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相对于狗出现4万年,有300多个性状各异的品种。那么智人演化了20万年,是否有品种(种族)间智力差异? 第1页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首先,品种(种族)(ethnicity这个概念在人类中不存在,但是我们存在不同的种群(population)!

对于有人认定不存在差异,这种做法我不太认可唉,不是要讲证据嘛!

做生物学研究,不承认群体差异性是不行的吧???

由于智商的测量比较麻烦,而且标准千差万别,所以目前为止缺乏全球性的智商比较,我不太看好目前的证据(我甚至认为很多智商的结果其实是教育的因素)。

另外,关于智商的问题,曾经引发很大的争议,有个诺奖得主叫沃森,DNA双螺旋提出者,就提出过智商差异,结果被干的欲仙欲死。

所以,我认为,在智商标准无法确认之前,根据剃刀原则

我反对智商差异论!!!

我反对智商差异论!!!

我反对智商差异论!!!

但是不同种群的脑容量的确存在差异!

当然,脑容量和智商之间的关系不太线性。

我认为,脑容量(更确切的是相对脑容量,否则大象和人这么破)是基础,决定物种总体的智商

在此基础上,同一个物种,智商差异取决于脑沟回(增加大脑皮层面积)以及脑连接(神经信号,认为是人意识的本质)

所以,我只说脑容量,因为,不可量化就是灾难……

脑容量生物地理变化

一系列研究发现颅容积的脑容量在人群中变化,变化原因可能是气候适应的结果。

这个是一个研究

黑色:1450+ 棋盘:1400-1459 十字交叉:1350-1399 水平线:1300-1349

对角线:1250-1299 点:1200-1249 圆圈:1200-

这个主要估计和贝格曼定律有关(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Beals K L, Smith C L, Dodd S M, et al. Brain size, cranial morphology, climate, and time machines [and comments and reply][J]. Current Anthropology, 1984: 301-330.

男女一生中大脑重量的变化(事实上由于男女体格差异,这个重量其实参考意义不大)

来源:

Brain size

(wiki)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的脑容量在出生后一直在增加3岁前发育最快,之后放缓,25岁左右发育到了最大值

————相对脑容量————

由于人和人体格差异巨大,夸张点,大象的大脑4公斤,人才1.5公斤,这样比肯定不行

所以我觉得这个相对脑容量才有意义。

从这个相对脑容量我们可以看出

重量比:在3岁附近的时候,人的相对脑容量达到了最大值(重量比),然后一路下滑。

身高比:在12-16岁(青春期)附近的时候,人的相对脑容量达到了最大值(身高比),然后一路下滑

Dekaban A S, Sadowsky D. Changes in brain weights during the span of human life: relation of brain weights to body heights and body weights[J]. Annals of neurology, 1978, 4(4): 345-356.




—————下面的研究我不太认可———————

—————下面的研究我不太认可———————

—————下面的研究我不太认可———————

各地智商差异

来源:

wikiwand.com/en/Nations

Richard Lynn and Tatu Vanhanen (2006). IQ and Global Inequality. Washington Summit Publishers: Augusta, GA. ISBN 1-59368-025-2)

当然Lynn的研究遭到了诸多同行质疑,有人质疑其抽样的科学性,比如对非洲的抽样没有包括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而是选择了较为落后的国家,他的测量手段也存疑:其中有测量音乐能力和绘画能力的,这在不同文化中似乎必然存在不同。像其他许多类似心理学研究一样,Lynn的研究宣称他们的研究排除了文化的影响,但是“文化无关”的研究可能吗?Patricia Greenfield博士认为文化无关是虚假的,有些文化环境更加注重比如数学、想象力等与IQ测验相关的智力项目培养。归根到底,智商的种族差异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差异。(https://en.wikipedia.org/wiki/IQ_and_Global_Inequality;对Lynn著作的书评


欢迎大家阅读这个答案

作者:任树正

链接: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种族间的平均智商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 - 任树正的回答

user avatar   FishboneD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6.7.25 更新(比较长,算上原答案越2.1万字)

这个问题本来关注的人比较少,所以开始的时候确实没想着认认真真的严谨论述的,说“随便说两句”,是真的就是想到哪说到哪,就那么顺着思路写了这么几条。当然有一些不太确定的地方,还是去重新翻了书本或者文献,或者网上查了资料的。用时大概两个小时左右。

没想到后来关注的人这么多。(很想研究一下在知乎这种基于点赞的推荐系统下,信息传播的模式是怎么样的,想象中应该也是一种爆炸模型。但是不会做。)

鉴于关注的人太多,而且刚刚看到题主又改了问题描述,让我感觉自己很多地方并没有说清楚。评论区也有很多意见,看了之后感觉确实有一些引起误解的地方,表达不严谨甚至错误的地方。本着负责的态度,再认真的梳理一下我的思路,阐述一下其中的逻辑关系。

题主的问题是:智人的不同种族间是否有智力上的差异?(不是人与人之间是否有智力上的差异)

这个问题之前有人提出来过吗?答案是有的,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都提出过不同人群的智力差异。从周朝时中原人就说四周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也就是说周围都是一群蠢人。这跟大航海时代那些航海家看到黑人将其当做猴子与人的中间形态有师出同源的感觉呢。

有人做过研究吗?答案也是有的,而且有很多。得出的结论也五花八门,最初的白人最优论,后来的黄种人聪明论,还有坊间流传的高智商的印度人等等,相信大家也听过不少。

有人思考过智商差异的本质或者原因吗?答案还是有的,试图解释这一问题的理论层出不穷。进化阶段不同论,寒冷气候论,智力的定向选择等等。

即使已经有很多研究与探索,但是我的观点是:将人群按照种族分组进行智力差异的研究,大部分都意义不大而有很多其他研究智力的尝试,都要比研究“种族智力差异”有意义的多。

也正是因为关于智力的研究越深入,越发现智力这个东西的复杂性,所以我认为下结论越应该谨慎。

仅就题主的问题,我的原答案写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写的比较随性,逻辑关系不那么明确。我在这里重点明确一下两个主要原因:

1、人类的进化历程研究的越来越清晰,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就会越来越明白,按之前的种族划分进行分组研究,是不恰当的;

2、智力的本质还有非常多不明确需要探索的地方,智力的度量并没有科学化的标准。

另外发现很多人误解我这样作答是因为“政治正确”。那我就再明确说明一下:我持这个观点不是因为“政治正确”。

下面一一详细解说。

既然题主改了问题描述,那我就再从题主的新描述“如果把黑皮肤人群与白皮肤人群进行智商测验,平均得分是否会有所差异“出发,来进行一下分析。

要想讲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先讲一下进化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问题。(这一部分很啰嗦,但是因为是进化论研究历史上非常著名也非常关键的一段,所以请见谅,不喜欢可以略过直接看结论。)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啰里啰嗦-开始————————————————

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著名论战,双方阵营都有重量级人物参与。这一问题简单来说可以表述成:如果生命可以重头再来无数次的话,它会每一次都走上完全一样的进化道路,还是每一次的道路都决然不同?

支持偶然性的代表人物古尔德(这人在进化史学上非常有名,是一个著名的大嘴巴),他认为既然突变是随机的,而地球环境变化有很多偶然因素,那么必然每次的进化路程都绝不会重复,例如,如果彗星没有撞击地球,那么恐龙不会那么快灭绝,历史的进程就会改写。而反对他的人则认为其忽视了趋同进化的巨大力量。其代表人物,很有趣,是古尔德非常推崇的康威.莫里斯。前者在自己的著作《伟大的生命》中将莫里斯当做一个英雄来描述,而后者则在自己的著作《生命的解答》中激烈批评了前者著作的核心观点,并提出了趋同进化的概念。

什么是趋同进化?即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生物可能会演化出相同的解决方案,“在物理定律作用下生物体都有发展出相似的外表和功能的趋势”,也就是说,任何会飞的生物都会发展出长得差不多的翅膀;任何有视力的生物都会发展出差不多的眼睛。生命会如此的原因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仅存在几种工程学解决方案,而自然选择表明,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生命总会趋向于找到同样的那一个。

支持趋同进化的人常举的例子是翅膀:鸟类、蝙蝠和昆虫都是分别独立演化出了翅膀,因为“飞翔能力”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另一个常被拿来举例的趋同进化是三块大陆(美洲大陆,欧亚非大陆和澳洲大陆)上哺乳动物的相似性。这三块大陆在几千万年前就分开了,三块大陆上面的陆生哺乳动物从此不再相见,因此也就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然而他们却进化出了令人惊奇的相似性:

下图为欧亚非大陆(旧大陆)与澳洲哺乳类的一个比较,虽然袋狼和狼长得像,有袋家鼠和家鼠长得像,但是袋狼和有袋家鼠之间的关系,比和狼之间的关系要近的多,记住下面一点是有无数证据支持的:所有的有袋类都是由同一个祖先进化来的。它们分化成和旧大陆的物种对应的样子,正是趋同进化的作用,使其分别占据了类似的生态位。

source:《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第10章

目前的观点认为,进化历程正是必然性与偶然性不断角力不断拉扯的体现,长时间来看,必然性占据优势,但是短时间来看,偶然性占上风。

我们再回到智人这个物种上,虽然智人从20万年前诞生到现在仅仅有很短的时间,但是其很多特征也体现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角力。

体现偶然性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高原适应性的演化。我们知道,地球上分布着很多居住在高原区域的族群,有些族群已经在高原生活了几千年,其中包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生活在安第斯山脉的玻利维亚人,生活在东非大裂谷沿岸上的阿姆哈拉人等等。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因此高原人群都需要适应这种高原气候。有趣的是,三个高原族群,分别发展出三种不同的适应机制:

安第斯人的血液中的红细胞高于常人,其用于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也比常人多很多,因此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气;阿姆哈拉人的血红蛋白数量跟常人差不多,但是每个血红蛋白都是满载的,而不像我们一样空载率很高;至于藏族人,他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数量不多,也不满载氧气,但是一氧化氮浓度很高,是正常人的240倍,而一氧化氮能刺激血管放松与扩张,从而增加了血流通量。顺便说一句,藏族人的这种异常仅仅是因为EPAS1基因上的一个突变导致的。

另外说句题外话,这三种适应机制都是有很大代价的,比方说安第斯人红细胞如此之多以至于血液粘稠,往往发展出高原病。适应往往就是这样,有所得,也会有所失。

(高原适应的三种不同机制,可参考《Sport Genes》一书第13章)

体现必然性的一个例子是肤色——既然评论区有人问到肤色深真的只是因为离赤道近——那就说说这个吧,反正对解释题主的新描述也有帮助。肤色的深浅是和皮肤中的黑色素水平正相关的,而即使仅看一个个体,他的肤色也是对阳光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反应的(在强烈阳光下待一天都会使皮肤黑一圈)。所以,我纠正一下我的说法,和赤道的远近相关是不确切的,应该说,不同人群的肤色的深浅,是和其祖先生活地区的年阳光强度正相关的,比方说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因为其所生活的环境阳光强度是很高的,所以其虽然是蒙古利亚人迁徙过去的一支,肤色却深一些。另外,path is vital,演化路径是很重要的,菲律宾生活着在山区的“矮小黑人”,波利尼西亚人(即南岛人),南中国人,他们是在不同时期来到这片区域的,其体貌特征,肤色也反映了不同的演化途径。关于这一点,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的陈述很清楚,可以参考一下《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这一张。另外这本书前面有很多彩图,是作者在不同部落和地区认识的来着不同人群的照片,一张张看过,相信你会有些感触。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啰里啰嗦-结束————————————————

略过了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啰嗦的同学可以跳到这里:

啰嗦了这么多,仅仅是为了说明,人类的不同性状,很多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角力的结果。这就像是高山上的水流,从山顶流下时会有不同的路径,这路径受地形的影响,也会随机的选择,但是最终都会流入低地的水洼中。每一个水洼,就代表了一个稳定的生态位。

好,回到正题:智力是更受必然性的制约,还是更受偶然性的影响呢?

我的观点是,长时间来看,智力的增加几乎可以肯定是必然的趋势,因为无论怎么看,“智力都是一个普适性的好的解决方案。”,但是,智力是一个如此复杂的东西,其影响因素多不胜举,很多偶然因素,都可能造成智力的高低,因此,在短时间来看,智力是受偶然性的影响的。(这很重要,下面会举一些事例来说明,并且这也是论证的一个基础。)

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回到题主的新描述了。为了更加科学的理解题主的新描述,请容许我对题主的新描述做一个合理外延:肤色是一个性状,智力水平是一个性状,题主的问题约等于——肤色这个性状和智力水平这个性状是否有相关性

这又有两种可能:

1、肤色的深浅是智力水平高低的一个原因;

2、两者都是受某个因素影响的,因而表现出正相关性。


关于第一点,黑色素水平是否影响智力,我没有看到相关研究,不敢多说。(也是懒,不愿意花二三十分钟去查一下文献。)但是这对我们的论述没什么影响,因为按照短时间内偶然性占主导的原则,对智力水平影响的因素如此之多,即使黑色素水平对智力有贡献,那其贡献也非常可能很小。况且,按我现有的知识,实在看不出这两者能有什么内在的生物学机理。

关于第二点,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尝试进行解释的理论。

其中之一就是人种论,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种是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其理论基础是“存在之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存在之巨链”是一种伪进化论,实质是创造论,“根据这个理论,宇宙中的万物呈一个阶梯状的链式排列,上帝位于顶端,然后是大天使、其他各级天使、人类、动物、植物,再接下来是石头和其他无生命的事物。”

大航海时代,西方的博物学家们第一次见到肤色黝黑的人,皮肤黄色的人,他们有很多人是进行过思考的。当时占据优势的理论认为,黑人是“未进化完全的人种”,白种人是进化高级阶段的人种,而黄种人占据中间的位置。也就是说,单纯依靠肤色的深浅,他们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的进化阶段。这样自然就可以得出结论,白种人智力最优,黄种人次之,黑人最差。

后来,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逐渐被各种事实所证实,这一派的少部分人就说,留在非洲的人群是“原始种”,是落后种。关于这种观点,我想说,生活在起源地的物种不等于原始种,更不等于落后种。对于这个我还是不做多说了,相信大部分人是明白的。非洲不是世外之地,跟美洲土著一样,它们只是在历史上被忽略了太久,班图人在非洲的扩张,印加帝国在美洲的兴盛都是其缩影,显示着这两块曾经被遗忘的大陆上也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纷争,故事与传奇。管中窥豹之所得,也不免为之赞叹不已。

现在,“存在之巨链”的理论已经臭名昭著,几乎没人再提了。相信看到这个回答的大多数人也会对之不以为然。因为20万年的时间,说一个物种内的不同群体有“进化的高级低级之分”是不合理的。有很多认为“进化”这个词应该被“演化”所替代的人认为:演化不分优劣,仅有适应与不适应。(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有趣,也是生命的根本问题之一,在我看来对其看法反映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观:即演化是否有方向性,是否有计划性,是否有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性,因为与本主题无关,就不展开了。等有时间有心情了慢慢写。)


还有一个理论是基于贝格曼定律的,即对于恒温动物来说,由于比表面积与散热率正相关,因此越寒冷的地方,恒温动物的体型越大,而大脑是高耗能器官,因此生活在越寒冷地区的人,其脑容量越大,智力也就越高。( @李雷的答案有提及,并贴了一张脑容量的地理分布图)

这就巧妙的把白肤色与高智商联系了起来,因为他们都可以用高纬度地区的适应性来解释。

这个理论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贝格曼定律实际上是一个猜想,根据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析,其很可能不是普适性的(zh.wikipedia.org/wiki/%)。按照贝格曼定律,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应该身材纤细,以增加散热面积,而寒带的人应该四肢短粗。一般人会举赤道附近的卡伦津人(身材修长,长期占据长跑比赛领奖台)和北极圈的因纽特人(身材短粗)做对比。但是我们还有活生生的反例:身材高大但却不短粗的生活在高纬度的高加索人。而生活在极北的北极圈的因纽特人,貌似智力水平并不突出。

第二个问题是,即使贝格曼定律在起作用,影响了脑容量大小,然而物种内部,脑容量大小与智力水平的相关性还存疑。(脑容量一般被用于评估不同物种的智力水平,而非物种内部的,因为物种内部的微小差异是不足以造成智力水平的差异的。)

按照 @李雷 回答中的数据,脑容量中等的黄种人,其智商测试得分却是最高的。这无疑对脑容量与智力水平的相关性提出了挑战。

脑容量对智力水平的贡献到底有多大?wiki的Brain size页面是这么说的:

The majority of MRI studies report moderate correlations around 0.3 to 0.4 between brain volume and intelligence.

0.3-0.4的相关性,真的很低了。我去翻了得出这个结论的paper,是一篇对37个研究的meta-analysis,这37个研究里面甚至有4个研究的结论是脑容量与智力有负的相关性。ref:people.vcu.edu/~mamcdan

既然脑容量对智力水平的贡献不高,后面又有人提出了各种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新皮质层的厚度,额叶皮质的大小(即额头那儿,有没有突然想到那个说法:脑门大的人聪明?),脑沟回的多少,神经元链接的数目等等。感兴趣的可以看看wiki的Neuroscience and intelligence页面,每个因素都有一些说法与ref,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些都是试图从大脑结构或者神经组成的角度来解释智力的,实际上还有试图通过其他因素来解释的,后面会有提及。(这很重要,因为无论是大脑结构还是神经组成,仅仅是智力的物质基础,并且可能仅仅是其物质基础的一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就有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对于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落后的状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大航海时代的时候,不是非洲人和美洲土著落后白人先进的话,就不会是白人屠戮他们了,但是其原因是什么,我还是比较赞同贾雷德.戴蒙德的观点。),有些后天理论的持有者(即环境决定论者)认为是因为气候炎热使人们懒散、怯懦、不思进取;而寒冷气候使人勤奋,勇敢,富冒险精神。


我们再来看看遗传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吧。毕竟,20世纪可是是遗传学家们大展身手的舞台。

跟其他性状一样,遗传学家们首先问了一个问题:智力是有遗传因素的吗?先天后天因素对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贡献分别有多少?

对于这类问题,在那个年代,遗传学家是有比较被广泛认可的研究方法的——双胞胎研究。其依据是: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目前认为有微小差异,但不妨碍此议题的讨论),子宫环境是完全相同的,唯有后天环境可能不一致,那么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其差异则只能归结于后天环境。下面贴一下《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第6章列举的一个研究,该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由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布沙尔做出的:

这个研究想要说明什么问题呢?第一,遗传因素影响很大,子宫环境对智力也有影响,而后天环境,也有影响。后来的一系列研究奠定了一个基调,即: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大概能占50%的贡献度(实际上也有很多人是质疑这种粗暴的算法得出的结论的,比方说有质疑者声称美国的同阶层家庭环境是类似的,因此环境影响的考量是不科学的)。

这种研究方法虽然能大致判断一个性状其遗传因素的贡献,但是并没有办法解释机理。毕竟,“近视的遗传性不仅来自于眼球形状的遗传性,也来自读书习惯的遗传性。

也就是说,智力的遗传性,可能不仅来自于大脑结构和神经组成,也可能来自于“学习欲望的强弱”,“专注力的强弱”等等各种因素。

其中的一个假说来自这样一个研究发现:在5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平均智商提高了15个点。显然,选择压力是不可能在两到三代的时间做出如此成就的。因此主导此项研究的弗林(James Flynn)认为,智商测试没有测到人类的内在能能力。乌瑞克.奈瑟(Ulric Nsisser)则认为,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图像与刺激——动画,广告,电影,海报等等等等让人们处理图像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图像题恰恰是智商测试里面最常见的题型。(请记住这个说法,因为后面讲到的发现还有与之关联的地方。)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则是来自于罗伯特.普罗民(Robert Plomin)的一项研究,他宣称通过对高智商孩子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个智力基因——IGF2R,高智商的孩子的这个基因中的一小段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这是基于大样本研究的,而一般来讲,基于大样本的统计学研究,其结果还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然而,IGF2R基因在之前可能被称为“肝癌基因”,因为它与肝癌也有相关性。但实际上呢IGF2R基因是什么呢?

它的功能是“细胞内的传输”:把磷酸化了的溶酶体酶从高尔基体运到细胞表面的溶酶体中去。

你能看出它和智商的相关性吗?可能确实有吧。另一个研究显示,智商高的人大脑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更高,而IGF2R基因隐约和糖类的分解有那么些关系。

现在,你对我在前面提到的”智力是如此复杂的一个东西,非常多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它“有更深刻的见解了吗?智力不仅与大脑构造有关,与神经细胞有关,与人的学习欲望和其他各种欲望有关(这又联系到激素水平的个体差异),与能量分解的效率有关,下面还会讲到与神经元连接的可塑性有关,与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有关,可能还和DNA修复酶活性有关,与血液运输氧气能量有关,与眼睛感光细胞的波长识别有关,与爱不爱吃香菜有关。(部分是口胡。)

另外,最近的研究比较关注大脑的可塑性(让我有种环境派慢慢复苏的感觉,包括近些年大火的表观遗传学,都站在了基因决定论的对立面),新近的很多研究都开始支持后天锻炼可以提高智力水平的观点,举几个个比较有趣的发现:

1、之前认为神经细胞一旦发育成熟(成年后),就不会再增加补充,但是会死亡,(这个好像是写进高中生物书了),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即使在成年后,也会有新的神经细胞(脑细胞)生成;

2、神经细胞的多少现在被认为与大脑功能的关系没那么紧密了,而目前普遍认为影响大脑功能的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才是我们记忆,计算,推断等等的基础。而在我们的整个人生过程中,神经元之间是不断的连接,断开,重连的。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这种现象很活跃。(联想一下上面提到的图像刺激说,是的,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刺激,是会对神经元连接产生很大的影响的,而这对智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推荐最近很火的一本科普书《连接组》,很有趣;

3、即使在基因组层面,脑细胞(神经细胞)的DNA序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显示神经元的基因组是非常多变性的,有很多点突变,串联序列的增减,等等。有篇研究显示神经元之间的snv差别多达上千个(和通俗宣传的不一样,实际上一个个体的每个细胞的基因组是不一样的,不光是脑细胞,其他细胞也有各自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不一样有的是随机产生的,也有定向的如免疫细胞和脑细胞,这个话题扩展开又是几万字,不多说了。),虽然之后的其他文献说这个数字太夸大了。

我们先把智力研究的进展放一放,大概说一下智商测试的问题。事实上,最早的智商测验出发点就带着偏见。

美国最开始的智商测试主观的可笑,甚至有人用英文试卷来考非英语国家的人,用需要书写的试卷来考那些文盲。当然,历史是在向前发展的,智商测试也越来越摒弃一些主观因素,但是无论怎样进步,智商测试总是青睐具有某一种特定思维的人。

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尽管智商测试远非完美,但是不同的测试手段测试出来的同一个人的智商,在群体中的位置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可能确实可以用那么一个数值,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商水平到底是多少。通俗来说,就是人们对于一个人是否聪明的认识,是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的。

关于这一点,请容许我做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我觉得性状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完全可以度量的单因素决定性状,比方说头发颜色眼睛颜色等等,不需要人们达成一致见解。例如眼睛颜色是比较简单的性状遗传,通过一个或者几个snp就可以改变,而身高和体重却算是复杂性状。

2、完全可以度量但是由多因素决定的,例如身高会体重,100米赛跑成绩等等,尺子、秤和秒表等等就能说明一切。但是每个性状实际上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比方说身高的影响因素可能就包括爱不爱吃牛肉,爱不爱蹦蹦跳跳,爱不爱要脚趾头补充钙质(口胡)。

3、度量手段比较主观(肯定是由多因素决定)的性状,例如,足球水平。对于这类性状,实际可以说是有比较统一的看法,比方说大家都会认可贝利与齐达内的足球水平属于顶级,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可能就会有不太一样的意见。

我认为,智商测试大概类似于足球水平这样的性质,它不是完全可以度量的,它的度量手段是比较主观的。(像winning 11这样的体育竞技游戏是会给每个球员的各个能力打分的,但是我们不能说足球运动员的足球水平是可以完全度量的。)

既然我们可以类比足球水平,那么我就再举一个足球水平的例子(没错,我就这点儿小心思,为了 把仅有的那点儿知识储备派上用场,就得铺垫这么多。)

人的肌肉纤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快肌纤维爆发力强而容易疲劳,慢肌纤维则相反。不同人的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快肌纤维比例高的人更适合进行短跑,而慢肌纤维多的人更适合长跑。

安德森在研究哥本哈根足球俱乐部发展学院的球员时发现:

最快的球员还没达到顶级水平就输给了慢性损伤。“那些具有快肌的运动员承受不了与其他人同样多的训练”他说,“快肌纤维较多的运动员可以使肌肉快速收缩,但这会增加肌腱拉伤的风险;而无法完成同种爆发性收缩的人则几乎不会受伤。
较不易受伤的球员能够在运动生涯中坚持到最后,这也是多数丹麦精英级运动员慢肌较多的原因。

所以,之前丹麦足球队没有出现亨利这样的前锋,可能是因为他们训练太卖力了。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我们可能忽略了教育手段的作用。不同的人可能适应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生活环境。虽然是在同样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下,但他们智商检测结果的差异,很可能是因为对这种环境适应力的差异。(这跟丹麦足球运动员的情形有点类似,那些可能成为速度型前锋的人反而被淘汰了。)

这也是我认为一个好的智力研究该是什么样:它应该能解释智力的本质,至少是能把一个逻辑链条讲清楚,然后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还可以对个人的实际生活进行有益指导。

(讲真,我怀疑冰岛足球异军突起,他们基因组学的发展水平可能是做过那么一点贡献的,因为全球有名的基因检测公司之一deCODE就在冰岛。)

对了,虽然我觉得这一点我表达的比较清楚了,但是为了避免误解,我还是再强调一下吧:人与人

个体间是有智力水平差异的,并且是呈正态分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再简单不过的数学原理。无论是之前不科学的智商测验标准,还是现有的智商测验标准,还是今后更加细分的其他指标,只要是个数值指标,在随机大样本统计中就会体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我们只不过还不知道怎科学的度量这个指标,这个指标是否可以更加深入的细化。那么,两组人群间是否有差异呢?这个比较复杂一点,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群的正态分布曲线扁平(也就是高的异常高,低的异常低),另一个人群的曲线高耸,而它们是大部分区域相覆盖的,那么你如何评价哪个人群的智力水平高呢?可以用平均值,这样比较省事儿,尤其是平均值差异比较大的时候,很好用(但如果平均值差异不明显甚至没有差异呢?)是否可以用最高智商值来判断呢?(有时候也可以,毕竟在特定的情况下极值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这就是我原答案想表达的意思中的一点:两个群体的比较,不像个体的比较,其参数是比较多的。简单的说A强于B是不科学的(即使平均值有些微差别)。

另外,说真的,想要比较不同族群之间的智力差异,真的是很难的,并且越来越难。因为,越现代的社会,其种族越融合(尤其是美国),我怀疑现在所谓的非裔美国人已经很少有不混血的了。而能保持仅在种族内通婚的目前大部分都是落后地区,识字率都低的离谱,对其进行智商测验是不太容易的。



下面说几个问题。

评论区有人说我的回答是基于“政治正确”,对于这个我不能认同。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我不喜欢优化人种论者,但是,我不喜欢的,并不是他们”政治不正确“,而是他们对自己的见解过分自信,对基于统计学的初步科学结论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做过度解读,并付诸实践。

我举二战的例子,举美国种族歧视的例子,不是为了说明“政治正确”有多重要,而是为了说明:如果对初步科研结果进行过度解读,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

我再随便抛一个“没有造成那么严重后果”的例子吧,偷一下懒,直接引用科学人的一篇文章:鲨鱼到底会不会得癌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说法:鲨鱼软骨素是抗癌神药,因为鲨鱼从来不得癌症?

事实是怎样的呢?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在至少23种鲨鱼身上发现了肿瘤。

鲨鱼软骨素有抗癌疗效吗?

十几年来,有无数的人花费了大量的金钱,无数的鲨鱼惨遭毒手,但众多对鲨鱼软骨抗癌效果的评估研究中,没有一项表明鲨鱼软骨的直接提取物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

这一流传甚广的传言是怎么来的呢?

鲨鱼不会得癌症的说法,以及后来关于鲨鱼软骨可有效对抗人类癌症的传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两个研究;之后在1992年,一本名为《鲨鱼不会得癌症》(Sharks Don’t Get Cancer)的书出版发行,其后电视节目对这本书又进行了宣传,使这种说法更加深入人心。许多替代医学的从业者接受了这一神话,从而导致众多癌症患者转向鲨鱼软骨素等没有科学依据的疗法。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与其内容并不吻合,在书中作者指出鲨鱼确实会得癌症,只是患癌症的概率极低——当然这其实是毫无依据的,现在我们还没有关于鲨鱼癌症发病率的详细数据。

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

除了鱼翅汤之外,对鲨鱼软骨的需求也导致了鲨鱼数量的急剧下降。一份2013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人类每年杀死的鲨鱼大约是1亿条。据统计,目前鲨鱼软骨制品产业每年的盈利额约为2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非处方药和含有鲨鱼软骨成分的维生素片进行销售。

2004年发表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的一篇综述称,对鲨鱼软骨能治疗癌症的迷信已经使一些患者放弃了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对鲨鱼软骨的需求也导致鲨鱼的捕杀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在已知的软骨鱼类(包括鲨类、鳐类)中,已经有六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只要是做癌症研究的就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可是癌症研究的圣地,他们的很多发现都令人激动,我对其可是非常神往之的。但是对其研究的过度解读,却耽搁了癌症患者的正确治疗,使鲨鱼蒙受灭顶之灾。这教训也不可谓不深刻吧。

仅仅基于统计学的科学,属于初级科学,并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仅仅基于统计学的研究结论,之后被打脸的可能性很大。

另外,评论区有人批评说作为科学家,不能因为追求“政治正确”就不去探索求真。虽然作为一个小小的公司职员,我自认为算不上什么科学家,但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试着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吧。科学家在公布研究成果的时候,需不需要考虑社会影响和政治因素?我认为是需要考虑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科学家可以因为顾虑社会影响,而违心的宣称与试验结果不符或者与发现不符的结果,科学家必须求真,这是毋庸置疑的。我说的要考虑社会影响,指的是:越是敏感的话题,越需要严谨求真,在事实证据与逻辑链条不那么明晰的情况下,慎重表达观点。上面已经列举了不少因为不严谨而造成的巨大灾难的例子了,这也是为什么在科研文献中,科学家用词都那么谨慎的原因(有人说文献结论都特别保守,这一点我不太赞同,在我看来,文献结论的用词肯定得是严谨的,但不一定是保守的。)

部分科学家的不严谨,可是要让整个科学家群体背锅的,有时候影响非常深远。

我不喜欢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那些种族优化论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极端行为造成了社会的反感与情绪反弹,造成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对于“智力研究”的禁忌,智力研究成了一个不能谈的话题。你们以为我喜欢“政治正确”吗?恰恰相反,对于阻碍科研求真的“政治正确”,我是既深恶痛绝又无奈的。一位前同事曾经筹划用GWAS的方法研究与智商相关的基因型(呃,暴露前东家了),据说好多人劝他不要研究这么敏感的课题,但是他还是辛苦了好几年,联系收样入组,解决伦理问题,做试验做分析。然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发表。虽然我对用GWAS的研究思路能否找到有意义的东西持保留态度,但这种研究,至少比起种族间智力差异研究要靠谱的多,有意义的多。要知道,那时可是GWAS研究热的发烫的年代,几乎所有搞基因的都希望能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筛查方法将基因型与表型关联起来,也有一些很不错的成果出来的。(当然现在GWAS是过时了,其缺点主要就是投入大但产出递减的厉害,并且不能揭示生物学机理。)

时至今日,我们对基因与智商的关系了解很少,对智力的生物学基础了解也很少,为什么?基因的复杂性与人脑的复杂性是主要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度的“政治正确”的禁忌,研究智力这种课题,申请经费都相当困难(主要是美国)。你说,该不该怪那些鲁莽的种族优化论者?该不该对他们恨得牙齿痒痒?

说句不好听的,流于浅层的不严谨的科学研究,对于真正深入钻研求真的科学研究,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而在我看来,研究种族间智力差异,就是这种不严谨的流于浅层的科学研究。研究智力的生物学本质,其机理,其影响因素,都是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单纯从统计学来研究不同种族的智商差异,而不去探寻内在的原因,其意义在哪里呢?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知识点”,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有个谈资吗?——“科学家们说了,我们黄种人是智商最高的。”“黑人那么落后,是因为他们智力不行。”我实在是看不出这样的研究有什么科学意义,也看不出这样的研究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

况且,这些问题真的已经在历史上被问烦了,其可能的意义也被讨论了很多很多,在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016年,我们的眼光不应该还停留在那个年代。

智商的历史并不让人乐观。在科学史上的所有争论里,很少有像关于智慧的争论那样充满着愚蠢意见的了。我们中的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是带着不信任和偏见来谈这个话题的。——《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我上面啰里啰嗦列举了那么多可能影响智力的因素,这些因素,每一个拿出来看,都是那么的合乎情理,可信。对于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解释(更确定点说是猜想),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我再强调一遍,对于现在这种猜测多而实证少的局面,我非常怨恨那些不严谨的优化人种论者,他们的鲁莽行为阻碍了多少可能有意义的研究!


最后,为了扣题,我们还是回到题主的题目的新描述上来吧:

随机抽取一些皮肤是黑色的和白色(来自欧洲)的婴儿,和中国学生一样的情况下养育到十八岁,让他们参加中国高考,最后的得分与他们的肤色产生关联就是不可能的吗?如果产生关联的话是否可以一定程度证明欧洲白人比黑人在智力上更具有优势?

我直面的,不回避的回答一下:

1、是可能产生关联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预测结果是什么样的,是有差异但是差异不显著,还是没有差异,还是分布模式不同,还是怎样,我们也没法判断这两个group谁的平均得分会更高,最高分和最低分会出现在哪一组。因为没有人做过这个实验。

2、如果真的做了这样的实验,并且有得分高的一组,也有得分低的一组,并且两个group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就假定结果是A比B高吧。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在这样的养育条件下,A group所代表的人群,比B group所代表的人群,在高考这种考核方法下,有更好的表现。这可能反映了A人群比B人群有更好的智力水平,但其机理未知。(这样的文章不会发太高分吧。)

说一下黑字强调的是什么:

初步:因为试验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多个实验室独立做出相同的结果,才基本被认可;

在这样的养育条件下&在高考这种考核方法下:如前所述,生长环境和考核方法都会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更好的表现:只能用表现这种字眼,因为在测试中的成绩高低,和智力的高低,并不是等价的。

可能:必须加这个字眼。这是体现科学的严谨性的地方。

机理未知:表明该研究未做深层分析,仅仅是阐述了一个现象。

所以说,如果真的有人问起来种族差异这样的问题,并且不了解其中的瓜葛,没有恶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谦虚点说:”抱歉,我们目前还不清楚“呢?


这是我个人的态度。

再最后,纠错:

一、有人说原答案第2条是一种秀优越感的自以为幽默,我接受,并且这一条确实有些问题。我改:

2、早期对人类进行分类有四大人种:白种人(即高加索人),黄种人(蒙古利亚人),棕色人种(澳大利亚土著),黑色人种(尼格罗人),这是西方早期人类学家的分类法,充满着歧视;后来发现按照肤色进行划分是有一定问题的,有些人群没有被划分进去,有些人群实际上差异巨大。

二、第5条的图确实不好,例如,C谱系并不仅仅在澳大利亚,中国人有很多都是C,图中的意思是代表人群,但是没有说清楚,因此可能会引起误解。

顺手贴一张中国汉族的各个Y谱系比例的大概统计:有O,有C,有D,有Q,有R,还有其他。中国虽然在历史上属于非常隔绝的一个区域,但是基因交流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少。

另外贴一下我自己的检测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我的祖先们还是比较保守的,基本没有出大东亚这个圈子。然而!日本跟韩国是什么鬼!!国际数据库上面中国人的数据比少,并且这些人群的关系确实也比较近,因此在算法上归为这个结果,我也是很无奈:

三、第9条,说的是马达加斯加的马尔加什人,属于南岛族群,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东亚人“。南岛族群和东南亚那边关系更近一些。(评论区有回复讲。)但是确实跟我们比较像。

另外,也不是布须曼人和桑人,这两支是一直待在非洲的。

四、第14条,这种说法是在《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中看到的,我又去复查了一下,确实没有说是”研究“,只是说”一些例子“,并且作者也没有给ref,因此严谨起见,这一条搁置:

五、确实有两个24条,对不住了脑子瓦特了。凑30条也就是随性而为没别的意思,结果是31条。

六、其他的,回复里面慢慢说吧。我困得睁不开眼了。。。

最后的最后,我想吐槽一下。

开始的时候,我真的真的是只想随便说几句啊。结果最后写了两万多字,对于我这样平均一个小时只能写一千字左右的人来说,那可是20多个小时,再加上查资料的时间。。。都没时间抓小精灵了,HK都开服了而我大帝都还只能”坐飞机“,要被小伙伴们落远了。

另外我不是老师也不是科学家,就是一个公司职员,知识储备就那么多,在脑子里有的东西还要回去翻书翻文献查资料的,有时候抓耳挠腮想半天想不起来在哪看的;而对于脑子里面没有的,比方说那个华南虎东北虎的问题,我可是查了好几个wiki页面,下载了三四篇文献才大概搞到一些数据的。自己挖的坑还得自己埋,别人给挖的新坑也得埋。。。

还有,我这人很懒的,讲起事情来又爱啰嗦,非要从头开始讲才舒服。所以一般看到想回答的问题,再想想要写好多字啊,就作罢了。不过已经写的东西,我还是会认真负责的,所有真正想探讨的我都会好好回复。也欢迎一起交流。但是别再扩展话题了就是了。。。

脑子木了,估计还有一些没想到的。明天再说了。

—————————————————————————————————————

以下是原答案:

—————————————————————————————————————

随便说两句吧。

1、现代人(智人,Homo sapiens)是一个物种,然而各种族并不是亚种

2、对于人类种族的分类认识是不断进步的,如果你还停留在黄种人、白种人、棕色人种和黑人这样的分类认识上的话,那你应该生活在18-19世纪;如果你的种族分类是高加索人、蒙古利亚人、班图人、印第安人等等,那这是上世纪早期的认识。

3、目前的观点认为,非洲以外的所有种族,都是由9万年以前走出非洲的很小一波人繁衍出来的,下图是这一模型的示意:

Kya:千年。图中显示,20万年前智人这一物种开始分化,直到9万年前,有一支(基因组分析显示,这一支最开始可能仅仅有几百人)走出非洲,然后占领了其他的大陆。其余大部分人类都继续留在非洲。

source:

Implications of biogeography of human populations for 'race' and medicine

4、因此,非洲各个种族之间的非常大。如果按照支序分类学的观点,我们可以简单把现代人分为:非洲人,其他洲人。而这还是基于排除法的分类。

5、下面是Y染色体的谱系证据,我们非洲以外的人大部分都属于CT这个子分支之下的子子分支们,而A与B分支仅仅在非洲有发现:

6、基因组研究也表明,非洲人不但种族之间差异非常大,种族内部的基因组差异也很大,比方说俾格米人之间的差异大到什么程度呢?任意两个俾格米人之间的不同SNP个数,可能比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之间的差异SNP个数还多。这是另一个让非专业人士惊讶的地方。

7、所以说,如果认认真真的对人类进行种族分类的话,基于支序分类学的原则,应该是这样的:布须曼人群A,布须曼人群B,俾格米人群A,俾格米人群B,等等等等...,然后,非非洲人。

8、讲真,把所有黑色的人群都归为一个叫“黑人”的人种,是之前几百年“西方人种学家”的狂妄自负。这些人群肤色是黑色的,仅仅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靠近赤道。

9、对了,非洲有一支种族,与我们长得很像,体质分析和基因组分析都显示他们是在几千年前从亚洲经东南亚再回到非洲的一支。与我们的关系很近。他们的肤色也很黑。

10、具体这支部落叫什么,几千年前回去的这些信息我懒得查了。反正是有,看他们照片的感觉就是:真tm黑啊,可是脸庞明显就是我们东亚人。

11、之前的“西方人种学家”们还干过一件很缺德的事儿,就是利用智商测试来给种族歧视站台。

12、上世纪确实有人做过不同人种之间智商差异的研究(当然是歧视性的),结果发现黑人智商普遍比白人低很多。1924年,美国甚至通过了一个限制移民的法案,“这个法案严格限制了来自南欧和东欧的移民人数,根据是这些地区的人比在1890年以前占了美国人口大多数的北欧移民要笨。”

13、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人出版过一本书《钟型曲线》,宣称不同人种智力上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有些种族的基因比其他种族优秀。

14、当然,这种“政治不正确”会招来非常多的批评者。有人研究了被白人收养的黑人智商水平,发现“与白人没有差异”。

15、由于种族歧视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尤其是优化人种论的“科学家们”,不单黑人受害,黄种人,东欧人等等都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在上个世纪后半段,研究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几乎成了一种禁忌。最近才有所缓和。(呵呵,臭名昭著的优化人种论者啊,真不想称他们为科学家。)

16、目前的普遍观点是,对于智力因素,只适用于解释个体间的差异,却不能用来解释群体间的差异。

17、毕竟,如上面所说,你知道种族是什么吗?把所有黑人混在一起和白人进行比较,是不科学的。夸张点说,就像拿人类和蛇比较(前者是一个物种,而后者是上千个物种)。

18、因为黑人的范畴是如此广泛,理论上讲,跑的最快的应该是黑人,跑的最慢的应该也是黑人;长得最高的应该是黑人,长得最矮的也应该是黑人。同样,智商最高的和智商最低的也都属于黑人。

19、除非受到了定向选择作用。就像赤道偏爱黑皮肤一样,如果某个生存环境对智商有强选择作用的话,那么是有可能有种群间差异的。然而这样的研究目前并没有。

20、并且我觉得之后越来越难有了。全世界的种族大融合,越来越把人类的各个种族变成了概念上的东西,而非遗传上的概念。

21、其实,智力或者智商这个概念,为人所诟病的也不少。毕竟,没有一个智慧的定义是被普遍接受的。智力是什么?思考速度?记忆力?逻辑能力?反应快慢?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可以分为分析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也有人把智商细分为不同的“天赋”。

22、至于智商测试,为人诟病的就更多了。智商测试得分是会随着阅历知识改变的,并且不同的智商测试机构对其考核的内容是不一致的。

23、可见人类对于智商到底是什么,还很不清楚。

24、以上关于人种智商差异的历史大部分参考自《基因组:人种自传》第六章——智慧。这本书非常有趣,推荐。

24、不过现在脑科学与神经元研究的进展如此迅速,已经有很多对于脑功能的研究进展,说不定过个几年,对于人脑的运作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再来谈智商这个话题,会更好一些。

25、如果你关注智商与遗传之间的关系的话,真的真的真的不要去考虑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这不是正确的方向。智商真的是个人而非群体的事情,研究不同基因对智商的影响说不定会更好一点呢。

26、哦,忘了狗狗这个事情了。狗(狼的一个亚种:Canis lupus familiaris)确实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种动物。在所有被人类驯化改造的物种中,说是可塑性最强的也不为过。所以说,我觉得提出的“狗狗为什么在4万年就能发展出这么大的多样性”是一个好问题。

27、原因是多方面的,刻意培养是其中一个原因,就像中国人养金鱼一样,刻意选择是提高进化速率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28、也有遗传方面的原因,大象公会发表过一篇文章《人们对狗做了什么》探讨过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单点的改变能引起表型的极大变化”,这是其可塑性高的生物学原因。

人们对狗做了什么?

29、呀,本来说简单说几句,说了这么多。实际上简单回答的话就一句话:目前证据不足,无法做出结论,但我们倾向于相信没有显著差异。

30、凑30条吧。不好意思又犯了纠结于题目中概念范畴的毛病,请题主正确看待其他答案中的嘲讽,这个问题确实可以提的更加有水平一些。




  

相关话题

  有哪些长得比较逆天的真菌? 
  病毒暴露于空气中和含有大量病毒的体液在空气中一样吗? HIV在后者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感染性多久? 
  人在水下吸入水为什么会呛死?就算水下肺进行氧气交换效率低,但是人在憋气的时候可以达到数分钟啊? 
  世界上最小的真核细胞是什么? 
  既然钢铁这么厉害,自然界也不缺铁元素,为什么动物的爪牙不进化成钢铁?是因为生物不可能有这个本领吗? 
  “宇宙中绝大多数生物生存在冰下海,岩石行星上的生物反倒是非主流”可以用作费米悖论的解释之一么? 
  相对于狗出现4万年,有300多个性状各异的品种。那么智人演化了20万年,是否有品种(种族)间智力差异? 
  如何评价IQ Bell Curve by Race中亚洲人和白人IQ水平高于黑人与拉美人? 
  合弓纲为什么叫「合弓」? 
  基因的优胜劣汰特征为什么没有把世界上所有丑的人完全淘汰掉? 

前一个讨论
万科的剧情什么时候能收场?
下一个讨论
雨水到底脏不脏?有多脏?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