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更新:
根据警方的最新通报,于月仙当时作为后排右侧,车上4个人(包括于月仙)都系着安全带。整台车受损最严重的是车顶,现场视频显示整个车顶(全景天窗)彻底被破坏。
这就吻合了我原本的推测,和骆驼这样重心高、腿长的动物相撞时,大部分私家车的车头只会撞到骆驼的腿,由此带来的减速并不明显,然后骆驼庞大的身体就会直接和A柱、挡风玻璃(或本次事故中的车顶)相撞,具体撞击到哪,可能还要看骆驼和车的相对高度。由此带来的撞击伤害对车里的人威胁更大。
而根据现场视频可以看到,这次乘坐的某品牌SUV属于“中型”,其车高在1.649/1.65米之间,那么坐在其中的人的头部高度大概在距离地面1.5米~1.6米左右,显然这正是面对骆驼撞击时最危险的区域。而考虑到该品牌特有的“剧场式座椅”,也就是为了后排有更好的视野,后排座椅其实比前排要高一些,那么后排也就更危险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该品牌车不好,实际上虽然很多车友对该品牌有一些吐槽,但该品牌的安全性还是不错的,特意指出这些,只是结合本次事故的一些独特性来尝试解答为什么前排成员没有生命威胁,反倒是后排出现了重大伤亡。
很遗憾听到这样的消息,愿于老师一路走好。
根据警方通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于老师所乘坐的SUV和骆驼发生撞击。很多朋友或许会把这次事故视作一次普通的严重交通事故看待。这其实不太准确,这次的事故其实是近些年愈演愈烈的动物与车辆相撞事故(Wildlife-vehicle collisions——WVC)的又一起血淋淋实例,而动物和车辆相撞事故有许多独特性,预防和应对的时候也需要每一个驾驶者格外重视。
很多朋友会想当然的认为,车和动物相撞的几率并不高,血肉之躯的动物和金属的车辆相撞,对人的危险也不会太大。但这两种认识都是极其错误的!
车和动物相撞的事故其实发生的非常频繁。由于这个问题被关注的比较晚,我们很难找到直接的数据,但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就会发现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有个词儿叫做——路杀(Roadkill),它特指动物因穿越人类公、铁路交通时与车辆碰撞导致的伤亡事件。尽管人类使用铺装道路的历史已经超过4000年,也早就大量使用畜力、人力车辆完成运输,但直到机动车日益成熟并大规模普及之后,路杀才开始成为一个问题。显然,更快的速度、更频繁的接触是导致动物和车双方都无法逃避碰撞最终酿成灾难性后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世界各地,路杀都非常普遍,但由于各国对路杀研究和统计的程度差别很大,我们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据说明每年、每天全球范围内会出现多少次路杀,按照美国保险业的数据,每年美国发生的600万起交通碰撞事故中的1/6和动物直接相关,仅在宾夕法尼亚州这一个地方,每年和白尾鹿这一个物种的碰撞次数就高达11万次,在西弗吉尼亚州,每41名驾驶者就有过一次和白尾鹿碰撞的经历。而美国的野生动物研究机构估算的结论更为惊人,他们认为每年在美国境内就至少有4100万只松鼠、2600万只猫、2200万只老鼠、1900万只腹鼠、1500万只浣熊、600万只狗和35万头鹿死于路杀。更微小生物的路杀就更难统计了,比如有过夏季高速公路驾驶经历的朋友都很清楚,长时间驾驶后汽车挡风玻璃就变得很脏,这就是被车撞死的昆虫留下的虫胶导致的,而这样的“昆虫路杀”在荷兰也有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每年在荷兰境内就有1.6万亿只昆虫被车撞死。
但正如我上面所讲的那样,“路杀”的概念本身还局限在野生动物保护的范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是动物受到的伤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绝大多数的路杀事件里,动物通常比车更小、更脆弱,受到撞击后的损伤也更大,体型相对较小的昆虫、松鼠甚至浣熊当然就不必说了,我自己多年前就有过在乡村道路上行驶,和路边突然窜出串种田园犬发生碰撞的经历,车几乎没受到任何损失,狗送到宠物医院就已经断气了。
但动物与车辆相撞事故(WVC)的概念就和路杀概念就不同了,这个概念关注的是碰撞对双方的影响。哪怕是碰撞在大多数时候对动物更致命,也绝不能排除对车辆、以及驾驶乘坐车辆的人带来的生命安全威胁。
一般的观点认为,当道路前方突发状况时,驾驶员应该坚守让速不让道的原则,在自己的车道上逐渐降低车速来尽量避免损伤,这是因为车辆在高速运动中突然变化方向,很可能导致失去稳定性而带来更大的伤害。但当道路旁突然窜出动物时——哪怕只是一只绝对不会因为撞击给你带来安全威胁的小松鼠,人躲避风险的本能反应也会让很多经验不丰富的驾驶员猛打方向,而受到惊吓的动物有可能朝向任何方向逃窜,尤其是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动物,它们的逃窜速度又经常让我们进一步增加误判,从而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在城市道路交通里,因为流浪猫狗突然窜出导致的车辆躲避不及而和旁边车道的车辆碰撞、甚至撞到行道树、电线杆上的案例屡见不鲜,在高速等行驶较快的路段,因为猛打方向躲避动物而导致侧翻、冲出护栏带来严重损失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但让速不让道也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
许多车友都听说过“麋鹿测试”,这个翻译其实并不准确,由瑞典人首创的麋鹿测试和我们中国特有的四不像麋鹿没有任何关系,它原本的名字更能展现这种测试的真实意图——驼鹿测试,用以确定一台车在面对突然从路边窜出的驼鹿时是否能避开的能力。
驼鹿绝对算得上噩梦级的碰撞对手,体型最大的驼鹿阿拉斯加亚种成年雄性可以长到肩高2.1米,体重超过635公斤,鹿角的平均跨度可以达到1.8米,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头驼鹿甚至达到了2.33米、820公斤的惊人体型。由于驼鹿四肢修长,重心较高,如果私家车辆和驼鹿发生碰撞,车头部分几乎只会和鹿腿接触,受到4条鹿腿阻挡带来的减速并不明显,在许多碰撞事故里,汽车的气囊甚至都没有因为碰撞而弹出。
但在电光火石之间,驼鹿巨大的身体就会直接和挡风玻璃、A柱碰撞,汽车带来的相对速度和驼鹿惊人的体重会很快对这些地方施加巨大的撞击力,而就坐在挡风玻璃后方的人面临的威胁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当你面对驼鹿这样大体重、高重心的动物碰撞时,既要面临错误的决策带来的猛打方向导致车辆失控的风险,也要面临即便让速不让道,但对方体重大、重心高,会直接给你的人身带来致命伤害的风险。
这也就是为什么深受车辆和驼鹿撞击威胁的瑞典人明知道车辆突然高速变向会有失控的风险,却还要进行这样的测试来为躲开驼鹿寻找一丝可能性的原因了。
很不幸,于老师当时面临的很可能就是这样险之又险的处境。这次碰撞的主角之一几乎可以断定是双峰驼,虽然双峰驼受到饲养环境的差异体型差别很大,但大多数骆驼的肩高也在1.8-2.3米之间,体重在300-1000公斤之间,更何况这次事故中被撞击的骆驼还有2头,它们带来的撞击威胁很可能比撞击驼鹿更大。在事故现场传回的视频、照片来看,车辆的车顶被直接破坏,坐在后排又扎了安全带的于月仙一样会受到致命撞击的影响。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我们应当铭记于老师的惨痛经历,也更应当思索,如何才能解决和避免更多动物与车辆相撞事故。
不可否认的是,动物与车辆相撞的事故在最近几十年大幅度激增,这一方面是因为汽车的快速普及,另一方面也有生态改善带来的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增加,相撞的两个主体增多了,碰撞的概率自然也就增大了。
但另一方面,这些碰撞里的很多原本是可以避免的。而这次的事故向我们表明——避免这种碰撞不仅可以保护动物,对驾车的人的安全更是至关重要。
比如城市流浪动物、农村牧区散养的牲畜带来的碰撞事故,大多是对家养动物管理不善的结果。于老师的事故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这里并没有野骆驼分布,为什么骆驼会出现在公路上?是无人看管的散养,还是有人跟随看管但没有控制住?我们能不能施行有效的城市流浪动物收容措施?爱宠人士能不能做到以领养代替购买?能不能做到不随意抛弃家养宠物?遛狗能不能牵绳?养殖户能不能做到至少在公路附近不随意散养家禽家畜?这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即便真的是和野生动物发生的碰撞,有很多原本也是可以规避的。近些年来的道路路网愈发密集,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出现了道路直接横穿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情况,而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有许多会不可避免的被迫穿越道路——有的动物需要在栖息地的道路一侧觅食,却要定期到另一侧饮水或寻找盐分;还有的动物种群被道路人为的分割,每到交配季节又会穿越道路寻找配偶;这都增加了车辆和动物碰撞的可能性。比如我国云南的思小高速穿越了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区,2006年4月6日开通后不久,就出现了野生象横穿攻速和汽车相撞的事故,其中当年6月的相撞事故发生在服务区内,车辆速度不快,大象把车推出十几米后逃走了,次年10月的事故速度也不快,但被激怒的大象猛烈攻击车辆导致受伤。而仅在06年3月(高速还未正式通车)到10月(已经通车)之间,思小高速上大象直接穿越高速的记录就达到了44次之多。如果高速行驶的汽车和体型更庞大的亚洲象发生碰撞,人的生命安全受到的威胁肯定也就更大了。
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些道路不应该修,也不能说这些野生动物不应该在此生活,但两者能不能找到一些共存的途径呢?
野生动物通道的概念由此而出,但自从上世纪50年代法国构建了第一个野生动物通道之后,类似的设施在世界各国并不少见,可实际效果却并不一定有效,前文说到的云南思小高速上也为亚洲象留下了通道,却依旧无法杜绝大象肆意横穿高速的情况出现。
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对野生动物习性的研究有关,不同的动物对通道的要求各有不同,比如一些灵长类动物喜欢通过架空的廊桥穿越公路,这和它们在丛林中在树冠间来回穿梭的习性相符,如果你非要给它准备下穿式的桥洞,它当然就不愿意走;还有的野生动物通道十分简陋,完全由水泥搭建的通道让野生动物恐慌不已,更不愿意从其中穿越;更有许多动物穿越公路的地点十分分散,而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却严重不足,它们当然不会选择绕行几十上百公里走那一两个通道,而是选择在道路边犹豫许久后贸然冲出去。
总而言之,只有在足够深入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习性研究之后,我们才能针对性的搭建出有效的野生动物通道,而只有这样的通道,才能一方面起到减少路杀,起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效果,另一方面减少动物和车辆的相撞,起到保护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效果。
但这个理想状态能不能实现呢?我个人持悲观态度,除了现有的研究力量不足之外,修建道路毕竟还是一项经济活动,而修建野生动物通道会显著增加整条道路工程的成本。有研究认为,维护一座野生动物廊桥的成本是同样长度公路维护成本的13倍,美国交通部的统计则认为,有野生动物通道的欧美公路的建设成本比普通公路平均高出7~8%,更何况很多野生动物通道还需要有相应的护栏辅助,那么总体成本就更难接受了。
目前来看,更行之有效的措施恐怕是对野生动物(或家畜家禽)大量出没的重点区域加大投入,在大量野生动物穿越公路的地方设置通道;也可以在野生动物较多的地区留出足够的缓冲带,比如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后移一些,让司机可以更容易发现路旁的动物;或者在这些重点区域采用红外监测的方式实时警戒,也应当在这些区域设置合理的限速、树立更明确的警示牌,在驾驶培训时增加对新司机处置野生动物撞击的教学内容等等。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措施已经陆续实现,我们国内在这方面的进步也是肉眼可见的,虽然于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现状还远远不够。
当然,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我们每个驾驶员自己:在有明确的野生动物出没提示牌的地区,你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看似空旷的道路上,你有没有严格遵守限速?野生动物活动最频繁的夜间行驶,你有没有疲劳驾驶?
毕竟,方向盘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它应该帮我们抵达目的地,也驶向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那些其实同样期望好好活下去的动物身上。
8月10日更新:
中午13点左右,微博紧急呼叫采访了交警队。据交警队介绍。事发时。车上4人均系安全带。以及大脚婶坐在副驾后面的后座上。
原回答中的第一条猜测错误。具体事故结论等待警方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此次采访视频显示,大脚婶乘坐的路虎SUV损毁严重。
基本坐实了司机超速的传闻。具体车速多少有待交警部门的调查。
以下为原回答:
云司机太多了,不忍直视。以下回答欢迎转载。
1.气囊可能不标配,但是安全带标配。无论坐哪里,只要上车,第一件事就是系安全带。本次事故中,司机以及车内其他人受伤,只有大脚婶死亡,大概率是她没有系安全带。
2.现在大部分车都有前排未系安全带的提醒,部分车已经拓展到全车。所以猜测大脚婶在副驾以及说司机为了避险让副驾那边撞,应该是不太可能。
3.不要以为两个那么大的骆驼说撞就撞,司机怎么开车的。建议晚上去高速右侧车道上跑80公里。然后你自己看看能看多远。夜晚中,再大的东西,也不如一个小小的灯光有辨识度。所以为啥车辆在开了灯光后,为何不只照前面就行,屁股上还要亮灯。
4.建议晚上出去,最好穿反光的亮色衣服。没有条件的话打开手机手电筒使亮光对着来车方向。有时候司机真的看不到你。
5.远离大货车。远离大货车,远离大货车。只要你开民用机动车。这句话保命。当然你是要开坦克,当我放屁。
6.老生常谈的一句话,遵守交通法规,做文明交通参与者。珍惜生命,管好右手和右脚,不要酒驾毒驾无证驾驶。马路上不要玩手机,不管是走路,骑车还是开车,敬畏生命。
后续等待交警部门详细通报。
1,开车不要超速,不要超速,不要超速!
2,晚上视线不好,尤其不能超速。
3,不要相信老司机。开车没有什么过多的花花绕,所谓技术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敬畏心”。
4,开车时一定要全神贯注。不能丝毫分神。是否疲劳驾驶看个人状态。有昏昏欲睡状况绝对不要上路。
5,一般自己不能掌控的车,尽量不要坐。
我说过有次做二百五同学的摩托车,飙到120吓死人。这种不能掌控的情况尽量不能出现。
你坐在车上,感觉有危险,就应该要求减速。对于没有把握掌控的司机,要想清楚是不是非坐他的车不可。
当骆驼之死被浓墨重笔写成罹难的时候,我们的交通事故率也许下降了50%。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说:“温和的谈吐源于仁慈的人心。”
仁慈,是伟大的安全气囊、隐形的路人友好型保险杠。
很多人对“四大仙境”的路没有概念,四大仙境,新疆西藏内蒙青海,这四个地方的路,在很多路段有这么几个特点:
1、远,路途遥远;
2、直,长直道或者小弧度长弯道特别多;
3、平,很多地方路面起伏不大;
4、乱,路面状况乱,有暗冰、野生动物、家畜出没;
5、美,路边景色漂亮容易分心。
这个跟驾驶经验没什么太多关系,主要是靠自己谨慎,你不谨慎,再老的老司机都一样出事。
路途远,这个很容易引发焦虑,尤其是第一次开的路段,心里没底就很容易觉得路途漫长焦躁,一脚油就下去了。尤其是夜间车很少,路边参照物看不见,跑个一百多码根本没感觉。在西藏昌都邦达草原那一段我甚至大半夜搞过国道跑出160码的事情,对向来车才反应过来。不要因为路途遥远就心急上火,晚一点到总比永远到不了好。
公路直,这个容易让你忽视危险,总觉得直道上不会有问题,一眼看过去平平直直的路,车又少,很多人就不由自主的冲起来了。实际上距离远了,尤其是在晴天,路面情况你看不清楚的,太阳晒柏油路蒸腾的热气会掩盖不少东西,比如路上的大坑。你要是冲到跟前发现了条件反射的搂一把盘子,很容易翻车。
路面平,这个很多人不知道,总以为落后地区路况就一定差,不是的。四大仙境很多地方路况好得出乎意料,一直是平平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冻土很容易破坏路面,没有冻土的路段一直都很平,拐个弯有了冻土,路面一下子就成了波浪形,速度快了直接跳起来失控。
状况乱,这个不跟你开玩笑,你觉得路好开,本地人一样觉得路好开,很多本地司机简直是当自家客厅在开。西藏这边是开车很随意,基本不按分道线走,左右随便;内蒙青海是开车特别猛,会车不减速;新疆是爱骑着分道线开,走神跑偏了再一把搂回来。同时,动物不知道你那是公路,随意乱窜是很正常的事情,家畜、野生动物都是,我就在高速上面撞上过猴子、马鹿,还好都是轻伤。建议是遇上动物只减速不躲避,一定要随时观察道路情况,遇到村子千万千万要减速。野生动物小一点的撞上还好,撞上家畜不死也得脱层皮,你得赔钱,相信我,很贵。
景色美,这个喜忧参半,四大仙境名不虚传,随时都是风景大片的赶脚。但是,再没的风景都没有活着重要,开车的时候不要作死,实在觉得好看你停下车慢慢看,别看到点稀罕的就命都不要了。有些莽的还一边开车一边拍照,这简直是作死中的作大死。我的经验是在副驾驶旁边装个袋子放相机,遇到想拍的立刻刹车停车抓起来就拍,实际上不耽误事儿的,很多惊鸿一瞥的野生动物都能这么抓下来。
不要相信老司机!
很多时候老司机仅仅是见得多,见得多也就容易麻痹大意,这时候出事概率暴增。像这个路,很多老司机喜欢骑着路中间开快车,到了弯道或者会车的时候再说,这样就是他们以为的“又快又稳”。你稳就行了,你别快,高原高寒路段路边还有树的,到了时候变道很可能运气不好压上暗冰,树荫下面可能路面根本控制不住。
这种路,回头弯发卡弯,视线不良一定一定记得提前鸣笛、闪灯、减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弯道那边是什么。有冲陡坡的大车,有不按分道线跑的“老司机”,有动物,你不减速、不示意,怼上去谁全责都不重要了,他全责你命没了,划算不?
于月仙老师这个事情就是很明显的老司机夜间开快车。
骆驼本身身上就发灰、发黑,夜间灯光很难发现,不知道是哪个老司机一脚油飚起来的,真的是不知死活。跑夜路我最怕的就是骆驼和牦牛,这俩一般都毛色暗淡很难发现,体型又大,高速撞上去铁定车毁人亡。要命的是这俩还特别喜欢晚上在路上睡觉,因为公路对于它们来说干燥舒服又安全,往那儿一趴别提多舒服。
大半夜撞上去你就等着原地起飞吧。
逝者长已矣,我们还得好好活着,无论你觉得自己技术多好反应多快,驾龄多长,多么老司机,四大仙境跑了多少年,我跟你说,总有意外等着你。你别听他吹牛逼,只要看见速度上了80码,你就是爬也要爬到后座上面去绑好安全带,他随便怎么说都行,咱不在乎,小命要紧。
自己开车的,不要以为在城里是“秋名山车神”,车流里钻来钻去自己就技术好了,在四大仙境不是这么一回事,小心驶得万年船。
总之,多看看车祸现场视频,“每天十分钟,开车慢又怂”,十分有必要。
首先为谢大脚同志默哀。我是觉得惋惜的。
说起和动物相撞事件,我想起我在带成教班的时候,一位学员跟我讲起他早年喝醉酒骑摩托的一次事故,在贵州的山间公路上和水牛相撞,等他清醒过来发现他骑在牛背上。他把这当笑谈。我想他是刹车及时,否则焉有命在?肉包铁撞水牛,是真头铁。
现在谈谈我对撞骆驼这事的看法。
这次是铁包肉,尚且一死三伤,可见车速有多彪。
自从2020和2021年与野生动物有关的灾祸事件上升,例如江油黑熊,青海棕熊,云南大象等事件之后,这次野生骆驼又造成了知名演员的不幸死亡。
我想,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交互的管控出了问题。
我们国家的法律软件和物理硬件上并没做好野生动物种群急剧扩大的准备。
当然,野生动物种群急剧扩大是得益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接下来野生动物种群扩大,活动范围扩大,与人类地盘的交集越来越多,人类的相处之道没跟上。
就拿这次来说,本地司机肯定知道这里野生骆驼频繁在公路游荡,心中有预警。而外地司机却不知,或不那么清楚,于是在凌晨开快车,等看到骆驼已经来不及了,又对骆驼习性不熟悉,不知道它们看到车灯是闪避还是原地站住。于是悲剧发生了。
其实之前多次出现类似车祸,但这一次因为死亡的是知名演员,这种问题才被全国网民知悉。
我不希望这种事要靠知名演员的生命来普及。
生态环境好了,有多一份的食肉猛兽,食物链下必然是有多十份的食草动物。野骆驼和人争路产生的灾祸是迟早的事。
希望社会各界集思广益,逐渐完善人兽相处之道。
真是太可惜了…希望类似的痛心事故不要再发生…一次次血泪换来的教训,却又被一次次忽视…
关于交通安全(车上所有人系安全带),其他答主其实也提到了很多,我也分享一下前公司的一些经验教训吧,如果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也是值得的。
我的前公司是斯伦贝谢(Schlumberger,SLB),石油服务行业的No.1,每天都要运送工程师、石油设备到油井上,而油井基本上都是在野外,要走很远、很差的路。
当时求职时研究这个公司,有一张宣传海报立刻攥住了我的心:In Schlumberger we work in places where the only road there is not really a road. and the only way to communicate is by satellite.
公司有个统计,每年公司最多的伤亡事故就是由于交通事故,所以对于交通安全公司有很多规定,即使我早已离职,但这些规定早已融入我蓝色的血液,分享几点吧:
A,车上所有人都要系安全带。不止是小车,还包括大巴车(即使是城市里的通勤大巴车)。如果车上有一个人没系安全带,则全车所有人开除(没错,全车所有人开除)。正因如此,不用司机提醒大家系安全带,一上车大家就习惯性地系了。一度,我休假回到北京,打出租车,后座没有安全带极度不舒适…据我家赤道企鹅(同样也是贵司前同事)说,她甚至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座位没有安全带都会一整场电影抓耳挠腮~
B,控制速度,严禁超速根据不同的路况有不同的限速。公司的每台车都有实时GPS追踪,有一个监控中心监控车速,有超速行为的司机会被开除。
C,开车每两小时强制休息15分钟。监控中心会控制,如果发现行车两小时以上还未休息,会给司机打电话。
D,非必要原因,严禁夜间驾驶;如需夜间驾驶,需要较高级别的领导在公司内部系统审批。
最后,再分享一个公司入职培训时的一个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事情吧:碰撞演示,让大家实地看在20、30、40公里/小时情况下,碰撞造成的后果(假人模型在系安全带和不系安全带两种情况下的对比),我当时感觉很震撼的,哪怕在二三十公里这种我们以为的低速行驶情况下,碰撞都可能造成死亡,而系安全带则是给自己上了个护身符,自此系安全带不再只是因为公司的规定,而是自发的惜命行为啦~
即使我已经离开公司很多年了,但是依然上车就习惯性地找安全带,我们车上也会要求所有人系安全带,我觉得这是SLB工作三年半给我的最大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上网买个球拍,还能牵扯出来这种糟心的事?有规定必须双一流学校才能买吗?还是说我们河南人不能买?
听完老板的回应,我这个河南人火更大了:
客服他们20多岁做这个工作不容易,因为别人投诉,情绪不好才说出这话的。
明显是这个客服素质不行,就别在这装委屈。
好多人还会说断章取义,那我先把事情说清楚:
一个学生买了球拍,对赠送的礼物不满意,过来询问,之沟通中客服就开始魔幻操作。
地域歧视,这句话没得解释,但是常年经受地域黑的我已经习惯了,我还真是感恩,谢谢你让大家知道我们河南人很穷;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人就只知道种地,每年调出 400 亿斤原粮和加工制成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可偏偏发展最不好、最不受重视、最不怎么见起色的就是农业。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1,搞不动教育,全省仅有一个211的高校,好几个从河南大学独立出去的院系都已经是211高校了,河南省委屈啊,没有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河南每年高考都是数一数二的内卷大省;
2,不懂得搞经济,没有好的教育环境,就留不住人才,人口外流严重,自己没有人才就缺少经济头脑,就更难以发展经济。
所以河南确实穷,大家都知道,没必要专门讽刺我们,只会让大家觉着你这个人没素质。
除了这些,恐怕作为名校毕业的你,早就忘记了初中历史书上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
没错,四川大学作为双一流学校,确实比河南理工大学好,但是买东西没有必要歧视一本的学生?并且人家现在已经考上郑州大学的研究生。
大学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没有任何大学教育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大学,你没学好,只能说是你自己的问题。
四川大学马克思毕业的,真是验证:不管受过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过多少理论思想,永远启蒙不了屁股歪的人。
话说:阿迈威运动专营店的客服,为什么我都给你主动发信息一个多小时了,你还不回复我??
MOO的老VIP用户路过...
MOO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APP",它和其他音乐APP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你打开MOO之后,更像是在探索了一个包罗万象的音乐世界。
时至今日,数字音乐发展到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除了听歌,似乎并没有通过其他方式了解过这个世界最前沿的音乐是什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资讯是怎样流通的、除了各大榜单和短视频火爆的口水歌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作为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该如何进一步探索音乐世界?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个人喜欢音乐的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如果不去面对,很可能你将会被算法牢笼培育成一个习惯于被动吸收流量音乐的傀儡,机械式地收听流水线的作品,惯性地透过热门评论解决惰性的思考,最终,你好像听了很多音乐,又好像什么也没听。
因此,MOO的出现或许会通过这些因素破除信息茧房:
1、透过产品设计来弱化播放器属性,提炼呈现有效可读的音乐资讯内容;
2、淡化明星流量的制霸效应,原来脱离娱乐属性的音乐也可以异常丰富多彩;
3、淡化商业影响,不设音乐打榜功能,强调多元个性引发的音乐思考。
那么,究竟能否使国内用户的流行音乐审美习惯和单一刻板的惯性思维得到改善?
说一下我的感受(仅供参考)~
它剥离了传统音乐APP的固有形态,用“可听”、“可读”、“可感”、“可思考”概念触碰用户。UI设计更加沉浸化,使用中性色调更易于用户专注于音乐内容本身;同时将内容栏目、电台节目、音乐人交互的部分进行封面图突出,不同属性的模块会通过不同样式的封面进行呈现区分,基本上省略了文字注释,用图形化解决和用户之间的默契。这就像你看到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立即明白它是苹果公司的logo,而不是还得在图标底下写一串名称。
MOO给我最大的视觉感受就是"沉浸感"很强,它可以使你更容易将注意力停留在音乐内容本身,甚至你极有可能和我一样忽略掉底下的音乐播放条...
除此之外,功能交互更加简洁明了,每个可播放的模块均有播放按钮,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让你清晰地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听",哪些内容可以"看",而不是像有些APP为了诱导用户点击不提供内容可视化预览,导致你必须点进去才知道是什么。
上述的设计逻辑更具通用性,更易于广泛跨语言流通,简单来说就是MOO的界面连不懂中文的人都能看得懂,今后如果开放国际版,我丝毫不会感到意外。
还真就是一周音乐简报...每周一期,国内外的音乐资讯、音乐版历史上的今天、音乐剧/影视配乐的信息、老外是怎么用音乐玩社交的等等。有一说一,过去我个人会在国外rss订阅相关的音乐新闻,但是,必须由自己整理筛查真伪,很费时间精力,这玩意儿现在就给我省了巨大的时间成本,给MOO一个好评~
很酷的栏目,唯一缺点是"不定期"... 它侧重挖掘年轻个性的女性音乐人的心声,她们并不知名主流,有的是乐手,有的是幕后创作人,有的是音乐教培从业者。
比如最近一期的雷雨心,她是音乐圈子里常见的女孩,但又是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女孩,你很难想象雷雨心上午会去菜市场和一群老头老太太买菜抢鸡蛋,下午她又在和朋友聊天文地理量子力学...
这种刻板场景的反差,加上采访中聊到雷雨心职业身份、社会身份、家庭身份的交错,你能深刻感受到一个从事音乐的年轻女孩是怎样工作生活的,同时,她又是如何应对主流社会对自身的评价和对未来事物的探索。
对我来说,和女孩聊音乐更多提供了深入了解年轻音乐从业群体渠道,相比主流靓丽的美幻封面,我更喜欢这种真实邻家接地气又有真本事的女孩,她们才更值得主流社会的推崇与肯定。
关于失眠,我经历过"郭德纲陪我睡",也经历过"周杰伦陪我睡"和"读小说陪我睡",MOO在此又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不失眠电台陪你睡。
失眠痛苦吗?或许吧,与其对抗失眠带来的困扰,与其一个人面对孤独漆黑的夜,不如在电台里倾听来自大自然的白噪音或者治愈心灵的音乐,每个孤独的灵魂都应被音乐温暖问候。
然而不失眠电台的缺点也很明显,节目时长太短,平均20分钟的节目就想把小可爱们哄睡着?作为一个前音乐电台制作人,建议MOO的电台制作团队能深度研究一下中国年轻群体的睡眠时长、入睡所需时间、失眠的原因,可能会让电台更好。
内敛却丰富,极简却精致,小众却走心。
如果你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最纯粹的音乐,想探索最前沿的音乐,了解音乐人和这个行业在发生的事情,MOO可能还不够好,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品质在国内音乐APP中领先,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初心下去。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