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一招灭敌,总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强,总是以为外面的世界是危险的,已经这么强了实力还总是急剧进步,总是最大火力输出……还有,长得太帅,总是被美女各种喜欢……看着还挺有意思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
作者是莫提默·J. 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而闻名于世。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讲解阅读方法与技巧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些层次循序渐进、相辅相成。
不管你是属于哪个层次的读者,或者有多少年的阅读时长,相信读完这本书你都会收益匪浅。在书中,作者也明确说了本书是为了主动的阅读者或者是想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的人而写的,阅读越主动的读者,获得的就越多。亲身体验,确实如此。至于说出于何种阅读目的,作者在书中对于出于每种目的的阅读及对应方法都有提及,有些可能相对零散,但是只要你认真通读了,你会发现,作者已经给我们指了诸多明路。即使阅读过一次的人回首再次阅读,也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贾雷德·戴蒙德是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是其代表作,于1996年脱稿,1998年获得普利策奖以及英国科普书奖。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指出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全力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
在本书的后记部分作者给出结论: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只有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赖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现的农业崛起作为粮食来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然而,对于农业崛起至关重要的可驯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在各个大陆的分布却极为不均。最有价值的可驯化野生物种只集中在全球9个狭窄的区域,这些地区也因而成为最早的农业故乡。这些地方的原住民由此获得了发展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先机。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了古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环境决定论这个独特的视角演绎了13000年的世界人类历史,并解释了世界何以如此参差不齐。
这是世界公认的记忆专家、大脑教练吉姆·奎克(Jim Kwik)首部作品。
在吉姆·奎克眼中,大脑虽然难以捉摸,但人类依然有办法获取信息。
我们的一生不应该被所谓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开发自己大脑的潜力是我们一生都应该努力的事情。
吉姆认为自己这个被认为是“脑子坏掉”的孩子都可以逆风翻盘,那世间每一个人都能突破自己的极限,强化自己大脑的功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专注力训练方法、甚至是睡眠呼吸饮食等都提供了相对于方法和建议。
这是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一部力作。
著作的中心论题是: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的结尾引用本雅明的一句话,“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被马克思称之为最具革命力量的“历史主体”工人阶级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否定性力量,在政治、文化甚至语言方面被整合进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域当中。
“如果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如果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凯迪拉克牌高级轿车,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那么,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在哪?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他在自己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
《忏悔录》处处可见作者对于自己所犯罪恶的毫不留情的揭露,涉及方方面面,同时对于这些罪恶具有浓郁的忏悔意识,并反思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文化、个人等原因,达到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真心实意的忏悔、鞭辟入里的分析、先见之明的改过的谐和境界。卢梭在开篇就写道“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作者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的。这其实也是对政府与教会的迫害进行的反击。
乔舒亚•菲尔茨曾是一个每周工作70小时、每年工作362天,年纪轻轻就是企业高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品,但他发现幸福感并没有增加,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一番反思后,乔舒亚决心断舍离。
他丢掉了家中90%的东西,最后生活中只剩下288件物品,但每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极简生活,让乔舒亚的内心越来越充实。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自由。
他的改变也影响了他的多年好友瑞安,在他的帮助下,瑞安用21天过上了极简生活。而后他们一同创建了宣扬极简主义的网站分享极简主义生活理念与实践。
书中有这样一句,让我极其震撼:人意识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其实挺难的。但愿聪明的你在任何时候都能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即使前路堆满了障碍,你依旧可以找到自己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