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各个平台都有讨论过,看来是暑假到了,这个问题又来了。
首先这类离子的存在形式非常复杂,有兴趣的话可以翻一下《无机化学丛书》第二卷。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稀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形式是Al(OH)₄⁻ 。
“稀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物种是Al(OH)₄⁻”不等于“AlO₂⁻完全是错的,或者说不存在”。首先,铝酸钠(无水)是存在的,因为所谓的“真实化学式”很复杂,一般就写成NaAlO₂或者Na₂O·Al₂O₃,而它的水溶液有时写成Na[Al(OH)₄] 或者Na[Al(OH)₄(H₂O)₂]。无水的铝酸钠熔融,或者加热高浓度的铝酸钠溶液时都可能出现AlO₂⁻[1]。
《无机化学丛书》的表述如下:
这里要讲到一个学术争论——铝酸根离子的基本形态到底是什么?(丛书写于1990s,已经表明态度了。)
稀溶液以Al(OH)₄⁻的形式为主是1950s发现的,至于浓溶液中的形态则争论了很多年,一派就是支持偏铝酸的AlO₂⁻,另一派则认为是以二聚的(HO)₃Al-O-Al(OH)₃²⁻为主。
上图的中文来自李洁,陈启元,尹周澜,张平民《过饱和铝酸钠溶液结构性质与分解机理研究现状》,化学进展,2003,5.右边的英文是理论计算对稀溶液中不存在偏铝酸根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太小了,溶剂的稳定化作用很低,不如其他物种稳定。
对于主要内容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的高中化学[2],这个内容真的太新了。而且二聚的假说完全没有“化学之美”,不简洁,不“本质”。弄得这么复杂,不如直接写NaAlO₂。现在改成Al(OH)₄⁻的教材也不多,可见争论还在。
开头也说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复杂得很,一些文献也不想卷入纷争,会同时列出两派的观点。
最后重申一下个人观点:稀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物种是Al(OH)₄⁻,AlO₂⁻ 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