼
北京是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吃上带鱼的,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这玩意算老北京风味儿了,比较迷惑。餐馆里卖的一般是炸带鱼,可是我们家自己吃一般是炸过之后炖一下。北京形容脚臭有一个专用名词就是“咸带鱼味儿”,要是街坊四邻有一家天天炸带鱼有时候能打起架来……
大家要是有什么想了解的所谓“北京菜”可以评论区提问。
不过对于我们这大名鼎鼎的“美食荒漠”,可能大家不惜的问吧。
另外嗷,我们这没有“火锅”,只有“涮羊肉”。很多涮肉馆门口招牌上的那个涮字恨不得比“廊坊”俩字都大一圈。
顺带一提,在北京吃饭记得随身带口香糖和话梅。
坦白的说,炒肝,炸酱面,焦圈,豆汁,卤煮没有一个值得一试。
有人说北京无美食,尽是穷讲究,话糙理不糙。
北京是平价美食的荒漠
北京美食的讨厌之处不在于不好吃,也不在于内脏什么的
而是在于北京吹美食的这些人
平民小吃难吃就是难吃,没啥丢人的,讲好自己官府菜的优点就行了,别非要去把都快被淘汰的,不好吃的东西非说的很好吃,很地道,很北京味。
各路美食家们一口一个,这麻酱老北京的地道、爆肚要烫盘子地道、这才是北京味地道。。。。。。。。
全国人民,为啥除了北京吹美食的,没人再这么说?
因为淮扬菜能讲刀工、粤菜能讲食材、川菜能讲手艺、鲁菜能讲火候,等等
北京传统平价美食,除了传统,再没什么可讲的
只能一遍一遍说:这就是老北京的规矩,地道
北京真的值得吃的
早餐牛羊肉大葱包子、门钉肉饼、小米粥,庆丰这样的店就行
午餐各种全国驻京办
晚餐各种楼堂馆所中的官府菜
杨幂是广外的,北京传统小吃的发源地基本集中在两广大街和南二环之间,西起广安门内,东到光明桥内,说白了就是老南城。
这个区间一是当时政府规划的平民居住地,二是食材集散地,听地名就能知道,南菜园,核桃园,牛街,菜市口,珠市口,鲜鱼口等。
老北京小吃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回民小吃,这个现在占比很大,切糕,艾窝窝,面茶,羊杂汤,白水羊头,爆肚什么的,其中还有豆汁和焦圈。
这里要插一句,牛街网红食品姚记肚包肉不是北京传统食品,姚师傅我认识很多年了,他是洛阳人,回民,因为会制作传统乐器调到北京乐器厂的,后来厂子不景气,自己在家里把家传的手艺捡起来,所以他的大肚包肉全是河南传统食品,跟新疆小肚包肉制作工艺不一样,具体怎么做他跟我说过,非常麻烦。
一类是汉民小吃,其中有不少是全国各地移民带过来的,什么豆泡汤,茶汤儿,油饼,油条什么的。
这里再插一句,一般来说,传统上北京人吃油饼,加一层糖面就是糖油饼,以前不吃油条,那是天津人和南方人吃的,油条油饼用的油温不一样,油饼油温高,必须要冒烟的油才行,按说不是太健康,不过我爱吃,一般我是就羊杂汤外加一碟咸菜丝,用咸菜疙瘩切细丝,拌上陈醋,镇江的比较好,比较香,不像山西醋那么酸,再淋上点香油,还是很爽的。
还有一部分就是所谓宫廷手艺,粗料细作,典型的就是卤煮火烧,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苏造肉工艺做下水,多加香料,多加蒜,为了压脏器味,不解饿再加火烧,就是轻微发酵的面饼,吃饱的主力还是入了味的碳水。
炒肝也类似,必须加蒜压味,大量的淀粉也起到了把下水味包裹住的作用,因为淀粉太多,还引申出了吃炒肝不用勺,溜边吸溜的所谓讲究吃法。
砂锅居的酸菜白肉现在已经不算小吃了,原来包哈局的各种烧烤,烧羊肉,烧猪肉,烧鹿肉,烧鸡,烧鸭子,烧鹅也不算小吃了,其实包哈在满语里就是下酒菜的意思,也不算大菜。
我应该吃过所有北京传统小吃,或者说传统吃食,说实话放在全国来看也就是中等水平,相对制作比较粗糙,味道比较单一,拿得出手的并不多。
我个人比较爱吃的是卤煮,一般我要一个底,一个饼,来份麻豆腐,喝一个小二,算寻个刺激,味觉上的刺激。
要说推荐给全国的话我想烧羊肉是不错的,当年牛街里有几家是现烧的,架起大锅现烧现切,切出来坐在路边马路牙子上,一手二锅头一手夹出刚烧好的羊肉,真是人间美味。现在就是月盛斋的真空包装还可以了,但牛街超市专柜卖的跟网上卖的还不一样,网上卖的味道差不少。
闹心,好容易逮住这么个没见有小祖宗出来复读“美食荒漠”的一方净土。
结果,门钉肉饼这么良心的玩意竟一人没提的。
简直是今天塔利班二进宫之后第二闹心的事,唉。
门钉肉饼,约成型于晚清,是一种很常见的北京传统清真主食-小吃,做的店也多。大体规格为一个圆柱形的牛肉大葱灌汤馅饼,但高接近截面直径,酷似旧时的门钉,故得名。坊间有慈禧赐名之说,不知真假。
不过呢,北京的门钉肉饼,其实还得分两等:宝瑞的门钉肉饼,其他家的门钉肉饼。
私以为前后两等,已经完全不能算同一种食物。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体量,宝瑞比其他家产品直径与高大了三分之一以上,足有姑娘的拳头一般大,里面的牛肉丸子也撑了一圈。
其次是逆天的价格。当今其他家的八块钱,宝瑞的先前五块,前年搬到东四六条东口以后涨到六块。
因为体格优势,巨量的汁水也难以控制,用筷子一跳皮,混合着油脂香气的极鲜汤汁便四溢而出。滴在桌上,一会结就能成块的。
所以,窝更喜欢上桌后略微晾了凉再食用。
稍待片刻,至油汁浸透面皮的内层,而外层焦皮尚保持着酥脆,汤水也不甚烫口之时,传至醋碟之中,开膛破肚,大快朵颐。
这个肉食天堂级的热量炸弹,虽说人与人的体质不能一概而论,但一般的成年男性一顿只能对付三个,胃口极好的人也超不过五个,我只在极度饥饿的条件下做到过一次。
再佐以羊油辣椒炒麻豆腐、小凉菜各一盘花费亦不过三四十块,风卷残云之间,满足则已至至矣。
同街同侧南走约几十米爆肚满东四店,可寻到全京给肉最多之烧饼夹肉,价亦甚廉。招牌的烧羊肉、牛羊各部位水爆肚,皆堪食。
话说这问题描述说杨幂她老拿着豆汁当传统早饭,引得本回答下京圈诸老(迫真)的纠错。不过我寻思她老一个宣武南城土著(近牛街)不至于闹不清楚,还去专门看了下。结果发现人的原话是酱紫的:小时候最最爱吃炒肝过去早饭就是炒肝油条豆浆。
好嘛,搁这豆浆改成豆汁,沙人不过头点地!这题主我感觉,大概率不懂豆汁究竟乃何方神圣,估计直接被人后边一句缺德(划掉)话唬住了:
“我确实没有怎么尝试过它,如果大家没有吃过一定要试一试,因为它的味道非常的(一顿)好闻,推荐大家早上起来都来一杯豆汁,一天都会神清气爽哦。”
我再次拍着胸脯保证,题主您千万要相信呐!看这真诚的小眼神会骗你么?
反正以前卖炒肝的,很少卖豆汁,卖豆汁的,很多也不卖炒肝。
如果都是标配,那杨幂小时候这一早上得赶几家店?哈哈哈哈哈。
大家看新闻,说的是杨幂小时候,这得三十多年前了。
0.豆汁传统上是夏日午后解暑用的,早点没有。
1.我喜欢吃萝卜丝饼。当年主打萝卜丝饼的老字号,是致美斋。
致美斋开业于嘉庆13年(1808年),是历史长达的两百年老店(建国后有过一段时间停业),旧址前门外煤市街(已拆),最初是一家主打姑苏小吃的饭馆,所以没有用堂、居、楼这种大字号,而是用了规模较小的斋。
2.那时致美斋最出名的是清汤馄饨、萝卜丝饼和焖炉火烧。萝卜丝饼是一种袖珍小烧饼,只有一个铜钱大小,外皮是油酥皮配上白芝麻,内馅是咸甜萝卜丝。南方做这种小烧饼以江浙一带为佳,但是失之于太甜,当年扬州著名国学大师俞曲园先生从北京回到老家浙江后,曾写过《忆京都词》评点北京小吃说:“忆京都,茶点最相宜。两面茯苓摊作片,一团萝卜切成丝。不似此间恶作剧,满口糖霜嚼复嚼。”俞曲园先生自己还加了解释说:“京都茯苓饼、萝卜饼最佳,南人不善制馅,但一口白糖供人嚼耳。”
3.致美斋后来颓唐,萝卜丝饼成为一种不局限于一家一店的小吃,又发展出干脆不把萝卜丝包到面里,而是和面和在一起摊饼的吃法。再到我能吃到的时候,已经越做越大,大小和现在的小烧饼无异。
4.有知友说,“那些自称的老北京食品,大多能在西北找到原形”,他是太不了解北京饮食和大运河了。
我没看过这节目,不知道这些陈述是否属实,不知道是否是杨的原话全文。
但豆汁绝对不会当早餐。无论是1949年前的老北京还是1979年以来我亲历的新北京。
早餐一定要提供足够热量,对于老北京广大底层体力劳动者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传统的早餐,是米面淀粉、油、糖、脂肪等等构成的。
而豆汁的原料是绿豆,这东西根本无法提供能坚持到中午的能量。
在老北京的小吃中,豆汁是去火、润嗓子的饮料。绿豆(熬煮汤汁或熬粥)本身就被当成消暑去火的食品。
过去最讲究喝豆汁是梨园行。今天一起床,就发现自己嗓子不好受,干、涩,老觉着有一口痰卡在那里,完了完了,下午还有连本的大戏,全本的红鬃烈马,这我怎么上台。赶紧打豆汁去,润一润喉嗓,去去火~
让重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大早起来喝豆汁,这是觉得他们肠道便秘,想帮着他们窜稀吗?
凡是说拿豆汁当早点的,都是假冒老北京挨那儿扯淡呢
炸酱面不是小吃,是主食正餐。像现在这种大热天,做饭太难受,煮点手擀面,过水,削两根黄瓜掰头蒜,简简单单就是饭。
僭越了啊!
北京的这些小吃,有些合我胃口,有些真就一般。
有些是做好的真不错,但满大街都是凑合的,想找一个不错的太难了。
北京是那种,不是地头蛇,真找不到好吃的,只有真熟悉各地方,每一家都吃过,才能带你找到好吃的。
新书仙狐写了一些北京的馆子,基本都是吃过的……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