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年仅 27 岁的王倬榕医师突发脑血管意外辞世,他捐献的器官挽救了 5 名危重症者,你有哪些话想对他说? 第1页

     

user avatar   jiang-yi-sheng-42-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和道路,就请坚持,哪怕满路荆棘!

2、拿已经逝去的优秀的医生说事儿,这本身就是对逝者极大的不尊重!逝者已去,并且奉献了器官,救助了他人,请让他母亲和他的付出得到圆满!

3、自己发发牢骚可以,放到网络上就是失去理智和态度的行为了,如果没有奉献与医生精神,敬请退出别当医生!医生的职业真的辛苦,付出的又何止是辛苦和少收入!但是,如果没有情怀,请离开!

4、你不是清华长庚人,你怎么知道清华长庚人的努力和欣慰!请别妄自菲薄我们的医院!这是一个奋发图强的团队!值得被尊重!

5、这个世界上的不公平太多了,既然学医,都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和身体,请加强自身的照护!

5、医疗大健康事业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主色彩,珍惜,能够置身其中,能够有这样的荣耀和机会,请珍惜!


user avatar   chen-zi-ya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沉痛哀悼,也有些话,想给在座的各位说。


市级以下医院,也有忙的飞起的,也有白夜下休的急诊科,也必然有人猝死,但数量远远少于大型医院。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一级医院,大部分的医生,工作只止步于『看病』。


看病这个事,说起来就是一个简单模式: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 输出信息。


这个流程,是可以在下班以后终止的。大脑有足够的时间,进入待机状态。


而除了做临床还要搞科研的大型医院,年轻医生的生存压力非常大,他们不仅要做大量的临床工作,还要在临床以外的时间去做科研。


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永远做不完的事。

他们的神经时刻紧绷。

长期的应激状态,使他们更早的患上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内分泌带着疾病。


而更不同于小城市的,是大城市长时间的通勤,导致每天的状态是

起床 通勤 上班 通勤 科研 睡觉。

周而复始。


更没有时间去陪伴家人,去接触社会,去获得市场信息,更别说换一个单位,换一个工种甚至换一种活法。


两段在郑姆斯特丹学习的经历,也让我充分了解了不同生态位下医生的工作状态,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我依然试图劝说年轻医生,尽可能避免去高强度、高竞争的大型医院。

诚然那里有丰厚的待遇、美好的前景、够高的社会地位,

但不是家。


最后,祝一路走好。


user avatar   ru-ru-67-75-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作为北医八年制的毕业生,就我听到的故事版本说几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一家刚刚建成没几年的医院,在天通苑这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是周围最大的医院。

刚开业的前几年,底层住院医的工作压力比现在重很多,在病房管十几个病人都是家常便饭。

这几年随着博后、规培生、研究生的补充,人员力量才稍有所好转。

但是医生、护士辞职的仍然比比皆是,人员流动很大,中层同床异梦,底层苟延残喘,行政人浮于事。

倬榕师弟就是被压榨的其中一员,高赞回答也提到了倬榕生前在急诊的工作强度之大,但其实圈里人都明白,这种事到处都是,其实也不只是长庚的问题。

但是这次事件,长庚的吃相太难看了,前天还跟长庚的同学聊过,据说长庚的底层员工们对这件事都很不满。

长庚在过度消费过世的倬榕同学。

什么自愿捐献?什么自愿捐献?什么自愿捐献?

倬榕同学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昏迷了,确定脑死亡之后,长庚跟家属谈捐献的事,将倬榕从朝阳某医院接回长庚。然后还要找一个捐献的合理解释,这个解释就是倬榕生前曾提到过自愿捐献。不管有没有提到过,这件事也只有倬榕和他妈妈知道了。医院的目的达到了。

长庚医院刚刚组建器官移植中心,目前这些大器官正需要受体和供体来提供手术量,所以前几名接受移植的患者,医院都给承担所有手术费用。而借助倬榕的过世,不仅作为医院的英雄,作为最后的奉献,宣传了医院的品牌,还宣扬了医院具备器官移植手术的能力。

其实家属本意是想低调捐献的,但是医院录了视频,请了媒体,写了感人的新闻稿,大好的机会为何不宣传?

过度的消费,畸形的吹捧,过世的倬榕并没有得到一名临床医生应有的尊重,甚至都没有得到作为人的尊重,变成了医院的工具。

医院赚了一切,家属得到了啥?

“家中发生脑意外”,医院明显在逃避过劳死的责任,连一份工伤都不能算。只留给倬榕孤苦伶仃的母亲一份“虚假的荣耀”。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个问题下面,不仅是在追思倬榕同学,尽量为他伟大的妈妈争取到一笔合理的赔偿,更是为了中国的年轻医生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卡车、大客车司机疲劳驾驶对交通安全的严重危害已经被社会认可,从乘客到职能部门都在监督和防止司机疲劳驾驶。

医务人员过劳显然也会影响判断力和治疗操作的正确性。但是多数病人都本着“来都来了”的态度,要求医务人员尽快为自己服务。有关部门乐于把医务人员过劳当做道德模范予以宣传,以此弥补人手和投入的不足。

2016年,日本女性文学大师、反应医疗行业的名著《白色巨塔》的作者山崎丰子女士创作的小说《不沉的太阳》被日本WOWOW改编为台庆献礼电视剧。《不沉的太阳》以日本国有民航巨头日本航空为蓝本,描写了一家“大到不能倒”的民航企业——“国民航空”的盛世隐忧。

剧中,一位飞机维修工人在维修过程中违反多项安全规范被飞机释放的毒气毒死。男主角和工友们认识到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故意保持一线人手不足,让公司各个岗位的劳动者不得不承担过量劳动,导致了那位维修工人的悲剧。于是,工友们本着对飞行安全负责的态度,要求公司增加人手并提高工人待遇。工友们反应这一诉求虽然为旅客添了麻烦,但还是获得了相当数量的社会支持,比单纯要求提高待遇效果好。

故事里的公司自然不是善茬,对“刺头”们各种打压。就在这时,“国民航空”出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安全事故,这是公司的“人上人”员工——飞行员缺少必要的入职考核与安全规范训练导致的。但是公司管理层青睐的“青年才俊”男二号用宣传手段“丧事喜办”,把违规飞行员包装成为了英雄,包庇了公司的飞行安全隐患。

多年后,习惯了藏污纳垢的“国民航空”职务腐败横行,安全规范流于形式,为了追求利润不顾消费者安全,终于导致了人类史上单架飞机死亡人数最多的空难事故——这一剧情完全照抄了日航123航班空难。现实中的日本航空也是如此,终于因为连年亏损陷入破产的边缘。围绕这家超级国企的善后,要交给半泽直树了…《半泽直树》系列小说的终章《银翼的伊卡洛斯》描写的“帝国航空公司”,不用说,日本航空在另一部文学作品里的分身。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终于,年轻大夫连个过劳死的名分都混不上了。

在医院高强度连轴转数十小时,累的不行了回家躺在床上休息,诱发脑出血死亡。你告诉我这不叫过劳死,这叫“在家脑意外”。

好一个在家,好一个意外。

去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青年医师王辉猝死。

死后官方讣告中的说法,和这个通告惊人的相似,“在家中心跳骤停”,仿佛是自己身体不好,倒了霉。

但事实上,王辉医生在去世前已经数日高烧不退,带病工作六天,去世前发着高烧连续工作30多小时。

直到最后一天,王辉医生彻底无法坚持工作,终于回到了自己家。王辉医生躺在床上感到濒死感,他发出了最后的微信消息求助,但已经于事无补。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前,王辉医生不眠不休工作了30+小时,在医院带病工作了六天。身在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却根本没有得到系统的诊断治疗。时间再往前推呢?他有多久没有休假了?有多久没有充足的睡眠?经历的多久的慢性疲劳?

这一切,最后换来一句“在家心跳骤停”,责任甩的干干净净。短短四个月后,王辉医生的热搜就被撤除。

当代人对于会致死的伤害毫无概念。

长庚再怎么悼念,再怎么公关,他们也绝对不敢把王倬榕医生生前的工作强度拿出来,因为每一例过劳死的本质都是虐杀,不同的是胁迫的工具变成了责任、前途或者吝啬的利益与荣誉。

行内人的劝退永远比行业外的劝进有价值,有时候甚至会想资本家进来,是来剥削年轻大夫的还是解放年轻大夫的。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几句局内人在知乎不愿意说的话罢。

很多外人不知道,比起临床工作,对医生摧残更严重的,是科研的过度内卷,实力越强的医院越是如此。单纯临床工作繁重,还未见得会死人,因为临床一来相对简单,二来上班虽累,下班也是可以放松的,但科研的压力,却会让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儿茶酚胺水平始终不正常,让人在临床工作外得不到有效的恢复,这才是对心脑血管系统更大的风险。

别看大医院“年轻有为”的医生光鲜亮丽,背后那些课题、基金、论文的倾轧所带来的压力,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甚至不是普通医院的医生所能理解。普通医生看到他的科研履历满眼羡慕,然而水涨船高,层级越高,养蛊反而越是严重。你说佛系是吧?脸皮厚当然可以,不过都混到了那份上了,谁愿意呢?

临床和科研蜡烛两头烧,才是医生过劳的根本原因。都在说劳动法,但科研养蛊不是劳动法能解决的。有人说,活着才有希望,但对于大医院的医生来说,已经站到这个坑了,当活死人和死区别不大,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何必讳言这一点呢?不把这些东西讲出来,说再多临床工作的强度,都是煽情无益。


user avatar   shoudoumaodaifu 网友的相关建议: 
      

5.5日更新:

倬榕一路走好:



作为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毕业的、比他大几届的野生学长,虽然不认识王倬榕,但他的同学、好友我却认识好几个,所以也知道一些情况。

他是下夜班后在家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急性脑卒中,通俗意义上说就是因为各种创伤性或非创伤性的原因导致颅内的血管破裂,蛛网膜(脑表面一层密布血管的结构)下腔被血涌入从而引起的疾病,也是人们俗话说的“脑溢血”的一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凶、死亡率高,相当一部分病例(大约10%)会在被送到医院前死亡,即使幸存下来,也要面对不低的再出血风险和后遗症可能。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有原因的,80%左右是因为存在颅内囊状动脉瘤,这种动脉瘤很脆弱,一旦有一些诱因就可能破裂导致脑卒中。能够让它破裂的诱因有既往SAH病史或家族史、高龄、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摄入可卡因、怀孕、情绪激动,以及……

劳累。

嗯,“白白白夜休”的急诊生活,说不累是假的,除了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和日夜颠倒的生活外,还有急诊室里来自患者、家属、同事的各种压力、焦虑和问题。当年在急诊待过半年后,我不仅体重涨了20斤,脸上爆了一脸痘,曾经全马4小时的体格也变得几乎跑起来就喘,还留下了窦性心律不齐的毛病。

倬榕的体质不一定有我好,所以哪怕我知道SAH有各种各样的诱因和高危因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原因,从医学科学的角度不一定能把那些夜班、劳累与他的猝死建立因果关联,但站在感情的角度上,我很难觉得他不是累死的。

新闻的通稿中描述倬榕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概念,“清华医学英才”。这个概念听起来或许很高大上,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本质上就是临床博士后——三年的培训时间(有时候可以延长到四年)、临床和科研双导师(规培搬砖和科研KPI两不误)、清华教职工的待遇(合同制)——说白了,就是现在各大三甲医院喜闻乐见的临床博后(砖工)玩法,三年以后自谋生路。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也能解释倬榕为何要努力,我相信他对于医学是真心热爱(不然不会用高于清华录取线20分的成绩跳进学医这个坑),但我也相信他的压力是真的大,不是那种“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式的沉迷工作,而是不得不努力、不得不日日夜夜,帝都又名“卷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长庚医院的通稿里,说王倬榕躺在了“他曾经日日夜夜救治患者的ICU”里,倬榕为什么日日夜夜,你是谁,为了谁……大家心里都有答案。

因此,在他的器官和角膜被捐献出救治更多人的新闻满天飞的那两天,“感动”和“天妒英才”的评论在朋友圈刷屏的那两天,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消息——等待他生前所在的医院能把他认定为工伤、工亡,能给他的父母一些抚恤和照顾。即使钱不能挽回他的生命,可至少能给他奉献得干干净净的生命一点彰显、给他伤心欲绝的父母一点慰藉。

不过,截止目前,我还没有得到这样的消息。或许相关的评定流程还需要时间,或许博士后的身份可能会造成一些障碍,或许相关的人员也还在努力,我还是愿意多一些善意去考虑这些问题,所以我还在等着。

只是我希望医院和公众们都还能记得,他除了是一个“日日夜夜救治患者”、“热爱医学”、“为人间奉献了最后一点爱”的清华医生外,还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热爱和压力,家里还有两个伤心欲绝的父母。

最后,我还要说一件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事情:

在前两天朋友圈里通稿满天飞、满屏幕“奉献”、“高尚”、“热爱”、“伟大”、“天妒英才”的时候,只有丁香园发了一篇文章,采访了倬榕生前的老师、同学、好友、家人,告诉了大家倬榕是一个怎样的人:

喜欢听周杰伦的歌、话少但能干、师兄弟和同学同事都觉得靠谱、富有浪漫主义、会弹吉他、打游戏的时候急了会骂队友、还喜欢看番追剧……以及,最近头发掉的很凶……

对了,因为疫情的缘故,去年北医的毕业典礼推迟一年举行,倬榕还没来得及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他不仅是一个医生,不仅是一个大爱无疆的器官捐献者,也曾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甚至是一个跟我们都很像的人。

这篇文章我看完了以后,很难受,因为纪念一个人的时候,越官样化的文字,或许转发和感叹会显得很热烈,但也会被遗忘得很快。反而越是活生生的文字,却让人更加难受,也更加难忘。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篇文章是我看过所有有关倬榕的文字中,最有人味儿的一篇:

也是同一个问题下的回答:

所以我看完了这篇文章后,掏出了手机,请丁香园编辑部的朋友们喝了一杯咖啡,感谢他们的文字让有关倬榕的记忆在互联网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也希望关心倬榕的朋友都能看到这篇文章,都能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如,他也曾在知乎上 @王倬榕 ~~在他生前最后的一条回答下,评论区令人泪目……

最后的最后,还要再说一件事:

昨天写完这个回答后,我发了个想法,希望知乎官方能够推出纪念账号功能,纪念那些被大家怀念的知友。

没想到今天再打开倬榕主页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个画面:


听说还是知乎的童鞋连夜赶工的结果,听说后续知乎App也会上线纪念账号功能。

肉体可能会陨灭,但我们的怀念将永存

感谢知乎官方,感谢 @知乎科学

最后的一点期望,就是希望自己哪天别也成了纪念账号吧……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辈子别学医了,如果实在想当医生换个服务器吧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是累死的。

他累死之前经常喊累,对工作单位失望,对制度失望,对部分患者的素质失望。


是这样,这里本来我截图了死者发牢骚抱怨体制工作环境和患者素质的原答案。

知乎勒令我删除。

另外,死者发牢骚的答案被知乎折叠了。所以知乎也不让发死者到底咋想的。

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死者过往答案看看。

反正就是欺负死人不能说话。


唉,嘴上说着不值得卖命,认真劝退着,却卖了命。


还怼过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绿茶同行。

当事人怒怼的原答。几年前评论区里有人杠他



但是累死的是他。

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绿茶同行。


祝福他在那边,也能痛快痛骂绿茶同行。



@LawsonPC ,你现在还杠他吗?他累死了。


知乎也是好笑,他有些喊累的回答都折叠了,热衷于塞口球,人家现在累死了,又假惺惺出来缅怀。

缅怀就缅怀,还不好好把人家之前被折叠的答案恢复一下。

我觉得以他的小暴脾气,骂起人来有知乎一份。


最后,我觉得他活得很真实。


这么好的人走了,不公平。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是2021年5月4日。

北京大学今天为2020届毕业生补办了学位授予仪式。

王倬榕同学也是2020届毕业生的一员。

如果没有……可惜没有如果……



一位长庚人对本问题下的回答表示了不满。

1.谁叫你自己选当医生的,选了你就得受着。

2.我们都把他捧上神坛了,为什么要破坏花团锦簇的好势头。

3.吃不了这个苦你别吃啊,你走啊。

4.……

5.你自己选的学医嘛,出问题了都赖你不照顾好自己。让你参与这样的伟大事业,是福报啊。

福报,福报。


原答案:

所有的通稿写的都是:他在家中发生脑意外。

哪个媒体也不会提,他是在下夜班后发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急诊,连上三个白班,再上一个24小时班,然后下夜班,休息1天。有时候排班改一改,连上两个白班,再来一个24小时班(后面答案里说提供:急诊24包括留观、抢救室及凌晨三点开始出流水),下夜班,休息1天。如此循环往复。

双休?劳动法?穿上白衣,你就不需要这种世俗的东西。

甚至还会有人悄悄嘀咕“比他累的也有啊,人家都能行”,似乎一切都怪他身体不够健壮。

但就是这不够健壮的身体,延长了5个人的生命,点亮了2个人的世界。

之后再顺势而为,把他的家人架上神坛,

用高尚,道德,可敬装点一下。

媒体纷纷报道,人人敬佩赞叹。

喧嚣总会沉寂,火热的讨论最终要平息。

对医院来说,不过是重排一下值班表。每年的招聘季,还是会有许多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来到这家医院,想践行自己心中的崇高。再过几个月,就又有新的住院医来上班了。

你生气,你不平,你对这家医院丧事喜办的态度充满了愤慨,然后呢?让你在急诊白白白24下休,你一样会老老实实照做。他的离去,只是让你在各地各处都能看到歌颂他的新闻。你嘴里嘀咕着这些宣传花不少钱吧,然后打开银行app,看看发给你的微薄工资,算算时薪甚至不如去麦当劳打工,想想自己的八年或是十一年苦读,摸摸又秃了的头顶,看看电脑里那份被拒绝的国自然标书,悄悄叹个气。

现在为新闻流泪,被事迹感动的你我,过几年,在繁重工作的压迫下,甚至会想不起来他是谁。

留给他家人的又是什么呢……

——————————————————————

为关爱无私奉献、弘扬大爱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推动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征得王倬榕医师家属同意,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特设立“倬榕关爱医者专项基金”,以资助清华大学医疗体系中,在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应急救助、器官捐献等方面舍己奉公、一心救助的突出医务工作者,汇聚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关爱医者的行动中来

(`_´)


似乎有内部人士对本问题下的的回答有些意见。



双份工资,好了不起喔……双份工资,就足以让人家做高尚伟大的决定了喔……




     

相关话题

  标准的牙齿咬合到底是什么样的? 
  基因检测有什么用途?主要检测哪些内容? 
  如何看待烧伤超人阿宝(医生)在医患互殴事件中受伤? 
  8 月 15 日,新疆新增 3 例无症状感染者,目前情况如何? 
  国家级医院都是流水线工作吗?病人只是病例吗? 
  如何判断一个牙医的真实水平? 
  西医把自己治不好,中医能治好的感冒被认为是自限病,无法医治。人们为什么就信了? 
  为什么有的全麻手术中要把病人的眼皮粘上? 
  切菜被刀割了一个小口子,去医院包扎下要 190,这收费合理吗? 
  如何看待11月7日美国新冠确诊超过1000万? 

前一个讨论
你为何能安心在小城市做医生/学医呢?
下一个讨论
25、6岁的你在济南的生活是怎样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