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 的视频片段是我坐在后排拍到的,确实车辆突然往右侧隔离墙上并线,好在抗抗用力把方向盘掰回来了。
大家也可以看下我剪的视频,重点是2分05秒:
特斯拉的并线策略是很决绝的,几乎不给人反应的余地,也没有语音之类的提示,好像只会在屏幕上用很小的字体显示一下,当时车里人都吓了一跳。
24日,当事人好友描述事故原因:特斯拉AP辅助驾驶系统,未判断出右侧道路水泥隔离墙,抢夺方向盘,导致驾驶员无法将方向盘回正,强制干预了驾驶从而撞上了水泥隔离墙。
碰撞之后副驾死亡,15-20分钟后车辆燃烧引起了早期关注,但实际上并不是此事故的重点。
三个月之前,我亲自驾驶特斯拉Model体验NOA功能时,遇到了相似的一幕。当时 @凯凯在车上后排录像,他可以证明事情的经过:
虽然整个过程并没有风险,但这种意料之外的举动还是让我吓出一身冷汗(想想高速上突然有人抢你方向盘的感觉吧!)
我所经历的这一幕,是不是与广州增城事故中的情况有些相似?
如果当时是夜晚,我看不清楚右侧水泥墩呢?如果我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立即掰回方向盘呢?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关于我所经历的这次事件,我先站在特斯拉的角度辩护几句:
继续分析广州增城事故,特斯拉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呢? 由于目前只有当事人好友的单方面描述、且描述并不是特别清晰,所以我们只能分情况来讨论:
从当事人好友描述来看:自己向右打方向盘变道之后,在左打方向盘回正之前(此时肯定不处于AP状态,因为自行打方向盘会退出AP),此时AP抢夺了方向盘。
若以上描述为真,则是在驾驶员未自行操作进入AP状态的情况下,AP干预了驾驶员;那么无论干预的程度有多大,AP都至少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AP(或FSD)在运行的时候,驾驶员通过强行掰方向盘或踩刹车,均可以退出AP(或FSD)。正常情况下,这个“强行掰”的力是比正常打方向盘的力要大的、但也不会硬得掰不动。
根据当事人好友的描述,这次特斯拉接连犯了三个严重错误:
补充:我理解的AP是指自适应巡航状态,当事人所指的AP可能是指AP的其中一个功能“紧急避让”,双方对AP定义的理解不一致。 如果确实指的是“AP的其中一个功能”那么此事故中并没有“非预期进入自适应巡航”这一问题。
如果随便换一辆车,只要不是特斯拉,作为曾经的功能安全汽车工程师,我会认为一辆汽车同时犯下这三种严重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这次就是特斯拉,作为一名“理性冷血”的前汽车工程师,我依然倾向于认为特斯拉同时犯下这三种错误,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当事人好友的描述,很可能不能准确反应事故经过。
例如,我的一位Model 3P车主朋友 @JudgeMe 和 @代琦,就根据当事人好友描述,推测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我认为这种带有“很多猜测”的可能性,都比特斯拉连续犯三个严重错误的可能性要大:
当事人向右变道,方向盘转动角度过大
→摄像头判定当前速度要撞水泥桩,AP掰回去(紧急避让功能)
→车速过快,车主认为左偏会撞车,下意识右打移位
→AP回正的力度让驾驶员认为方向盘无法转动
→超过正常力度向右继续打方向盘
→ 撞到水泥墩
建议Model 3的车主转动模式选择标准或运动,从根本上规避误判方向盘助力强度的问题。
当时体验了几十公里NOA的完整视频也分享一下吧:
在使用高级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时,多位同乘人员对我的评价是“有颗大心脏,这都不接管?”。
然而,在我放出体验特斯拉NOA的视频之后,依然有特斯拉狂热粉丝抨击我:不是FSD不好用,而是你根本不敢用!
目前只有当事人好友的单方面描述,要想还原事实经过,需要特斯拉给第三方专业团队公开完整数据进行分析。
另:强烈建议特斯拉车主安装第三方行车纪录仪。
驾驶员说的有待证实,毕竟人有说谎的概率,需要更多的证据。
但是问题是存在的。
我在回答刹车失灵的时候说过,驾驶员最高控制权的问题。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不用激光雷达,本身有一定安全隐患。
第一次自动驾驶事故,就是大货车白色欺骗了视觉识别,底盘高度骗了毫米波雷达。一头撞上去死人。
这次未能识别障碍物是可能的。
借楼下的图片。
在特斯拉的摄像头眼里,右边的水泥隔离墙在灯光下,是否会被识别为拓宽的道路?激光雷达能探测出来,特斯拉车头的毫米波雷达能探测到什么?
以后激光雷达便宜了。传感器多,有冗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但是最高控制权的问题很严重。
现在汽车都是电传。人不直接控制油门刹车方向盘,老车才是机械连接。
但是自动驾驶引入后,行车电脑有控制权,驾驶人的行为只是输入信号,传感器也是输入信号,甚至以后远程控制的网络信号也是输入信号。
谁的优先级高呢?还是电脑说了算。
现在是bug,以后黑客在万里之外,指挥你车子加速到250公里时速撞墙。车门打不开,刹车失灵,油门失灵,方向盘失灵。你只能在车上绝望的看着。
这个问题在丰田美国案件的时候已经暴露出来,代码写不好,是真能死人的,那还是燃油车。只是刹车的问题。
现在搞自动驾驶的电动车开放的东西比当年的丰田多太多了,现在上路的车就没有bug?
所以,现在电动车也好,燃油车也好,对于安全问题应该有个底线方案。
驾驶员在行车电脑里面要有最高权限,自己控制油门刹车方向。
在一定情况下,驾驶员能绕开电脑直接机械控制。
譬如有类似于手动挡的离合器断开动力,让油门控制失灵。刹车有一套绕开刹车系统的紧急刹车,方向有一套断开电控助力的硬连接。
这套的控制可以放到左脚上。放到一个比较别扭才能踩到的地方。
一旦踩下去,就切换到人控状态。剥夺行车电脑的控制权,应对紧急情况。
特斯拉粉丝在特斯拉员工暴力对待车展维权者的话题下恶毒辱骂维权者,
在美国德州特斯拉车祸的相关问题下表示受害者有可能是“自己作死”,
还能依据马跃亭宣称“服务器数据显示没有启动自动驾驶”的言论隔着网线断案。
我衷心祝愿这些特斯拉粉丝不要成为这类新闻中的主角,我没有恶意,谢谢。
我也希望不要再有更多不知情的群众自己掏钱给特斯拉当提炼数据的小白鼠,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这种毫无安全性可言的网络偶像带货车。
至于网络红人马跃亭,我现在只希望它赶紧去火星,它到了火星怎么活下去,那是它的上帝的事情。
时至今日,我真的很佩服特斯拉的车主们,花钱买了马斯克的车还要用生命来给马斯克收集数据。
不知道你们是否看过威尔史密斯的那个电影《我 机器人》
里面自动驾驶的奥迪被控制以后是试图怎么弄死史密斯的片段,如今在特斯拉上面正在上演。
不过区别在于,电影里的奥迪是被控制了来杀车主,而特斯拉的事故是马斯克知道会出BUG,但也不知道会出在哪,反正只要拿出数据来,说自动驾驶死的比个人驾驶死的少,那特斯拉就是没问题的。
自动驾驶这么个玩意,等哪天我想火化的时候再买。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这就是很多国内传统企业的现状,卖得好的,不见得产品、技术、工业设计做的更好。
雅迪、爱玛、绿源等一线传统品牌,他们是传统电动自行车企业,没有太多核心技术,他们是“生产制造商”型的企业。他们的主要优势在于制造工艺、品控、供应链优势、低成本、规模效应。缺乏创新能力。
小牛、九号,我认为他们更接近于硬件公司,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来注入到传统电动车,赚的是“高附加值”部分。而且他们的整车配件成本比传统车企要高,研发成本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