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说自己打的是
康希诺新冠疫苗(一针的那种)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这种疫苗简而言之就时利用一种致病力比较弱的病毒(5型腺病毒,Ad5)作为载体,将这种载体病毒自我复制的能力“阉割掉”以后,仅利用其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把一段基因带进宿主细胞。
这段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叫做S蛋白,或者叫刺突蛋白,就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表面那一个个凸点:
这些小凸点(上图中为红色表示)不仅是新冠病毒打开人体细胞的“钥匙”,更是新冠病毒的身份识别码。人体免疫系统就是靠识别这种外源性蛋白质,得以识别和攻击新冠病毒的。
所以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携带的这段S蛋白基因进入人体细胞后就可以合成这些S蛋白,然后被人体识别,又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未来机体再次见到S蛋白的时候抗体就与之结合,使新冠病毒无法侵染人体细胞。这叫做体液免疫。
同时,宿主细胞在合成S蛋白的时候身体表面也会有一些S蛋白,这些细胞表面的S蛋白又会引起T淋巴细胞的警觉,诱导细胞免疫,让这些体表有S蛋白的宿主细胞被杀死。并且细胞免疫有一定的记忆性,等下次人体感染新冠病毒的时候,又会有一些体表出现S蛋白的细胞,同样会被记住了S蛋白的细胞免疫系统加以杀死,阻断病毒的复制工作。
这部分如果读不懂欢迎移步我之前的回答,了解更多:
1,灭活疫苗。我在过去的回答里提到过灭活疫苗的本质——死掉的新冠病毒。既然这种疫苗是病毒尸体,那么首先就要大量制造(或者理解为繁殖)这种病毒,然后才能杀死。最常用的生产工具就是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让新冠病毒感染这些Vero细胞以后大量复制,然后收集这些病毒,用电子辐射破坏其遗传物质以后就得到了灭活疫苗的主体成分——死病毒。为了让疫苗性质稳定,疫苗成品中需要加一些缓冲盐,比如磷酸氢二钠、氯化钠、磷酸二氢钠,维持死病毒溶液的渗透压和pH值。同时还会加入氢氧化铝作为提高疫苗反应效率的佐剂。
缓冲盐和佐剂都不会引起过敏反应。但死病毒和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Vero细胞蛋白质成分都有可能作为外源性蛋白质引起超敏反应,引起诸如瘙痒、荨麻疹等问题。Vero细胞来自于非洲绿猴,与人类有一定亲缘性,但其中的一些蛋白质与人类蛋白质尚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所以Vero细胞的成分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所以,既往注射疫苗出现过敏反应,或者对的一般不建议注射疫苗。
那么真正由于免疫系统对死病毒产生反应相关的不良反应也主要与体液免疫相关,外在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发热、乏力和类似感冒的症状。根据4月份最新的研究[1]指出,接种灭活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
“疫苗接种信息采集系统”累计记录男性接种者297996人次,男性接种后不良反应数据2149条;女性接种者190418人次,女性接种后不良反应数据3015条,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8%,高于男性的0.72%。
所以总体上灭活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左右。
2,腺病毒载体疫苗。根据同一项研究的结果:
康希诺生物生产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
可见,这款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确实很高。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疫苗不仅引起体液免疫,还同时诱导细胞免疫。免疫系统对正在合成S蛋白的细胞会发起免疫攻击,使细胞破裂死亡。所以会出现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同时,这些被免疫系统杀死的细胞会释放一些有免疫调节和其他生物活性的信号分子,诱导全身发热、乏力、嗜睡等明显的类似于重感冒的症状。所以,可以从疫苗原理上可以理解为免疫系统越强,注射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不良反应越明显,越像是得了一场重感冒。
但从理论上讲,腺病毒载体疫苗引起过敏反应的概率会比灭活疫苗低一些。因为这种疫苗的生产不是使用来自于非洲绿猴的Vero细胞,而是来自于人类的HEK293 T-REx细胞。这种细胞的来源是:
人胚胎肾细胞。所以同样是人类的细胞成分,即使是生产过程中293T细胞的成分进入了疫苗成品,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毕竟是同物种的蛋白质,“自己人”。
1,腺病毒载体疫苗不良反应率确实明显高于灭活疫苗。
2,理论上,腺病毒载体疫苗比灭活疫苗过敏反应发生概率低。
3,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射后不良反应越明显说明细胞免疫被诱导得越彻底,可以理解为免疫系统反应迅速、活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