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当年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不搞剃发易服而大清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推行这个政策? 第1页

  

user avatar   gu-dong-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元太宗窝阔台人家的身份是蒙古大汗,他跟成吉思汗西征过,人家的眼界本来就比努尔哈赤高的多啊。打比方的话就是一个是驰骋万里跳出东亚,在西亚虐过菜有自我认同的征服者。一个是只龟缩于东北一隅,并不认同自己比汉人强的大军阀。所以窝阔台上台后他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幅员辽阔的土地的统治,而不是加强大家都认为自己是蒙古人的认同。毕竟都要是蒙古人了,蒙古地区可是值百抽一的赋税制,那他这个大汗不得喝西北风去了。

第二: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拜耶律楚材之功,中原地区还是实行汉法的,且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可以说忽必烈的基本盘是汉地不是蒙古。

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为了备荒,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人是想当中国皇帝的,他为什么要剃发易服啊?他要当的是皇帝不是大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蒙古人自己也不剃发啊!至于易服元朝的质孙服是不准民间私造的,是不准你易服的。结果后面到明朝朱元璋反而主动易服了。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蒙古人和汉族衣冠是一个体系,仅仅是发型不同。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5种。

质孙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一色服,明朝称曳撒、一撒。“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质孙服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

质孙服原为军服(戎服),便于骑射,后转为元朝内廷大宴时的官服,勋戚大臣、近侍获得赏赐即可穿着,乐工、卫士亦可穿着。天子质孙冬服十一等,夏服十五等,其他百官的质孙服则夏服有十四款定色、冬服分九等定色[1]。明朝时期,内臣、外廷都有穿着,并且和原本的汉服特点进行融合,开创其他形式,如:麒麟服飞鱼服

明代统治者也看到质孙服的活动便捷、穿着舒适的优点,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将质孙全面继承,制定其校尉服饰:“令校尉衣只孙,束带,幞头,靴鞋。只孙,一作质孙,本元制,盖一色衣也。”这里的质孙应是有细摺的辫线袄。明朝蒋一葵曾记:“在朝见下工部旨,造只逊八百副。皆不知只逊何物,后乃知为上直校鵞帽锦衣也。”明朝万历年间,许多人已不知只逊(质孙)这个词了,但此时校尉衣仍沿用明初校尉质孙的款式。后来明代皇帝外出乘马时所穿的“曳撒”,就是把辫线袄这种质孙服衣身放松加长改制的服装。

元质孙服

元辫袍服

明飞鱼服

反观满清,他的统治者们是不认可自己的文化的,缺什么就补什么,他骨子里的自卑就逼着他要让汉人认同自己,最后说句部分人不愿意听的实话,清朝在当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得到了大部分汉人的认同,这才使得清朝建立了最完善的中央专制集权的封建王朝。而像元朝统治者,他们除了像忽必烈元仁宗这类倾心汉化的,大部分人是相当认同自己的,他不需要被认同感。也是因为太认同自己了才不想让汉人南人变成蒙古人,要不他们压迫谁啊?结果就是没多少汉人认同他,元朝数十年而亡。


user avatar   zhang-chun-hui-4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汉朝的胡人无百年国运,到元朝入主中原,到清朝坐稳三百年江山。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家都会学习,都会进步,胡人也是从部落到族群到民族到国家再到大一统这样的进程中不断的学习进步,最终建立了两个庞大的王朝。

以前周边民族都学汉文,习汉礼,用汉制,后来开始创建自己的文字制度,搞拿来主义,再后来征服加剃发易服。这本质上是一种对汉文明的从崇拜到蔑视的一个过程,这不光体现在满人身上,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民族也都是一样的历程,今天日韩越等周边国家是怎么宣传中国的??日韩是歧视,越南是仇恨宣传。这种歧视不是依靠宣传达成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优越感造成的,人家比你富裕发达进步,你的人民想方设法偷渡过去当劳工做苦力甚至卖淫,自然而然优越感就来了,歧视也就来了。

蒙古人建立元朝,是看着宋朝如何称臣当儿子三百年的,所以心底里是没有多少对汉族的仰慕和敬畏的,而且蒙古人征服到了中东和欧洲,他们的视野远比汉人要开阔,见过了其他伟大的文明,也就不会像个乡下小伙一样对身边的城里人有多少羡慕了。但是蒙古人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没有经验,这也是外族第一次建立大一统王朝,他们不明白如何管理这么庞大的国家,所以元朝的统治只维持了八十来年。

到满人入关,他们又在蒙古人的基础上学习进步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胡萝加大棒,拉打结合,把以前汉族玩匈奴契丹的那一套又用在了汉人身上,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强制剃发易服就是打一棒子,迫使你抛弃优越感,明白自己是被征服者,清楚自己是奴才的地位,别扯着祖先的荣光还觉得自己是个人上人。

打下了你的优越感,让你明白了谁是主人谁是奴才,后面的统治就容易了,某些读书人还要跳一跳显示自己的文化优越,那就来个诛九族,来几次大案,杀个人头滚滚,自然也就乖乖服帖了。后面上杆子的抢着当奴才,还担心跑慢了赶不上热乎的。

说实在的,如果没有西方工业革命和殖民入侵,中国早晚要走印度的老路,清朝结束了,下一个会是谁入主中原?这样轮回个几个朝代,周边民族对汉唐的那一丝的敬畏感也消失了,等级制就自然而然的制度化了,为了统治,分化汉族内部,制造地区对立,强行制造民族,等等行为都会慢慢出现。

话虽然难听,但是每每看着宋朝开始的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真的有一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感受。

所谓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改成人必自重而他人重之,人必自侮而他人侮之,貌似更合适。

剃发易服,那是征服者还给你留了很多面子,像伊朗那样改宗教文字语言习俗,像印度那样建立种姓制度,像那些消失的民族一样才是正常的做法。


user avatar   er-zhu-ro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来说,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会有意识保持距离。比如旭烈兀信景教,耶律大石信儒学,巴布尔信绿教。

蒙元是真正的外来户。根本不怎么在意汉人死活,也不怎么在意汉人在想什么,甚至只要不闹大,居然都不在意汉人在干什么。

满清则是个怪胎。有时候我也搞不清它原本是外来户还是半个自己人。

而众所周知自己人对自己人下手才是最狠的,而且什么都要管起来。非要把大家都搞得一样丑,有当年的“暴秦”之风。

就是现在网络语留行的“爹味”


user avatar   guo-zi-qing-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蒙古人在刚进入中原的时候,认为汉人于“国”无用,而一个“无用的人”,人家是懒得管你什么发型和服装的。蒙古统治者,在深入中原,收到儒士的劝导以前,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残忍的侵略者。铁木真曾经对他的部下说:“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和战胜敌人,将其根绝,夺取其所有的一切,迫使其结发之妻痛苦,骑其俊马,纳其美貌之妻妾以侍寝席”。蒙古军法规定,攻打大城之前,先去周边小城镇掠夺平民作为攻城的炮灰,用来消耗守军。而所有抵抗过的城市,破城后,一概屠杀。

秉持着这样军法的蒙古军队,仅1213年秋至1214年春数月之间,蒙古大军“凡破九十余郡,所过无不残灭。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屋庐尽毁,城郭丘墟矣”。金国被征服后人口损失80%,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族被灭族。

蒙古人最初准备把汉人全部杀死,因为在他们看来,普通汉人又不会放牧,得了也没用。不如杀光,用中原的土地来放牧。是耶律楚材极力向蒙古统治者保证,“汉人”是有用的,可以把“汉人”留下来,向他们征税,这样蒙古人就能在汉人身上获得利益。[1]

而与其说蒙古与满清不一样,不如说女真这个民族强迫汉族剃发易服是历史上独一份的。从金国开始,到努尔哈赤在东北,清军入北京,入南京,一共执行过四次剃发易服。对汉族进行剃发易服,是女真族的一个执念,所有在中国执政过的非汉族,也就女真有如此的执念。

这里着重说一下满清,可以从满清历代统治者的诏令与言论中找到答案。

一、是为别顺逆,羞辱汉族以及断绝汉族的自尊心,以达到让汉族彻底臣服的目的。满洲统治者深知对于汉族来说,衣冠制度绝非穿衣戴帽,而是连接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文化差异以及自视为华的重要依据。千年前早在《汉书》中就有言:“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异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

何谓文化?从赤身裸体到以兽皮遮羞,既是文化;从以兽皮遮羞再到峨冠博带,更是文化。人体修饰的每一种变化,都是文化使然,也无不表征了文化差异...正如顾欢所说:“舍华效夷,义将安取”,作为当时自居天下最高等文化的华族来说,变易服制,何易奇耻大辱...而越过山海关的这支“胡虏”,明了其文化上的“卑微”,也知道中国人的“骄傲”以什么为根基,如欲摧毁之必须从哪里下手。如果征服者不独擅长物力,还对文化有意识有想法,麻烦就格外大了。[2]

而一旦一个汉人愿意剃发易服了,也就代表他放弃了自己所有自尊,彻底降服了。乾隆时有朝鲜使臣来中国,和一名汉人笔谈,该汉人表达出对朝鲜人所穿汉服的无限向往的同时,认为自己穿上满洲服饰后,已经从人类变为了犬羊。

又如乾隆朝时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在新会员举行入会仪式的时候,其中有一项就是把辫子散开。19世纪中期英国人毕麒麟在新加坡亲眼所见这样的仪式,他是这样说的:“在满族贵族看来,只要汉人肯薙发,就会弃明忠清”,而“蓄发的身体特征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政治反抗”。虽然天地会的会员日常只能留辫,但在入会仪式上,短暂的散开辫子,代表着是对满族统治的否定。由此汉服对汉族民族文化与自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如若不愿意穿戴满洲衣冠,在满洲统治者看来,你汉人终究和满洲不是一条心,不愿意屈居“儿”,终归是要反叛的。这一点在满洲的薙发令中就写的很明白:

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3]

而后满洲征服其他少数民族时,未推行剃发易服也是基于此原因。

二、满清历代统治者坚持“国语骑射”。防止满人汉化,以致亡国。就满清统治者认为金朝与蒙古人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在服饰上尊崇了汉族的习俗,导致被腐化,战斗力下降,所以亡国。

如西元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翔凤楼召集诸王贝勒、固山额真、督察员官等重要官员,先让大臣宣读金世宗废弃女真服饰,改服汉服的历史,再亲自训告大家:

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德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试为此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袍大袖,左佩刀、右携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满语音译,意为鹰一般的勇士)劳萨(人名)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袍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恐后世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人俗。故常切此虑耳。[4]

一直到乾隆年间,还有大臣上书劝乾隆更改满服,改换汉服。乾隆再次在翔凤楼召集诸位王爷及大臣训诫:

朕每敬读圣謨(指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翔凤楼对于汉服的训诫),不胜钦慨感幕....我朝满洲先正之遗风,自当永远尊循。

乾隆三十八年再次下令“衣冠必不可轻言更改”。[5]

综合来说就是满洲统治者相对蒙古统治者,更了解汉族文化,不止要在武力上征服汉族,更要在文化上也征服。并且在满清之前,有金、辽、元等同样出身的北方征服王朝经验以供总结,认为如果不对汉族进行剃发易服,满洲统治中国总归不会长久,会短暂的就退回北方。这就是最终促使满洲统治者坚定不移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

对于清末民初的剪辫运动有兴趣的朋友可移步:zhihu.com/answer/130110

参考

  1. ^ 《元史》耶律楚才传
  2. ^ 《弘光记事》,242页,李洁非,人民文学出版社
  3. ^ 《南明史》,154页,顾诚,光明日报出版社
  4. ^ 《中国服饰史》,522页,黄能馥,陈娟娟,上海人民出版社
  5. ^ 同上书,523页

user avatar   li-yuan-hao-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养蛇人前来回答。首先说结论,想要蛇像猫狗一样认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大型蛇类相对来说智力会高一点,典型的例子就是球蟒(虽然这玩意在蟒里面不算大)和KC(眼镜王蛇),但这两种说实话我都不建议普通人去碰,首先是它们在国内都是受保护的,而且国内爬宠交易方面的流程还不是很完善,也就是说如果你打保护动物主意,很有可能某一天公安蜀黍就上门来做笔录了(身边有个养球蟒的朋友跟我说过,因为一个卖家翻车了,所以他被顺藤摸瓜找了出来还做了笔录,然而蛇还是留下来了);其次是KC这玩意虽然毒性不是特别特别强,但注毒量非常恐怖,所以有着非常高的致死率。虽然可以去毒腺,但来路不明的去毒腺蛇你敢放心吗?万一没割干净,长回来了,到时候哭都来不及。家养的猫狗都可能攻击主人呢,何况是个浑身长满鳞片的家伙。

那么一般的玩具蛇(比如加州王,玉米,猪鼻)能不能“认主”呢?现在圈内大部分人的观点是,你可以指望它熟悉你的气味和存在,但你不能指望它们像猫狗一样跟你进行互动,更不能指望它听懂你说话。蛇的脑本来就只占头部很小一部分,再加上他们本来体型就不大,所以这些家伙的智商可想而知了。跟人相处时间久了以后,它们对你会很熟悉,但是这种“熟悉”跟熟悉饲养盒里木屑的味道、熟悉一根树杈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熟悉后它对人的靠近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反应,你伸手抓它它也不会跟一开始一样强烈抵抗(当然看个体,所谓“养不熟”的个体确实是存在的),但万一你手上沾了食物的味道,它依然有可能一口咬上来,你不小心弄疼它或者惊扰它的时候,它依然会摆出防御姿势。

当然这个“熟悉”也包括条件反射,比如有一段时间我比较忙,每个星期除了加一次水顺便喂食以外基本不会去开饲养盒的盖子,这样过了几个月后,我每次开盖,蛇都会表现得特别兴奋,因为“开盖”的现象和“食物”的出现被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养蛇可以避免开盖喂食跑路这样的流程,不然等你心血来潮想开盖把玩的时候,迎接你的有可能会是一张血盆小口(手动狗头)。

所以,如果你把一条刚破壳的小蛇养到成体,在它眼里你就是一个一般情况下不会伤害它,每次出现有可能伴随着食物或者自己被拎到空中的不明大型物体,而不是主人、伙伴什么的。养爬宠和养猫狗的乐趣其实不太一样,它们能带来的价值更多的是观赏(包括观赏外观和行为)而非互动和心灵上的陪伴。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ce-da-mu-ding-su-l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算啥。说/写汉语却没有国家认同感的人多去了。




  

相关话题

  “北元”算得上中国的朝代吗? 
  如果成吉思汗和拿破仑互换位置成吉思汗能否统一欧洲? 
  如何评价元朝统治的“宽仁”呢? 
  为什么辽国能有效的控制蒙古高原,金国却做不到? 
  元朝留给了明朝哪些重要的遗产? 
  如何看待微博用户@球球的画 因发表铁木真表情画遭到威胁攻击,被迫删除并道歉? 
  在西方平民眼中,成吉思汗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 
  请问十三世纪蒙古西征时,他们骑弓的平均拉力大约有多大,有效射程是多少? 
  「没有元朝,只有蒙古入侵之后占领中国一百年」这样的说法中肯么? 
  元朝真的摔头胎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芷溪深夜暴露金瀚找外围后删文说误会?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崇祯煤山自缢?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