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
脑子首先冒出的是鲁迅先生的“楼下的一个男人病的要死”,但我不想答完,悲痛留给现实就好了,不如想点高兴的事。
由此,脑海不由中跳出了卓别林自传《喜剧人生》中的一个片段。
“我刚走进休息室,就被一位太太的脚绊倒,我赶紧转身向她抬抬帽子致歉,结果一回身又被一个痰盂绊倒,马上又跟痰盂抬了抬帽子。”
有各种类型的,分别列举一下:
穷时候乱时候,闹黄皮子的结尾部分一句“不走”,现在想起来还会背后一凉。
亮剑,结尾部分,李云龙自杀前讲述子弹即将发生的一个过程。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打器小的张士诚,直接四面一起打,就是不准备放。直接代入到亮剑电视剧。
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四人帮在被打倒前是没有被叫过“四人帮”的。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第一章欧维买电脑就有一句,“像是两个枪手突然想起来自己今天忘记带枪了。”
暂时想到的就有这几个。仔细看过有故事情节的书,大部分应该都会有一些让人印在脑海里的情节桥段的,就看脑子能不能回忆起了。
岩井俊二的《情书》的结尾有一幕是这样的
我不明就里,漫不经心地把卡片翻了过来。我无话可说了。
那是中学时代的我的画像。
我突然发现,他们正津津有味地偷看我的表情。
我一面佯装平静,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我初看《情书》是在高二,第二遍是在高三,到现在依然记得这个画面,之所以这个桥段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大概是因为整篇文章的情感把握太过绝妙,我竟在这一幕深深地感受到了女主的不知所措。再回味时,又是一股酸涩涌上心头,来不及说出口的爱意被雪封住了嘴。
看过书或电影的应该都能明白这卡片对于两位藤井树的意义,是年少未能说出口的遗憾,是隐晦酸涩的爱意,是多年后才发现的秘密。
这一段的描写很真实,也有很强的代入感,可能当我们变成成熟的大人,面对过往那些青涩的情愫时,一瞬间的不知所措,仿佛回到少年时代,可我们深知那些日子早已揉碎在我们成人的脚步里,幌神间,我们又换成成熟者的皮囊。
这个画面带给我的感觉就像走进过去曾经生活过的旧房子,一踏进门便扬起灰尘,难免咳嗽两声,但也无伤大雅,因为我的脑海里旋转的依旧是那些生活过的日子。
《毛姆短篇小说》:
大多数人活着是被环境左右的,他们被命运抛到各种境遇之中,接受这些安排不只是无可奈何,有些甚至是欣然楷然的,他们就像在轨道上心满意足前行的电车,若是见到一辆廉价的小轿车,在车流里钻进钻出或是趾高气昂的穿过空旷的田野,他们眼里倒能流露出不少比喻,我尊重循规蹈矩的人,他们是好公民,好丈夫,好父亲,再者说纳税这件事也总得有人来做,他们只是没办法让我觉得兴奋,我着迷的是另一种人,他们把人生攥在自己手里,捏成什么样子,全依着自己的喜好,凭良心讲,这样的人的确不多,或许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但不管如何自由意志的假象我们都有在十字路口,我们总觉得往左往右是可以选的,要说整个宇宙历史上帝至此早帮我们选定了转身的方向,确实不太像我们的切身感受。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非玩梗,这是我毕业后在脑海里记忆最深的句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有的,看过挺多书的,但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向上生长里面的一些句子。可能正好对应我最大的弱点吧。里面说首先就要排除自己比较有天赋这一谬论,除非你真的有天赋,如果没有,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天赋,那是病得治疗,尽快认识到自己只有肯下笨功夫才是唯一途径。我就是常常会觉得自己聪明而忽略最重要的是下笨功夫去做这件事。所以这些话一直重复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