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对于一个一辈子都没有做出突破性成果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怎样评价他对这个社会的贡献? 第1页

     

user avatar   mrfoxl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蛮好的,很多人可能都在科研路上想过。

我的文章如果都烧了,确实对世界没有什么大影响。但我不知道我未来的文章是否烧了也没关系。自由探索路上充满了偶然性。当年加州理工聘请费曼做教授的时候,费曼有点担心自己不能对的起这个位置。但是雇他的人告诉他:我们招教授其实就好像投资,招一个不行大不了砸手里,多招几个总有一个能成事的。研究者学好了技艺,整装出发在科学世界探险。可能永远在迷宫里绕不出来,也可能发现了大宝藏。这些事情都无法逆料。有的人觉得获得大宝藏的机会太低,于是就退出了。而我看重探索宝藏的刺激性,所以留在这个游戏里。这些选择无所谓对错,只关乎人价值观。

我的文章如果都烧掉了,确实对世界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大多数的人文章烧掉了都没有什么影响。甚至那些最聪明的大脑,他们的工作也不是非其不可。换一个差不多聪明的人,或者几个稍微笨点的人就可以了。如果没有了哈勃,沙普利迟早也会发现河外星系的存在。如果没有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微波背景辐射,也许迪克和皮布斯就获得诺贝尔奖了。如果没有费曼,量子电动力学还有施温格,没了施温格,还有朝永振一郎,如果这三个都没了,戴森说不定也能行。抹掉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可能有点问题,但狭义相对论郎之万也能搞出来,广义相对论嘛,可能麻烦一点,地球人只好预备着晚用GPS 20年吧。

我的文章如果都烧掉了,虽然对世界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至少我通过我的研究活动,保存了我所学到的科研技巧和知识,并主动或被动的传给他人。想当年丐帮帮主汪剑通一生武艺平平,但要是没有他,萧峰如何能学会降龙十八掌呢?路易斯·威滕一生研究理论物理没有什么建树,但如果没有他又如何有他那个推动了弦论发展的儿子爱德华.威腾?

世界缺了谁都不会停止转动。我们并不是因为要寻求一个不可替代性的地位才来研究科研的。科研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追求英雄史的道路。科学史和科学传播为了自身的故事性,往往过分夸大了科学家的英雄形象,而忽略了科学发展多人协作的本质,夸大了科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关系,而忽略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但在现在科学研究高度分工的情形下,大多数人毕生的能力不过是只能推开科学大厦的一扇窗子。这一点和其他行业的情形并无不同。

最后,我的建议是把科学研究当做一份正经职业去考虑它,如果有兴趣,有能力,觉得工资还可以,就研究,如果觉得没有了乐趣,待遇太低,就想办法离开。我们都已经过了中二病的年龄了。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自己例,至少在今天,我认为自己发过的文章都是垃圾,我也努力,我也绞尽脑汁,但无奈智商捉急,和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有巨大差距,不出大的意外,这种差距这辈子是追不上的。但另一方面,虽然解决难度为20的世界难题我力不从心,但列个公式,设计个模型,或是逻辑推导一下,帮老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度为10-15的问题,避免他们吃亏上当,提高决策成功率,对我来说So Easy。

今天的中国社会,多数老百姓的认知能力,判别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层次,其实还都是非常有限的。我作为科研工作者,即便我无法创新,但让我学习,复述,讲授旧知识,那还是不成没问题的,所以即便科研没贡献,我也可以对社会有帮助,哪怕只是帮到身边不多的人,等我们整个社会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产生一流科研的机会肯定也会比现在高的多。帮助社会进步,哪怕一丁点,难道不算对社会的贡献吗?


user avatar   zhongwuyanmaterial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来说下我对于一个一生灌水的科研工作者的理解。总的来说,我觉得灌水的工作,虽然看起来不那么耀眼,但还是存在价值的。不然这个灌水体系怕是早就崩坏了吧……

1. 对学生的科研训练。

这个观点我说好多回了,就发过一篇论文的硕博,和从来没有发过文章的硕博对比,他们对科研的理解,对各种科研技能的掌握,对科研进程的把控,是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别的。一个灌水一生的科研工作者,他可能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出了一位又一位合格的潜在的科研工作者。谁说一定要搞出大新闻或者做出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才意味着科研工作者有贡献呢?

2. 告诉其他人,此路不通。

很多其他答主也提到了,做出来些灌水的没什么意义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既然做了,发表论文告诉别人,做这个没什么意义,封堵一种可能性,避免别人重新走一遍这条弯路,也是有意义的。

我甚至想过,有没有可能专门出一本期刊,专门用来发表科研工作者走过的弯路,以及做过的那些结果不好的实验,这种文章也会有参考价值。

3. 水不水不完全由自己决定,实验结果好就发好文章,结果不好就只能发篇水文,也就是所谓的灌水……

我试着回归我的本行,用论文说话吧,便于表达观点,就不知道这个例子准不准确,来自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 18277−18283。

提两个小点便于理解,(1)我们这个领域做的是有机半导体,而半导体分子的packing(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靠谱,堆叠方式?),对化合物的半导体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2)一般来说,在原有化合物基础上加个甲基,没有什么创新性可言,是很有灌水嫌疑的……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合成了两种不同的有机半导体,从图中可以看出来,两种有机半导体的结构就差一个亚甲基,可以说结构无创新性。在这种区别的基础上,半导体分子之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packing,图中可以看出来,左边那个分子的取向是“站着”的。右边那个取向是“躺着”的。而这两个有机半导体,一个有性能(数值0.7),一个没性能(数值为0)。

想象一下,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做出来两个化合物,性能和packing都差不多的话,发表出来怎么都有灌水的感觉,因为结构上只差一个亚甲基,可以说几乎没有创新。但是现在有了这个不同性能和packing的现象,文章就变得有意思了,文章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讨论。

不管做出来哪种结果,恐怕都不是作者可以预料的。在得到实验数据之前,没有人知道最后会得到有意思的结果,还是会灌水的。


4. 信息的积累。

也许有人会看不起一些信息积累型的研究工作,就看起来没什么创新性但别人又确实没做过的工作,觉得这样的研究比较跟风,比较水。但就我个人理解,信息积累对于一个还没有成熟理论体系的学科来说是很重要的,成熟的理论可能从诸多实验现象中的共性中提炼出来,而提炼的前提,是需要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也就是信息的积累。

我们看看这篇Advanced Materials上报道的BTBT系列母核的一个工作。这个杂志和这个结构应该是我们这一行无人不知的。Adv. Mater., 2008, 20, 3388–3392。能发到AM上,这个工作必然是值得肯定的了。


文章里对链长不同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n= 8, 10, 12的结构和性能等相关内容。细节不讨论了,提到论文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观点。

让我们假设两种情况:

(1)不同链长做出来,结果显示链长的变化对性能和packing等各方面都几乎没有影响,那这篇文章的工作是不是就有单纯累积工作量灌水的嫌疑了?面临的问题跟上面那篇文章差不多,结构上没有创新性,挺讲机缘的。

(2)这工作分别由三个人发表,每人做一个化合物,然后发表文章。除了第一个人是创新以外,后面两个个人接着做,母核一点不变,就多出个乙基,后两个人也可以算是灌水的一类了。

但是当这些人的工作汇总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比较,这些工作都变成了研究BTBT这个重要母核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说,在这种情况下,一篇原创 + 两篇水文 = 一篇优秀论文,这个说法勉强可以接受?

有些看起来灌水的工作,也是科研信息积累的一部分。灌水的科研工作者,是为科研信息积累作出了贡献的。如果你彻底禁止灌水,这一类的信息就没法被被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到了。


5. 灌水这事,让科研后继有人。

你不能要求学术界人人都是天才。天才发现一个又一个金矿,但天才毕竟是少数,如果用挖金矿来作比方的话,光靠天才是没办法把金矿都挖透的,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帮他们把金子都挖出来。那么这些矿工总要吃饭,有些人也去挖了但没挖到金子,也得有口汤喝吧,不然挖不到金子就饿死的这种风险,谁愿意担,那还谁来搞科研啊。也需要考虑论功行赏吧,那么就让那些作出学术贡献不够大的人也能靠灌水活下来。可以说一些水文的意义也就在这里。灌水也让许多科研做得没那么出色的人留在学术界,培养出更多的潜在的科研工作者,潜在科研人员基数变得更大,对科研也是有贡献的。


另外,我觉得是不是有的人对科研的期望值太高了。科研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既然是探索,失败的数量巨大才是主流,这一辈子没有做出过突出贡献,不也很正常么……科研就是一个普通职业,没必要给科研套那么多的光环。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也就是普通人而已。


想到这些就先打下来了,回头看看再改……


user avatar   lou-xia-yipai-hu-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兢兢业业、上班早下班迟不停约客户可就是没单子的业务员是怎样一种体验…


user avatar   zhuxiao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小同志,我跟你讲,西方国家有一个游戏叫《文明》,知道不知道呀?据说现在很多小同志都上瘾这个游戏,一玩就玩一夜。游戏这个东西啊,我告诉你,我是身经百战,见得多啦。你问我支持不支持玩《文明》?我告诉你们,适度的玩游戏,尤其是《文明》这种有内涵有深度的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还是有好处的,作为一个长者,我还是支持的嘛。

这个游戏啊,虽然是西方国家的席德·梅尔做的,但是我看这个人,还是读过一些马列的东西嘛。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人做的这个游戏,还是坚持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历史嘛,是人民群众写成的,不是王侯将相写成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游戏人,能有这种觉悟,我看这个人很不错。

有些小同志把《文明5》这个游戏叫《野蛮5》,这当然是戏称,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嘛。文明它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嘛,这就难免有斗争,这历史上的斗争有时候还很残酷。资源就那么多嘛,这一张地图上就这么多石油,就这么多铀矿,地盘也就这么大。你的文明要发展,他的文明也要发展,最后怎么办?谈不拢只能打仗了。

咱们老同志说过,说落后就要挨打。咱们的近代史啊,到处都是这种例子。打仗这个东西可不像现在有些电视剧里拍的那样,又是手撕鬼子啊,又是飞天遁地的。我说过好几回了,这种电视剧啊,没什么好处,我也建议在座的小同志们少看。真的打仗什么样?人家有炮船,有火枪,你还只有长矛兵和骑兵呢,这怎么打?等你有火枪了,人家都有坦克了,这还是没法打啊。

那这差距怎么来的呢?比如说吧,为什么人家就能先有了火枪兵呢?为什么呀?因为人家有核心技术啊。人家有了 Gunpowder 火药这项核心技术,就能批量装备火枪兵了。你这边还全是弓弩手斧头兵呢,这肯定没法打啊。


这 Gunpowder 这个技术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历史它就是唯物辩证发展的嘛,这科技的发展更得是这样,一环套一环,没有捷径嘛。你看,有了 Gunpowder,你才能有火枪兵去打别人,当然我们不是要主动侵略,我们是要保家卫国,这也是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嘛。但要想有这个 Gunpowder,你得先研究 Physics 和 Steel,而这两项的前提呢,你还得先研究 Engineering 和 Metal Casting,要想有 Metal Casting,你还得先研究 Iron Working,要想有 Engineering,你还得先研究 Mathematics 和 Construction。

你看席德·梅尔这个人,他很会抽象这个复杂的历史规律嘛。你说当初研究数学的数学家,想过自己搞的这个数学,将来对火枪兵是有用的吗?很可能没有嘛。但是你不搞研究,你没有数学,没有物理学,没有金属冶炼,你怎么又能弄出火枪兵来呢?说回来了,这个数学,也不全是为火枪兵服务嘛,你看这上面那个 Banking,这个经济发展,银行这个技术,也是要有数学的嘛。

要发展,就得搞研究。你落后就要挨打嘛。搞研究,怎么个搞法呢?我跟你们讲,搞研究第一就是得花钱。你这个想要发展,哪里都能穷,就是不能穷科研。这个席德·梅尔搞得这个钱粮锤这个系统,我看还是很合理的。吃饭那是肯定的,吃不饱怎么发展,那你光吃饱也不行,你还得有钱有人你才能搞研究,才能最终发展嘛。

要发展,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远古时代,你就可以在城市里建图书馆。这一个图书馆需要 75 个大锤才能建成,这些宝贵的大锤本来可以用来锤城墙、锤兵营、锤斧头兵、锤弓箭手的。建图书馆不光需要一次性消耗这么多大锤,建成之后呢,每一回合还得耗费你一块钱来维护。要知道,你把丝绸、香料、盐、大理石这种宝贵的稀缺资源卖给友好邻邦,每回合每种资源也就才换六七块钱。那我为什么还要建这个图书馆呢?好处是什么呢?好处啊,好处就是每回合每两个居民就可以多产出一篇论文了,也就是那个蓝色的里面一个烧瓶的圈圈。如果没有图书馆,每个居民每回合写一篇论文,有了图书馆的帮助,就能写 1.5 篇了。

这些个蓝圈圈论文干啥用呢?你那个科技树里的每一个技术,都得攒够一定的蓝圈圈论文才能解锁。比如说吧,你得攒够多少多少个蓝圈圈论文,才能解锁 Mathematics,又攒攒攒,攒够了,才能解锁 Construction,接着攒攒攒,攒够了,才能解锁 Engineering。这个越复杂越高端的技术啊,它需要的蓝圈圈论文就越多。

这个小同志说了,那这攒的也太慢了。每个居民每回合才水 1.5 篇论文,这效率太低了。我那矮人火枪手,哦,不对,是火枪兵,啥时候才能攒出来?小同志你不要着急嘛,时代总是在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嘛。很多研究成果,它还可以反过来提高研究的效率嘛。


到了中世纪,你就可以建大学了,消耗的大锤是 160,每回合要两块钱来维护,这个也就是每回合要拨给这个大学的科研经费。但是好处就是它把你这个城市写论文的效率提高了 33%,如果你还解锁了 Free Thought 这项社会政策,那写论文的效率能提高 50%。每一个大学还提供两个 Faculty 的职位,也就是上面淡蓝色的里面一个头像侧影的圈圈,每一个 Faculty 每回合能写三篇论文。另外,有了这个大学之后,每个居住在原始丛林的居民每回合还能额外再写两篇论文。只要你环境不破坏,不乱砍树,这个不光能保持水土,还能提高这个论文产量嘛。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如果你这个城市紧挨着山,那还可以再花 200 大锤建一个天文台。这个天文台能再提高 50% 的写论文效率,而且还不向你申请科研经费。要不老一辈同志有个说法叫靠山吃山嘛。


工业革命时代,你就可以建公立学校了,300 个大锤,每所学校每回合的教育拨款是三块钱,还提供一个 Faculty 的职位。有了公立学校,全民义务教育,科学素质都上去了,每回合每两个居民就能再多写一篇论文。公立学校本身每回合可以产出三篇论文,我看这三篇大概是学生作业,毕业论文什么的。另外学校的这个 Faculty 还可以额外再写三篇论文。

到了现代,你就可以再花 500 个大锤建一座实验室了。每回合的科研经费是三块钱,有一个研究员的职位。这个实验室可以提高 50% 的写论文效率,本身可以每回合产出四篇论文,另外这个研究员也可以每回合额外写三篇论文。

就好比说吧,这个城市除去市区居民之外还有十个居民,我们让其中五个各自在一个小地块里工作,比如最左下角地块这个居民每回合能产出 3 粮 2 锤 1 钱,最上面地块的居民可以产出 4 锤 2 钱。剩下的五个居民,我就让他们在市区里干活,有一个在大剧院工作,从事一点文化事业,另一个在车间工作,额外提升一下咱们这个生产力,也就是大锤的产量。那剩下的呢就都从事科研工作,有一位在公立学校当老师,剩下两位在大学当教授。

公立学校的学生作业,三篇论文;市区从事特殊工作的共五个居民,每人四篇,这个一般来说是每人两篇,只不过这个例子里是南朝鲜的这个城市江陵,这个南朝鲜有个种族天赋,市区居民能多水一倍的论文;公立学校的老师,额外三篇论文;大学的两位教授,每人额外三篇;一共十个人口,每人一篇论文,有图书馆,加 0.5 篇,有公立学校,再加 0.5 篇。合计 52 篇论文。有大学,写论文的效率提升 50%,所以总计 78 篇。

有了公立学校的老师、大学教授、实验室的研究员这些岗位之后,这些人中间就有可能出现大科学家了嘛。什么时候这个大科学家的进度条攒满喽,什么时候就会诞生一个大科学家。席德·梅尔这个搞得也很有意思嘛。大科学家的出现,不像有些唯心主义者鼓吹的那样,是什么上帝派来的,我看这个就说不通。为什么有大科学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嘛。到了一定层次,自然会有科学家的出现,没有牛顿,还有马顿嘛,没有薛定谔,也有王定谔嘛。老一辈同志说过嘛,没有张屠夫,就吃带毛猪?

那这个大科学家能干什么呢?你要是点上面有个算盘的那个按钮,他就原地修建一座永久性的学院,教书育人,那你这个城市的每回合论文数量也能大幅提升。你要是点烧瓶那个按钮,那就是有些小同志说的献祭,又叫烧人,那这个大科学家就没了,他一次性给烧成了几百上千乃至上万篇那个蓝圈圈论文。据说这个席德·梅尔的标准是烧一个大科学家能产生相当于你整个文明所有的城市合起来前面八个回合总计的蓝圈圈论文数量,至少能让你在这个科技树上前进一大步。

有的小同志就说了,这个做大科学家才风光嘛,这才叫贡献嘛。还有的小同志说,要是做不成这样的大科学家,还不如回家卖红薯。我说啊,这种思想要不得。这是什么?这还是王侯将相的思想嘛。连一个西方国家做游戏的,这个席德·梅尔都明白的道理嘛,文明发展是谁推动的,不是这些大科学家大艺术家,而是那一个个小圈圈里的人民嘛。没有人民,哪里来的这些大人物嘛?不要把历史弄成王侯将相的这种写法嘛。说的简单些,你吃十个烧饼吃饱了,功劳不能全算在第十个烧饼头上嘛。


有些小同志可能还是有王侯将相的想法,觉得这才是光宗耀祖,一次性烧出成百上千篇论文,名垂青史啊又是国士无双啊。我看这想法还是太狭隘。这些大科学家也是人,只是历史的必然嘛,是历史选择了他们,是刚好这时候那个进度条攒满了嘛。



我告诉你们啊,科研工作就是科研工作,大家都是在做贡献嘛。不是每个人都能烧出上万篇蓝圈圈论文,这是肯定的嘛。要我说,像这个在市区公立学校工作的同志,每回合能写出七篇论文,算上大学的促进作用,最后能产出 10.5 篇蓝圈圈论文。我看这就很好嘛。即使这样的工作机会,这样的环境,也不是每个同志都能得到的嘛。全国一盘棋嘛,哪能人人都在学校工作呢?哪里有需要就要去哪里嘛。


像这个小同志,在郊区的一个农场工作,他是不是在为科研做贡献啊?是不是在为社会做贡献啊?要我说,当然是嘛。他每回合能产出 3 粮 2 锤,还能在工作之余,在图书馆和公立学校的帮助下,写出两篇论文来。我看这就很好嘛,这就是为科研做贡献嘛。做好本职工作,还能为科研做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好嘛。

我告诉你们这些小同志啊,搞科研,要有什么?你们知道不知道啊?我说啊,要有使命感,要有责任感,要有紧迫感。当然我们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要沾沾自喜嘛,不要盲目乐观嘛。一点点成绩,就要你争我抢,这像个什么样子嘛。又是搞内部斗争啊,又是小集团小山头啊,又是想方设法要骗那个科研经费啊,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嘛。不要搞旧社会文人相轻那一套嘛。

我告诉你们啊,我见得多了,你们也不要夜郎自大嘛。要多出去走走,多出去看看,这样对我们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嘛。不要以为一个城市一回合能出个二三百篇论文,就很了不起了。这种盲目乐观要不得嘛。差距还是要承认嘛,你不承认差距,你不向别人虚心学习,你这个差距就没法追上去嘛。不要自欺欺人嘛。


我给你们看啊,一个西方城市啊,好的地方一个回合能产出一千五百多篇论文,这是什么概念啊?有了这样的城市,科技胜利放飞船那是指日可待了嘛。这么多论文怎么来的嘛?它是要厚积薄发嘛,科研这个东西你急不得嘛,没有好的基础,没有这些硬件的软件的环境,你着急也没有用嘛,你要尊重这个科研发展的客观规律嘛。你看它这么多论文,也不全是烧大科学家烧出来的,它这个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嘛。不光是直接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志,还有做大锤的同志,要不然怎么锤这些大学、实验室嘛,还有做粮食的同志,要不然这么些科学家吃什么嘛,还有做钱的搞经济的同志,要不然我们这科研经费怎么解决嘛。这是个全社会方方面面的过程嘛,看问题不要太狭隘嘛。

最后,希望在座的小同志们继续努力。年轻人嘛,不要有思想负担。你们是早晨的太阳嘛,敢作敢为嘛,未来是你们的嘛。我看啊,我们闷头搞科研,后来居上抢先放飞船也是有可能的嘛。你们说好不好呀?

欢迎大家在 Instagram 上关注我:instagram.com/reinforce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是正经途径发表的论文,都必须有贡献有创新才行吧。大多数也许并不是大突破,但是哪怕能给看到的人一点启示也是很有意义的啊。

我觉得没有比做学术更对人类文明有意义的了。大多数其他工作可以对自己有意义,养活自己,对家人有意义,对自己的社会有意义,对他人有意义。唯有科学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对文明传承发展的意义;有什么工作比科学工作对人类文明传承发展意义更大?这代表的是无限的未来和希望。


user avatar   ace-z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乎任何一篇在学术期刊上(当然野鸡杂志不算)的论文都是有“突破性贡献”的,或大或小而已,现代科学的进步就是这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篇论文推动的。

现代科学的论文体系编织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可追溯、可考据的学术网络,这就是人类最值得自豪的科技文明所在。每一篇论文,只要数据没有造假、内容没有抄袭,无论是一组实验数据,还是对现有模型的新观点,还是将已有的信息归纳,都在为人类科技树上注入着新的东西,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突破”。

嗯……一个一辈子都没有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您说的一定是民科吧?


user avatar   add-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你做的科研写的报告是真实的,那就不会没有贡献。

打个比方:

假如我们发明一个药品,要试验1000种可能的情况和配方,那么就算穷尽你10年的科研时间,可能也无法完成。

但你写出了其中500种无效的情况,会让后来的人们少走50%的弯路。

他们可以踩在你的肩膀上继续前进,来摘取那个梦幻的结果。

科研就像盖一座巴比伦塔,每一块砖都是通向天堂的阶梯,最后能达到天堂的只有塔尖那一小块,但它下面是千千万万的基石。

每当我的实验得出不理想的结果,走进死胡同的时候,导师都会嘱咐我:把失败的数据整理好,失败的资料很珍贵。


最后再强调一次,即使你的结果是失败的结果、无效的结果、没有突破性的结果,也一定要保证那是真实的。

虚假的数据就像五彩的幻影和泡沫,看起来很美,后来人在这些泡沫上继续攀登,是要塌下来的。

一个科学家在数据上造假,意味他的科研生命结束。一个杂志刊登虚假数据的论文,意味着这个科学杂志不会再被任何学者采用。诚信债永远是最贵的。

写最后一段是因为,陷入僵局的科研人员很容易急躁并被造假带来的利益诱惑。

愿您坚强,祝您好运!El Psy Congroo


user avatar   hu-xiao-dong-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母亲是中科院的,家属院里随便一个穿跨栏背心大蒲扇抽烟老头都可能是个权威、学科带头人什么的,不过除了他们以外,有两位亦备受尊重:一位是司机,老爷子当年参与青藏线考察,大雪前面两辆车都掉悬崖了,只他刹住了车,如果这车人掉下去,中国青藏高原生态研究至少迟滞五六年;一位直到退休前才给评了个副研究员,但他那个研究室几代年轻人都是经他带入这个领域,他让学术研究不至于“断代”,虽然他自己因为能力只是做基础工作。大家只会看到站在顶端的几个人,但科学的大厦不是空中楼阁,需要默默无闻的钢筋水泥。


user avatar   soft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藤子·F·不二雄? 
  李飞飞为何卸任 Google 首席 AI 科学家? 
  如何看待上师大教授、长江学者沈阳,被实名揭发曾性侵北大中文系95级女生并致其自杀身亡? 
  如何评价王尼玛? 
  如何评价纪晓岚和和珅在牢里的这段对话? 
  如何通俗地理解 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昼夜节律」?该发现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墨西哥7月1日举行全国大选 已有132名候选人被杀? 
  如何评价明星关晓彤? 
  临床的专硕可以做到完全不去实验室吗? 
  孩子问「人类通过说话、肢体沟通,植物会通过什么方式沟通呢」该怎么回答?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尺规不能三等分一个任意角?
下一个讨论
在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中石头=st+1,是巧合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