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明朝中后期就有实行过类似的“丁随田起”、“地丁合一”,怎么说呢,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耗羡归公”并不代表没有耗羡了,而是指将原本属于潜规则的耗羡制度化正规化,这事吧,虽然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是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而且这也是明朝中后期也是有部分实验的。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就更不值得拔高了,因为这在清朝也仅仅是个实验性政策,仅仅在河南一省实验过数年,结果阻力大收益小,很快就基本黄了。更不用说这和人口增长关系也不大,把清朝人口膨胀归功于这么一个只实行于一时一地的实验性政策是很外行的观点。
总而言之,明朝人口这口锅是不能简简单单扣在这几点上的,除了赋税制度以外,还有户籍制度、兵役制度等等,谁也别想脱罪。
随便举个例子吧,历史学家们有过分析,在明朝万历后期,乐观估计的话全国可能就有2亿人口了,悲观估计至少也有1.1亿以上了,可是当时全国户籍册上却只有6000万出头的人口,也就是说,隐户或者黑户能够达到在册人口的90%甚至200%以上!
要是简简单单把这个问题归结于没有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那肯定是欠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