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举一个类似的案例,可以参考吕布投奔袁绍时的状态。吕布在被李傕郭汜赶出长安后,一度身在袁绍麾下,但他看不起袁绍手下的将领,认为这些人的官职不过是袁绍自己封的,说白了就是个临时搭的草台班子[1]。
吕布的这些表现看上去是在打袁绍这帮部下的脸,其实打的是袁绍本人的脸。吕布这时的官爵全称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并且是朝廷封的合法官职,而袁绍的则是“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邟乡侯”。问题在于,袁绍的车骑将军是他自封的,冀州牧是韩馥让给他的,两样都不合法,朝廷正式封给袁绍的是“渤海太守,封邟乡侯”。
吕布瞧不起袁绍的部将是冒牌官职,其实是瞧不起包括袁绍本人在内的整个团队,袁绍就一个太守加乡侯,而自己是仪比三司加县侯,自己不过是迫于形势一时寄人篱下。吕布让袁绍给自己增加人马,想要杀回雒阳,而袁绍让吕布领司隶校尉,但实际上想杀掉吕布[2][3]。
综上可以看出,吕布并没有要跟着袁绍混的意思,他的目的是打回都城继续掌控朝廷。帮袁绍揍了黑山军一顿后就自认为对袁绍有大功,要求袁绍帮助自己,他对袁绍的定位更加类似于盟友,大概就是等自个杀回朝廷后帮他美言几句封几个正式的官职给他那个寒酸的团队。袁绍恐怕也没有把吕布当作部下看待,否则不会帮他搞个司隶校尉的官职(虽然也是搞的山寨货),司隶校尉的职权范围在首都周边,还是二千石的高官,袁绍给吕布这个官职是在向吕布表示自己愿意支持他打回去。
吕布和袁绍在这段时间的关系应该比较近似于“客将”的定义。当然无论有关三国的史书还是史学界都没有所谓“客将”的概念,唐末和五代十国将典客称为客将,但这个客将和本题所提到的客将属于风马牛不相及,比较相近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设有“客将军”一职,用来封给成为将军的外国人[4],但这和大家所定义的客将还是有很大差别。
就我个人所知,以客将来称呼没有建立主从关系的麾下将领来源于日语说法,同时日本人也是以“客将”来称呼刘备同袁绍、刘表等人的关系。我以前在玩真三国无双2时,里面就如此称呼寄人篱下的刘关张。国内网友用客将来称呼刘备,想来是受到了日本的三国产品逆向输出。
虽然日本人用自己的概念套在中国人头上并不完全合适,但也有相对合理之处,至少在汉末时期,刘备等人以及上面提到的吕布就确实很接近这个定义。当时大族以及诸侯部下都有许多宾客,其常常是和将领相并列的,袁绍、孙策、刘璋等人都有相关记载,鲁肃、诸葛瑾等没有官职的人最初便是以宾客的形式留在孙权麾下[5]。
董卓部张济被刘表的部下射死后,荆州官属都来祝贺,刘表自称“主人无礼,至于交锋,受吊不受贺”,并同意接纳张济的侄子张绣[6]。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可以在汉语层面上称张绣为刘表的“客将”。
实际上在汉末时期,如刘备、吕布这种没有和人建立正式主从关系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初期。如果我们一定要以概念的形式来进行划分反而是不合理的,大家刚起来反抗董卓,又不能不认朝廷,朝廷封的官只是让镇守一方,根本没有那么大的权限。
如袁绍成为反董联军盟主时只是个渤海太守,而成员韩馥却是冀州牧,按理说韩馥还是袁绍的上司,所以袁绍又自封了一个车骑将军,但谁说车骑将军可以领导冀州牧和其他刺史太守?再如孙坚在讨董路上杀害了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他和马腾这帮反贼的区别只在于他给自己套了个讨董的名义,为了不被当成叛乱分子,他请后将军袁术来掌管南阳,后将军掌管南阳又是依据的哪条法令?袁术趁着豫州刺史和扬州刺史去世的机会,把孙坚和陈瑀分别安排成豫州刺史和扬州刺史,后将军何以成为这两者的上司?
如果要以群雄割据后期主从关系已经明确的情况为标准,强行给早期的军阀以及部下划分从属关系明显是不合适的。很多时候看的甚至不是官职,而是个人意愿,如孙策只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周瑜是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但周瑜认准了孙策兄弟是自己的君主,当诸将宾客对孙权的礼节还不够到位时,周瑜便主动执起了臣节[7]。又如曹操以同僚之礼对待夏侯惇,但夏侯惇执意要对曹操执臣节[8]。
但反过来说,也有在官职上明明是上下级,但并不认同上司是君主的。如吴郡人沈友是孙权以礼聘入官署之人,曾和孙权谈论王霸之略,主张吞并荆州,但他后来被人陷害时又称主上在许都,孙权根本不是自己君主[9][10]。硬要挑沈友这番话的毛病也挑不出,只要他个人愿意,可以和周瑜一样把孙权当作君主,要是不愿意,那他的君主就是许都的那位。
与之相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方说孙策以汝南人李术为庐江太守,但孙权上台后李术便有了独立的打算,招纳了许多从孙权这边叛逃的人,孙权让他交出这些人,他却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11]。李术这里明显是把自己当作是和孙权平起平坐的人,自己是庐江太守,孙权是会稽太守,自己有德,孙权无德,所以大家从他那里跑到我这里是很正常的事。
最有意思的是孙权去打李术用的却不是讨叛的名义,他给曹操写了封信,说李术攻杀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回想下孙权他爹干了啥),自己要为朝廷除掉这个奸贼。对于自己哥哥任命的太守,孙权也没办法对外以君臣的名义相称,要拿出杀害严象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来当掩护,李术和孙氏兄弟之间的关系纽带可谓薄弱。
徐州刺史陶谦曾听从治中王朗与别驾赵昱的建议,向朝廷派遣使者表达顺从之意,事后朝廷封陶谦为徐州牧,赵昱为广陵太守,王朗为会稽太守[12]。会稽郡在扬州,即使二人曾经是上下级关系,但已经到会稽去赴任的王朗显然不用再听命于徐州牧陶谦,除非王朗个人认定陶谦是君主。
而要判断君主和将领间的关系,从而认定刘备寄人篱下时的性质,除了前面提到的官职以及个人意愿,还有另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方式,那就是从集团的人事独立性来看待。正如欧洲那句古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如果刘备的部下只有刘备指挥得动,而无法被陶谦、袁绍、刘表等人指挥,那么刘备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集团。
举个例子,刘备在投靠曹操以后,曹操曾任命麋竺兄弟为太守国相,但二人都辞去了官职选择跟随刘备[13]。曹操无法直接对刘备手下的人发号施令,用高官收买也遭到拒绝。而被很多人称之为“一方诸侯”,说是遭到刘备忌惮的关羽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独立性,刘备因为看中了关羽手下的功曹杨仪,当场就将其任命为兵曹掾[14],同时荆州从太守到县令(长)的人事任免权也都在刘备手里,孟达的宜都太守就是刘备封的,关羽的所有部下都是刘备的部下,刘备想换就换。曹操消化得比较成功的应该是张绣张鲁等势力,这二人的部下曹操可以随意调遣,与自己的其他部下无异。
魏国司徒王朗想征辟青州刺史王凌的别驾王基为官,王凌不肯交出王基,遭到王朗的弹劾[15],因为王基属于曹魏的臣民,从法理上王凌不应该拒绝。而诸葛诞为了在司马昭手下自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豢养死士,形成独立势力[16][17]。
针对刘备势力的情况,周瑜曾经提议孙权软禁刘备,然后趁机消化关羽张飞等部下,好为自己所用,但孙权认为刘备集团并不容易消化,于是选择了鲁肃的提议,与之友好结盟[18]。
需要注意的是孙吴虽然采用的是部曲制,将领们有着大小不一的部曲和奉邑,但很明显这些人明确就是孙权的部下而非附庸。从史书记载来看,孙权可以随意地对部曲奉邑进行分配甚至是收回(例如周胤被废为平民),也可以对将领们的部下自由地进行人事安排(丁奉先后跟随过多名将领,后来自己成为大将)。因而从孙权中期开始,他已经和将领们建立了明确的君臣关系,那些拥有部曲和奉邑的将领无法称之为军阀,更非客将。
回到最初的问题,刘备自从离开公孙瓒势力后,他和其他军阀(包括曹操)在官职上就不再有从属关系,他个人也没有臣服于其他人的想法和表现,而刘备集团又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这时候非要从概念角度给刘备安上什么名头就实在显得迂腐,岂不知君子尚权变,哪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曹操都知道消化势力要一步一步来完成,想通过靠口头上占便宜来拥有对刘备集团的宣称权,那不成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了。
客将应该算近些年对刘备跟部分军阀之间关系特殊性的一个总结,我觉得是客将还是部将取决于一点,即是否接收对方属官任命或者伪职任命。
从公孙瓒开始,公孙瓒和刘备肯定是主公部将关系。从开始任命为军司马,这是无编制临时工,可以算公孙瓒奋武将军的属官,再后来接受任命为平原令、平原相都是伪职,公孙瓒一个杂号将军可没法理支撑可以任命这些官职。
陶谦处,也是部将。接受陶谦伪豫州刺史的职务,跟孙坚接收袁术位置任命一样。
陶谦死后,在部分徐州官员的推举下控制下邳。这时候是自立,徐州牧是自称的。
后来曹操为挑起刘备、袁术相争。代表朝廷任命刘备为镇东将军。这是正规官职。
为袁术所败后求和吕布。这时开始就是客将了,毕竟刘备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四镇将军之一,吕布是奋武将军,仪同三司后迁左将军,徐州牧。刘备不可能接收吕布的伪职或属官任命。
后刘吕相争,投奔曹操。增加任命豫州牧,也是朝廷正规官职,而非曹操属官。
破吕后,被朝廷任命由镇东将军升左将军,正式成为东汉朝廷八大重号将军之一
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蔡质《汉仪》
这个官职也是刘备一直引以为傲的官职,因为是朝堂之上献帝亲授,一直后面屯兵公安,也是取自左公(左将军)安好之意。同期荀彧是侍中加尚书令,夏侯惇是济阴太守兼建武将军,这俩人可算曹操集团文武之首。
到袁绍时期,袁绍虽为朝廷大将军,但他儿子袁谭也才是个青州刺史,左将军刘备还是客将。
再到奔荆州,依然是客将,荆州牧刘表不可能给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授予什么官职。
孙刘联盟时,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后面反而接收刘备的伪职任命,表为行车骑将军,徐州牧。
刘璋职务振威将军,益州牧跟刘表类似。
总的来说,各路军阀要点脸的也就任命个刺史到头了,更没几个上州牧级伪职的,,像公孙瓒这样自己是个杂号将军瞎封官的不多见。没名分时不少人都接受他人任命伪职,毕竟总比白身好听,比如初期的孙坚刘备。有一定势力的除了孙权没人接受他人伪职任命,毕竟都是要脸的。
所谓的客将现在的说法就是雇佣兵。雇佣兵一说出来大家都知道不罕见了。你说中国历史上没几个客将,其实三国就是客将,雇佣兵差不多最多的一个时代,前面有人说了张秀当刘表的雇佣兵,吕布当袁绍的雇佣兵。那我就给题主说个也是从雇佣兵开创了三国之一的孙家。
其实孙坚是老雇佣兵了,当年西凉之乱帮汉家打工,后来关东诸侯大战董卓估计孙坚就是受袁术的委托北上一起打董卓,至于袁术扣孙坚粮草那段估计也就是劳资纠纷。后来袁术还让孙坚去打刘表导致孙坚挂掉,孙策为什么还帮袁术打工?废话,你老爹签的劳动合同你儿子还敢不执行了?至于玉玺换兵平定江东?老子拿玉玺做赔偿要撕劳动合同了!至于孙策真正独立还是袁术昏了头称帝孙策才划清界线的。
因为是雇佣兵发家的所以孙家的兵制很特殊的是部曲制,完全就是雇佣兵的范。自己招募部曲,国家发钱给你,你自己养。这就导致了孙家对外之乏力。保卫江东可以,外出作战不行。合肥之战孙十万得名,实际就是孙权十万人只有几千是核心部曲,其他都是打酱油的,一旦这几千人被打败,其他人必定跑路犹如国军一般。
瑞士雇佣军作为客军,最大的荣誉就是忠诚。
客将本来就是后来总结的一种说法或名词,是否正确暂且不管,但不知道历史这门学科中,很多说法名词都是后来出现的,这水平就非常感人了。
你的智商要是不懂客将,认为历史上找不到,那换个词,叫【宾客】或【宾主】,怎么样?
除了刘备和刘表那种宾客关系,还有张绣和刘表,张济死后,刘表以张绣为北藩,双方之间的关系,即是宾主礼,并非征辟的君臣,也不是承制那种上下级。
汉末乱世构成上下关系,主要是延续两汉的传统。
其一是征辟,三公、州牧、太守、将军等等征辟属吏,然后双方建立名录,有君臣之好,这即是第一段所说的后世总结出的历史名词,唤作东汉二元(二重)君主观。
其二是恩举,诸如举孝廉、茂才等,吴郡太守朱治举孙权为孝廉,孙权哪怕为吴王,对待朱治也要【亲迎,执版交拜】。
以上关系,以及私下委质等,基本上就构成了所谓的门生故吏。汉末乱世还有一种常见的上下级关系,就是承制封拜,在没有朝廷授意的情况下,自己玩封拜。
比如袁绍上书中,说自己窃比窦融,自封车骑将军,然后封拜曹操、周昂、周昕等人。公孙瓒也自行封拜青州、兖州、冀州刺史。而袁术封拜孙贲为豫州刺史,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
回到刘备身上,刘备只有一个府君,那就是公孙瓒,刘备曾经是公孙瓒的别部司马。
刘备和陶谦,陶谦以刘备为豫州刺史,就是典型的没有朝廷授意下的承制封拜了。
刘备和吕布的关系,首先无征辟关系,其次似乎也找不到承制封拜的史料。当然,吕布先“為奮武將軍,假節、開府,如三公”,后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官位应该在刘备的镇东将军之上。双方关系说不清楚,吕布先前投奔刘备,也谈不上上下级关系。
刘备和曹操,属于同朝为官,刘备的左将军虽有曹操因素,但是朝廷给的,也谈不上承制。
刘备和袁绍,无征辟和封拜的史料,似乎可能是宾客待遇。
刘备和刘表,史料记载刘表待刘备为上宾,宾客待遇。
刘备和孙权,无征辟关系,互相承制,刘备以孙权为行车骑将军,徐州牧。孙权以刘备为荆州牧。
刘备和刘璋,无征辟关系,互相承制,刘备以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刘璋以刘备为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所以刘备能够认府君的领导只有公孙瓒,而陶谦是承制封拜的上级,至于其他人都谈不上。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