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能,还是屠狼高手。
猫科动物共有2亚科14属40种,猞猁属于其中猫亚科。在广义上,4种猞猁都能称之为猞猁;狭义上的猞猁不包括短尾猫。更狭义上的猞猁,则单指欧亚猞猁,它也是猞猁中体型最大、战斗力最强的存在,体重可达18-30千克。下文均简写为猞猁。
我国有猫科动物12-13种(中国曾记录过渔猫,但目前缺少确凿的野外记录,但在云南、藏南等地可能分布有),其中就包括了欧亚猞猁。
论分布,猞猁是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当仁不让的“北境之王”。根据IUCN公布的分布图,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都有猞猁存在。在我国则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论体型,猞猁是中型的猫科动物,有些大家伙的体型甚至能媲美猎豹、云豹。
论战斗力,豹亚科中的狮、虎、豹等大型猛兽毫无疑问站在整个猫科动物中的第一梯队,也是大自然中鼎鼎有名的顶级捕食者。但庞大的猫亚科也并非都是乖猫咪,能排在猞猁之前的,只有猫亚科中的两个大块头美洲狮和猎豹,这凶猛三兄弟共同组成了猫亚科战斗力的天花板。更重要的是,现在欧亚森林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山中无老虎,猞猁称大王”,猞猁自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成为新晋的森林王者,毫无悬念成为中型猫科动物中的顶尖战斗力。
论适应性,猞猁也堪称全能。比如我国草原、山地、森林等生境中,均发现有猞猁的身影。
论食性,虽然猞猁最喜捕食兔子,但有些大个头的欧亚猞猁也会捕食体型较大的有蹄类动物。比如在内蒙和东北它们可能去捕猎狍子,在青藏高原上又可能会捕食藏原羚。
IUCN评估全球绝大多数猫科动物的种群趋势都在下降。但可能因为猞猁上述“优秀”条件,不管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中国,猞猁种群都稳定且无危。
狼是继人类之后分布范围最广的哺乳动物,尤其在北半球分布极广,横跨欧亚大陆和北美。但并非所有的狼都强壮高大,比如相较于北美的大狼,欧亚地区的森林狼就比较弱鸡。而在这些食物充沛的天然森林中,就同时存在有猞猁和狼的种群。
在我们的认识里,狼总是群居活动,但实际上它可群可独。尤其是在食物充沛容易获得的季节里,独居捕猎效率更高、更容易获得能量,狼更倾向于经常独自活动。
白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就曾长期研究白俄罗斯中西部的纳利波基森林和北部的帕齐尔森林中的欧洲狼和欧亚猞猁。生活在纳利波基森林里的狼,就不像北美灰狼一样大型群居,多是以一雌一雄带几只幼崽的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型群居。到了4-9月,进入森林的温暖季,小型猎物多而易得,这时候狼群慢慢解散,只有难解决的大型狩猎才会集体出动。小家庭的狼、独居的狼大量出现,甚至会超过群居狼的数量。 对独居的猞猁来讲,机会就悄悄来临了。
即使是猞猁中体型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成年雄性大猞猁,也不会轻易去主动招惹战斗力强大的狼群或攻击强壮的成年独狼。
它们会选择更弱的对手,包括狼幼崽、怀孕的母狼、受伤年老的独狼、体型较小的成年狼等。尤其是狼幼崽,猞猁或直接击杀其落单者、或深入狼穴杀死幼狼、或当着母狼的面进行杀戮。无力反击的母狼此时会选择逃走。
1997-2017年在纳利波基森林中,研究人员追踪记录的就有5只成年狼(包括4只怀孕母狼和一只公狼)、11只幼年狼被猞猁杀死,基本都是“屠狼”主力军雄性大猞猁所为。尤其在2017年,幼狼被猞猁屠戮的死亡率高达96%。相反,死于疾病、有蹄类动物杀害、被父母抛弃等原因的幼狼并不多。同时几乎未观察到狼杀死成年猞猁的现象。其中在2017年4月,有3只怀孕的母狼和两只公狼后来生了三窝幼崽,但三窝幼崽在仅仅2个星期内就都被一只雄性大猞猁杀死了。
幼狼30-100天大的阶段,是被猞猁杀死的高发期。或许有人问,独狼被攻击可以理解,幼崽难道也得不到狼群的保护吗?这要从两点说起。
1、“断奶”早而喜好“远足”的幼狼
一般狼幼崽出生之后由狼群(主要是狼父母)照顾,满月之前几乎都在洞穴中度过。后面跟随父母或狼群成长到2-3岁时达到性成熟。纳利波基森林及帕齐尔森林中的欧洲狼,幼崽吃奶到20-25天就开始吃一些父母从胃里反吐出来的固体食物;到40天后,母乳作用越来越不重要。
幼狼逐渐长大后变得更加活跃好动,探索欲也很强。曾有刚满月的狼幼崽趁父母外出觅食时独自行走500米远的记录;70-90天大的幼狼,能独自行走2公里;由2-5只幼崽组成的无父母小狼队伍也很常见。
2、心大的狼爸狼妈
在幼崽断奶之后,狼会更加频繁地更换住所,这样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方便追逐猎物。为了捕猎,狼父母会越来越频繁地离开幼崽,将它们留在特定地方,离开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直到打完猎再回来找它们。加上幼狼喜欢到处溜达,被猞猁遇见的概率便大幅增加,而一旦遇上,幼狼逃生的几率几乎为零。
科学家还观察到,即便母狼打食后找到孩子,也只喂附近的,哪怕这几只小崽子肚子已经吃饱。那些走得太远的幼崽,母狼既不用心寻找也不积极投喂。
(当然狼父母为了保证幼崽的安全,也会做一些事情的,比如会试图消灭掉生境内所有的赤狐、貉、狗獾等动物,以防它们给幼崽带来危害;母狼也会吃掉幼崽的粪便,以消除它们的气味;也会尽量地远离棕熊、野牛群的生活区域;不过狼父母最高的一招则当属建造了多个巢穴,能给幼崽很好地庇护。)
在纳利波基森林及帕齐尔森林中狼幼崽的死亡率非常高,并且比其他地区要高出不少。先看一组数据:在研究追踪的33只幼崽中,只有48%的个体能够活过6-7个月,52%的幼崽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面就死亡了,而只有10%左右的个体能够存活到成年。
以时间线看,2000-2011年,森林中猞猁数量较少,此时狼的幼崽死亡率只有30%左右。2012-2016年狼群幼崽的死亡率从48%上升到63%。2016-2017年,由于森林里的猞猁数量较多,以至于狼群幼崽的死亡率高达96%,使得整个狼群发展停滞不前。
因猞猁避其锋芒的战略和凶猛的火力压制,狼群的发展显著受到猞猁抑制。在同猞猁的竞争中,狼群完败,日子艰难。反过来,狼群却并未影响猞猁的发展。
幼狼被大量摧残的时期,也是猞猁数量大量增加的阶段:2013-2014年,森林里只有22只猞猁;2015-2016年,猞猁数量增加到40多只;2017-2018年,林中的猞猁数量已经达到85只了。即使深林中有狼群存在,猞猁的幼崽存活率依然能够达到80%以上。
不只是狼,狐狸、狗獾等食肉动物也曾遭过猞猁的毒手。同样,其中只有40%的个体被取食过,也就是说猞猁猎杀它们并非因为饥饿。
因猞猁的存在和攻击,狼群的生存境况并不容易。那么为什么猞猁对屠狼这么执着呢?
前面说了,雄性猞猁是屠狼主力军。这与猞猁独特的抚幼行为直接相关。
许多独居的猫科动物在雌兽怀孕后,雄兽通常会离开,不参与育幼。但纳利波基森林里的猞猁不一样,雄猞猁在母猞猁发情期之前就已与其共同生活;幼崽出生后,升级成为父亲的雄猞猁也会照顾老婆孩子,投喂食物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保护幼崽。它不仅会圈领地防止其他雄猞猁的入侵,更会通过捕杀生境内的狼来消除对幼崽的潜在威胁。
前面说了,温暖的季节是独居狼变多的时期,这个时候恰恰也是猞猁的繁殖期和哺乳后代的季节。在这个阶段内,雄性猞猁就会有意无意地积极捕杀它们,在这个季节猞猁攻击狼的现象会更加常见,通俗讲都是为了孩子。毕竟对猞猁幼崽来说,狼就是最大威胁,只有消灭狼才能给猞猁幼崽更好的生存环境。母猞猁也同样会对孤狼和幼狼发起攻击。
欧洲森林是猞猁和欧洲狼共同的栖息地,二者同属于这森林中的顶级捕食者,都喜欢捕猎兔子,对生存资源存在相同的需求,就必然产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猞猁对狼痛下杀手是必然的,从攻击和杀灭效率出发,狼幼崽则首当其冲。毕竟毁灭幼狼,就是摧毁狼帝国的根基啊!
以上。(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