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得从过去来看,看看游戏的起点。
各位知道游戏在人类初期,究竟是什么吗?
在最开始最开始,一群小屁孩衣不裹体,在外面打打闹闹,玩石头玩泥巴,做原始游戏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游戏是社会预先训练。
人是社会性生物,在正式成为社会人之前,需要预先训练去适应它。
也是小孩对社交的需求,同样也会对大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模仿,例如最经典的过家家。
这些游戏大部分的共同点就是——扮演一个角色,这样你才能进行游戏,除了过家家之外还有鬼抓人,你需要扮演鬼或者人。
再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决定谁是鬼——传手绢用手绢决定,丢沙包用沙包决定,这些往小了说是游戏,往大了说:就是教会一群不懂规矩的孩子,从游戏规则开始学起,给我守规矩。
通过遵守小孩子的游戏规则,学会长大之后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
即使是翻花绳,跳绳,这些使用了工具的游戏,它也具备了在锻炼上明显的功能性,益智、炼体是基础。
所以看到这里各位明白了吧!
游戏原本是一个功能性很强的行为,里面还包含了很强的学习意义,在以前,大人才是进行娱乐的主体。
小孩子那不叫娱乐,因为什么?大人需要劳动,小孩子就需要游戏,大人与劳动的关系,就是小孩子与游戏的关系,游戏可以让他们增加体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适应身份——以后可以更好的参与社会劳动。
……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游戏是让自己休息放松、休闲的副产品——这一点本身就是对游戏的异化,是从农业到工业时期,生产力解放的第一次异化。
明确的功能性本身就是工业思维的产物,在以前那就是单纯的大人没空管你,得给你找个事打发时间,事实就是这么简单。
……
你可以说电子游戏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我们现在接触的手机游戏,网游,它只是一种商业形式,你是被定义的玩家,不是你来定义游戏,你有这个资格吗?
这就是第二次异化——从休闲活动,游戏变成了商业活动,在利益方的视角来看,你只是这个商业活动的参加者之一。
大家又不傻,都清楚腾讯这些公司是来赚钱的,学习是人的本能,我学习一下他们,我也来赚钱,我去打单子代练,这个规模从小变大,玩家与游戏公司建立了符合资本市场定义的复合相互依存关系之后,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的娱乐活动,本源上就是商业活动,不是单纯的娱乐行为,因为相互依存关系,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玩家从游戏的参与者变成了商业活动的参与者,人是有先验本能的,严格要求其他人就是正常现象之一。
现在的游戏依存于商业,这种商业活动依存于游戏而存在,每个游戏策划都必须学习行为科学,人家不仅仅在扭曲你的定义,还在控制你的行为呢。
斯金纳箱不过是冰山一角,行为科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学者提出的赛博论,赛博论漂洋过海到日本,被日本学者鼓捣成了赛博控制论,广泛用于企业的控制之中,企业文化正是根植于控制论的体系。
接着,控制论又被西方社会基于先验主义,以及资本需求,推动演化成了行为科学。
现在,行为科学通过游戏作用在了玩家身上。
这就是整个详细的过程,材料都给出来了,自己判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