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熊思东建议加强性别差异教育,让「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 第2页

              

user avatar   jin-nian-55-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说“性别差异化教育”,日本比我们强多了。

可他们教出来了什么,勇敢有担当的男人和温柔善良体贴的女人吗?

还是出了事只知道鞠躬道歉的男人,和仇恨丈夫一心盼他死的女人?


我对MBTI很感兴趣,简而言之,它将人分为16种人格类型,每种类型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有些人格类型比较中性,还有一些更偏向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

在日本这种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差异化教育显著的国家,如果男人不像男人,或者女人不像女人,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合群的。

为了合群,为了向社会刻板印象靠拢而委屈自己改变性格,试图变得更有“男人/女人味”,反而会招致糟糕的后果。

以下截图部分均翻译自日本心理学网站。

ISFJ型:

这是典型的“传统好女人”形象:温柔、端庄、保守、体贴、贞洁、顺从。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日本男人是ISFJ型,他会成为温柔体贴的老实好男人吗?

不,他会用抽烟、酗酒、暴力的方式,“彰显”自己的“男子气概”,让自己“不像个娘们儿”

INFJ型:

另一种典型的好女人性格,就像每个男生都喜欢的,温柔文静,爱照顾人,有点内向也有点小主见的女同学。

但这种性格出现在男性身上,他就会被认为是“懦弱”、“娘炮”。

这群本性柔软的男人,反而会表现的极度顽固,让自己符合男性性别刻板印象。

ENFJ型:

会爱小娇妻的霸道总裁,很受众人欢迎的领导,在极具决断力和说服力的同时,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照顾和关心他人。

毫无疑问,是非常棒的男子性格

可要是ENFJ是个女人,问题就有点大,因为她们是天生的领导者,强势的女领导在日本是不受欢迎的,导致她们在职场中常常碰壁。

其他强势的领导者性格女性,比如ENTJ和INTJ,也受到过类似的歧视。

想象一下,这样强势又骄傲的女人,在性别刻板印象下无法在职场中发光发热,而是成为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会发生什么?

感觉鸡皮疙瘩起来了呢!

简单总结一下:

性格女性化的日本男性,会为了迎合性别刻板印象,逼迫自己装的“更像男人”。但他们缺乏“勇敢”等男性化优点,又被迫压抑“温柔”等女性化优点,只能刻意表现出“暴力、酗酒”等男性化缺点。

从一个女性化的好人,变成一个男性化的烂人。

性格男性化的日本女性,则会被压的喘不过气,不被允许实现自己的事业抱负。这样的她们,即使委屈求全回归家庭,也会恨这个男权社会,恨那群歧视她的狗男人。

这就是「男孩像男孩,女孩像女孩」吗?

性别差异是天然存在的,即使不刻意引导,激素水平也会让大多数女人更温和更有母性,大多数男人更有攻击性和力量。

像男孩的男孩和像女孩的女孩,从来不需要引导。你让吴京跳芭蕾,让黛玉学功夫,ta们还不乐意呢!

那砖家是想要“引导”谁?不像男孩的男孩和不像女孩的女孩?

告诉ta们,你的性格不正确,你要改?

因为你是男子汉,所以你不可以哭,不可以胆怯,你要去跆拳道社和人对踢?

因为你是小女生,所以你不能大笑大叫,你要做个文静的乖孩子,去手工社织织毛衣?

要男性化的女孩温顺,要女性化的男孩勇猛,要内向的孩子开朗,要外向的孩子乖巧,要左撇子孩子用右手,要孤僻的孩子多交朋友,要善于交友的孩子别太贪玩。

这哪里是教育孩子,分明是教育梨子。

把各种形状的小梨子都塞进模具里,既不能往左偏也不能往右偏,不偏不倚地长成大人想要的形状,这就叫“教育有方”。

至于梨子在模具里,会不会挤的难受,会不会挤出心理变态,那就不是他们要管的事了。


user avatar   xiao-xiao-yi-98-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事勇敢、独立坚强,有主见,有探索精神”从来就不应该是某种性别的专属品质,它们都是人类的共同的美好品质。

在道德上,男人既不需要比女人多勇敢一分,女人也不需要比男人多坚强一分。男人既不需要比女人多一块肌肉,女人也不需要比男人多一分柔韧。

如果有人认为“某一个性别必须比另一个性别在道德上更加完美无缺”,那么从逻辑上讲,这就是认为“某一个性别可以比另一个性别稍微没有道德一些”,那么我认为这种想法本身就包含着一些相当不体面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因为我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男人和女人。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被建议修改了,我就换个角度说。

这位代表说需要“加强性别差异教育”,理由是现在的男生“做事畏缩、依赖性强,个性胆小无主张,缺乏探索精神”,没有男子气概。那很好,就问一句:你说的这些毛病,女生就可以有了?谁会喜欢一个软弱胆小畏缩懦弱没主见的女生?

做事果决、依赖性小、勇敢独立、有胆量和探索精神,难道不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培养的品质?关男女差异什么事?

把这些“精神”视为男性这一性别所独有的“男子气概”,本身就是莫名其妙。

………………………………………………

另外,某些人以“为了抵御白左险恶的洗脑舆论,必须强调培养男性尚武勇猛的雄性气质”的论调,就大肆鼓吹“男女差异教育和培养”,纯粹是不着边际。

新中国人民武德最盛的年代,女性不尚武吗?“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什么时代的事情?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什么时候只是男性专利了?

近代中国人的武德,从来都是男女同步上下。男性懦弱的时代女性也懦弱,男性勇猛的时代女性也勇猛。从满清,到民国,到共和国,男女地位差距急速缩小,国民武德却越发强盛,性别差异最小的新中国是最能打的。把“尚武”和“男性”单独捆绑,好像“尚武”只是男性这一个性别的事情,说历史盲都是客气的。

不仅如此,把思维放广一些,不局限于我国,往世界看,五个常任理事国,除了因为二战死人太多到现在男女比例依然失调的俄罗斯,另外四个统统都是“女权”泛滥,就算是俄罗斯女性也是颇为彪悍,前任苏联更是妇女解放的典范国家。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五常简直都是牝鸡司晨,应该毫无斗志,懦弱拉胯,可惜事实却完全相反。

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国家的战斗力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政府给人民以独立的人格和充分的发展空间,激发出人民的热情和潜力,充分释放人民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以后才会有的。五常之所以是大流氓,正是因为它们的政府解放思想、解放人民,把人民的力量完全释放出来,才能创造出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军事机器。

——而一个能充分解放人民,发挥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国家,“做事果决、依赖性小、勇敢独立、有胆量和探索精神”,当然会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品质,又岂会仅是男性独占的“男子气概”呢?

与某些答主的幻想相反,世界上那些一股脑儿强调大男子主义、女德教化、男女有别的“保守”国家,他们的军队,无论有多少买来的好武器,打起仗来几乎都是士无斗志。原因也很简单,一个有半数人口不被允许拥有勇敢独立的人格和气质,只能从属于另一半人口的国家,其人民必定处于被洗脑被控制的蒙昧状态,又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力量呢?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对不对不谈,但是看着女权和政治正确壬急得跳脚,就让人感觉十分舒适。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化界与教育界貌似总在回避一个本应由他们承担的重要任务:用白话说明白“中华文明内核与构架”,然后在大众中传播推广。这两个领域的专家们,不但不研究这点,甚至连讨论都尽可能回避,反而弄出一堆封建糟粕出来还洋洋自得。

引用易中天在中华文明史里的一种说法,中华文明的传统内核,是家国一体,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分解下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君子与匹夫,也不是单指男性,而是指有自我权力和自我意识的男性和女性。

男性和女性的教育,都首先是让他们成为中华文明的传人,后根据自我权力与意识选择自己喜好的锻炼方式。而不是从小就把两性完全分开,扼杀孩子的自我意识。


user avatar   zhou-tu-tu-6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熊校长的学生,苏大医学部硕士研究生袁某,去年6月刚被以强奸罪、抢劫罪、盗窃罪判刑,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十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千元。


医学专家、博导熊校长对自己男性学生的暴行,却没发表过什么“担忧”的见解。


难道在熊校长看来,练体操的男生比违法犯罪的男生更值得担忧?后者比前者“更像男孩”?


熊校长上任以来,几乎每年都能以“网红”的形象上一些新闻报道,例如“贝雷帽校长”、“最帅校长”、“男神校长”的美誉,在网络上都是能搜见的。


假如按照类似的刻板印象理论,是否也可以说,我们也该“让校长更像校长”,以学术能力而不是“颜值”或吸睛的言论示人?


最后附上熊校长学生的判决书链接,内容有犯罪细节的描述,没耐心看完的,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变态,就行了。


user avatar   ji-xuan-y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是这个校长说的现状究竟存不存在?

答案是的确存在。无非他的药方不靠谱,因为他是一个印刷术人,不是一个信息技术人。作为在一个印刷术时代的尾声经历了性觉醒的士大夫,看到当下的情况,开出来的药方的上限只能是曾国藩。鉴于王校长没有说出过“四十年来该杀没杀之人满坑满谷”的反人类宣言,他的药方,我估计估计是没有用的。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首先要明确性别模糊这件事的物质基础。事实上,性别模糊的起源要比大部分人想的要早一些,唐国强,被喷过奶油小生,解晓东,毛宁,被喷过不像男人。聪明的你明白了,性别模糊依赖于几件事,化妆技术的提高,生活的宽松化,电视,电影,电脑游戏和动漫对美的放大作用。物质的极大丰富导致了人类单方面的依赖视觉和听觉而不是触觉和嗅觉来完成自己的性启蒙,故而,在性认同和性取向的多样性极大地增加了。

是的,新时代的性启蒙可能不依赖于真人真物。信息极大化导致了“纸片人性幻想”的出现,由于性启蒙的对象可能不是3d真人,那么性启蒙的本体自然也可以非性别化。在一个你只要想弄到里番,就可以弄到里番的好时代,猎奇的性别认同可能才容易得到关注。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红利可能并不是第一代信息技术人本身的红利,这就导致了悬浮一代在漫长的斗争静默中诞生了超越社会人,自然人之外的第三类自我认同:虚拟人。可以说,悬浮一代大量情感体验并不来自和自然与社会的搏斗,而是来自影视,游戏的灌输, 所以,匮乏的信息导致求知,充足的信息导致理智,无限大的信息导致蒙昧,极大的自由导致了奴役,在白垩纪的中期,看似翼龙已经达到了多样性的顶点,但是两米以下的翼龙已经在鸟类的冲击下全部灭绝,翼龙最基本的生态位正在丢失——在一个更大,更多就能拖延问题的时代,丢失掉教育的基本盘,即性启蒙阶段(14-19岁)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这个结局大致是不可避免的。

是的,熊校长的学生和后代是继承不了熊校长的社会阶级的,并不是说他们费拉,而是“印刷术士大夫”这个社会阶级已经不存在了。

可以这么说,印刷术人凭借自己的青春记忆能够敏锐地感觉出来,下一代人不对劲。但是他的这种感觉是感性的,是只看到了冰山一角的,是不愿意也没有那个理解能力去思考水面之下的新世界的。

那么怎么办呢?等我回来再讲。

---------------

具体到怎么办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明确,最后一代印刷术人的恐慌和警惕是不是正确的?还是说,只是他们适应不了新时代的产物?进一步讲,常识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化教育是不是必须的?性别模糊究竟是趋势还是趋炎附势?如果是趋炎附势,趋谁的炎,附什么势?

我没看到很多答案在讲这些。

我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回避问题,“让孩子更像孩子,让人更像人”,问题是,如果你定义不了什么是孩子,什么是人,那么无论这些药方听起来多么好,背后都只有一句话。

你丫闭嘴。

那么这和三十年前的“男人想哭就哭”有什么区别呢?这一切都指向对传统生活的否定,和美国的那一套没有任何不同,我只要否定你就可以了。否定古典时代的教育,就可以了。我只要指出来你说的这句话不符合“人权,女权,动物权,孩权,细菌权”,然后不听,我行我素,就可以了。因为在否定政治之中,同道德绑定的,发自内心的暴力本身就是邪恶的,否定政治体系下不存在正义的战争,而是战争本身就是邪恶的,否定政治体系下也不存在生存,因为生活已经变成了默认的必需品,任何拒绝生活,坚持生存的生物体,在否定政治体系下,都是非人的。

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并不想要解决问题。那么推论是什么?是,要么,他们认为性别模糊对社会和国家不存在危害,要么,他们认为这种危害是好的,起码是危害不到他们自己头上的。

但是我个人毕竟还是要开药方的,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应用于所有人的药方。

对于最后一代印刷术人的药方其实最简单,就是您还是不要入戏太深。参政议政这种事,您自己心里清楚就可以了。您代表不了谁,连时间本身和历史本身都代表不了,您只能代表一种无人搭理的矫虑。

真的,打打麻将吧。

对于觉得“这并不是个事”的人,药方是什么呢?药方是多走多看。不要只看电子屏幕,多去看看3D世界,体会一下“性别模糊”这件事究竟在七十亿人类中算是个怎样的事,占有一个怎样的议事地位。

对于“这事不对劲,但是我不知道他哪里不对劲”的人,多看自然史和社会史,雄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走向争奇斗艳并不是什么新闻,魏玛共和国向你投来微光,在印第安人和希腊人的世界里,拥有两种灵魂的雄性具备着特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内卷到极致的明末江南,服妖无非是一种“阿姨,我不想科举了”的古典表达,而在信息技术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十四亿人的新时代,能够在屏幕上成功引爆屏幕前女观众的母性,并且让她们不由自主地叫他“老婆”的明星,则是对男性一边消费着汽车名表游戏机一边指责女性陷入消费陷阱,一边享受着现代化生活,一边希望女性拥有清朝家庭观的赤裸回应。

对于想“在信息极大化引发的蒙昧”中生存下来的人,我对你脱帽致敬。你已经开始意识到,所谓的生活不过是一种政治安排,而且是一种正在消逝的政治安排,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和美国的中产阶级并没有任何不同之处。我当然承认那种生活是好的,前提是,你不要让我计算出来那种生活还能持续多长时间。在特朗普宣布取得了就业率完胜的四年,美国有大量中产阶级放弃了昂贵的医保,生存的世界最终会向生活的世界亮出獠牙。

那个时候你会知道,能为你负责的,一直都只有你自己。

无论古人类的基因多样性有多么令人眼花缭乱,我们都只是五个祖先的后人。父权制唯一的合理性就是,他不会因为你带把就承认你是男性。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别把不像男孩的男孩、不像女孩的女孩当精神病治疗就行。


user avatar   ggg-ah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段表述就很灵性。大家都读过书,那么根据自己读书时的体验,难道女生没有做事畏缩、依赖性强等问题么?或者说这位校长的意思是,女生表现出这样的状态,根本不是问题?

克服做事畏缩、依赖性强……难道不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么?独立自主、勇于开拓、勇敢上进……难道这是只应该属于男性的品质么?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男孩子应该勇敢积极,难道女孩子就不是么?

比如前几天的货拉拉事件,如果当事女生勇敢冷静,同时对自己的防身能力有自信,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如此惨祸。按照这位校长的提议,如果男生都参与对抗运动,女生都专注增强柔韧,那么男女身体素质的差距会进一步放大,真遇到了危险,女生也更难有还手之力。

人人有别,而当下的学校教育确实存在评价体系单一,培养方式趋同等问题。勇敢和开拓,往往都无助于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取得好成绩。但只要学历还是求职的敲门砖,只要做题还是提升阶层的最佳途径,那么空有男子气概,未来考不上好学校,赚不到多少钱,又有何用呢?对应的,就算提案通过,学校又能执行几分,最终是否会成为形式化的另类负担,适得其反呢?

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很多问题,也不是几年的学校教育就能改变的。人的成长和选择,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左右。社会对人的要求,其实一直在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气概,很大程度上奠定于工业化时代之前。而在高技术、产业细分的当下,人的分工,以及对人能力的要求,也会因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不过,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人类观念的改变)

现代社会,审美是多元化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先天能力,后天成长环境各不相同,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也千差万别,男孩该怎样,女孩该怎样,不应该被提前定义。

夫风无雌雄之异“,人的品格本无性别之分,只有善恶之别。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不干扰ta人生活,那么每个人,无论性别如何,都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人。片面强调男子气概,淑女风范,其实很容易导向极端。

与其在教育中强调性别差异,还不如引导每个人开眼看世界,用平等且理性的态度,理解并包容社会中的各种存在。试着理解异见和异类,只要大家都保持平等沟通的心态,那么世界就会少一些偏见,少一份戾气。


马上就是妇女节了,从古希腊的维纳斯到上世纪宣传男女平等的海报,其中的女性都是自主且充满力量感的,照这位代表的意思,可能这些女性看起来也不怎么像女孩吧?


user avatar   m3xiao-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忍耐到底属不属于男子气概?

遇到上司的不公正对待,要忍耐,以大局为重,用自己的能力感化上司

遇到挑衅,要忍耐,不能动手,动手了要赔钱,正当防卫认定难

遇到歹徒伤害他人,要忍耐,不能拔刀相助,理由同上

遇到绿帽,要忍耐,为了家庭不破裂,退一步海阔天空,看《幸福一定来敲门》提高自我修养

遇到游戏禁令、娱乐产品审核,要忍耐,努力读书与工作,减少娱乐

……




              

相关话题

  高等学府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有多大? 
  如何突破环境的限制从周围人中脱颖而出? 
  上海高考考生到底有多大优势? 
  如何评价《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邹市明的儿子邹明轩? 
  跨性别者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把孩子逼进985名校,她现在月薪4500”:父母努力鸡娃,到底图啥? 
  2021 年 11 月 28 日晚,独立摄影师鹿道森生日当天在社交平台留下遗言后失踪,目前情况如何? 
  孩子看人特别准,分析得很到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如何评价网友因为儿子总是不听话不能按时起床,删掉了儿子玩了一年的《我的世界》? 
  为什么教别人做事会那么令人讨厌,明明是站在为对方考虑的角度上? 

前一个讨论
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在造就一批懒人的同时,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价值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faker 没进总决赛少有人骂,UZI 止步 8 强舆论一边倒?





© 2025-0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