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我主页我的原创系列文章,对这个问题有深入讲解,尤其是第二篇。
我摘一部分过来吧: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想挤进来分一杯羹,行业竞争加剧,各种幺蛾子也就越来越多,Hi-Fi这个词逐渐被很多商家、媒体(以及被他们误导的发烧友)扭曲了,偏离它的本意越来越远,甚至成了它自身的反义词。在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下,Hi-Fi领域各种智商税产品越来越多,为了给其编造出卖点,各类玄学开始大行其道,枉顾基本的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最典型的一个谬论就是把真正的高保真(也就是“还原”)说成是“清淡”、“白开水”,而声称自己的设备能如何“美化”、“修饰”输入信号。把“Hi-Fi”和“监听”对立起来,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大众一方面缺乏对相关技术和原理的了解,音乐听力也没有得到训练和开发,较少机会听过好的原声或扩声的音乐演出现场,更少有机会试听对比一些比较好的重放设备,没有建立起比较正确的声音审美,于是面对商家和媒体的误导,很多音乐爱好者和消费者缺乏分辨力和抵抗力,极易受其误导。再加上人类主观心理听觉的特性,很多发烧友沉迷于臆想出来的和脑放出来的“声染”。这也造成音频领域的玄学比起视频领域要严重得多,以至于让Hi-Fi一词逐渐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笑柄。
为什么大众对音乐重放的品质的追求近几十年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原因很多(后面我会一一分析),但这些无良商家、媒体和“老烧”的谬论误导也是“功不可没”。这些谬论典型代表如:“用带有不同声染的音箱听音乐,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照此歪理,是不是买个偏色的显示器看电影,就是对电影的二度创作了?……);“重放设备的音质好坏没有标准,完全看个人喜好”(嗯,把水搅浑了,才好浑水摸鱼……);“音质好坏无法用技术参数衡量,参数好的不一定好听,好听的不一定参数好”(意思是只能看他们那些主观听评文章,那些充满玄之又玄、夸大其词、奇特脑洞的描述……);“几十年前的古董音箱、电子管功放声音比现在技术参数更高的音箱还要好,磁带、黑胶这些唱片载体比高精度数码音频还要好”(那技术干脆别进步了呗,大家都开倒车呗,反观一下人家视频领域是如何大步前进的吧……)。
但同时这些商家、媒体和老烧又会在在边边角角的辅助环节上大做文章,炮制出价格高昂但其实对声音重放质量影响甚微的产品,声称换根天价线,换个天价电源,换个天价音箱架,甚至换个天价的“HIFI专用”交换机,就能瞬间让声音变得如何如何优美动听。他们声称自己的金耳朵能听出专业仪器都测量不出的极其细微的声音差别,然而却连基本的声学、建筑声学、电声学的常识都不具备,对于比如说房间声学这种对声音重放质量影响更大的方面视而不见。
他们这些似是而非的谬论对于大众的误导比大家想象的还要深远。虽然诸如“核电水电的音色区别”之类过于明显的扯蛋言论现在已经成为大众调侃的段子了,但也造成“Hi-Fi”一词被妖魔化了,导致大众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干脆不追求音质了,把“追求音质”这件事本身也给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