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中有几个因我国特殊的音乐环境而产生的有趣误解:
首先,尽管民乐采用金属弦是受西洋乐器影响,但是却并没有题主所说的“金属弦更适合西洋乐器”这回事。金属弦开始用于提琴吉他等乐器也就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这些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大师没有一个在为金属弦创作。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乐队应该还在用肠弦。因为换金属弦其实对演奏性能改变很明显,所以古典音乐这种已经形成稳定审美的乐种是不会主动拥抱新技术的。金属弦刚出来时主要是爵士这类新兴音乐在使用。比起金属弦,肠弦固然要难伺候一些,但艺术从来都不是图便宜省事儿的。比起大量的练琴时间和娇贵的乐器来说,肠弦这点折腾根本不是问题。交响乐中改用金属弦和古典吉他改用尼龙弦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肠弦供应链中断所导致的。而和肠弦、丝弦一样难伺候的哨片、笛膜、乃至木制乐器本身到现在也没有被替换。允许和换弦一样程度的演奏性能影响,整个乐器全用合成材料制造根本不是问题。
其次,尽管民乐采取金属弦是和一系列扩大音量的改良同时进行的,金属弦的优势却不像题主说的在于增大音量。乐器的音量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脱离共鸣箱设计、弦粗、弦长、弦张力来谈弦材对音量的影响。况且对于已经形成稳定审美的音乐形式来说音色和手感远要比音量重要。否则为啥不直接把大提琴改成七根弦当古琴使呢——保证音量大……金属弦的主要优势在于稳定性。肠弦丝弦上好之后要调几次音高才能稳定,之后音高还会受湿度影响。至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则任何材料都无法避免。金属弦则一次调好,不受湿度影响,如果需要反复调也是因为琴体木材的弛豫而不是琴弦。而且肠弦、丝弦都比金属弦容易断,所以换弦要频繁得多。不过正像上一段所说,艺术首先考虑的从来不是方便省事儿,金属弦的这些优势都不会直接提升音乐表现,所以并不会让职业音乐家主动改变音色审美、重新适应演奏手感来换弦。
贴个大提琴上肠弦金属弦比较的视频,音色差异受录音音质所限没有现场明显,但如果耳朵尖还是听得出来的。弹拨乐器因为有类似打击乐器的噪声音头,所以音色受弦材影响更突出,可以参考古典吉他(尼龙弦)和民谣吉他(金属弦)的差别。
肠弦大提琴与金属弦大提比较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5743690115039233就像西方淘汰肠弦需要世界大战这个外力来促成,我国大规模更换金属弦是由屈辱的近代史促成的。延续至今的民族音乐改良是充满了半殖民地时期民族自卑感的改革。改革的基本叙事是:中国传统音乐是像旧中国一样全方位落后的、要被淘汰的,而西方音乐是像西方列强一样全方位先进的、代表全球音乐发展方向的,作为救亡图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仿照西方音乐构建全新的“民族音乐”。现在我们口中的“民乐”其实是这个语境下仿西方音乐构建的民族音乐,而不是字面意义上泛指一个民族所有音乐遗产的民族音乐。今天时常被提起的对传统音乐的种种攻击如记谱不精确、没有和声转调、没有低音乐器、不使用十二平均律,乃制把西方音乐等同于“无国界的语言”、等同于“现代化”等等叙事都来自萧友梅等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先驱。乐改的基本叙事实质就是“和西方不同即落后”,是当时特殊历史语境的产物。这套叙事既不符合史实,也不被国际音乐学界认可,但却至今仍是我国音乐院校的指导思想,并对普通群众的音乐认知产生了深源影响。乐改的时代背景可以对比着汉字拉丁化来看:
基于这种初衷,乐改远不止用金属弦换丝弦这么简单,乐器构造也变了,律制也变了,乐理体系、创作理念、乐句处理都变了,所谓的古曲和传统曲目也都被深度改编加工过,大量不被学院派看好的传统音乐就此“被淘汰”了。对于任何一个发展成熟的音乐门类——不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日本雅乐、印度古典音乐等等——你都无法想象这样剧烈的变革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事实上这种改良也不是自发地来自于戏班、吹打班等职业传统音乐演奏团体,而是由没有受过严格传统音乐训练的、以西方音乐为本的音乐学院依靠政府支持来推动的。给听惯现代民乐的朋友放一段一百年前的传统音乐录音,对方甚至会怀疑百年前的录音是不是中国音乐。要不是古琴没能“成功”进入民族交响乐编制因此免于深度改良,我国的第一个联合国非遗应该就不具备非遗资格了。而要不是现代民乐如其初衷地“淘汰了”大量“落后的传统音乐”,祖国大地上和古琴昆曲底蕴相若的音乐遗产其实还有很多。面对现代民乐和传统音乐之间的鸿沟,丝弦和金属弦的差别只算是冰山一角。
至于如何看待,审美是主观的,但史实是客观的。到底金属弦改良民乐好听还是丝弦传统音乐好听人们可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且一般人都是小时候听什么长大就觉得什么好听、什么音乐被认为比较"高端"就觉得什么好听,非常正常。但是传承和讲述传统音乐的时候应尽可能忠于历史。这也是我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差距最大的地方。在西方还有不少用古乐器尽量按古法演奏古典音乐的团体,即便使用金属弦的乐团也绝不会说金属弦比肠弦“更先进”。而在我国即便是非遗保护单位都滥用现代改良乐器,并把这种行为视作对传统的发展与保护。文物保护上修旧如旧是基本常识,到传统音乐保护就天天想着要让古乐“洋气”起来。且不说我国的影视作品不管什么时代设定都是现代西方影视配乐那一套加几个现代民族乐器搞定,便是摆摆样子的道具乐器能用对的都不多。而流行音乐里的中国音乐元素则和迪士尼给花木兰配乐时的中国音乐元素差不多——都属于基于西方想象的中国元素,而非真正来自传统音乐的中国元素。即便不看西方,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度、印尼、伊朗、土耳其、埃及等等国家都基本能做到传统音乐沿用古法和流行音乐多元融合两不误,而我国现在还陷在戏曲等传统音乐到底要如何“创新”如何“流行”的争论里。为什么流行和传统不能分开搞?为什么像西方人保护他们传统的古典音乐一样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都无法成为一个选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