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016 级本科生课程设置? 第1页

  

user avatar   liu-mu-yun-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声明:本答案不再更新,且已经删去一些有争论的段落。在评论区欢迎友好讨论,如果想撕逼请劳驾移步至其它地方,我对于评论区有点洁癖,见谅。

5.25更新:昨天惊闻裴坚老师荣升北大副教务长,形成了北大一个校长一个教务长两个副教务长都是化院老师的奇观。反过来想,北大现在的招生就业与教学的矛盾也不是某个学院的个例,只是轻重不同罢了。这些需要一些一些有经验的人来处理,化院的老师想必都是身经百战,见的多了,所以才被校方硬点(划去)去管理教务工作吧。

5.23更新:再简单提提这份方案对于科研本身的意义。前面有人提到,现任的化院院长高毅勤老师作为理论化学出身,对于学生的数理基础有更高的要求。虽然不可能说是高院长内定钦点了这个方案,一定是几百个教授一致通过的结果,但是很可能可以说高院长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学理科的人流传着一个笑话:学心理的觉得自己是学生物的,学生物的觉得自己是学化学的,学化学的觉得自己是学物理的,学物理的觉得自己是学数学的,学数学的觉得自己是学哲学的……数学是现代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工具和门槛(这就是为什么民科老是黑微积分,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懂微积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比微积分更高级的数学工具),而基于物理思想上的公理化体系是自然科学的基石。二十世纪后半叶化学开始爆发性地发展,很大程度上与量子力学体系的完善是同步的,而量子化学使化学彻底摆脱了炼金术的桎梏。学习过竞赛程度的有机化学的同学应该有非常深的体会,学好有机主要就是背好人名反应和典型机理,但是很多的规则都是定性的,这实际上就是早期化学研究中的炼金术思维的残余:我们知道一些复杂的规则,我们能够制造一些东西,但我们没有能力去解释它们。而数理的引入,使得化学的研究有章可循,令人信服,也使得化学从一个感性的、定性的博物学变成理性的、定量的科学。

现在的砖工,不会一点数学和物理,简直就没办法和近期文献谈笑风生。我甚至觉得,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想法和理解比努力搬砖更重要的一天,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数理和编程上,而不是那一部分既有的、可以迅速查阅并易于理解的化学知识上。

-------------------------------------------------------分割线---------------------------------------------------------------------------

想起来再补充一点。很多人认为化生坑原因是基于这么一种想法:老子辛辛苦苦高考、辛辛苦苦上课、辛辛苦苦做实验把最好的年华折腾光之后,发现要不就是找不到工作,要不就是比当年比自己成绩差的人薪资低太多,而且自己的工作毫无尊严可言。这一点基本上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只是说中国尤为严重。化生科研对人的天赋和勤奋要求真的非常高,但是投入产出比惨不忍睹,越是体制不合理就越是惨。美国人的高等教育是市场化的,反正商科能赚钱,人就多,搬砖苦逼人就少。日本虽然和中国一样招生有很大的计划成分,但是东大在日本的地位与北大在中国的地位太不一样了,东大的招牌就以为稳定体面的短期前景,砖工自然沉得下心,而且日本人更强调协作,也就是说个人的小瑕疵是可以被团队精神掩盖的。

中国的特色是,招生高度计划,比日本还计划,但是就业与美国看齐,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这就导致招办使劲吹,使劲招,使劲黑隔壁,而完全不在乎招进来的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学院更没有动力缩招,因为科研是金字塔结构,一个老板需要一大票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这下学生一毕业就懵逼,只有骂学校。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当然早就意识到了,但是意思到并没有什么用,学校是不敢大规模减招的。尤其是名校,缩招就意味着竞争对手选择面更大,缩招意味着各种夏令营冬令营推荐信自主招生名额少了,这里面幺蛾子非常多,又大又粗的利益链条谁都动不了。最终就造成现在尾大不掉的局面。

总之,化生坑基本上是世界性难题,化生巨坑则是中国特色的难题。至于怎么解决,有几个办法。1、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福利极佳,搞科研纯粹出于兴趣,没有任何外部压力。这是最根本的办法,也是离我们最远的办法;2、学日本一样,至少解决出口端的问题。然而这种开历史倒车的事情不符合现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也不符合TG的一贯政策;3、学美国。You sure?招生端市场化的后果就是阶级固化进一步加剧,想这种办法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屁股在哪里。4、两端都不解决,那就只有劳驾解决一下转业的问题,让科研团队小而精。贵校现在做的就是这件事情。实际上,随着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化生从劳动密集型科研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科研是完全可能的,这个时候自然也会倒逼学院缩招。

————————分割线————————

作为化院大二狗来认真答一发。

首先说一下这项改革的背景。实际上目前化院执行的培养方案是基于2009年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定型的。简单地概括下09课改的要点:

1、扩招。这也是大趋势,化院近十年扩招比例大概在250%左右。

2、课程提前,增加化学专业课程,部分课程开设英文班,大一大二的课业压力繁重,鼓励大三大四的学生多花时间进组搬砖。

3、设置中级课程。这些课程难度大,给分低,很多是针对科研中的实际需要开设的。

09课改之后化院从课业压力一般的理科小型院系(甚至有人觉得当时的化院是养老院…)转变成号称四大疯人院的大型理科院系(因为北大化院还分出环科和一部分的城环,实际上化学相关方向的学生很多)。这一份方案一直都备受争议。一方面,北大化院的科研水平的的确确在09-16年之间有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份方案缺乏人情味的一面也招致了很多化院学生的不满。此项培养方案的支持者和主要执行者裴坚院长一度成为大家又爱又恨的老师。

由于经济实际上的下行,砖工内部的抱团现象越发明显,以及化院客观上对于高考生乃至于所有不适合科研的学生十分不友好,加上少数老师对于转系转行同学的反感,导致化院一度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搬砖高的氛围。

或许是巧合,在4-5月的转业期里化院的压力集体井喷,北大未名BBS全站十大一度有一半都是CCME(化院版)的帖子,很多人抨击化院现行的制度,吐槽砖工的苦逼生活,并甚至要求学院承认09课改的失败(的确有多人受到这一项课改的伤害)。反对者们的主要观点是:化院课业压力过大,实验课过多,造成高耸的转行壁垒;化院长期的呆板科研氛围缺乏人情味;化院就业前景差,薪资待遇差;化院个别老师的观点保守;化院过度招生,接受了不少高考调剂生,化院课程对他们很不友好;课程设置重复/缺乏应用性。同时,北大校方也在积极推进所谓“大元培计划”,即按学部招生,大大降低学部内转行的壁垒,主张有方向性的通识教育。BBS风波过后,学院专门召开大一大二年级大会,广泛的吸收了很多同学的意见。

从这些背景来看,这份培养方案就显得很合理了。实际上,对于理科而言,适合科研的人群始终是少数,但数院和物院较少受到诟病的原因是:一、数院和物院清楚的认识到,留不住的人终究留不住,不如干脆鼓励不适合科研的人转行自救,剩下一个干净纯粹的科研氛围;二、数院和物院数理基础扎实,利于转金融和CS这种薪资较高的专业。显然,北大在近期不可能大幅削减招生计划(实际上是每年递增的),而适合科研的人有有限,同时,北大的竞赛生和高考生的矛盾尤为突出,导致了理科院系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真正热爱科研且有能力科研的人对课程难度的高要求与较为迷茫的高考生/半竞赛生课程设计的高自由度的要求的矛盾,因此,加强数理基础,提供难度有阶梯的课程是目前看来最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这份方案是应该支持的,虽然实际操作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说点题外话,化生,甚至包括某些物理方向、环境等等劳动密集型科研对于经济形势的要求是很高的,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很少有人说它们坑,只是因为现在大环境很不好,每一行都不好过,而劳动密集型科研恰好又是金字塔形的就业结构,这就导致劝退党满天飞。实际上,真正能够改变砖工命运的,既不是体制,也不是观念,而是经济基础。

最后加点私货,各位看官觉得不友善请举报。我一向很尊敬科大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但是北大和贵科的校情实在是很不一样,我不知道极少数看到课程方案雷同就各种高潮的同学是什么心态,或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很惭愧,就写这么一点微小的答案。




  

相关话题

  补锌为什么不能直接吃锌丝? 
  如何看待北大校长将“鸿鹄(hu)”念成“鸿hao”? 
  有哪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正好是反应产物? 
  国外教科书中,化学方程式里面的「点燃」用 fire,还是用 light? 
  如何看待北京大学2017届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口号“生科不败 千秋万代”? 
  为什么生命起源一定要有水,不能存在一种外星文明是以液态乙醇什么的为生命之源的吗? 
  古代的「火把」是怎样制作的? 
  当溶液中既有硫酸铵又有硫酸时,为什么可以用氢氧化钠滴定来测定其中硫酸的量? 
  人屎的干重中,氮、磷、钾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大约是多少? 
  如果大力发展氢能源会不会导致地表氧气稀薄? 

前一个讨论
大海捞针还捞着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学生所谓的数学牛逼》这篇文章?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