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国内的顶级富豪好像没哪个对航天探索感兴趣? 第1页

  

user avatar   fashionsty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有个死循环在这个逻辑里面。

民企开发的技术领域主要是卫星==》卫星的重要成本,而且已经被证明了可降低的成本是火箭可重复利用

==》倒回来证明,民企要发展卫星,还得寻求可回收火箭的支持才能降低成本。==》国家对民企火箭管控很严。

很多人,尤其高票答案关于不看好的原因,我也很认同。都没说错。

但是,我们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未来。未来人口在下降,人口红利吃不到了,房企大佬手里的钱很快要变负债,其实就是一眨眼。航天虽然不挣钱,但是就目前来看,是“宏观物理尤其是数理化结合的人类工程和科技的极限”,催生相关创新技术最好的行业。比如美国计算机的诞生,基本就是阿波罗计划催生的。

另外一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无论如何不能回避的问题。

这点上我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开放液体运载火箭给民营!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建议相关领导看一下美国的这个参议员的发言。

Nelson 参议员在国会一次历史性的宇航类演讲(对马斯克是个几乎绝望中的救星,也是对广大国内民营火箭的启发),关于美国使用前苏联RD-180火箭的一次质询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个发言,对于马斯克的spaceX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说是救命的。在美国,火箭都需要政府支持,我国当然也一样。

(英文不好的同学我说说大意:我国(此处指美国,以下不再解释)一直在采购俄国的RD-180发动机,采购了10几年。为何不能采购我们国产发动机?我知道我们国家有个spaceX就生产火箭发动机。。。所以,我建议我们购买国产火箭发动机,避免可能的俄国断供和涨价。。。。)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微观物理的进步,也要依托对太空探索的进步!比如韦伯望远镜,不再展开(其实主要不懂深空。。)



很多问题我都是外行瞎猜,错了方家一笑置之即可。

国家对民企搞航天,尤其是民企如果跟国企抢市场,那就成了双手互博,我想决策领导主要有这个担忧。

其实建议国家把脏活累活,比如发射场,运载火箭这些放给民企,摸着美帝过河嘛!民企因为受成本约束,肯定疯狂的竞争价格,里面各种奇技淫巧都会用上,什么3d打印,人工智能,互联网迭代,996福报,相互挖人,可回收火箭等,都是为了疯狂降低价格。这有可能“真正的促进互联网走向工业4.0",而不是由政府去引导,实际上,政府也不一定能引导的了,而要是不放开火箭这块的管制,恐怕互联网还是会盯着买菜。


另外还有个因素是少儿的宇航热情。国外顶级富豪也是小孩成长起来的。其实你反推下,现在的空叉,维珍银河,亚马逊的领导人,在阿波罗登月成功都是小孩。那时候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大量孩子中成长了几个优秀”顶级富豪“喜爱航天,正是所谓“生存者偏差”,不是“为什么国外的富豪都喜欢航天”,而是“国外尤其是美国由于阿波罗项目的成功,刺激了一大批儿童热爱了航天事业,这一批人当中成功了几个顶级富豪,然后富豪投资了航天”,实际上,美国很多嬉皮士都在家里焊火箭,无非数理化成绩不好没法飞到轨道上而已。


还有一个就是宇航到底挣不挣钱?

如果一级火箭不能回收,发射市场将被空叉全部抢走。因为空叉每公斤是5000-7000美元。

传说我们的发射成本是他们的3倍,那就是15000美金。

概算了一下如果我国实现可回收火箭的成本,只是概算。

注意以下都是人民币计价。

400吨甲烷400吨液氧,1600万人民币。按火箭是燃料的100倍,16亿元。就是如果可以回收,我们一级火箭就是干赚。那么我们算上100次折旧,一级火箭成本就变成惊人的1600万!

跟燃料一个价了。算他6000万好了,才1000万美金!是马斯克老师的1/5!

意味着你如果打颗一公斤卫星,同比空叉的话,5000美元的1/5,只需要1000美金即6000元人民币!!!!一个月月供就够打一颗自己的卫星!

就是婚恋市场也不得了啊!你想男主说,你看,这是我送你的那颗星星!这个牛够女主吹一辈子没问题吧!

发射成本才6000!(卫星成本另算)现在城市男女换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手机要多少钱了啊!

大学实验室。我们大学有太空实验卫星哦!招生够响亮了吧!北清有吗?可以加一个凡尔赛。

这是蓝海对吗!!!!!!

有资金的大佬欢迎联系我。


user avatar   long-ya-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对比不合理

马斯克和spaceX曾经经历过美国军方区别对待,明明马斯克提供的报价方案价格低,稳定性可靠性更优,并且参与竞标的猎鹰火箭为研发成功成熟的现役火箭,但是美国军方依然出于历史合作关系和国家队领导的游说,把订单给了火箭尚在PPT中的美国国家队。

在这之后发生了惊为天人的操作,马斯克把美国军方给告了!并且还告赢了!美国军方被迫问责并和解。

最惊人的操作是这件事情发生没多久美国军方和马斯克还冰释前嫌展开新的运载火箭和卫星定制、天地互联通信的合作。

这放在.....在整个事件的第一步就是全国媒体和舆论《马某人试图将国有资产私有化》《马某人低价报价严重干预扰乱市场》《警惕马某人与海外势力合作阻碍国家队成长》《资本家从出生....嗜血.....毛孔》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马斯克和贝索斯、贝克(火箭实验室-电子号)等新势力航天企业家与美国传统航天势力的竞争波音、ula、诺格、轨道科学等斗争还是很艰辛的,只是当我们看到的时候已经是他们排除万难初步成功的样子了。

国内的几个航天民企是他们自己团队出来创业找投资的,这要是马云花了几个亿从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挖强人出来,你猜猜舆论会怎么批判?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手里就一版2018年的市场报告,截图两张凑合看。


航天是挣钱的生意,有钱的人当然要进来挣钱了。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把因果倒置了,其实是对航天探索感兴趣的人在中国成为不了顶级富豪。

拿上市公司的钱投资航天这种东西不叫感兴趣。顶级富豪对航空探索感兴趣的体现是艾伦和贝秃,人家可是不融资只烧自己的钞票。

不要拿马斯克来举例子,他搞空x的时候可不是顶级富豪。如果马斯克是今天(首富以后)创办空x,他肯定也是砸自己的钱,不是股东的钱。


user avatar   topyeah-howa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真的是太多了,要写就是长篇大论了。所以简要写一下,相关内容不再提供论据支撑

  1. 中国的顶级富豪绝大部分都是做C端的,也就是吃人口红利。毕竟经济快速发展时候,吃人口红利最简单最有效。比如汽车、房地产、电商、社交游戏、电信等
  2. 做C端来钱比B端快,而且金额又大。比如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企业,但是仅考虑商用这块(基础电信业务),营收规模其实和爱立信是差不多的,都是2900多亿。华为大头还是在手机终端(4600多亿,2019年)
  3. 做生意和做人一样,能躺着挣钱干嘛要跪着挣钱?经济高速发展期就意味着高利润市场,尤其是借助人口红利的市场钱最好赚。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行业处于高增长期。
  4. 中国航天市场规模太小,美国是中国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5. 中国航天规模里面的大头军用市场被军工和国企独占,不可能给到私企
  6. 中国航天业未来预期也不好,基本都是国家投钱,那么都是靠预算的,不可能高增长。就像NASA每年的预算规模差不多都在195亿美元左右
  7. 为什么中国航天业基本都是国家投钱,因为这块管控很严,商业卫星也不是你想发就能发,想用就能用的,所以也限制了规模
  8. 中国航天系企业很多的,本身就是包含研发、生产、商业化全都有,你开放民用也只是人家吃肉剩下的汤罢了。NASA现在只做研发(基础研发,另外做研发指导,不再参与具体产品研发),不做生产、所以主要市场都在民用,蛋糕够大。两边路数完全不一样,没办法学美国的商业航天模式。
  9. 中国的科研和市场脱钩略有点严重,技术转化成产品目前来看成功率并不高,意味着民用要做这个领域风险很大
  10. 中国的热钱可以投的领域很多,所以投资界都不太看得上航天。
  11. 市场竞争一般是从量的竞争最后到质的竞争,中国目前还处在量的竞争阶段,发达国家很多已经转到质的竞争,所以他们对技术应用这块更重视。
  12. 航天业在中国民间没啥积极性,没几个人研究。有些学校里会作为兴趣课研究,大部分也只是为了一些荣誉而已,所以都是浅尝辄止。

补充一句:我看到另外一个回答里提到雷军投资的银河航天属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卫星通信这个行业分支,不是航天探索领域。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user avatar   wen-ding-29-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这种信号不太好。

因为对方就是奔着挨打来的,只有中国扇了人家嘴巴,留了痕迹,人家才能回去吹嘘自己和乱党大战了三百回合。

我们要是顺了他们心意,反击回去,他们免不了下次还来送人头,反复来刷经验,人家把脸伸过来,我们不打也不好。虽然满足他们挨打被虐的欲望,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他们总来讨打,在咱们家门口耍流氓,我们也会很闹心,就会很烦。

现在美国和欧洲其实都想在中国身上刷经验值。

就是凑过来恶心你,吐两口痰,然后等你打他一顿,扇他几个巴掌。

这样就证明清剿乱党自己是先锋主力,是出了力的。

当然,真正动手是不会的,起码现在不会,因为禁军美利坚现在当了权臣,挟制了天子和宗室,就像孙中山坐大之后,袁世凯未必真的想清剿乱党,反而养寇自重恐怕更合理一点。

欧洲更是不想动手了,人家等的是权臣和乱党开干,最好两败俱伤,然后自己请资本天子北狩关外故土,从而占据大义,渔翁得利。

现在最危险的是,美利坚作为全球资本禁卫军,可是其民族主义却愈演愈烈,内部党同伐异白热化,导致理性决策的能力丧失,也就是没人说了算,整体上陷入群体无意识的盲动。这种盲动如果持续恶化,恐怕养寇自重就行不通了,反而民粹热血上涌,不顾国家利益,非要来硬刚中国,进行战略决战。

这是欧洲所期盼的,也是中国想避免的。


user avatar   glaxyr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重型猎鹰存在的意义何在? 
  截止现在,有掌握在轨卫星维修技术的国家或者公司团体吗? 
  如何看待现在年轻人对马斯克的崇拜? 
  SpaceX 将在菲律宾推出「星链」卫星服务,此举具有哪些意义? 
  如何评价 SpaceX 的星舰(Starship)SN6 与 SN5 相继成功完成 150 米跳跃? 
  如何看待特斯拉 CEO 马斯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为什么本科毕业也能评院士?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圆满成功,为什么要从海上发射?有什么优势? 
  如何看待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运抵海南文昌,准备择机发射? 
  如何看待发射失败的卫星成功入轨?? 
  造汽车发动机和造航空发动机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前一个讨论
有一个很作的妈是什么感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FAIR提出的ConvNeXt:CNN匹敌Swin Transformer?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