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谁?如果“他们”是日军,会担心“南京人排外”,如果“他们”是旗人,会担心上海的“嘉定人排外”,所以 ---- 南京人要如何对日军才算不“排外”,嘉定人要如何对旗人才算不“排外”?
至今思公社,不见故人归。
无奈失眠,随手答题。
作为一个爱好近代史的上海人,我一直承认上海人排外——其实“外”也排上海人。
从学术上讲,这是历史偶然因素加人性必然因素共同造成的。
说起历史偶然因素,那就是我大怂开始江南手工业兴盛,出现了可以脱离土地生存的类资本家和类无产阶级。
正是以上原因,到了我大萌中后期阳明心学的支流泰州学派风靡江南一时——这玩意儿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几乎如出一辙,都是追求个人的解放,本质上就是资本的解放。
当然啦,这颗教科书上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我大清掐灭了。但是两百年后的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躲避战火逃进上海租界的江南士绅和当时已经成系统的西方个人主义思想“金风玉露一相逢”——就此催生出被西化的江南文化,即所谓“海派文化”。
重视个人的海派文化区别于华北等级森严的国朝文化和华南壁垒分明的宗族文化,对于宏大叙事和家族传承缺乏兴趣。这就让上海人政治冷感,男女平等。
由于上海作为大城市能提供原子化的生活方式,因此进入这座城市的人很容易被同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出现了有明显认同感的上海人群体。
很明显,上海人这个群体更是和本朝赤色集体主义思想格格不入。
注意了,本朝肇始才推动全国范围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所以除了上海之外的绝大部分地区是遵照集体主义思想现代化的,就此上海人成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异类。
不得不说,先发也有先发的劣势。
简单说,全国人民看上海人总觉得你们和我们不是同一挂的,官方术语小布尔乔亚情调,上海人则觉得不是同一挂那就不是好咧,俗称关我屁事。
讽刺的是,本朝至今仍在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反倒是保护,甚至放大了这种心理层面的隔阂。
至于人性必然因素吗,就是改开在极短时间内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一部分被甩到经济底层的上海人心理失衡,用地域自豪感弥补受损自尊心。
最容易被甩进底层的自然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城市贫民群体,这个群体主要从事的正是需要接触外地人的服务业,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可能去当售票员和服务员吗?
而他们对待所谓“外地人”的态度尤为恶劣,形成了本地人和外地来沪人员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上海人排外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那就会在个人传言和文艺作品的作用下反复叠加强化——比如《渴望》,最后成了思想钢印,反正在我看来很难消弭,这次疫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过——关我屁事,我只想睡觉。
首先得标明一下我为啥回答这个问题哈……
因为我籍贯一直填着上海。我爷爷、父亲、往上追到我太爷爷(更早就没人跟我说过了),都是上海人。但是我其实在北方出生的,因为我爷爷解放以后搞支援建设,全家搬到北京了。再然后我爹妈又调动工作,所以我实在广东长大的。
我的亲戚大量的还在上海,但是我和上海基本没有文化上的传承了。
好多朋友,特别是上海的朋友很想说明白上海没有排外。但是不觉得奇怪嘛,疫情期间,这种言论只能算是集中爆发,但是上海最排外这个共识可是远在旧社会,直到新社会,再到近几年,基本都算是一种共识。很多有长期历史,有经济地位差别,有本地强文化属性的地方都有排外的情况,就是看不起外地人。但为什么这种印象在上海特别强烈呢?哪怕是全国经济优先开放广东的年代,广东的贫富差距远超当下任何一个地方的时候,广东也没有建立起排外的印象。甚至要知道,论小圈子,论抱团,论外人难以融入,不可能有地方比得过潮汕了吧。但是,似乎也没有过排外这个印象,尽管事实上这属于最排外的状态了。
我和很多上海朋友还有上海的亲戚交流过之后,我觉得我多少有点懂了。
上海的朋友从来不觉得自己排外,觉得自己对所有人都很nice,也愿意跟你交朋友,也愿意帮助你,也可以跟你交流,我怎么就排外了呢?
其实这种排外不是主动的,而是潜意识中的某些行为,在别人看来的表象,就和排外一样。
这种潜意识用两个字就能解释——“洋气“。
你看对比别的地方区分本地和外地的方式,例如北京如果用两个字来说就是“地道”,广州用两个字来说是“粤语”。为啥上海“洋气”这两个字就显得更加排外呢。
我现在给你三个真实场景,都是我人生中遇到,而且我充分相信大家也必然可能遇到的。对面都是朋友,都是好意,思想中没有任何看不起你是外地人的想法。
第一,广东:“在我们广东,你感冒难受,就得去搞点班沙喝,知道你们外地喝不惯,但是很值得试试啊,超有效的。”
第二,北京:“你就可姆们北京转,要是谁跟你说炸酱面机器压的也好吃,这人指定不是特么北京人。”
第三,上海:“晚上我带你去一个特别有情调的酒吧,老洋房改的,那边都是日本人。你把你昨天那个外套,再搭今天这个衬衣,诶,衣服一套穿穿好,你就是正经上海人的感觉了。”
这仨事儿都是日常小事,类似的场景我还遇过太多太多,都是年轻人的朋友,都是很好的朋友,这三句话的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我告诉你“啥才是正经的本地生活,我告诉你,通过某一种穷讲究就可以像本地人,这都是为你好”。但就以一个纯路人的视角,听完三句话,你什么感受。
后来我细品,为啥觉得上海的朋友如果不是因为认识,听起来更像瞧不起你,就是因为,别的地方的所谓本地,是以一种本地特有的方式穷讲究,例如吃炸酱面,例如喝豆汁儿,例如听相声,例如喝煲汤,例如喝凉茶,或者当代一点的穷讲究,例如,别去某某地方玩,都是坑游客的,例如买什么什么东西就去哪里哪里,本地人都去那里。
但是上海不一样,上海的那种所谓本地穷讲究,不是针对地域文化的,很多时候是针对社会阶层的,针对财富的,针对地位的——也就是所谓洋气。
别的地方排外是你不够本地,通过你不够本地来委婉的展现出,你不如本地人阶层高,所以看不起你。
上海分辨本地的这个“洋气”,其实就是很赤裸的展现本地就是阶层高,有钱,有派头等等……
那即便是好心,但是这种希望你融入的表态在外人听来也相当刺耳的。
是不是有这个感觉?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区别是公务员是人员,事业单位是单位。
应该是行政编和事业编的区别。这俩有这几个不同。
1、所在单位性质不一样
公务员所在行政单位,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2、编制不同
行政编制是政府机关的正式人员。
事业编制是辅助编制,事业编制按照财政来源又可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三种。
3、经费来源不同。
事业编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
行政编由国家财政负担工。
4、待遇不同
事业编平时比行政编工资少比较多,而且没有车补。年终事业编会比公务员多些,因为事业绩效考核多。
事业编现在基本都是五险一金,公务员各地不同但失业险都没有,因为失业问题不太考虑。
5、薪资上升不同。
行政编除了熬年头,即工龄长薪级工资涨,就只能升职才能涨薪水。
而事业编,除了熬年头,升职之外,还可以通过职称聘用来涨工资,比如中级职称相当于正科工资。就说你专业扎实,你收入也不必你上司少,甚至还高。
6、职务上升不同
行政编的天花板很高,升迁机会大,而且可以一直升,直到顶。
事业单位基本都是行政机关下面的二级单位,所以升迁机会很少,因为职数少。
所以看绝对前景是公务员要好于事业人员。
但是对基层来说很多时候相对前景事业编好些,主要是薪资的问题,很多基层公务员一辈子升不到副科实职,待遇涨的慢。但是事业编努力点拿到高级职称,就能享受处级待遇。
最后对于哪个好考的问题,这个得看具体职位,但是按总数和比较来说公务员要难些。
那就写呗,当个娱乐
布克是科比的死忠粉
预言一波,也并非引战
根据之前雷神的剧情
参考塞尔达格鲁德小镇和女士,沙漠里的绿洲,冰火双掉血,白天红条晚上蓝条
雷神对应紫黄两个史莱姆,参考草史莱姆,草神应该是那种胆小内向,不善于交流,遇见人会吓得逃跑的。擅长在幕后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