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人寻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叔本华在他《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中引用了这句话。
我截取一部分这个章节的原文:
“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身体整体上的健康,而只是关注疼痛的伤口,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这一小块伤口而失去了总体上的舒适感。与此相同,虽然各种事情的发展都合我们的意,但只要有一件事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这件不如意的事就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就会总是想这件事,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随了我们心意的事。
我们并不能直接感受到意欲的满足,而只能通过反省、回顾的方式意识到它。然而,意欲受到的限制却是肯定的,所以这种情况会表现得很明显。每一种快乐其实都是意欲受到的限制被消除后,意欲得到解放而产生的。因此,任何快乐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短。”
意思就是,我们每天吃饭喝水,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其中有什么快乐,但如果我们有一天因为某些病症变得不能正常进食,那么就会非常真切的感受到这种痛苦。所以,叔本华的观点是,欲望的满足只会带来短暂的快感,很快就会逐渐变得麻木,习惯了这种状态,不再能感受到快乐。就像电影《心灵奇旅》里讲述的道理,每一片秋天的落叶,路边的小吃,烟火气的人群,可能都是我们应该在这个世界上体会到的美好,然而大部分人,不会有这样的视角去享受生命的每一个片段。
“快乐只是一场梦,而痛苦却是真实的。”
——伏尔泰(1774年3月16日给弗洛安侯爵的信)
”“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应该解释为“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也就是可以勉强忍受的生活。一个人最幸运的就是一生中没有遭受过巨大的精神痛苦或肉体痛苦,而并非曾享受过多少强烈的快乐。判断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要看他缺乏痛苦的程度。如果完全没有痛苦,也并不无聊的话,就是世上真正的幸福。我们不应该为了获取快乐而以承受痛苦为代价,就连冒着这样的风险也不行,不然我们就是牺牲了肯定的、真实的东西而换取否定的、虚幻的东西。如果我们反过来为了避免痛苦而以牺牲欢愉为代价的话,我们肯定能得到好处。“
”愚笨的人试图在生活中寻找快乐,最终却发现自己上当了;而智慧的人则想尽一切办法避免灾祸。如果智慧的人没能成功,只能说明他运气不好,却不能说明他愚蠢。只要他能够达到目的就不会觉得上当受骗,因为他所避开的灾祸是真实地存在于生活中的。哪怕一个智慧的人在躲避灾祸方面做得有些过头,没有必要地牺牲了许多生活中的快乐,但说到底他也并没有真的损失什么,因为所有的快乐都是虚假不实的。为了错过享受的机会而痛心,是非常肤浅、狭隘甚至可笑的。“
自然叔本华的观点,有些非主流,甚至让人觉得过于消极。
我并不是要鼓吹大家都去”躺平“、不去做任何的努力和奋斗。
但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限度在哪里。
有句话叫”知止而后有定“,人生并不是一味的冲锋,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身体状况都不同,我们不能不考虑自身的限度,只是一味做一个永不停歇不断向前的”火车头“。在尽了自己的努力,到达了一定的阶段后,我们要思考人生的本质,不能无限制的追求自己所谓的”梦想“,要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接近到了自己能力所限的天花板,然后寻找一个稳定的位置,慢慢的做减法,回归生活和生命的真相,避免风险,为自己余生能够安定的度过做好准备。
就像我们去旅游去爬山,不管我们能够爬多高,景区关门的时间是固定的,我们也知道不能在山上过夜,到了晚上我们一定是要回到我们的家里睡上安稳的一觉。既然这样,前半程我们体力好的时候当然是要尽量向高攀登,争取看到更高处的风景,但是时间已经接近晌午,我们看到有些人已经登顶,自己却还在半山腰,感到非常焦虑。那剩下的时间,我们是拼尽已经所剩无几的体力继续往上爬呢?还是找个地方歇歇,准备下午下山往回返?为了我们能安稳的回到家里,最好的方案当然是找一个目前最好的位置,看看风景拍拍照,计划好时间开始下山,因为时间充裕,体力也得到了恢复,下山得路途比上山轻松了不少,上山时候没来得及看得风景,也在下山时候充分得领略到了。
说到这里,我们一定会想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怎么判断,是不是到了自己的”限度“?如何找到接近自己能力天花板的那个”位置“?
这里介绍一个我自己的经验,那就是看你身边的人。
如果,你觉得你现在的工作环境,身边的人都不如你,那么大概率你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你应该努力向更好的环境迈进,向更高层级的群体努力。如果,你到了有一个单位,发现身边的人都比你厉害,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强,那么这个位置,就差不多接近你目前能力的极限了,这时候就不要心猿意马,要在现有的环境中做好深耕,安下心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要好高骛远。
最后建议大家也读读叔本华的书籍,会让你看待生命和世界的角度有所变化,人生会觉得轻松不少。
”更好是好的敌人“
大部分人,三代之后,就没什么人会记得你了。
对了,也包括你的后代或亲人。
如果你现在处在三十岁以上的年纪,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爷爷的父母都叫什么名字?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他们的一生去过哪些地方,都有哪些朋友,经历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我想大部分人都很难拼起一段完整的记忆。
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自己三代以上的亲人,或者对此拥有什么太过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现代人寿命延长了,四世同堂也不是什么稀有现象了,那就把辈分再往上追溯一代,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过于平凡和普通的人,就算处在人生最有精力,最有能力,最有影响力的年纪,能够影响到的人也很局限,影响能够持续的时间也很短暂。
没有太多人会在意你,你也写不进太多人的记忆之中。
很多时候,当我们处在一个时间碎片之中时,会觉得那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实际上,除了处在当下的那几个人之外,并没有多少人会介意你们“大过天”的事情。
把我们的一生放进历史的长河之中,永远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而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24小时,人类要等到最后一秒才出现,人类出现文明的时间就更晚了。
如果你浏览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对于大部分朝代的描述都是重点讲一下王朝的建立,王朝的巅峰,然后就要讲王朝的灭亡了,而中间漫长的百年的时间,在很多史书上都是略过不讲的。
也就是说,即使你在那个时期是全国知名的人,也很有可能被后世的大部分人遗忘。
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平凡的我们,干嘛那么介意和操心许多事情呢?尤其是一些你无法改变的别人的事。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对那些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行为等我自己没办法改变或控制的事情,不再那么在意了,很多时候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一点小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你每在别人的世界里浪费一分钟时间,就意味着你减少了一分钟可以给自己的时间。
尤其是当这个为别人而消耗的时间,对自己完全没有意义的时候,继续在这些事情上耗下去就是很不划算的行为。
这个道理,只要你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想深入了,就很容易发现,很多时候别人的看法真的没那么重要。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记得多年前,当我在复旦大一的经济学课堂里第一次听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顿时变得轻松了。
一个人总是朝着自己效用自己满足感最大的方向行事,在既定的风险下追求更大的效用,在既定的收益下追求更低的风险。当你真正明白这个概念的话,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会变得轻松。
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在反腐而反腐倡廉宣传的重点在于共产党员要提高党性,歌颂焦裕禄孔繁森等好干部。当时我就在想,如果一个国家,把一个人放在一个领导位置,在这个位置伸手可得很多收益,但却没有很大的风险,那这个人是很容易腐败的,指望每个人都品格良好是根本不现实的。好的制度应该是让即便最贪婪的人放在领导位置上,也不能贪不敢贪。而不是依靠人的道德品质来自我约束。
面对知乎上成百上千的男女朋友问题我脑海中只有一个概念。每个人其实都在做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当你在你的对象身上得到的满足感,无论是身心哪方面的足够大的时候,那他自然就经得住身外的诱惑。而相反如果你跟对象吆五喝六非打即骂,觉得人家就欠你的,觉得你该掌控一切,对像活该被你虐……那外面可不有点诱惑他就出轨了吗?哪有什么情比金坚的爱情,只不过永远在你身上的满足感和离开你的成本足够大,大于ta在外面能收到的一切诱惑……
所以当年凤姐说的没错,经济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当你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以后,你会发现所有问题都会轻松一些。
1,那么多人都以人生轻松为目标,长期博弈中,超过他们其实很轻松。
2,历史确有必然性,个人顺应这种必然性即可保底。
3,多数担心的坏事情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烈度也远逊于预估。
4,住10平米的房子,和住500平米的房子,没有本质区别;吃麻辣烫和和牛火锅,也没有本质区别。
5,工作和学习的乐趣远超解谜游戏。
6,无人永生是真正的平等。
7,欲望上躺平,精神上奋斗,行为上随缘,自省上内卷。
8,对明白人来说,永远有新机会。
白手起家的人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很多人想找一个上进的人,三观正的。我可以告诉你,无论男女,但凡特别上进的,那三观肯定会跟普通人不太一样。
如果说他是通过自己奋斗的,这时候你一定要明白,对于你来说他是没有感情的,在他眼里只有利益的事,因为底层向上攀爬的过程是伴随着血与泪的!他们是不断的丢掉自己幻想的过程,不断地丢弃了自己无用的东西,特别是感情这一块儿,从下面慢慢的往上爬,他要面临很多的诱惑,很多的敌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变得麻木。
所以说你会发现白手起家的人,他都能够清晰的感觉到这个人是没有感情的。而往往这些现象也比较普遍。
我不知道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我对于成功的定义就非常明白。就是当一个人辞去工作之后,无论他干什么,只要他的收入超过工作,那基本上他就成功了。因为当他超过工作的收入,往往他所经历的事情绝对是那些工作的人也想象不到的。
所以说这时候你要明白,一个人的成熟,一个人经历,他是不断叠加,而经历不断叠加了以后,他会慢慢丧失掉很多东西,很多女生喜欢找成熟,有经历男生,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成熟,有经历的男人往往是对你没有感情的。说白了一点,他的感情已经被消耗殆尽。剩下那丁点感情他也会小心翼翼的。他的历程告诉他,很多东西都是靠争靠抢。但是感情这种东西反而会越淡越好。
当然这些人并不是不渴望友情和感情了,而是已经变成了奢望。往往这种冷血动物都是所有底层的共同的特征,而这些人的感情只可能存在于利益共同体,不可分割。
反而那些满心充满幻想的人,其实最好的方式还去找一个富二代最稳。那你说社会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那天和一个事主聊天,聊到了这个话题。
事主很年轻,比我小好几岁,有点儿微胖,戴着一副小眼镜,看起来还有几分书卷气。他说他独自在北京生活很多年了。对,他用的是“生活”这个词,而没有用很多人喜欢用的“奋斗”或者“打拼”这种形容。
老家父母那边早就离了婚,双方也各自有了新的的家庭,慢慢地,他从两边跑变成了无处可去。为了消弭自己的这种“多余感”,他决定离开他们,到大城市随波逐流。那样起码可以安心地享受孤独,而不用每天焦虑于应对各种亲人之间的烦心琐事。
因为家庭变故来得太快,他几乎忘了他还没有学会过一样真正的手艺。来到北京之后他四处碰壁,最后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而且他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每天收工之后只能幽闭在城乡结合部的出租屋里,安安静静地做一枚宅男。
明天升起的太阳,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期待和希望,而带给他的只有毫无悬念的渐渐老去。
听得我都觉得惆怅无力。然而他跟我说起这些时,脸上却是带笑的。
我试图发表了一些看法,譬如你以后怎么办啊,没有固定工作,成家娶媳妇都是难事,就更别提未来的发展了。
他却跟我讲了这样一个插曲,他说您平时在网上看视频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年轻人去鹤冈买便宜房子,五万块钱就能买一套。但那座城市年轻人很少,也没什么发展前景,当时采访的记者也问了那个年轻人类似的问题,那年轻人很通透释然地一笑,说自己并不在乎自己未来会怎样,以他这种性格,也很难在社会上闯荡出什么来。
然后他对我说,当时我看到那个视频,自己一下就顿悟了。从前他一直都在困惑迷茫,总觉得自己哪里不对劲,听到那句话时,他才明白,原来那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就是这种性格啊,我面,我怂,嘴笨,做事没计划,我只能做好很有限事情,”他眨着眼睛说,丝毫不像是逗着玩。
他说以他这种性格,能够独自出来生活,打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再让他有什么大的目标和责任,他很难应付,也不想因此焦虑。他只想维持好目前的安定,认清自己的同时,也选择与当下和解。尽管他知道每天有人在不懈努力,奋斗打拼,但他不想成为他们,不想违背自己的天性和意志,去把自己拧巴成另外一个人。
至于今后,他闪了闪眼睛,说我压根也没想过那么多,会攒一些钱,但不会成天忧心忡忡,顾虑将来。就算将来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但福祸相依,也是有可能发生一些好事的呀。
这一席话听的我一时不知说何是好。
他走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时也会陷入对于未来的困顿。年龄大了,所谓的无限将来也慢慢成了有限。那么今后的日子怎样过,就慢慢剥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挣再多钱,走上再高的职位,目的是什么?物质生活肯定不是终极目的,因为物质的本质是消费,而消费体验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归根结底,我们要的,还是内心的感受。
兜了这么一大圈,又回到了眼镜小哥的论点上。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其实就是我们和自己切磋的过程。当你认清自己的实力和欲望时,你就可以大胆地进行抉择了。是要一份提前的内心安定,还是奋不顾身地放手一搏。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只要能够承担后果,我觉得都算是人间清醒。
记得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工作本质上是一场游戏,看懂了规则就能玩好它。
2018年,我入职上一家公司的第一天,两个新同事听说我也是复旦的校友,就约我一起吃午饭。
午饭期间,其中一个同事说自己不想上班,听说我有一个自媒体号,她说:如果我是你的话,肯定好好做号,根本就不会上班。能自己干为什么要打工?打工就是被老板剥削,就是被当成工具人!
另一个同事说:如果你换一种思维呢?不要觉得打工就是被剥削。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六经注我」,我借用一下这个说法,就是把工作里能接触到的一切资源为我所用:沉淀我的能力,优化我的履历,布局我的未来,事儿真做砸了也是花老板的钱。你这么一想,是不是被剥削的就是老板了?
对话发生在他们俩之间,但对于在边上默默嗦牛肉面的我来说,就像柯南在电光火石间的一念顿悟。
从那以后,我做事就变得没脸没皮起来,最难的项目抢着干,最大的资源抢着要,「踩坑背锅」的事情第一个去做,活没干好检讨得比谁都快。
我还时常把自己当成CEO,想公司商业模式的本质,关注竞品的动向,这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老板看到的也有限,他定的方向和据此拆解的任务也不是那么合理,于是我会不时地提出我的建议,主动调整业务方向。
而推动我做这个改变的,无非就是这样一个念头:我可不是为你打工,我是在用你的资源做我想做的事。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尽管我经手的项目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但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背锅踩坑」过——或许是心态改变了,我压根就没留意过谁给我挖了坑谁让我背了锅。
我还真正感受到了「成事」的趣味,我发现每一件踏踏实实完成的工作即使「不及预期」也能带来巨大的收获——不信的话你也可以试试这么想,保证工作的心态和成就感翻倍。
在这种心态之下,升职加薪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从那以后老板们最爱的就是我,我在他们眼里变得有名有姓不再是工具人,从那以后我年年都是TOP员工。
后来我和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天,他说做老板也很苦恼。做容易的生意,竞争就会吃掉利润。做有利润的生意,就一定要在细分领域中做到第一。他花了两年时间思考商业模式,建立护城河,但公司好不容易走上正轨,辛苦培养出来的团队却开始不稳定了。
于是朋友意识到了年轻一代为用工环境带来的变化:他们不止满足于工作上的回报,还在追求更大的意义和远景。如果作为老板止步于小富即安,优秀的人才很快会被更有野心的公司挖走。
于是,朋友继续考虑如何把公司做大,给予团队充分的憧憬。他从一个垂直社区的MCN和营销做起,逐步拓展到全平台,现在又开始进军TikTok的海外业务。每次花精力把一个平台的玩法琢磨透、客户规模和利润稳定之后,他就立即启动一块新业务。每一步都要想得很清楚,基本盘不容有失,新业务要抢占先机也要控制风险。
到现在,作为老板,他几乎没有任何闲暇,只要醒着就是在工作。如果异化指的是失去自由和个性,沦为资本机器的一部分。那不仅是打工人在被老板剥削,老板也在被一种更抽象的资本本身剥削。
做老板的怎么成功?朋友给出的答案是一样的:你既然决定去做了,就是得享受这个事的乐趣,好好去玩。别觉得苦和熬,也别想着我不玩了,一动这个念头一切都没了。
王德峰老师说过:
今天我们不以使用价值来计算财富——我们不看草原上牛羊成群,也不看仓库里五谷丰登,我们用货币的增值速度来计算财富,这就叫资本。
什么是资本?资本就是能增值的货币,就是GDP。资本一旦停止增值,它就死了。资本有积极的、进步的、文明的一面,比如为了寻找新的增值空间,它产生了强大的动力,不断打开新的使用价值领域,比如开发新药、发明智能手机。资本也有极其荒谬的一面,催生出莫名其妙的泡沫和欲望,让我们的生活在异化中永不止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作的本质就是一场游戏,这个资本增值的逻辑就是它的游戏规则。在这场游戏中,莫论打工人或老板,没有哪个具体的人会成为永恒的赢家,因为制定规则的最高意志就是抽象的资本本身。
看穿了这个本质的人有两个选择。一种是去玩游戏,去调整心态找到一个好玩法,把这个游戏变得很好玩。我年轻时上班如上坟,见老板如见世仇,人过三十心念一转,突然变成卷王,因为我真心实意地觉得工作最好玩;一种是彻底不玩了,就像佛陀说的「如梦初醒」,一切如梦幻泡影,只要自己不卷,别人是卷不动你的。
往深里说一层,整个文明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场游戏,所有的爱与恨、痛苦与幸福、崇高与卑劣都是游戏体验,仔细想想,这一切都是伴随着游戏规则被迫强于我们身上的。所以隔三差五就有人提问说,为什么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为什么我不想打工了?为什么我不想努力考大学了?——这都是因为人突然隐约感受到了规则的虚妄性,涌起了不想玩游戏的念头。
但问题是,如果选择不玩了,你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游戏吗?比如去往另一套以权力而非资本为规则的游戏;比如杜绝欲望的泡沫,只享受最朴素的生活。资本游戏虽然是当代的绝对主流,乃至于到了无孔不入的阶段,但是最终还是会留下缺口的,规则以外总有活路,只要最终能获得幸福,任何选择都是好的——而理性的人总能找到身心相协调的出路。
最痛苦的人永远都是,既无力退出游戏也无心琢磨游戏规则,心态隔三差五崩一下,却还期待着这样玩能玩出个好结果来。
相关阅读: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1、其实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人在乎你。我曾一度害怕自己的形象不够好,担心的自己的言辞不够有内涵,担心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紧张的时候连在人群的注视下走路都觉得局促。当我明白世上没那么多人在乎我之后,人生轻松了不少。
2、冷场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以前遇到两个人没话讲,沉默冷场,我总是有些痛恨自己,怪自己肚子里没东西,所以倒不出来,才导致冷场。当我明白,冷场这件事,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后,心里豁然开朗了起来,人生再次得到了释放。
3、既要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要时刻欣赏当下并不完美的自己。以前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逢人就请教这个请教那个,恨不得把自己打碎重建一遍。35岁那年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其实更好的自己是没有止境的,接纳自己,再努力去变的更好,才能让自己向外界求教时更加不卑不亢,人生也才不那么累。
4、我只是个普通人,过好自己的人生便是本分,帮助他人不是我的责任,只是业余爱好。不知有没有和曾经的我一样的人,把兼济他人当做自己的本分,因为我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后来接受自己只是普通人,我依然帮助很多人,只是不在视为责任,而是当作业余爱好——虽然做的事情没变,但心态变了,人生也就不一样了。
5、我就是个及格的普通人,并不是什么异类,也算不上怪胎或者奇葩。我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充满残缺,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唯持一段长久关系的能力,也缺乏与人深入交往的能力,很努力很努力地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和普罗大众一样,及格的普通人。后来才明白,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及格的普通人,每个普通人都带着这样那样的心病,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个世上活着,又有多少人比其他人更了不起,自己根本就不用追求及格。
6、那些喜欢打击你的人,并不见得比你好。我一开始并不明白,很多人自己的事情管不好,批评别人倒是一套一套的。等我明白之后,就慢慢能够把他们说的话当做放屁了,有时候会直截了当告诉他:“我自己的事,我自己有分寸。”
7、前段时间有朋友跟我说,她总担心自己的认知,特别对很多社会事件的评价不够客观、有见地,她不想自己显得很狭隘。当时没能好好回应她,后来想想,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毕竟那么多大学教授都每天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大放厥词,还信心满满,我们观点没人家多,为何反而要畏首畏尾呢?不清楚自己该信哪个观点,就正方、反方的观点都多读多看,从中筛选自己觉得有道理的去信,并且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之后对同类事件的认知水平也就提高了——这不就是我们的成长过程吗?
十几年前的事了。记得那年我第二次复读,整个人陷入了焦灼状态,心理上有如惊弓之鸟。
我虽然成绩不错,但非常害怕下一次高考会像上一次一样发挥失常。我和另外一个一起复读的小伙伴,在每天吃完下午饭后,都会去学校的后山走走、散散心,聊以慰藉。
有一天,我看到山上的一块石头中间,长出了一棵小树,把石头都给撑裂了。我非常惊讶!生命力怎么这么顽强!我又联想到地理课本上所说的植物枝叶之向阳性,根系之向水性。我好像模模糊糊地明白了一点点天道。
继续观察大自然使我明白,生命的本性,是不屈服。植物生在阴暗的地方,她会使劲往靠阳光的方向生长;长在干燥的土地,她会使劲向潮湿的土壤延伸根系。即使是一柱幼苗,岩石挡住了她,她也会把岩石撑破。青松身处悬崖,也会傲然挺立。
想到这些,我备受鼓舞。我知道,无论如何,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人都不能气馁。因为天道是自强不息,气馁就与天道相违背,与天道相违背,肯定就是不对的。
好事成双!!明白这个道理后没多久,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看书,偶然间看到了曾国藩说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句话一下子像闪电击中了我。我突然发现,我把高考结果看得太重,是完全错误的!这导致我患得患失的心理。我应该把目标分散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做好学习的每一步。坚持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好结果只是好过程的副产品,过程做好了,结果自然会好。即使意外不好,也无愧于心。
明白这个道理的后,人真的舒服了很多,人生再也没有那么多目标那么多压力。认认真真活好每一天,每一天做好每一天该做的事。过程做好了,至于能不能得到好结果,与我无关。
直到现在,我都一直以“过程导向”来指导我的生活,凡事已习惯了稳扎稳打、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