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不了解这家公司和这位老板的具体情况,但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
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创始人,一百年前干过类似的事。
汽车爱好者,熟悉他的T型车;学管理学的,熟悉他首创的汽车装配流水线;P社玩家,熟悉他的纳粹倾向。
而学劳动关系的,熟悉他的高薪制,也叫“生活工资”。
1914年,福特决定把产线工人的工资,从每日2.34美刀,提升到5美刀;把每日工作时长,限定在8小时。
那时候美帝也是资本主义蛮荒期,工人每天工作10到14个小时很正常。卓别林讽刺工厂流水线的《摩登时代》,得等到二十二年后才上映。
2.34美刀已经不少了,工人那时也没有多强的议价权,但福特就是把工钱给涨了。
每天5美刀啥概念?
那时候美刀与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20.67美刀;
一盎司黄金约31克(金衡单位);
我写文的此刻,现货黄金金价是363.84元一克;
换言之,就算粗暴地用黄金做换算,福特当时给工人一天8小时的工资,也能折人民币2728元。(其实这么算是不科学的,但反正是那么个意思)
苏俄还得三年后才成立,可想而知这对当时崇尚竞争和个人主义的美帝社会是多大的冲击。
那时候美帝主流是泰勒主义,即现代管理学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所主张的“科学管理法”:
研究并拆分工人的每个动作,将其标准化、量化、单一化,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
不管是富士康还是丰田,现有管理体系的根源都在泰勒身上。福特当年的汽车装配流水线,也是泰勒“科学管理法”的缩影。
但那时候崇尚泰勒主义的人,往往也是很冷酷的:
我买的就是工人的动作,工人的机械式劳作在市场上就值这点钱,我为什么要为工人发额外的钱?
清教徒文化浓厚的美帝,多给工人发钱,还会被看成是一种“鼓励懒惰”,是对勤奋的人的不平等。
你看美帝早卷过了。
所以福特的每天8小时5美刀才如此石破天惊:
我不仅仅是为你产线上的劳动付费,我还为你一种适宜的生活水平付费。因此这5美刀,当年被称为“生活工资”,living wage。
所以当年福特这么决定时,美帝企业界没几个看好的,都认为福特老了。
结果福特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至少40%,利润提高了20%。
当然,福特也不是单纯发善心。
福特自己的说法,是要打造“新式的美帝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每天5美刀有一半是不能立刻到手的:要戒酒、戒赌博;外籍劳工要学英语;不能有第二份工作,以免体力透支。
坊间还给福特编了些美好的故事,说什么“福特感慨自己的工人买不起自己制造的汽车”云云。(那年头福特T型车一辆在500美刀上下)
现在复盘,福特的真实动机是为了解决工人流失率,以及流失率背后的生产效率低下。
那时候大家都开2美刀多,工人经常跳槽(反正没区别)。这导致福特为了维持14000名在岗工人,招聘量经常要破5万。
招聘已经带来了资金和时间成本,产线工人的反复变更更会带来严重的效率折损。福特T型车的生产模式是独有的,每次来新工人都得培训练手,在市场紧俏的环境下,这些产线停转和低速运转,就等于亏钱。
执行5美刀8小时的薪资后,福特工厂门口常年挤满人:
虽然福特当年的高薪制依然没有脱离资本逐利的根本,但福特确实指明了一条管理学上的正道:
绝对效率带来绝对损耗。
绝对的效率主义只能在一个层面上实现:绝对的机械主义。无论多么细的颗粒度你都能量化,那你可以卷起来。
但人是没办法做到绝对机械化的,因此人只能在一个稳定的生活及精神状态上讲效率。这个结论跨越意识形态,属于管理学的常识。
Dan Price现在做的,其实就是尊重常识。
大幅提高员工工资,7万美刀一年在美帝也算中产了,NASA宇航员不上天,一年也就20万美刀左右;
工资高到能够覆盖员工的适宜生活需求后(员工生育率暴涨10倍),离职率自然大幅下降,技能熟悉度相应上升。对于gravity payment这家做中小商户支付业务的公司,这能带来明显的效率提升。
而且客户还稳定。
Dan Price比较激进的,就是把自己的薪资干到和员工一个水平。就算他将来靠卖公司能换笔大钱,眼下的生活还是会受到很明显的冲击(百万美刀年薪砍到7万)。
做大事就是得对自己也狠。
不能指望靠更多Dan Price们来改变世界,但Dan Price是个很好的打脸教材:
国家要降低社会整体生活成本,企业要发出适宜生活的工资。
这些做不到,效率就是做不到,不管多么996和007。
员工有时间打两份工就离谱
警惕西方势力打马恩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