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足球不行是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yan-w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女足并不厉害,目前中国女足国脚中位数收入世界第一,但是女足也不过勉强打进奥运会决赛圈。


user avatar   yue-ru-bei-zho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有人说过,足球是一项属于工人阶级的运动,世界上足球发达的地区,比如曼彻斯特,往往都是工业区,拥有深厚的工人基础,我国八九十年代那批球员,往往也是厂区大院长大的。

但是从九十年代的下岗潮起,我们的工人阶级事实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后来被农民工所代替,但农民工居无定所,子女不在身边,他们不是工人阶级,自然带不来工人阶级的文化方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足球开始没落了,因为人才断档了。

像足球这种高强度对抗又特别注重战术和纪律的运动,就是为工人阶级量身打造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才对这些不感兴趣,而我国有能力培养孩子踢足球的,只有中产阶级,他们实在撑不起这项运动。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谈一个很少人提到的:竞争文化。

一句话,我们的竞争文化不行。

我们很多领域的的所谓“竞争”,从根儿上充满了那种“不择手段,不畏规则,调用一切资源,寻找一切门路,试图以碾压式的(往往来自家族血缘呼唤、钻营出的人脉、势力)资源堆积的综合威势,胁迫规则、霸凌规则,冲破规则,从而对自己选送的竞争者造成一种明显践踏到公平的骇然竞争优势,来攫取更高的位次,更多的资源,制造更大的“成功”的思维。

也就是说,公平竞争的底线,在我们很多人的思维中,形同狗屁, 不被尊重,这是中国足球难以提升的非常隐形却非常重大的关乎命脉的一个根由。

某种程度上,中国足球和中国制造一样,都受这种思维文化所害。

敬畏规则,踏踏实实做匠人,做质量,做口碑,做百年老店的,费力不太好,偏偏是那些走捷径,搞关系,“做工作”,屡屡突破规则造成“法外开恩、法不责众”的既成得利事实的人,盆满钵满,出尽风头。

无论是儿童择校,高中升学,毕业落户,就业入职,还是追女求啪,职场升级。这种无孔不入,上薄云天,下入基因的,认为资源足够大,背景足够深,就可以蔑视规则践踏底线的“竞争思维”是中国足球难以夯土筑基,步步往上,扎扎实实,日日维新的最不被重视和关注研究的致命原因之一。

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爱好踢球的人那么少?为什么这极其少数的躬身参与,常年踢球的爱好者之间也时常爆出野球上地痞流氓一样的“整队群殴,断腿休克,拳击致幻,120入场,法院索赔”的球场暴力龌龊丑闻,让更多的足球圈外人士对所谓“中国足球”更加唾骂,继续黑化、奚落、揶揄这项运动和人群?

抛却孩童的课业负担,父母的升学期盼,乃至硬件上免费球场屈指可数等客观因素不谈(这些方面,谈得人太多),单从有时间踢球,有场地活动,无升学压力的,明明有条件参与的人来说,踢足球仍然是他们业余课余时间,拿出时间放松娱乐、致幻致嗨的下下之选,后后之选。

因为从根儿上,我们有太多比踏上球场,摆脱自身绑缚的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其他因素(比如家世、家财、颜值、人脉)纯粹依靠自己的双脚,不靠父母赞助的轰鸣跑车里的汽油,就靠燃烧自己的汗水,不靠父亲战友、母亲同事打招呼递条子,就靠自己的跑动、接应,来公平竞赛,更能带来征服感,参与感、获得感,极致释放感,爽感的方式。

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宁可拿出时间打电子游戏,也不去踢球

你以为这些迷恋游戏人的人,仅仅是不喜欢足球这种,喘粗气、深呼吸、暴汗、有受伤风险的竞争娱乐方式,而是在网络空间,电子世界疯狂的“公平竞争”吗?

一个特别惨淡的实事是,就全球游戏服务器来说,中国区开的挂,是最多的。

吃鸡游戏《绝地求生》爆火的2017年,蓝洞设计师亲自表示,99%以上的开挂者来自中国。

更荒唐的是,我们的开挂早就已经不是个人行为,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成熟的产业链。

为什么中国玩家这么喜欢开挂,也许借用 Reddit 上一位高赞回复可以解释清楚:在中国,结果比过程重要得多。

结果比过程重要得多,赢,虐,爽,比规则重要得多。

说句不中听的话,在我们很多人的思维意识里,相对于赢,我们真的不那么care过程和手段。

从根儿上,我们中的大量的人,更习惯也更迷恋开挂,迷恋爆装备,迷恋践踏规则,欺辱公平,羞辱机制带来的爽感。这种爽感,比在规则之下,老老实实,一人双脚,靠球说话,省力的多,高效的多,释放的多。

说回足球,任何一个企业,哪怕是内部的职工联赛,赢了不过是那个塑料奖杯,顶多一面锦旗,也总有猥琐之徒,在外面找那些职业队淘汰下来有一定训练基础,虐那些纯业余选手绰绰有余的所谓“外援”,来支撑门面,靠作弊手段,赢得一个并无物质实惠的荣誉。

这些比赛,无关物质奖励,就是一个名分,一个名次,一个“荣誉”,但总有人暗中捣鬼,暗箱操作,靠外援碾压本单位菜鸟,获得一种爽感,一种赢感,一种成功和释放感。

再有一个,社会层面的所谓足球联赛,你只要严查,查到底,绝对能发现大量赛前突击入职,单看照片气质和肤色光晕就能辨别出的“外援”混在其中。这都不是职业联赛,就有大量的作弊人,充斥其中。

这就是“竞争文化”。

这种文化的畸形,失序,扭曲,以及它对千千万万活生生地游走在社会中,时刻面临竞争的大脑的主宰,加持,就让我们对足球这种要摆脱家庭背景带来的财富、人脉、威权等竞争优势,单纯靠自己百十来斤的肉体去面对一个家世平平,甚至来自草根,底层的同龄人的冲击,对抗,撕扯,攻防的竞争方式,毫无兴趣。

这个社会有太多可以轻易绕过规则形成竞争优势的门路了,我何必去苦哈哈的踢球呢。我已经是高富帅,某二代了,送一款苹果最新手机,就能啪到妹子了,我用得着去球场上与一帮屌丝博一个天昏地暗吗?

我靠高一筹的消费实力,在高尔夫、滑雪场拍几张“运动照”,不经意显露自己的高级感,就可以赢得美女青睐,星星眼追随了,我用得着亲自上场,抛弃这些外挂、零碎儿、装备,去踢球吗?

这个社会获得成功感的途径那么多,用得着在规则之下,真人临场,挥汗如雨的去踢球吗?

2017年,有一个滑天下之大稽,但其内含的竞争思维又极其普遍的靠网络点赞决出足球赛冠军的新闻火爆一时。

湖南省某幼儿足球赛决赛,省三幼一队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中获得胜利。结果主办方却宣布,冠军是一支根本没进入决赛的球队,只因为他们的网络点赞数最高。一些家长非常气愤,一位父亲在现场怒吼道:我的孩子为了奖杯已经等了一年了。还有家长表示:每一场比赛都是十几比零赢下来的,点赞就是网络刷票。


靠家长拉票,点赞,来决出足球赛的冠军。

这就是我们的竞争文化,我们都不配谈“足球文化”,足球文化还太奢侈,根本都没有形成文化。

抛开足球,你觉得你朋友圈,各色拼家长人脉和社交货币丰厚程度的各种“拉票点赞决名次”的各种“少儿书画大赛”、“快乐宝宝大赛”、“优秀辅导员”、“三好学生”大赛少见吗?

我们太沉浸在绕开规则,甚至有意制定有利于人脉呼唤,资源堆积,威势压顶,迫对方就范的根本就不公平的规则的竞争文化里,丝毫没有意识到不妥,非但不曾反思,纠正,反而沉溺其中,自得其乐,苟活一世,侥幸一时,这才是中国足球,甚至很多行业,沉沦多年,却迟迟难有根本性改观的,刻画在骨子里,基因中,却很少被提及,被反思的最大的根由。

它既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不爱踢足球,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少数足球运动参与者,足球赛事组织者,足球饭的端碗者,同样不爱护这项运动,不敬畏客观规则,任意宰割,随意丢弃,吃它饭,砸它锅,让它多年来,一直沉沦于各色丑闻,各种混乱,泥泞污浊,绝望深坑之中,变成一个本就没有良好竞争文化的民族,各个群体愤慨于各种不公、不正、不透明、不高效、不清爽、不麻利、没有正回馈,尽是前线败报和后院起火糟心事,却苦于没有发泄出口时,一个随时可以拿来背锅,祭旗、承担群体情绪泄洪区的丑夜壶和脏痰盂。


user avatar   hu-zhang-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璐去日本考察后

对于中国的足球落后

特别是在亚洲进一步落后的局面

给出明确的原因:道路走错了。

中国足球以前比日本韩国强

为什么逐渐被拉开距离了呢?

中国把普及性的足球运动搞成精英运动

过早走专业化路子

造成踢球群体很少

人才基本没有挖掘。

日本孩子小学踢足球没有专业队

中学以后才分化的

但这时的学生已经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走职业化道路

学生基数很大

精英自然涌现出来。

中国不仅足球喜欢搞专业化

各种体育运动都有急功近利倾向

还特别喜欢制造贵族运动范式

把正常的、成本不高的体育运动弄成天价

比如滑雪、滑冰、高尔夫、网球等。

体育首先是造福社会公众包括孩子

然后再让佼佼者成为职业选手或者专业运动员

而不是撇开公众制造体育精英

这样也会让体育产业缺乏市场基础

把本来可以创造财富的体育产业弄成需要财政出钱的争名夺利的秀场。

心里没有大众

迟早要出麻烦

不管什么公共事情

包括国足。


user avatar   gianluca-sorrentin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个来自那不勒斯的意大利人。

有粉丝朋友发私信来让我聊聊这个话题,正好我也有一个意大利朋友斯蒂芬诺在疫情爆发前来中国从事过青少年足球教练的工作,我本人也从小就喜爱足球和篮球,以下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意大利足球教练来华执教的高峰是里皮先生开启的。我们国家有个小圈子文化,如果一个人在某个行业非常优秀,很大可能性会带上亲戚和朋友。比如,卡纳瓦罗先生就把自己的哥哥带进了在恒大的教练团队。每个行业都有自已的圈子,意大利足球圈的人在前些年就是趁着这股热潮来到中国。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足球目前的一大问题是青训,基层储备人才不够。斯蒂芬诺来华前也是跃跃欲试,准备大展身手,但事实上和他预估的完全不一样。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信息搜集的问题,斯蒂芬诺在动身前也是在跟在华多年的意大利人聊过天,他们给出的信息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选材的范围要远好于同为亚洲的韩国、日本。(斯蒂芬诺认为总体上日本人的骨骼比中国人偏纤细一点)

但来到中国之后,斯蒂芬诺发现问题远比他想象得复杂。

首先就是真正下决心以足球为职业的人不多,也就是说现在在中国选择踢球维生的风险很大,即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斯蒂芬诺认为足球踢得好的人不仅要身体强壮,头脑也要聪明,因为理解战术、预判位置都需要灵活的头脑,有些东西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真正能在顶级男子足球联赛站稳脚跟的那批人是一个国家最棒的小伙子。

然而在中国,斯蒂芬诺自已碰到的情况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什么东西有很强的目标导向,就是学一项兴趣更多的是为将来获得多少回报。他发现大部分孩子是由妈妈陪着孩子来了解训练营,而相当一部分妈妈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踢足球有利于长高吗?”

(青训营的日常)

显然在这一块,足球比不上篮球。而同在一座城市的塞尔维亚篮球教练显然吃准了中国人的心态,本来巴尔干人一米九左右的个子就已经很高大,偏偏还要套上一副韦德式性感妖娆的篮球护腿袜来秀自已修长挺拔的小腿。这广告效应可比斯蒂芬诺砸重金作推广要强得多。

最让斯蒂芬诺受伤的一次是一位妈妈就只是瞅了瞅他因为踢球而略显O型的腿就带着孩子走了。

其实有不少孩子对足球更有感觉,就这样被分流去学的体育项目。

总体上来说,根据斯蒂芬诺的观察,就是欧洲的青训模式目前很难适应中国的国情。

因为欧洲青训营有两拨孩子,一拨是欧洲本地的孩子。他们加入青训营的原因是从小就喜欢足球,家里的氛围是几代人都是当地某支球队的死忠粉,孩子只要喜欢足球,家长大部分也是支持他参加球队的青训营。至于以后能不能踢上职业,很多人并没有想那么多。欧洲的孩子一般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很多男孩子女孩子都会聚在一起踢足球、打篮球,加入青训营其实也是玩,只不过有更专业的指导。

等到真正有孩子在青训营表现出色了,他才会考虑选择职业球员这条路。至于那些没有打上职业的孩子则是继续他们的人生之路,读大学深造,找工作。足球成了他们下班之后的一项锻炼运动。

本来欧洲模式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并没有很大的风险,不少在这个模式成长起来的欧洲球员都是大器晚成型。像德国球星克洛泽在19岁才加入第三级联赛的洪堡队成为半职业球员,而19岁的罗纳尔多已经成为荷甲最佳射手。

(克洛泽)

但据我观察到的中国孩子放学后繁重的课业负担,这个模式很难推广下去。

青训营的另一拔孩子来自南美、非洲这些第三世界国家。这部分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只有拼了命踢上职业才能让全家摆脱贫穷、战乱的环境。对于这部分孩子,职业体育是弱肉强食的修罗场。斯蒂芬诺带过一个刚果的孩子,曾因为一场比赛踢不好而崩溃到大哭。斯蒂芬诺安慰他时,他还不停地念叨:“让我踢上职业吧,让我踢上职业吧,乙级也行……”

这些第三世界的孩子对中国也不具备参考性,因为这些少部分能站上职业联赛的球员背后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那些在贫民窟沦为黑帮成员的孩子,是那些在非洲雨林中成为童子军的孩子。而在中国,年轻人可以选择上大学,也可以选择加入军队。这些选择的风险都比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低得多。

斯蒂芬诺曾跟我讲起两名中国球员的例子,一个出身普通家庭,在广州踢上职业时,家里已经欠下几十万的债务。另一个出身富人家庭,也曾在欧洲踢过球,父亲为了支持他踢球卖了上海几套房。而这两个例子在中国都不可能成为常态,从风险把控的角度来看,足球都不会是中国家长的第一选择。所以选材范围有限,也自然难出成绩。

我觉得足球只是一个游戏,但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激情、希望和情绪才变得如此沉重。每个民族都有自已擅长的东西,足球踢得再好也只是证明在这个领域的优秀。

(感谢我的中国朋友大头翻译我的口述/Grazie mille)

全文完,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那就请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谢谢您的支持。如果转载本文,请与本人联系获得授权。

公号:爱思考的卢师傅

B站:意大利卢卡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踢球没前途。

中国足球,现役职业球员一两千人,算上半职业的不到一万人,吃足球这碗饭的,教练,记者,技术官员,加一起估计只有二三十万人。

算的粗略一点,除以十,每两三年算作一个年龄段,留给中国人的岗位,3万个。

作为参考,人口断崖式下跌的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1000万,一半是男性就是500万,就算其中十分之一热爱足球,每年50万潜在足球人口,三年就是150万。

好了,作为家长,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足球,你很容易就能算的出来,这个行当是50个人争一个饭碗,注意仅仅是饭碗,保证饿不死的那种。

这tmd不比博人传…不是,这tmd不比生化环材还坑

想要中国足球好起来,这个社会请先创造500万足球行业的岗位表示一下诚意,二十年以后再看结果。


user avatar   gao-da-quan-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也别国足了,我感觉完全是心态或者说社会环境不行。

经常会有类似问题,比如韦神能拿菲尔兹奖吗?中国咋没有诺贝尔奖?中国咋没有空叉这样的企业?

另外一个滑稽的点在于,上面问的咋没有,一旦实现了零的突破,就又没有人在意了,比如明年张三拿了菲尔兹奖,那韦神拿不拿奖完全没人在意了,若干年后拿了奖,只能收获一个“哦”。

等于一群人在看热闹,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至于当事人,反正花的我们税金,提点要求岂不是很应该?说白了就是交钱看猴,让猴给你鞠躬磕头,让猴给你表演一段节目。这个猴今天是国足,明天是数学家,后天是搞基础学科研究的研究员。你问问猴肯不肯?猴说我跑丑国去了,拜拜。


user avatar   li-yang-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吧,这句话我觉得自己不该说,说出来铁定会得罪人。这个问题往下仔细看了很多答案,很遗憾,也许是没发现核心问题,也许是不愿意或者刻意回避核心问题。

中国足球不行,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倾斜。

我在之前的答案里面说过,包括足球在内,中国的体育项目,只要是有商业化前景(这里真心还算不上产业化)的,这么多年来什么时候得到过国内教育的阳光雨露?

没有。

1977年正式恢复高考,且1977年高考是在冬季。1978年是高考恢复后第一次正常运行。

我不怕再说一次,从1977年到现在“双减”,国内教育无论资源还是机制,从未面向过体育产业。

国内第一次教育资源大规模倾斜,是1985年的财经金融专业,因为银行和审计吃香。

1992年第二次教育资源倾斜,是外贸体制改革后,对外财务、国际贸易专业成为风口。

1996年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开始规模化,谭浩强教授的《basic语言》教材是国内最早的网红畅销书,我大学时代必修课,这教材多次被人“逆向工程”,这个“多次”起码上万。

2000年开始出现“三足鼎立”现象——法律相关、互联网、电子商务。后两者催生外语教育走红。

2005年多语种走红,一个原因是上述专业再学习和就业过程中需要外语支撑,另一原因是留学潮,其中教培机构对此亦有贡献。

2011年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主的信息安全、网络技术,以及AI带动的所谓新工科(包含新数码类、机器人制造),这些都耳熟能详了。

2015年前后有两个走红的专业走向。一个是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业,凭借多种前沿技术加成,开始成为香饽饽。互联网造车现在是个人都会,区别是看谁更不要脸而已。

另一个就是运营,如今成为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掌中宝、口头禅,可惜皮毛和流于形式的居多,二把刀就敢开口“放弃了头条年薪百万”的人,我昨天还见到。

运营人才缺口尤其大。这方面有真本事的我刚好认识个死党,就是 @张亮-Leo♂老师。

刚需的医疗类,随着医美市场的打开,也开始得到教育加持。这方面我也刚好认识个有两把刷子的同乡,就是 @陈语岚 老师。

长长四十四年当中,体育产业从来都是非主流,甚至教育本身密切相关的一些细分领域,也是非主流。例如婴幼儿教育、人文通识教育等等,连语言教育都被人开炮“不就是说话而已谁不会”,不信可以看看知乎评论区,能找到海量证据。

各行各业都亟需的心理建设——小众。这一块, @叶壮@李松蔚 两位老师应获得更多声誉。

营养学——小众。国情特殊,在指导年轻人摆脱碳水的道路上的确鱼龙混杂。

运动相关的治疗和康复类——小众。这专业难度可大,人才供应体系没法规模化的原因很多。

最有市场化资格的三大球,以及在海外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网球,在国内到现在都没能形成良好市场环境,没别的原因,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别的项目更不用想。没有教育资源的倾斜,持续的人才建设,就别奢望市场化。人都是逐利的,更大基数的人心里门清得很,以个体家庭或小团体来说,投资长、见效慢、获利低的行当谁愿意去干?

1987年倡导“体教结合”到现在,也只有北京理工大学弄出了一支学生军在职业足坛翻江倒海,其他的高校基本没找到合适的模式和半职业、职业足球对接(或者根本不想找),很能说明问题。

2019年夏天,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的7名高三学生接到了一家中超俱乐部的试训邀请,但家长都希望孩子先参加高考。最终7名球员被北京大学、北理工等高校录取,没有一人选择走职业足球之路。

这新闻上了《人民日报》。原因很简单,不多说了。

这么说吧,足球产业或者体育产业,只是诸多产业当中的一部分,这四十四年里发展不好,不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体系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更何况,从零开始搭建国内少训、青训、业余、半职业到职业的足球市场架构,基本盘实在过于巨大,归结下来就是八个字。

百年教育,质量第一。

职业体育一直都非常残酷,不管是不是市场机制,高淘汰率始终存在。但有一个好的市场机制,才能有好的专业人才投身进来,对少训/青训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覆盖,才会积聚大量的家庭参与,产生滚雪球效应。

好的市场机制,必须是让从业者不仅局限于“有收入”,还要保有一定的生活质量,目前国内的体育产业很难做到这一点。是故进入这个市场的风险普遍难以估量,投入产出比实在不灵,倘若能找到别的路子,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一行。

奥运冠军全红婵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抛开体制不说,如果像她一样的农民家庭子女在学生时代有更多的选择,能接受条件更好的教育,成本也不会超乎想象,她还会选择跳水吗?其实大家都已经有了答案,心照不宣。

而已。

如若不信,可以看看现在已经“似模似样”的电竞产业。硬件太好解决,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场地?根本不存在的,5G宽带所到之处,皆是赛场。包月最低58元爽三十天。人头更不用说,没人不喜欢玩游戏。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往上堆砌职业精英,那是怎样的少训和青训体量?分分钟后继有人。

然而,有更大体量的入行者,对这个产业存在的风险基本没什么整体概念,以前的国内电竞刀耕火种时代,打不了职业就去打工做生意,现在的电竞疯狂扩张时代,打不了职业就去当主播当代打,相对来说比打工做生意体面得多,“也更容易来钱”。

2021年11月7日,EDG让无数德玛西亚的拥趸们疯狂到忘乎所以。作为最早的电竞从业者,第一位见证郭斌和李晓峰先后登顶的电竞行业评论员,我高兴是高兴,遗憾也是遗憾。同样是5打5,同样是电竞项目,CS在国内就没赶上这好年景。

这忘乎所以的背后,别忘了,有多少拥趸是衣食无忧,也对自己未来的择业有着清晰认识的?很多很多。即便学业完结,你让他们投身电竞行业,估计只会看到对方讥诮的笑容。

更何况,同是“游戏到比赛”的足球,单以个人投入程度以及吸引力而言,在农药和lol面前不堪一击。因此电竞产业存在的问题、衍生的负效应,和足球产业有很多维度类似。现在大热只是因为中国在这个行业当中进入早、项目又刚好合适,市场渗透率高,拥有相对更多的话语权。

而足/篮球产业,和其他关键产业一样,话语权早就不在我们手里,教育的重心长久以来放在对国计民生关系更密切的关键产业上,育才模式和选才门槛也更成熟,能不能向足/篮球产业倾斜,首先要看的还是供需关系是否足够规模化。

从现在危如累卵的中超联赛,以及风雨飘摇的各级职业联赛就知道,中国的足球产业,还在漫长的筑底阶段,谈不上“市场”二字。事实上,中国的家长们多数都很难跳出“唯成绩论”的怪圈,各级教育机构就更加不着急纠正思路,真正去探索“体教结合”并区别对待所谓的“成绩”了。但凡一说到“足球踢得好”、“足球教得好”,反手就是“比赛有名次吗?没名次?没名次你敢说踢得好?教得好?”

如果都是这样的思路,那日本高中足球大赛永远不会有现在红火的一天,而只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B站有一部非常好的日本全国高中大赛纪录片《足球少年养成》,其中高中全国大赛劲旅青森山田主教练黑田刚的访谈字字珠玑,启示效应非常强。很简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足球和教育之间根深蒂固的关系。

青森山田是怎样一支高中强队,五年四进决赛二次夺冠,2021年第99届日本高中大赛亚军——全场包括加时尽占优势、创造一打得分良机的情况下被扳平,最终点球输给山梨学院。看官可以去了解一下。

《足球少年养成》链接如下。

校园足球在日本的影响力,已经大到连娱乐圈都来携手共赢的程度。这里只列举其中几位:

堀北真希,2005年第84届日本高中大赛首位应援经理;

新垣结衣,2006年第85届;

松井爱莉,2013年第92届;

高桥光,2017年第96届;

茅岛水树,2021年第100届。

现在连者名的挖掘机院校,都能找到小姐姐资源来搏人眼球,对,就是7月份火起来的“学姐教你开挖掘机”。至于是什么效应,这个大家心照即可。

而国内全国规模的学校足球赛事,只有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高中足球联赛有记载的只到2010年。至于娱乐圈资源……

目前中国国家队的世界排名,和国情现状其实是基本吻合的。我之前说过了,中国女足起步早,铿锵玫瑰这批人天赋超群,又肯吃苦,才为中国足球打下了赫赫威名。现在?欧美日本列强要软件有软件、要硬件有硬件、要人头有人头,要饮食有饮食、要资本有资本,教育基础对接足球产业又很成熟,光速崛起很难理解吗?

就别说冰岛如何如何了,别人的足球人才在欧洲发达的球探网络、交通网络、市场筛选机制覆盖下可以得到长足发展,曾有在冰岛旅游的同事受我委托,在当地搞调研,对方开玩笑“我今天要是被欧洲职业俱乐部看中,明天划条船就能走。次点儿,东进挪威瑞典丹麦;好点儿,南下英伦三岛;再远点儿飞到马德里也才2900公里(飞行距离,北京到海口2520公里)。”

要看,就看看日本是怎么做的,这一点不服不行。


user avatar   luo-ma-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相关话题

  欧洲青年冠军联赛成立为什么亚洲足协没有学习?成立亚洲青年冠军联赛…? 
  为什么贝克汉姆名气那么大,都知道是踢足球的,但是往往讨论足坛阵容的时候都没有他呢? 
  中国女足在女足亚洲杯夺冠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中国男足与中国女足,就像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的一对兄妹? 
  如何评价「冰王子」博格坎普的职业生涯? 
  自1994年(所谓职业化元年)以来,中国男足国家队(不含国奥、国青)是否曾经获得过任何赛事的冠军头衔? 
  如何评价 2015 年 11 月 21 日恒大 1:0 阿赫利再夺亚冠的比赛? 
  21-22 赛季英超利物浦 2:2 曼城,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武磊亲承下赛季将留在西班牙人征战西乙联赛,你怎么看? 
  新华社确认武磊感染新冠病毒,为轻症正在居家隔离,你有什么想说的? 

前一个讨论
中国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有多大?
下一个讨论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怎么样?





© 2024-09-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