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注重「阳刚之气」培养?什么才是「阳刚之气」,如何落实? 第1页

           

user avatar   smallQ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际上,教育部答复函并未正面回答“男性青年女性化”的问题,反倒是含糊其辞。然而,“防止男性青年女性化”本身应当是一个伪命题,而阳刚之气也绝非男性的专利。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使男人成为更男人的男人——“男人”不是形容词,更不是“褒义词”或“贬义词”。

(一)什么是阳刚

由于教育部官网并未公开第4404号提案的原文和提案人,提案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在一些人眼里,阳刚是男性特质,阴柔是女性特质。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男人变得不男人,不仅是错误的,还可能演化为“危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莫大危机。如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认为,“长期处在婆婆妈妈的环境里,使男孩子们缺少了阳刚之气”,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导致男孩子“女性气质化”。该提法明显与《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极为类似。

然而,“阳刚”一词,根据辞典解释,应为“雄伟刚直”之意,又被理解为“果断勇敢”的个人特质。如果按照“勇敢、果断、坚强、刚直”来理解,阳刚无疑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优秀特质——阳刚的男性是优秀的,阳刚的女性也是优秀的。相对而言,阴柔的辞典解释为“柔和轻盈”,也指温和、体贴、善解人意的特质。如果是这样的话,女性和男性都可以既有“阳刚”的勇敢与坚强,又有“阴柔”的温和与体贴,所谓阴阳调和也。

(二)性别气质的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女性常常成为男性的附庸,女性的地位由其从属的男性决定。因此,“嫁得更好”和“母凭子贵”成为女性的重要人生追求。由于女性在这一社会制度下更多承担生育、抚养和家庭相关的社会分工,“果断、勇敢”天然不是必要的优秀品质。长此以往,女性“柔弱”的社会认知被固化,男性则被要求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男儿有泪不轻弹”。

然而,这一社会分工在工业时代来临后被逐渐动摇。《共产党宣言》中对此进行了精准的判断:“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身强体壮与果断勇敢不再是男性赢得社会地位的最重要手段,那么自然会逐渐有更多人选择其他的发展路径。不是教育让男人不男人,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改变了社会制度——将“男性气质”丧失的问题归咎于教育行业的女性数量(或其他类似原因),无疑是缘木求鱼。

(三)关注人,而不是关注性

“男人天生就应该如何”和“”女人天生就应该如何”,从本质上都是“提出了错误的问题”,也因此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人之所以成为人,恰恰是源自“不自然”、“不天生”。况且,即使在自然界,性别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

当代性别教育的问题,恐怕就在于对性别,尤其是二元性别的过度强调,而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注。与其探讨男/女人应该如何,不如回归最本质的问题:人应当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在笔者看来,坚强、勇敢、善良、温和,都是优秀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独特的爱好、各异的性格,乃至多样的缺憾,都是多元化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热爱生活、坚强勇敢、喜欢穿裙子的男性,难道有什么错吗?

(四)教育部究竟说了什么

一些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在报道中暗示教育部要着手采取措施,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实际上恐怕是一种误读和夸大。“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向教育部提交的政协提案内容,但教育部的回复实际上对于这一问题没有正面回答——除标题外,甚至全文没有一个“男”字,也没有一个“女”字。在具体措施方面,教育部提出了四点措施:(1)加强体育教师配备;(2)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3)开展健康教育;(4)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力度。实质上,教育部是将性别问题避而不谈,化解为了体育健康课程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这的确是聪明的办法。

教育部答复函中提出,要“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但对于何为“阳刚之气”,未有进一步回复。这样的回复,恐怕有“两头不得罪”的意图,却难免有些“和稀泥”之感

(五)我们需要正确的性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开展符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充分性教育和性别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国的性教育是全方面缺乏的,这是因为从传统观念上,性就是应该「避而不谈」的,是「不可言传」的。2010年一项针对14-17岁的青少年(N=1593)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高达 86.6%的青少年很少接受父母的性知识教育。在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阶段,性教育和性别教育也是缺位的,适当教材的缺乏、专业教师的缺乏、既有教师群体可能存在的性别成见,均使中国的性教育问题重重。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性教育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纲要》从「什么是性教育」这一基本问题出发,探讨了性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对主题、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提供了指导。性教育被分为「关系」「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文化、社会和人权」「人体发育」「性行为」和「性和生殖健康」这六大主题,并将5~18岁划分为具体的四个年龄段,规范了不同年龄段的主要学习目标。这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开展性教育和性别教育推广工作的参考。

结语: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教育,应当使处于人格发展期的青少年成为更好的人,这既需要知识的广泛积累,也需要人格和观念的正确塑造。该提案本身,反映了社会存在的、且并非少数的对于性别气质的固化观念和陈旧认知,且这些认知仍然在通过各种途径“开历史的倒车”。教育部的答复函,则反映了该问题仍是“未有定论”的争议话题,西风随时可能压倒东风。因此,我们在这里旗帜鲜明地反对此类固化的性别认知,并且认为: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天然的权利,活成自己希望的任何样子。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

中国发展网:《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10年6月。曾燕波:青春期性教育问题与探讨,《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

杨梨、卓灵:计划行为理论下家长性教育意愿与行为差异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清华社会工作评论》。程然(等):大连市青少年性教育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第5期。


user avatar   lin-wei-p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虽然对教育部很多乱七八糟的教育瞎改革很想吐槽,但也觉得教育部正式的文件不该这么low吧……

然后去看了文件——其实都不是文件,就是对一个政协委员的提案的回复(每年政协这种奇葩提案多了去了)。

涉及到具体部门的政协委员提案,不管多奇葩和离谱,相关部门都必须给予回复,回复不代表接受和认同。

给教育部申个冤——

第一,《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是政协委员给教育部的提案,教育部只是对此进行回复,这个提案跟教育部无关,教育部回复只是例行公事,并非赞同支持;

第二,教育部的回复根本就不是针对这个提案标题的,而是针对这个提案里跟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回复的,主要是体育方面;

(大概就是,提案里列了一二三四五条意见,毕竟是政协委员的提案,教育部不知道该回啥,总不能拜个早年吧,然后一看第三条里的第二小点提到了体育教育,然后就把之前跟体育教育相关的文案复制粘贴过来回复了)

第三,教育部的回复通篇都是在讲要给青少年加强体育教育,连“男”、“女”二字都没提,“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也没说是只培养男生;

第四,结合上下文就知道,阳刚之气不用过度解读,就是说体育锻炼的;

第五,教育部关于“网红影响”等话题,用词非常慎重,也只是说了要加强这方面问题的科学研究,并没有给任何政策方面的指导。


以及,我们可以以此新闻为例,来看看怎样不说一句假话,然后带歪整个事实。

新闻标题:“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注重阳刚之气培养”。

首先,没有一句假话,提案名称就是如此,教育部答复里也明确写了“注重阳刚之气培养”,是原文。然而,教育部的意思是,加强体育教育,无论男生女生,都需要培养阳刚之气吧?并没有任何性别倾向,而且“阳刚之气”无论对男生女生来讲,都是重要的(比如细心温柔等也不只是女生的特质)。

以及,如果读过原文会发现,“阳刚之气”完全不是重点,且只出现了一次。那为什么新闻会抓住这一点呢?因为这四个字是全文唯一能联想到性别的词。

回复总共四大方面,就第一大点这里提了这么一句,能把全文要义总结为这四个字,阅读理解不是这么做的。

新闻给你连在一起,是不是就成了,有代表提案要防止男青年女性化,教育部回复说,好的,我们这就加强男青年的阳刚之气培养。

然而,通篇教育部的回复跟性别都没有任何关系。

教育部还是先担心担心这些媒体人和部分网友的语文基础教育吧,每年教育投入这么多,怎么培养出了这么多“九漏鱼”选手(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


综上所述,教育部没任何问题,故意歪曲报道的媒体做个人吧……


更新一下:

我非常赞同这个回答的观点——

如何让中国男青年阳刚一点?

回答:让女青年也阳刚独立、开朗自信,男女都追求强健体魄、阳光性格,让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更重一些,自然整个社会就阳刚了。

如果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娇柔软弱,那社会女性审美下欣赏的男性也一定是瘦弱书生型的,林黛玉只会喜欢和欣赏贾宝玉,不会喜欢施瓦辛格。

若说大男子主义、男女有别,做的最到位的就是韩国。韩国的男生够大男子主义吧?最注重“男生必须有男生样、女生必须有女生样”吧?韩国女性必须化妆、必须对丈夫温柔体贴、必须做贤妻良母,性别刻板印象够强吧?

你看韩国社会主流对男性的审美阳刚吗?

阳刚个鬼!男性阴柔化审美不就是韩流日流带起来的吗?

你越强调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审美越偏阴柔,明白了吗?

教育部说的青少年都应该阳刚一点,有问题吗?

当然,让女生也阳刚一点,并不是说要“女性男性化”,也绝不是淡化性别差异,因为无论是阳刚、勇敢还是温柔、细致,这些都属于带有一定性别特质的优点,两性之间应该学会互相欣赏和学习。

只有互相欣赏,才会发挥出各有所长,社会风气才能更健康。而一味搞对立和刻板印象,最后只能是社会越来越压抑,男女心理问题都很大。


user avatar   lu-yue-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为什么我们缺少阳刚之气?

中国最具阳刚气的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其实可以说是母性社会的典型体现。中国其实是一个母性原则的大国。

在《水浒传》中,一堆男人以一个没有能力的宋江做代表,跟随他闯荡江湖,崇拜他甚至为他送命。

因为宋江是及时雨,任何人在有问题的时候,他会出现并帮助他。

这体现的不是本事,而是慈爱和母爱的感情。可以说是一帮男人找了一个妈,我们可以把《水浒传》称为《找妈记》。

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刘备也是一个超级大奶妈。

在野心破灭后,所有群众都向他靠拢。

大家如图跟着妈妈一样,认为只有在妈妈的羽翼下才能获得安全。

而像曹操这样有父性精神的人,总是意图争权夺利,意图自己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佼佼者,是不太被大众接受的。

这样的人往往野心勃勃,充满了争强好胜的意愿,但他们的形象一般都是负面的,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这一点体现在性上,是西门庆和潘金莲,结局很惨;体现在事业上,是孙悟空,也是比较惨的。

《西游记》里,各路妖精偏爱唐僧肉。

与其说她们想吃唐僧肉,不如说她想吃唐僧奶。

他们像小孩一样,小孩的意象就是吃人。由于小孩吃的是人奶,所以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小孩是吃掉了人的一部分。

那么唐僧像什么,像一个总是慈悲为怀和唠唠叨叨的妈。

中年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比如处于中年危机和更年期的妇女,容易唠唠叨叨。中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红楼梦》就更不用提,贾宝玉这个娘炮一样的人物,充当了全大观园的妈的角色。

中国几乎没有被多数人认同的纯粹父性的存在。

所以,中国社会是以阴柔为主,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中国的皇帝制度和太监文化,看上去男人很有雄性,但其实很多皇帝都荒淫无度,天天混在女人堆里。

这意味着什么呢?皇帝有很多的妈,他对男性社会、男性世界不感兴趣也不争取,没有要开疆扩土的愿望。比如说中国的长城,也是以保守为主的。

现在中国最流行的是什么人?

小鲜肉,而且越来越鲜,越来越嫩。

中国的文化,一直都不是特别由男性形象作为支撑

由此产生了集体性的文化,这种文化强调的是我们而不强调

父性原则的特点是什么?

体现父性原则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俄底浦斯,为什么俄底浦斯这种丑陋的神话也会成为西方一个著名的篇章呢?

因为它是存在意义的。我们常看到希腊神话里面一群神在打打杀杀,争来争去,他们的目的就是不停的去争斗,不停的去取而代之,到最后儿子把老子打死。

今天星球大战的主题也依然是儿子把老子打死。

2、为什么我们需要阳刚之气?

父性原则,往好里说,是双赢,往坏里说就是竞争,也就是有你没我

父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充当无限责任公司的角色。

相反,母性原则的人为什么容易内疚?因为她很自恋

比如,男人离婚后,会觉得自己把前妻的一生毁了,跟小三不结婚也会把她的一生毁了,自己毁了孩子,毁了妈妈,把身边的女人全毁了,他就会感觉到压力山大。

其实,这只是一个婴儿的幻想,婴儿的幻想就是如果我不吃奶,我的妈妈会胀死,我会把自己的妈妈害死。

实际上,你对别人的影响并没那么大,你只不过是被别人利用。

你如何得知别人离开你就不会过长久幸福的生活呢?甚至他们可能会想,我怎么没早离开他呢。

这就是母性原则过强的人会总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对别人举足轻重,处于上帝的位置

父性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过去在一些比较原始的部落里,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会让孩子到原始森林住上几天几夜,若他能安稳回来就说明他已经长大成人,这就是一个父性原则。

父性原则的主题是冒险,跟母性世界不一样,他会告诉你,只要你敢于冒险,就会赢得更多的食物,你越冒险,你在部落里的地位就越高,就越能拥有财富。

如果人类只有母性原则,恐怕人类就早已经灭亡了,所以人一定要长出牙齿,长出智慧去征服,并从征服中获得价值感。

人在母性世界中会获得安全感,在父性世界中会获得价值感

我们会自我感觉到很伟大,这种伟大不是靠别人认可获得的,是靠自己的本事获得的。

一个皇后不会害怕独立于世。

所以这个世界有两种酷,母性世界的酷就是自己时刻像个演员在等待着掌声。

我曾说周杰伦很酷,但是他是小孩的那种酷。

小孩的酷是即使我摔倒,也要以最帅的姿势摔倒,然后把摔倒变成一个迎来掌声的机会。

而父性世界的酷是,并不在乎以什么pose摔倒,而是在乎我能不能当老大。

无论发丝有没有乱,脸上有没有疤,只要能成为森林之王,能得到这个位置,这些都无所谓。

当下流行的小鲜肉都是母性世界中的乖宝宝,他们被母性世界完全浸染,非常干净,非常整洁,他们的世界是不会去走烂泥道路的。

如果一个女人持有父性原则,那么她对于关系,对于事情会怎么看待呢?她是可以接受丧失的,也就是说分离对她不是一件坏事。

她会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当然很有可能旧的去了,新的也没来,来的也是旧的,甚至更差,但是她愿意去接受这种可能。

她觉得自己够努力,那么这一生就是值得的。

她会愿意去追求那种恐惧、兴奋和它带来的快感,并且敢于冒险,敢于过刺激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上看,不光男人要做一个纯爷们,女人也可以做一个“纯爷们”。如何你有任何问题想和我讨论的,欢迎在下方留言或者联系我,人生总有一条夜路要走,我就是黑暗中握紧你的那双手@心理咨询师卢悦


user avatar   ji-xuan-y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会的提案究竟是个什么水平,你们心里可能没数,各大部委心里是非常有数的。

阳刚之气这种东西,培养是培养不出来的,也不需要培养。再说了,您还没毕业就被社会,家庭,国际形势和自己逼着797了,谁指望你有阳刚之气?谁希望培养你的阳刚之气?有阳刚,英霸之气得父母双亡,观其大略,磊磊落落,抱膝长啸,好为梁甫吟,天然知道天朝的考试系统就是二桃杀三士,所以我就是不好好写作业混孝廉,你奈我和。但是我们的考试系统,社会评价系统恰恰是要求你家庭幸福,咬文嚼字,全文背诵,要求你一个解:不写就扣一分,所以还培养阳刚之气?我觉得你在逗我。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权既然都大张旗鼓的反对了,那我也明明白白的支持体育加入中高研国考,强力培养男性和女性的侵略性和体格。

夫妻情侣间的矛盾一直会存在,解决家暴的根本办法不是阉割男性侵略性,而是把男性的女性侵略性一起提高。把单方面的家庭冷暴力、热暴力变为夫妻互殴,谁打狠了走刑法,这才是和谐家庭的正确培养方式。

青春期体育锻炼带来的雄激素,能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往小了说,从根本上影响国运。

而且是选拔性、和语数外同等分值,以下逐条批驳反对意见。

1.“学生负担增加”论

当前高中学生的负担,已经增加到极限。哪怕只剩一门科目,只要高考内卷的本质存在,那学生的负担依然会被加到极限。

更何况体育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解压的过程。

什么情况下,增加体育科目反而会导致学生负担增加呢?那就是体育的分值不够,没有达到和语数外同等,又或是体育难度过低没有选拔性。

在这种情况下,同等的时间安排给体育不如安排给文化课更有获益,就会出现“临时抱佛脚”、“见缝插针”的训练情况。

只要分值够高,选拔性够强,其他科目自然会给体育训练甚至睡眠恢复让路,家长和学校很聪明的。

2.“天赋/资源不公平”论

智力一样有天赋,而智力天赋所造成的区分一样巨大,抓耳挠腮学不会数学的,在重点高中里一样大有人在。

而体育训练相比智力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是正常人,你的肌肉骨骼构造机制都是那样,付出一定有回报

之所以这么多人喊“天赋不公平”,其实是因为能在知乎这种平台上,组织完善的语言进行发言的,智力天赋一般都不低。而换到体育跑道之后,现在优胜者的智力优势还能不能保留?这就是个问题了。

更何况,确有残疾或明确疾病的,完全可以申请60分/及格分数线保底。文化课有这待遇?

相应的,文化教育也一样有,甚至有更加巨大的城乡、家境差距,说是穷文富武,但基础项目体育考试相比文化考试,城乡差距真的算小的。

3.“训练危险责任”论

不可否认,体育训练的确有风险存在,而猝死事件时有发生。但为了防止意外风险就拒绝进步,那高速公路也别修了,高楼大厦也别建了,仗也别打了,多危险呀。

但要注意的是,我国人口第一大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第二大死因是恶性肿瘤,第三大死因是慢阻肺。

体育训练对这三个我国人口最大的死因都有明确的降低获益,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慢阻肺,强健的心肺功能是有直接预防作用的。挽救的人相比意外事故千倍万倍都不止。

更何况,过度重视安全责任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毒瘤,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育工作。北京的已经有很多中小学,推出了不许在校园内跑动这种反儿童发展的规定。这股歪风邪气不应该指导考试。

4.“训练摧毁身体”论

这就很离谱,体育考试考的就是你的身体。而做指挥棒的,是考试成绩而非训练过程,那学生和家长必然会非常注意保护学生身体。

任何一个在211以上大学,由专业体育教师上过体育课的,都能体会到,只要时间给够,专业的体育从业者完全有能力进行科学高效安全的训练。而“不科学”的野路子训练,效率是远比科学训练要低的,也很难出成绩。

市面上便宜好用的体育学生一抓一大把,真的不用担心训练质量。

你要说问题?也确实存在。

1.首先是男女生标准不同,女生的平均分能比男生高出十到二十分,而且调节非常困难,因为体能差异客观存在且难以量化。选拔性考试的情况下,按照当年的排名进行分段赋分是比较合理的。

2.体测项目也有问题。比如引体向上,这个项目的背景是上世纪人普遍瘦弱,但是由于大量的拉扛背等体力劳动,背部肌肉和募集能力非常发达,当代体重普遍上升的背景下,难度偏大。

大规模体育测试,应该选择单纯的基础能力测试,目前耐力、柔韧、力量、爆发性这个方向是没错的。

3.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么就不考体育,要考就要狠下心直接作为主科+选拔性考试。左右折中搞低标准的通过性考试,反而容易出现夹缝训练、不科学训练等乱象,适得其反。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言不合,拿刀砍人的血性男儿都被枪毙了。而且这种行为也不是什么阳刚之气。

真正的阳刚之气是握紧手中枪,紧紧跟党走。这种阳刚之气一点也不缺。

79年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边听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一边把越南猴打得妈都不认识了。事实证明,流行文化方向和国民是否有阳刚之气一点关系都没有。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育部这个态度属于“不知道你的提案在巴拉巴拉一些什么东西,我就当早年间那些玩意理解了”,答复[1]的中心思想是“有经费的话,我们就会按照之前的规划继续推进”,套话罢了。你支持或者不支持,都不用期待教育环境由此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加强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云云,在我出生之前就被反复倡导过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一次次参与过了,你可以说此类措施的出发点一直都是好的,但是落实到中考·高考的分数等层面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人跟你保证不出什么幺蛾子了,比如让学生做台阶测试,心率对应表格换算那么一点分数——你就可以等着体育老师悄悄说几句、学生们带着速效救心丸进场了。性教育课本发是发下来的,我自己的经验是“没多少课时会用来讲这些,虽然一些同学会看,但看了也没有阻止一部分同学初一怀孕什么的”。

关于一些读者谈到的“人的性别认同能被矫正吗”之类问题(曾经被短暂地编辑到题目上,然后被管理者移除了),人的性别认同可以被扭转,但那很难叫做“矫正”。基本上,教育就是低功率的脑袋电焊机,语言在改变人脑的物理连接方面是手术刀或大针的一种柔软形式[2],通常过于柔软,以至于在西方“将性别认同与生理特征不符当做精神疾病”的年代起码要使用皮筋疗法,某些西方国家还使用了精神药物、监狱、激素、电击之类的。那不是你在台上巴拉巴拉就能改变的东西。教育部的答复里没有谈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阳刚之气”的表达是回答提案的,并非特意倾斜,无需过度解读。

有读者担心相关政策会引起“一些地方为增加男老师的数量而降低准入标准,可是提供给男老师的待遇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结果可能导致一些害群之马混进教师队伍、发生恶性事件”,或是讨论“需要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素质”,那不是这几段答复能影响的,可以看看贫困地区教育资金方面的推进情况[3]

如果要问“阳刚之气”这个词在提案的语境之外的普遍含义,那一般是“刚强的气质和意志”,一般用来形容男士的行为举止。这有一部分先天因素,后天教育当然可以引导,但不宜设置任何特别的指标,更不适合强行歪曲不具有相关先天特质的孩子的精神。在词义上,这概念并不拒绝女性具有刚强的气质和意志,往“体质好”上联系没有太大问题,但它更关注的是精神而非肉体。读者也不用太担心“现在的某些孩子只会做题/追星/OOXX,打仗怎么办”——在塔山的经验是,一开始觉得害怕的青年战士在看到战友被敌人击倒之后往往让愤怒压倒了恐惧,“刚强的意志”可以在学校之外的环境里获取。

参考

  1. ^ 原文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shisi/202101/t20210128_511584.html
  2. ^ 你就是你的大脑 - 赵泠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0760759
  3. ^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01/t20210129_511647.html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阳刚之气”这个定义很模糊,有些看上去文艺青年,翩翩小鲜肉,但是当街杀人或者能孤身深入敌阵斩将而还的,这种人,算不算有阳刚之气?比如李白、辛弃疾。

陈庆之这种熏着香画着妆天天下棋读书的,突然带着几千人就能纵横天下的,算不算有阳刚之气?

其实是有的。

所以其实要培养的是所有青少年(无论男女)的责任心、韧性和勇气。

单独的提男性,本身也有点问题,巾帼不让须眉,有些女性的勇气和韧性比一般男性要强得多。

至于审美的中性化,这个也不归教育部管啊,建议提案的人找一下广电吧,至少CD和变装大佬别倡导了吧。

“阳刚之气”这种缺乏明确定义和精准解释的词,不太适合成为一个标准的提案。

以上。

不要杞人忧天,看上去没有“阳刚之气”是因为国家太平。

如果有危险了,会有很多辛弃疾陈庆之的。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的英雄保护的很好。


user avatar   wen-nuan-88-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社会上男人整体上有没有阳刚之气,教育部是决定不了的。

这得找司法部门。让人敢于见义勇为,正当防卫的社会,才可能养出有阳刚之气的男人。

惩恶能扬善,惩善也能扬恶。有阳刚之气的人就要吃亏的话,慢慢的人们就会选择不要这个阳刚之气。

我随便举个例子,男女朋友出门,遇到流氓把女的一顿敏感部位乱摸。

阳刚之气的行为:打跑流氓。

结局:打赢赔钱(一定)坐牢(可能是行政拘留,如果司法鉴定做了手脚,刑事也可能)。打输住院。流氓大概率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前阵子的新闻,高中男生踹倒了一个猥亵女性后逃跑的男的,被开除了,对方还一直要赔偿)

避免吃亏的行为:当没看见,对方人多就直接扔下女朋友跑了(我大学一女生的真实经历,女的最后被几个男的那啥了,退学了。辅导员给我们讲的)——没啥损失,当然这么干肯定也没啥阳刚之气。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男德班啊。

女德班怎么约束女性的,也让男德班怎么约束男性,反正大家都只是工具人。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凡事总往坏处想的人呢? 
  跨性别者和双性人的世界最完整吗? 
  高学历男性做全职主夫是不是一种浪费? 
  迪迦奥特曼等被全网下架,家长们怎么了? 
  我高三了,怎么才能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既然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充满痛苦,什么我们还要生育后代,让他们也受苦? 
  怎么看待「我尊重同性恋但轮到我孩子身上就接受不了」这种看法?难道这是真的尊重吗? 
  是否可以以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而救一百个人? 
  为什么近几年性别对立好像是突然变得严重起来了? 
  真正的学霸是什么样子?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珠海耗资 26 亿修的有轨电车,运行仅 3 年便停运,日载客竟不足 3000 人?
下一个讨论
老板监控员工的电脑,偷看聊天记录,怎么办?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