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答案带有较多个人臆测内容,请谨慎阅读。
先说白地的问题。“白地”在三国志全书中只出现过一次,来自高堂隆对曹叡的上疏[1],裴注中没有出现过“白地”一词,“白地将军”的出处则是太平御览引魏武军策令[2]。如果像题设一样把“白地将军”理解成“傻蛋将军”,也就是曹操说夏侯渊本就不会用兵,被军中称为傻蛋将军,身为督帅尚且不该亲自上前线交战,何况是补鹿角。
这样看上去意思好像是通的,但理解起来还是有点违和,如果夏侯渊真的如此无能,难道之前虎步关右的战绩都是充话费送的?况且曹操也曾经高度评价过夏侯渊的表现[3],如今突然全盘推翻说夏侯渊就是个傻蛋,显得不合情理。
“白地”一词在高堂隆的上疏中和小虏连用,合起来是“白地小虏、聚邑之寇”。胡三省的注里解释为大漠里遍地白沙没有草木,故称白地[4],而“白地小虏、聚邑之寇”则指代大漠里的胡人以及占领一城一池的盗匪。
在资治通鉴里又有“白地群盗”一词[5],出自后燕将领慕容隆之口,他称响应翟辽叛乱攻杀太守、寇抄当地的张申、王祖为“白地群盗”。这里的“白地群盗”是表示张申、王祖所带领的不过是乌合之众,缺乏凝聚力,因而白地在此处是指代盗匪。
这样就很好解释夏侯渊的白地将军是怎么回事了,白地应当是形容夏侯渊的行事风格与“白地”来的流寇相似。“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不是说夏侯渊不会打仗,军中叫他傻蛋将军,而是说他带兵打仗路子野,指挥调度不讲章法(大约类似于李云龙这种吧),大家叫他山炮将军、土匪将军或是蛮子将军,身为一军之帅应当持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他居然连补个鹿角都要自己亲自带人去做。我想这应该就是白地将军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关于曹操时期的都督制,我个人有一些猜想,曹操曾表示希望在寿春、汉中、长安三地各安排一名儿子前去督领[6],这个设想应该产生于建安二十一年(216)之后,因为曹操在前一年年末才拿下汉中(并在随后进封魏王)。其实我们从他之后的一些安排也可以看出端倪,例如让曹彰征伐乌桓,让曹植带兵救援曹仁。
曹彰顺利完成征伐乌桓的任务后曹操兴奋地称赞“黄须儿竟大奇也”,曹操之所以如此高兴,除了看到曹彰的将才之外,也可能是因为曹彰对曹丕表现出的顺从[7],很快曹彰便被曹操命令镇守长安[8]。而曹植醉酒不醒则让曹操很是失望[9],可以猜测如果曹植成功解救了曹仁,也会被曹操任命镇守一方。除开这二位,其实早在曹操讨伐马超期间,坐镇后方的曹丕就指挥了一场平叛行动[10],曹丕长期都算是曹操任命的河北都督。
那么无论汉中的夏侯渊还是淮南的夏侯惇实际上都只是过渡人物,是曹操的子辈们成长起来前的代班人选。毕竟曹操都已经六十多了,虽然也向往“壮心不已”,但必须得考虑下一代的问题,和自己年岁相近的夏侯渊等人很难作为都督的长久人选。可惜曹操的寿命和蜀汉的敌人并没有给他从容安排的机会,刚把曹彰挖掘出来不久曹操便一命呜呼。
另外曹操时期尚在都督制的形成期,像夏侯渊等人只有一个象征意义的假节,没有正式的都督官职,这个时期的都督只能说是一种职权,没有和其他官职泾渭分明。后来的战区都督的雏形之一是护军,这一官职的作用是代替曹操本人传达命令,因而出任护军的赵俨、薛悌等人都出自曹操的相府。
这里我们还能发现的规律是护军的任务要么是短期,要么对象很少。如张辽、乐进等人镇守合肥时仅有七千人,而等到二十六军进驻淮南后,管事的人就换成夏侯惇了。
夏侯渊的防区从长安变成汉中后,担任关中护军的是赵俨,他所统的殷署等人从记载来看军队规模也很小[11],甚至于送个千把人去支援前线都要连哄带骗[12][13]。因而赵俨这个关中护军的主要作用在于抵御匪寇入侵、维持当地统治,而非对外征伐,原先镇守长安的主力早已转移。
很明显,汉中并不是像关中那样的戡乱区,需要留下大量军队驻扎,所以身为中护军的韩浩直接被排除。曹丕要在邺城守家,其他儿子也还没能拿出与这份重担相称的实绩来,那么夏侯渊自然就是最佳人选。如果曹彰出道更早,是可以在汉中战区担任重职的。
曹操并没有像最开始所打算地那样以诸子督领各战区,而曹丕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和兄弟们建立起和睦的关系,也只能以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等关系稍远的亲属为都督,同时还用亲信吴质开了曹魏以外姓担任地方都督的先例。随后由于连续两代皇帝短命,曹魏皇室都没有培养出可靠的宗室力量,最终被外姓家族所篡夺。
司马家吸取教训后大量以宗室担任各地都督,虽然引发了八王之乱,但这种模式被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政权纷纷继承了下来,直到唐朝的晋书里也赞同以宗室托付实权的做法[14]。
曹操那句“吾安可无护军?”肯定是句屁话的,说白了就是不舍得给韩浩,虽说置了长史、司马的中护军也威权不错,但是毕竟算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待着的,比较容易控制,要是扔到雍凉这种天高丞相远的地方就不好说了,鬼知道会不会像陶谦养臧霸一样搞出个尾大不掉的家伙?
至于为什么是夏侯渊,大抵因为夏侯渊和曹操很亲近,相对于其他尚未有督的诸夏侯曹来说,能力也更强一些,具体怎么强,我也不知道,但曹操自己肯定会有个比较考量的。
再说白地,一般的解释是不生草木的白沙之地,我怀疑可能是内涵夏侯渊是无材(才),肚子里啥都没有,至于会不会因为这么个吐槽就没命,我觉得还不至于,夏侯惇被人调侃为盲夏侯,气的直拍镜子,也没说要杀人。
当然,也可以再高素质的推测一下,可能是夏侯渊这个人打仗赢得不少,输的也不少,打了很多犯了常识错误的败仗,导致军士都背地里吐槽他,他也不好意思借此发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夏侯渊相对很多宿将来说,封户少,封侯晚。
还有种可能,白地一般也是贼盗横行的地方,“白地将军”是吐槽夏侯渊的作战风格像个土匪一样,好逞匹夫血气之勇,当然,没什么证据,只是我个人一点高素质的猜测。
镇守汉中人选之争主要还是战略目标的分歧所致。
韩浩以“忠勇”称,典中军,绝对可靠。又有政治眼光,懂得屯田的重要,如果仅仅为了保住汉中,显然是合适人选。
问题是曹操夺取汉中后暂时放弃入蜀并非本意,正如法正所料: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军事让步于政治,优先级不同罢了。甭看老曹嘴上说的漂亮,什么“人心苦不知足”,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他是打道回府了,汉中曹军的军事行动可没停止,紧跟着便是夏侯渊、张郃率五万大军南下巴郡,试图切断荆州与益州的交通,将刘备集团一分为二。
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羌氐、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
因此,汉中在曹操的战略中是一个独立的进攻基地,而非纯粹的防御据点。只不过小张在八蒙山被老张打得全军覆没,匹马缘山而走,导致益州刘、曹双方很快便攻守异位,故而瞅着汉中曹军只有招架之功罢了。
既然汉中原本作为进攻基地,必然屯驻重兵,无论从履历、资历抑或威望计算,夏侯渊显然都是不二人选。且不说宗亲典兵的潜规则,以张郃、徐晃等人的资历,使韩浩凌驾其上,能指挥如意么?换夏侯渊就没这问题了。
当然,可能夏侯渊本身就是问题(摊手)。
至于白地将军,这是句流传于士卒之间的俗语,只能从民间俗语中求解。
王琦注李白《越女词》:“白地犹俚语所谓平白地也。”
大致便是无缘无故,莫名其妙的意思。结合老曹后头喷夏侯渊的“为督帅尚不能亲战,况补鹿角乎”——显然就是“白地”行为的具象化。
一言以蔽之:你夏侯妙才发的什么神经?!
再看这段军策令的全文就通顺了: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能亲战,况补鹿角乎!
——夏侯渊本来就不会用兵,将士都管他叫“神经将军”,当统帅的亲自砍人都属于无脑,你丫居然跑去火线当工兵?!
当然,这么个“并非能用兵”的角色怎么爬上重要的军事领导岗位,任人唯亲的眼瞎责任又该谁承担,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老曹甩锅死人也好,激怒攻心痛快嘴也罢,都是大失分,失态之情可谓溢于文字。
对比对比诸葛亮在街亭之后的表现,我绝对不希望领导是老曹这号“借头你去,鞭尸你来”,要用人时兄弟长兄弟短,一到共患难就罹患急性近视眼认不出兄弟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