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
非常同意
sapereaud的說明。
漢語拼音在臺灣最常見的就是各式路牌;
對於本地人來說,除了新辦護照可能會用到之外,可以說是接近沒有用途。
在這裡補充說明一些內容,關於最後一句的:
僅相對極少數臺灣人,能完整嫻熟使用「漢語拼音」。
在臺灣,除了上述熟悉拼音的極少數人以外,
大多數人使用拼音都不會去特別遵守太多規範,可以說是混亂而隨意。
即便路牌上都有漢語拼音,
但其實一般臺灣人對於「拼音」(漢語拼音,還有其他所有的)幾乎沒有了解。
舉例來說:
如果在路上隨意找個臺灣人,問他路牌上那堆拉丁字母(或可能要說「英文字母」)是什麼,
一部分會跟你說那叫「羅馬拼音」,剩下一部份可能會直接跟你說那叫「英文」。
同時,如果要臺灣人嘗試用「拼音/『英文』」來拼其他人的名字,也大多拼不出來。
即使「漢語拼音」這東西在2002年左右的時候曾經一度三不五時登上新聞版面。
如果你有機會可以遇到臺灣人的話,可以跟他們借護照來看,
你會發現這些拼音與漢語拼音不一定一樣──甚至同一個音都可以有不同的寫法。
因為護照拼音從來不是強制,幾乎是自己想用什麼字大概就可以拼上什麼字。
(之所以沒造成混亂,是因為第一本護照多半是小孩子給旅行社辦,
所以旅行社還會遵循著某種固定的習慣。)
在臺灣出現的拼音,有傳統習慣上使用的威妥瑪式,
還有一系列曾經作為民國官方標準的:
國語羅馬字(1928~1986)、國音二式(1986~2002)、通用拼音(2002~2009),直到今日的漢語拼音。
而縣市政府甚至可以自己決定自己要採用哪一種拼音。
可以看到,即使官方對拼音的使用,都相當混雜而不固定。
除了1986那次是某種程度上的簡化之外,其他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
(所以說不定又要改了。)
這樣的頻繁修改,造就了各種領域各種詞彙上不同的書寫習慣,
甚至還出現過「父子三人不同姓」的詭異事件。
坦白說,翻開歷史來看,拼音向來不是那麼單純的一件事。
正因為這件事情這樣沒有用途,卻又莫名地這麼象徵性,
這也就是造成一般臺灣人對於拼音的印象可以說是混亂而隨意的一部分原因。
最後補述一段,算是比較非直接的回答。
但我想這可以間接回答樓主所說的問題:
某次我在杭州旅遊,看到路邊有小朋友寫語文作業,上面出現幾個拉丁文字的時候,
即便我很清楚那是什麼──但我心中仍然感覺到一股文化衝擊。
類似的情境發生在我在青年旅舍要用電腦,看到鍵盤乾淨到只有拉丁文字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