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暨南大学苏炳添副教授以自己为例发表中国男子 100m 短跑论文? 第1页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顶级运动员分析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证据十分可靠。中国男子 100 米短跑取得的优异成绩,确实颠覆了“黄种人的身体条件不适合短跑”之类传统认知。

题目引用的段落谈到的“运动员过早退役”现象不限于短跑项目。希望更多的运动员可以科学地分析自己的亲身体验,延长运动寿命,取得更让自己满意的成绩,减少“遗憾”。

题目谈到的论文反复强调了科学化的训练与保障对运动员(尤其是“大龄”运动员)成绩的作用,谈论了基础文化素质和外语水平对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和自信程度、保持运动状态、参与国际赛事并从中取得进步的重要性,肯定了集中训练、团队项目带动个人项目的策略,并希望相关部门对“大龄”运动员进行激励与支持,例如提供参加国内外大赛的机会。这些经验是值得重视起来的。

“既有团队合作项目,又有个人单项”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借鉴短跑的经验。


user avatar   bi-xiao-tian-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上知网搜了一下,亚洲飞人、暨南大学副教授苏炳添目前在知网上主要有5篇作品,其中有3篇研究短跑的期刊论文,还有2篇散文类作品,真是文体两开花啊!

我仔细一看苏炳添的发文年份,发现他光在2019年一年间就发表了2篇论文!而在3篇短跑论文里,有两篇苏炳添还是一作,其学术实力不容小觑!

为什么苏炳添能在跑步的同时还盛产论文,而你不会跑步也写不出论文?细读这些论文后,我发现苏炳添的研究范式是:我研究我自己。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仔细品读一下苏炳添参与写作的3篇期刊论文:

论文一:《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

这篇论文发表于2019年2月,至今有2185个下载,35个被引,可以说是苏炳添的学术处女作兼代表作。这篇文章中苏炳添学术思路已经初步成型。

文章主要由对中国男子100m短跑的回顾展望两个部分组成。刚点开文章我就大受震撼,看过把自己写在作者栏的,但很少看见能把自己写进关键词里的,太秀了!

紧接着,文章开始回顾中国男子100m短跑的历程。苏炳添表示苏炳添18年亚运会夺冠含金量很高,中国男子100m短跑由此跻身世界前列。

苏炳添还低调地统计了2010-2018 年中国男子 100 m 短跑全国最好成绩示意图,虽然没写这些成绩都是谁拿的,但我查了一下这9年里有7年的全国第一都是苏炳添拿的:

回顾发展历程的时候,苏炳添引自己引得还比较含蓄。到了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部分,苏炳添就不得不现身说法,以我为例了。

比如文章认为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中国男子100m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原因,因为

文章指出要重视大龄运动员的培养,因为

文章还强调要注重提升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因为

这篇论文明明是对中国男子100m短跑的过去与未来的宏观描述,但我看完这一万多字后满脑子都是苏炳添:

他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田径;

他怎么样,中国田径便怎么样;

他跑得快,中国田径就跑得快。


虽然听上去很秀,但更秀的是,这都是真的!


论文二:《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研究》

第二篇发表于2019年11月,标题非常明了,一看就又是篇我研究我的论文

本文的主要内容很好理解,简单讲就是:

对比苏训练前后的表现,发现这么练果然牛逼!

进一步优化训练方案,让苏变得更牛逼!

发篇paper提点其他同行,大家一起变牛逼!


开头有句“立足于实践”让我印象很深,可不是立足于实践么,每个数据都是作者亲自跑出来的啊!这才是真正的理论实践两手抓吧。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苏炳添已经了如指掌。可以说,我对他的下肢长小腿长了解得比我离毕业时间有多长更清楚。

甚至仿佛跟苏炳添住在一个训练室,知道他的训练项目包括超速训练、助力训练、小栏架固定间距跑、行进间跑、负重训练等等...

总之在丰富多层次的科学化训练下,苏炳添在5大方面的表现都有了提高,堪称质的飞跃!给大家贴出来参考下,照着练没准你也能成为你们小区百米跑第一人。


论文三:《运动行为志研究》

最后这篇论文发表于2020年7月。主要形式就是苏炳添研究苏炳添的学者的聊天记录,以苏炳添在各大赛事中的表现为素材,探讨一些技术问题。

比如苏炳添在2014年改变了自己的起跑脚,由曾经的先迈左脚跑,调整为现在的先迈右脚跑,至于改变的契机,苏炳添表示:

AMAZING啊!苏炳添被朋友推,脑子里想到的是技术改善;你被朋友推,脑子里想的是你有病吧!这也许就是你跑不过别人的原因啊!

文中还有一些让人很难忍住不笑的内容:

比如在探讨过度加练对运动员的不利影响时,采访人提及了一位日本选手桐生祥秀,感慨他这几年越跑越差。苏炳添说确实,并彰显了自己战胜他的自信态度

同时表示秀儿能跑进百米10秒,很厉害——指运气很不错...只有桐生祥秀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此外纵观苏神的三篇论文,我发现他基本不引用自己的文章,说明他对提高自己的h因子没有兴趣。但很喜欢引用别人研究苏炳添的文章,说明他对提高别人的h因子有兴趣,很善良。

除了上述三篇期刊外,知网还收录了苏炳添的一篇回忆录《我必须追上去》,不失为一篇励志的中考作文素材。


看完苏炳添的论文,我又扒了下别的运动员,发现其实很多体坛名将都在学术上颇有造诣。

比如这次东京奥运会女子自行车公路赛的冠军,就是一名数学博士!光这骑行姿势就是肉眼可见的科学啊!流体力学老师都直呼内行

像我们喜欢的马龙张继科,我也上知网搜了,发现马龙论文写了几百篇,张继科写了几篇。可以说和本人毫无关系,以及中国叫马龙的重名率更高。

两人的答辩PPT倒是在网上流传过。哥俩的研究主题都是乒乓球相关营销策略,可以说是不忘初心,格局大了

就是獒的这个PPT配图过于童趣,和他狂野的打球风格背道而驰。还挺有反差萌的...

总之看完这些体坛健将的学术经历,我大受震撼。也许这就是科学指导运动的进步精神吧!

每一只学术狗都要加油啊,大家一起文体两开花!也祝奥运健儿们能在科学手段的辅助下,赛出更亮眼的成绩!苏炳添牛逼!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毕导”!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感觉论文水平很高,言之有物。专业运动员写论文,也得讲基本法,对比某些演员,都到博士后了,即使不抄袭,写的都是些什么啊。

不过我借这个机会谈一下最近不知道怎么在互联网冒出来的一些观点,说中国这两年狂吃肉蛋奶,身体素质提升很快,所以以前是乒乓球、羽毛球这些技巧性运动牛逼,现在举重、游泳这些力量型运动拿金牌越来越多了,再提升下去,田径也要被横扫了。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中国人身体素质提升快是对的,但结论就值得商榷了。

我现在看这些98后,00后的孩子,都有深深的自卑,长得太高了,我成了霍比特人。中国人身体素质的提升,根本不需要金牌来证明,多出去逛逛街,走走,就看到了。


但是苏炳添,是我的同龄人啊。。。。

吕小军,是84年生人啊。。。

这两个“老将”还活跃,不恰好证明2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办法对他们形成威胁,肉蛋奶都白吃?


尤其是田径项目,苏炳添可能就是另一个刘翔,他退役了,整个项目的国际水平断崖式下跌。

我从小受到《幽游白书》的毒害,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不能看最强的,而要看次强的。所以刘翔不能代表中国的跨栏水平,史冬鹏才能代表,流浪地球不能代表中国科幻的水平,上海堡垒才能代表。

我们的很多体育项目,金牌银牌都是中国人,这些项目才是绝对统治的。

以乒乓球为例,马龙,88年生人,是个老将了,但是樊振东这个97年生人,也特别牛逼,证明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所以什么时候我们的95后,00后,能够达到接近苏现在的水平时,才有可能去论证肉蛋奶提高了国民素质。


从苏教授的论文看,他提到的关键措施包括:科学化训练理念、良性团队竞争、“接力促单项”策略、“走出去, 请进来”方针等措施,都很具体,很务实,这是一个内行人通过切身经历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虚头巴脑的肉蛋奶。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非常私人的看法,我比较赞同很久以前某个微博大v的说法,影响顶级运动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的分布,二是人的基数。

出运动员的概率很小,只有人的体质越分散,多样性越高,才越有可能出顶级运动员(尤其是向右分布);但是如果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概率很小,也比较容易出运动员。

那么中国相比于很多非洲国家,几十上百倍的人口基数,为什么没有出来好的田径选手?

这个大v的说法是,因为非洲人多样性程度大于中国。

我们的祖先是从非洲走出来的,那时候的他们只代表非洲无数种群中的一两支,即使我们后来在全球繁衍,多样性的上限已经被锁死了。

虽然没有证据,但我个人感觉这种说法有道理。

苏教授学过国际贸易,一定知道ek模型,其实道理是一样的,现在狂吃肉蛋奶,提高国民素质,是把我们的分布曲线向右移动了,但是运动员的概率取决于最最右边的那一小撮人。看来人的素质提升最快的,是中位数的位置,而最最顶尖的那批人,可能提升的并没有那么快——毕竟人家已经很快了。

起码没有快到能在这方面追上某些非洲国家。

所以这个时候如何提升运动员水平?就是苏教授提到的那些措施喽!


总之我们再看看吧,也许20年后,中国人均1米8,所有田径项目横扫。无比期待未来的孩子们来打我的脸!


ps 也许很多小朋友不知道,《幽游白书》里,魔界共有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的问题,就是老大太强了

如图所示,上边的数值是把黄泉的国家标准化为100时,三国的力量。

下边的数值是老大的战力。

问题是,雷禅死了之后呢?

可见国家的战力瞬间跌落到3。(别问我怎么算出来的,我小时候算了半天都没搞懂。。。)

从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打破。

作为军师的藏马,敏锐的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所以各国都开始采取措施,一方面,到处拉拢人才;另一方面,采取科学措施,迅速提升已有人才的战斗力。

这个理论,其实很扯淡,因为藏马本人可能都不相信,他只是找个借口培养了一支自己的势力,关键时刻就反水了:

有意思的是,幽助的提议完全改变了魔界的局势,他提议定期召开一次比武大会,冠军可以统治魔界。这个就非常像奥运会的起源了:大家不愿意打仗了,所以就通过开运动会来竞争。

而这时候,藏马的理论竟然生效了:

这就有点像我们的部分奥运项目,决赛都是中国人,冠亚军都稳了,只能痛失铜牌。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点尬,但宁愿如此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运动员的博士论文都是这么来的。“我写我自己”。比如说男足运动员写比赛打法啥的。苏教授的研究样本太少了,不利于归纳总结规律。建议苏教授多招几个研究生,扩大研究样本数量,最好能分析出各种决定性因素的统计学差异。


user avatar   hua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跑数据:打开IDE,运行代码。

苏教授跑数据:真的在跑步并获得数据。


关注苏炳添是从他在暨大读书开始的,他本硕都是在暨大读的,目前在暨大担任副教授的同时,也在北体读博,毕竟暨大没有体育专业博士点,估计拿到博士学位后,就很有机会转正教授了。事实上他不是仅仅挂个副教授的名,他真的有开课,他开的公选课,几乎挤爆教务处选课系统,而且选上的人也没逃课的[1]

他其实在2010年左右,广州亚运会取得冠军后,就已经是校内小名人了,根据他同班同学说,虽然因为训练经常缺课,但他还是很努力补上。

这里补充一个小小的「黑历史」,根据当年和他一起比赛的人说,他有一次校运会百米竟然没拿第一哈哈哈(估计故意放水的)。

好了,回到论文上来。我看了下论文,感觉还是很靠谱的。

我国近些年百米成绩提升了多少,论文里给了一个图:

为啥我说苏炳添是亲自跑数据呢?因为上面这个图,很多数据点都是他贡献的。

这些年中国百米项目提升可以说是飞速,最快速度提升了近0.3秒。苏炳添这次的记录,又可以给这个向上的曲线增加一个新的数据点。

为啥中国百米提升这么快?论文里也有总结[2]

中国男子100 m短跑跻身世界一流的原因主要有6个: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打造良性团队竞争模式、实施“接力促单项”策略、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方针、组建完善的训练保障体系、注重提升运动员素养。由此带来的启示在于:一方面,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竞技体育自信;另一方面,科技助力、“团队项目带动个人项目”的策略以及传承与创新,是竞技体育可借鉴的主要经验。面向未来,中国男子100 m短跑应从4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1)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坚持践行已有成功经验;(2)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培养;(3)为“大龄”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平台;(4)加强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

事实上,从苏炳添的体型可以看出,他是科学训练的受益者。

这是2010年的他,来自师弟的图(可恶,被我师弟装到了)

这是2021年的他。

可以看到,他的体型强壮了不止一点点,尤其是腿部肌肉。当然,这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有关,论文里没说到的是,田径项目里其实也要经常重训,例如苏炳添的训练计划里包括了深蹲和硬拉。


最后感谢苏教授,给母校带来了关注度。虽然今年录取已经结束了,但依然欢迎明年报考。

参考

  1. ^ http://sports.people.com.cn/n1/2018/1016/c22168-30343487.html
  2. ^ https://news.sina.com.cn/c/2021-08-02/doc-ikqcfncc0411439.shtml

user avatar   zzy91050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数据不太对啊,作者32了我看害搁这儿跑9.83的pr呢

————————————

其实运动员最大的问题还是伤病,所以科学训练其实特别重要

顶级运动员除了身体要强壮外,头脑也得清醒,有些人20岁一个练法,到25岁,30岁还是老一套,25虽然很多时候身体绝对机能是强于20岁,但是恢复能力一定会是下降的

30岁对很多运动项目而言都是老将了,但是30岁时没有什么伤病困扰,训练系统的老将,往往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期,相反有的运动员虽然还没满30,但是因为长期的伤病,错误的训练方式,训练恢复得不到保证,很早就衰退了

苏炳添的这篇论文,很好的从自身出发,引用了几代中国短跑健将的数据,说明了年龄只是次要因素,科学训练,恢复,良好积极的心态才是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刘邦知天命之年仍是一小小亭长,百里奚古稀举于市,姜子牙耄耋之年才出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user avatar   macaolea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禁让我想起了"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钱伟长先生。


user avatar   lizai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人写论文到处搜论据。

大佬写论文自己创造论据。


一般人写论文没有数据自己做实验。

大佬写论文没有数据拿自己做实验。


一般教授主业搞科研业余健健身。

大佬教授主业健身业余搞搞科研。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理有据。




        

相关话题

  极端高温袭击美国,打破多地高温记录,今夏为何高温天气频发? 
  如何看待柯洁对罗志祥事件的评论? 
  读硕和读博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需要读博? 
  世界最危险的运动是什么?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面上、青年、地区等各单项统计数据能反映哪些信息? 
  为什么中国没有F1车队却要在上海修建F1赛道呢? 
  如何看待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系博士生胡坤猝死事件? 
  如何看待饶毅再批蒲慕明言行不一、前后矛盾? 
  足球经理《football manager》游戏中有哪些让你瞠目结舌的奇迹?(配图最佳)? 
  为什么中国的其他运动项目那么强,到了男足这里就不行呢?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南京人都认为南京最好?
下一个讨论
科学家发现马赛替尼能够高效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如何看待这一研究成果?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