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和平自己的说法:
记者:为什么说《大明王朝》超过了《雍正王朝》?[电视]刘和平: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 | 南方周末记者:为什么说《大明王朝》超过了《雍正王朝》?
刘和平:在写《雍正王朝》时,我对帝王的认识还停留在托尔斯泰那个哲学命题上:“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奴隶”。但当我再来认识嘉靖皇帝的时候,我发现“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囚徒”了。改编《雍正王朝》时我必然要受到小说的制约,而创作《大明王朝·1566》时我已经能够做到“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苏东坡语)。
在写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进入这么一种自由创作的状态,也没有什么提纲,写完第一集,自己不知道第二集是什么,写到哪儿算哪儿。我原来是想从现在的第一集写到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但突然发现,写到嘉靖时,就已经接近50集了。这样《大明王朝》就只能分为两部了。下部中海瑞最大的敌人是张居正。张居正要推行新政,要发展商业经济、增强国力,但为此丧失很多精神和伦理道德,海瑞一方面也想推行新政,一方面却坚持道德原则毫不退让,两个人各有各的道理,没有谁对谁错。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山顶上,一个人站在山脚下,在各人的眼中,对方同样渺小。
二、我个人的看法。
《雍正王朝》是作者想展现(他)历史的某个观点,而《大明王朝》是作者想还原某段历史的真相。
如果你对历史比较了解,会发现《雍正王朝》并不是很真实。
比如说邬思道,这个人...笔墨再重一点,《雍正王朝》就是央视版琅琊版了,成宫斗剧了。
比如说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改土归流实际上都不是雍正首提的,大多数是康熙甚至更早就已经在推行的,比如摊丁入亩更早可以追溯到明张居正。
我的意思不是否认雍正改革的艰难和他对这些改革取得成绩做出的贡献,我的意思是,既然康熙就已经在推行这些政策,雍正大力普及深入,那电视剧里,八王议政那段以及八爷他们攻击新政的话语,站得住脚吗?他们言辞凿凿说圣祖在世的时候不搞这些如何如何,但历史上明明康熙一直在搞,摊丁入亩这些都在试点,包括打击乡绅等等,所以《雍正王朝》演雍正改革的艰辛,赞扬雍正和13他们的改革付出,这些观点我并不反对,但是逻辑上说不通...
再说九子夺嫡,除了邬思道这个bug以外,八爷满朝结交大臣,最后时刻被一道令箭和关了10年的13爷保着孤臣4爷登基,啊这...
不符合逻辑...
看大明王朝请流和严党的斗争,当道长嘉靖不表态的时候,严党占上风,清流派的首领徐阶面对严嵩是何等卑微?而夺嫡涉及面又是何等广泛,怎么可能一方占绝对优势,却输的那么脆呢?胤禛绝不是孤臣。
这些桥段有利于塑造即便满朝官员都反对我,但我依然将为了江山社稷一往无前的正面形象,从而更突出改革成果的来之不易和难能可贵,但是...
所以我认为,刘和平先生在《雍正王朝》里希望主观上去赞扬去突出一个主题,出现了一些不太符合逻辑的事情。
到了《大明》,我认为刘和平先生已经不再拘泥于表达某个主题去赞扬去升华,而是尽可能的展现历史的原本面貌(因为海南宣传还有绩溪,应该还是略微强化了一下海瑞和胡),所以《大明》没有上帝视角,甚至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张居正等清流能说出“让浙江乱一乱”这样让人不寒而栗的话,而严嵩也偶有谋国之举。
《大明》里面很少有bug情节(好吧,我承认,芸娘不值20万两),所以很多人在知乎上回答《大明》的问题喜欢电视剧和历史反复跳入跳出,我觉得这就是《大明》最明显的强于《雍正》地方。
如果说点拔高的话,我个人认为,认清嘉靖时期“人相食”的形成原因并想办法杜绝想办法提升中华文明的地板,意义远大于赞扬雍正的改革。煌煌史册,每30年左右就有一次“人相食”的记载,漫长历史,改革带来的光明都是短暂的,甚至人们为了在漫长的黑暗中纪住这种短暂的光明,会给这样的光明起个名字,比如“某某中兴”、“某某盛世”。
《大明》里,大兴的饿殍倒卧的多自然,有谁想尽办法饿死他们了吗?
并没有,没人挖空心思去为了害他们而去害他们,那些人只是数字,而已,够不够真实。
所以,无需加工,尽可能的去还原历史,带来的冲击一定远大于想尽办法加工塑造一个形象出来,因为无论你如何想象,都不可能比现实更残酷。
先说我个人的看法吧,如果二者真有差距,那我个人认为就是编剧和导演在看历史深度和历史观格局上的差距。
好了,我知道光凭这句话就要有人开始喷我了,您先别急,我当然知道这两部作品的编剧都是刘和平老师。但是人嘛,总会成长,对于一个东西的见解总会随着眼界的开阔,思想认识的加深而变得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事。
顺便借着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个人心中对于我国精品历史剧的排名归类,在我看来那些精品的历史剧也是分层次的。当然,再次强调,这都是我个人的看法,还望各位看官不喜轻喷!为了方便层次高低我用字母来代替(S>A>B>C>D)
D级:历史戏说剧
代表作品:
《宰相刘罗锅》
《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
《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
都算得上是群众喜欢、脍炙人口的作品(后两者至少前两部是这样),但这类作品虽然脍炙人口,但是历史深度却比较弱,有些正能量的场面说教意味又过于明显。
如果恶毒点说,这类作品就属于“皇帝的金锄头”,有些过于用民间戏说和底层生活的视角去解构帝王将相的生活,但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说,这样的电视剧即使拍得再热闹,但是在历史深度上,难免就落了下乘。
C级:历史爽文
代表作品:
《康熙王朝》
《琅琊榜》
我估计,把这两部电视剧排在这个级别,好多朋友不会服气。诚然,这两部剧一部堪称部分人的童年经典,另一部堪称近几年里难得的制作精良的历史剧。
但是我觉得从深度上来说,把这两部剧放在这个级别并不冤枉。
首先说《康熙王朝》这部剧,其实根本没有展开表现出康熙这位帝王的一生,这部剧其实叫《康熙打怪升级史》我觉得更贴切一些,康熙执政后半段的事情基本空白,不过这个也能理解,据说是因为那部分东西被《雍正王朝》给拍了,所以这部剧只能着重讲康熙前半生的经历了。
但这部剧对于政治斗争残酷性揭露不够,里面的政治斗争有些过于小儿科,看着就是勇敢牛牛康熙在自己奶奶的帮助下逐步克服困难升级的过程,所以在历史深度上我觉得就弱了很多。
再说《琅琊榜》,这部剧堪称制作精良,对于政治斗争,阴谋权术有一定展现,但是这部剧政治斗争和复仇的推进是建立在梅长苏(林殊)和琅琊阁整体开挂的基础之上的,有些剧情的推动颇有一些“机械降神”的味道,其实单从历史深度和权谋这个角度。我个人觉得《琅琊榜2》反而要比《琅琊榜》更为深入一些。
B及:借古讽今
代表作品:
《官场现形记》
《李卫当官》
如果说上面C级的两部剧很多人会说我低估了,那这两部剧估计很多人会说我高估了。
其实不然,这两部剧对于官场现象的揭露,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真正告诉你啥叫“太阳底下无新事”,剧里真的可以处处看到“借古讽今”的桥段,那真叫一个精彩过瘾。
《官场现形记》吃亏的地方在于它成片过早(1996年),而且因为某些原因一直都没有重播过;而《李卫当官》基本上完全复刻了《雍正王朝》的阵容,演技肯定是在线的,问题出在了徐峥本人的身上。那时他刚演完猪八戒,给人留下了喜剧演员的符号,让他当主角,可能就让不少观众弱化了电视剧里有深度的地方。
其实话说回来,徐峥绝对是担得起这个主角的,主要是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徐峥早在猪八戒之前,在上海话剧界就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
对于错过了这两部历史剧的朋友,还真建议翻出来看看。
A-级:高度还原历史史实、历史文学作品的电视剧
代表作品:
《贞观之治》
《汉武大帝》
《走向共和》
《三国演义》
如果一部历史剧,能对历史事件进行高度还原,然后演员演技全部在线,演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那这样的电视剧,历史深度也弱不到哪去。因为历史的厚重感本身就在那,能很好的还原,历史深度自然也就出来了。
我列举出的代表作品里,后面三部相信大家很熟悉了,我就不做多余赘述了,但是第一个《贞观之治》,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有些陌生。我个人觉得哈,虽然这部剧在视觉效果上和现在动不动“色彩颜料”满屏的古装剧没法比,但是这部电视剧里却贡献出了唐朝历史剧里最好的唐太宗、最好的长孙无忌、最好的魏征、最贴近史实的服化道。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下这部剧,相信你对初唐的风韵会有一个更为贴切的看法。
A+级:带着镣铐跳舞,却玩出新意的历史剧
代表作品:
《觉醒年代》
《雍正王朝》
先说《觉醒年代》,这是我党100周年的献礼片,但就是这部献礼片却拍出了不一样的味道。首先,它把一个个历史符号化的人物变得更具体了,让我们知道历史书的那一个个名字在我们民族面临危亡时,都做过哪些努力,对于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更为全面、人性化的还原。
其次,给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青年人的风貌,对于青年人的特质也有很好的展现,有些青年群体的困惑和特质放在今天仍然适用,因为能找到共鸣,所以也格外能打动青年群体的心。
最后,尤其对于陈独秀的刻画上,突破了以往的尺度和条条框框,这种进步让人欣喜。更值得称道的是对陈延年和陈乔年这两兄弟的刻画,也堪称到位,电视剧播出后不少人自发的去献花,可见一斑,要知道在以往若不是真正研究党史的人对于这两兄弟可是知之甚少的,电视剧里两兄弟出国前和行刑前的镜头交叉闪回,也让人格外揪心。
可以说这部剧既展示了五四运动前后的整体风貌,同时也落实到每个历史具体个体的窘境和困惑,绝对是有历史深度的作品,我个人觉得,这部剧五四运动这块是个分水岭,五四运动以前可以堪称神剧,五四运动之后的部分剧情节奏有一些问题,当然我明白这是为了体现两位主角内心的挣扎蜕变,但是这也影响了电视剧的节奏,五四运动之后的剧情看起来就总有些别扭。
好了,总算说到《雍正王朝》了,其实《雍正王朝》这部剧时带着政治任务的,只不过这个政治任务不像觉醒年代那么明显罢了。《雍正王朝》的主题是“当家难”,各位不妨想想,《雍正王朝》那个时间节点,再看看剧里的内容,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黄河水灾、追缴国库欠款、接班人继位、整顿吏治、推行新政,以及后期那个“根本看不懂在说什么的”八王议政……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最神的地方在于,它在很好完成政治任务的同时,对于政治斗争的刻画得很有深度,让人感觉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波谲云诡。
其实按照历史史实来说,《雍正王朝》的不少历史史实也是编造的(比如说八爷的死亡时间硬生生个推迟了那么久),但是这种“编造”是为了加强剧情深度的,并不会给人违和感。《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历史深度反而比书本原著都要高出不少,这让人不得不叹服刘和平的功力。
S级:YYDS
代表作品《大明王朝1566》
张黎和刘和平合作的神作,说这部剧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杨过在大雕的指引下发现了独孤求败的剑冢,剑冢里埋藏的事独孤求败一生中用过的四把剑,金庸先生是怎么写的呢:
第一柄是青光闪烁的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 以之与河朔 群雄争锋。”
第二柄是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第三柄是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第四柄是把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如果说张黎在《走向共和》,刘和平在《雍正王朝》时期对于历史观的深度达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
那么二人合作的《大明王朝1566》就达到了“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
我曾经在下面这个问题里,用《大明王朝1566》开头的那个片段去解析回答这个问题。
《大明王朝1566》神在哪?就是整部剧,如果你从历史史实的角度说是不成立的,不只许多历史事件是子虚乌有,里面的人物关系也并不是历史上这些人的真实关系。
要说借古讽今,也谈不上,至少肯定是没有《雍正王朝》那么明显。
可这部剧借着嘉靖朝局这个壳,写透了皇帝、宦官、接班人、奸臣、忠臣、直臣、能臣、商人、小吏之间的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好像放在哪个历史时期都适用,更为奇妙的是有些微妙的东西,放在今天也适用(比如说我上面那个回答)。
所以这部剧神就神在它在借古而又不拘泥于古,但是许多古事里不变的东西在这部剧跃然纸上;没有讽今但是今天的许多事又能从中找到影子。这种妙到毫巅的分寸敢,真正把张黎和刘和平这两位大神的历史功力体现出来了。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只emo不看书的典型,满清屠城不封刀的实际情况是按地位按破城功劳依次序分区域规定时间内入城屠掠,主要目的是抢夺财物和奸淫女人,至于杀不杀人可以自行决定。一般多尔衮或多铎等是一两个旗旗主带领旗兵配有一定的汉八旗或绿营协从军,蒙八旗也是一样。破城以后,一般是满八旗先占最富饶的区域,比如皇城东到朝阳门市坊就分给正黄旗,西直门市坊就分给镶黄旗,德胜门东直门之间就分给正白旗。剩下的穷地方分割清楚了就分给蒙八旗,汉八旗或绿营。部队太多,地位低功劳小的部队因为地方不够分就在城外等着,规定的某只部队劫掠时间到了,就换他们接替着抢,关于战利品的分配其实是作战前最重要的作战安排之一。
甚至在当时的作战动员下,你都能听到先破城门者可据朝阳门市坊之类的口号。正黄旗攻哪几个城门,正白旗攻哪几个城门,镶黄旗攻哪几个城门,蒙八旗攻哪几个城门,汉八旗攻哪几个城门。先破城门者据哪些市坊,都是预定作战方案。
部队入城,市民自然躲藏起来,金银早埋藏起来了,掘地找钱不容易,抓个大活人肯定容易,抓到白胖的男人就拷打要钱,一轮轮的让你把钱都找出来,一般会趁找钱的时候机会逃跑,跑掉了就再躲,跑不掉就被一刀剁了,你要是老实找到钱了,继续拷打问你还有没有,没有就继续拷打,直到你死,或者接上一个轮回。对年轻女性就是奸淫,老婆子就是伺候,洗衣做饭喂马,端茶倒水,不配合的就杀掉。当兵的兵头躺在窑卧里过几天神仙日子,当兵的也趁机奸淫掳掠。抓到的人拷掠奸淫完了,就去再抓一波再来一遍。
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明朝降军不抢掠就能保全市民。古代官宦商贾地主多以不动产和贵金属为主,迁移不便,而且城破还在城中的市民几乎都是官宦商贾地主老财和他们的仆人丫鬟。贫民百姓孑然一身逃的早,不会待在战争区域的城市里,只有舍不得财产的这些人才愿意待在城中。所以说,明朝降军不抢不杀,自然便宜了后面的满八旗兵,蒙八旗兵。
简单总结穷人和女性就伺候当兵的,伺候舒服了,杀不杀看心情,被认定为富人了抓住了基本上会拷打至死。少部分躲的找不到,少部分可以躲逃几轮活下来。
在注定被劫掠的情况下,不应该问明朝降军为什么不放过他们,就算明朝降军放过他们那只是便宜之后进驻的满军蒙军。而要问既然注定被劫掠为什么不把钱财全部都献给明朝降军算了。
但他们要是有这种见识,这些欠饷缺粮的明朝降军根本轮不到投降满清。当然江南大城被屠的这些富户也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投降满清的江南大儒(肥大户)。当然之后满清彻底实行的农业税收,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化纳粮,文字狱,让这些习惯抗粮抗税的明朝既得利益者全部吃瘪,也确立了满清三百年江山的稳固。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从场景来看,地方指挥官从远处看到的是这样:
、
实际上如果你是前排敌方骑军你看到的是这样:
如果你是步兵,你冲锋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
你开心的跟伍长说你已经窥破了敌军弱点,所以选择了
这样和
这样。
军需官瞪了你一眼:我们是亚洲战场,哪儿他么有双手剑和塔盾这种玩意?然后把你武装成了这样:
你很开心的拨开了几个超长枪的杆子,贴近对方到了大概一米的地方,然后看到了这样:
一个竖劈,你架住了,你觉得自己帅爆了,然后你看到了这样:
你这次没那么走运了,只有用自己的头骨去尝试格挡对方的长戟,很遗憾,失败了。
下一个倒霉蛋看到了这样:
灵机一动,觉得对面的护甲等级是这样:
于是自信的把自己武装成了这样:
然后发射了箭矢,这才发现对面的防御等级是这样:
给个特写的话是这样:
你的武器对面感觉如同这样:
哦不好意思图错了
你很自信,蚁多咬死象。但是突然发现对面的投射火力是这样:
这样:
甚至是这样:
第三个倒霉蛋,也是最后一个,出来了,说,老大,俺寻思俺们可以这样:
它发射的是这样:
你觉得下令装填的时候自己是这样:
于是对面发现了你的炮兵阵地,他们是这样:
发射的是这样:
然后你变成了这样:
但是,鞑子败了,我们才得了个机会,不用再经历这样:
哦对了,别忘了黄石部队的抚恤金是这样:
对方的抚恤金是这样:
我知道这么写你们肯定不开心,但是我不写这个了,你们更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