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目前中国人的消费观是否很危险? 第1页

  

user avatar   ren-piao-miao-1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本主义以及其衍生出的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很大程度上和世界各国的传统都是相悖的。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基督教文明下的西方,印度教下的印度,儒家文明下的中国,对待外物的观点都是“轻外物,重德行”的。尽管大多数信奉者本身做不到,但各自文明的“圣人”大多都是秉承着以品德为先,以物质享受为后的原则。

而且,儒家和基督教都打击高利贷。商人有天然的囤货居奇的倾向,也就是“炒作”的倾向,因此儒家采取了重农抑商,基督教/伊斯兰禁止贷款、利息,本质上都是打击投机。投机导致土地(资本)集中,然后导致王朝的覆灭。因此和百度百科所说的正好相反,重农抑商的本质是为了减缓土地(资本)兼并,减缓王朝覆灭。

但一件事改变了这种传统——国际市场的出现以及国际化——导致了各国必须借助资本来解放工业生产力,否则就会变成别国工业品的倾销地。国际市场起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兴于海路出口瓷器乃至于大航海时代,盛于两次世界大战,到今天已经面临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首次实现工业品制造和国际贸易的,是宋代的瓷器出口业务。而这种业务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世界发展,造成了中国一度占据世界白银储备的大头(出口瓷器这种前工业时代的工业品),以及后来对中国白银的掠夺(近代史赔偿的白银)。

在这种世界变局下,核心问题就是利用科学技术解放生产力——谁能完成这个过程,谁就强大。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中国一度落后了两百年——从1840年到2010年近200年在生产力上的全面落后。

资本是进步的动力,同时又是一剂毒药。资本的进步性使得新的工业组织方式(公司法人)成为主流,并借助人类物质欲望按能力分配满足,形成了工业化的正循环。然而带来的副产物就是欲望掩盖了道德、分化掩盖了团结——即资本对人的异化

因此资本主义被分析为“必然灭亡”,无论从其自身模式,还是从其驱动力,都不具备长期(以百年计)的稳定性。但是因为科学技术短暂的爆发,使得近三百年内资本主义的优势大过劣势,动力大过阻力,合力大过斥力——犹如一群强盗在抢劫时团结,直到分赃时才会冲突。

而“消费主义”只是这种发展过程的一环而已。特朗普和WASP的复兴,以及中国最近的各种思潮的涌动,正体现出了一种“文明力量的修正”——文明的目的是人的延续,但资本的目的仅仅是资本的延续。当资本开始对文明的延续产生威胁的时候,文明就会展现出保守主义的一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修正——无论是美国式的一盘散沙的修正(立国之本是资本主义),还是欧洲民族国家的毁誉参半的修正(民族国家立国之本是民族),还是中国这种强力的修正(文明国家立国之本是文明本身)。

资本主义通过难民给民族国家掺沙子,利用lgbt等运动对抗保守主义,这种对立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资本主义内生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得人民被迫明白(其他路线失败,例如特朗普)后,最终发生变革。

虽然眼下还有一段时间和局部需要继续利用资本解放生产力,但终究其效用越来越差,同时副作用越来越大。在当下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最大程度的限制资本的副作用,同时发挥资本的正作用的国家会取得暂时竞争的优势地位。而不能处理资本的副作用的国家,其内部问题会更加难以处理。

而中国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引导方向,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user avatar   auditore-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危险,但不一定是你想象的危险。

另一种危险是,目前消费者普遍消费欲望过低。不要找借口,事实就是在过去几十年中,生产者、消费者、再分配者都没有真正经历过消费升级驱动。

主要来说消费者端。过去几十年的情况非常特殊,增量消费品的价格下跌非常快(这里包括后面的“价格”都默认指账面价格),比如电器、手机、汽车;而基础消费品价格却是在上涨,比如食品、房租。这样的情况反应在消费者的心理,就是一方面对通胀的痛感明显,另一方面对增量消费又有强烈的通缩预期。相伴而生的就是“攒钱买一切”的心态,或者说的更明确点,就是“攒钱以后可以更便宜买到增量消费品”。

早几年,这还不算问题。毕竟对于掌握社会生产方向的生产者和掌握一定再分配能力的再分配者来说,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已知的。生产者只需要拼命生产去填“无限的”国际市场的需求,这些生产恰好也是国内市场的增量需求,因此国内的价格信号并不重要。再分配者也只需要补欠账,也就是扶贫和基建。因此,市场的状态虽然拧巴,但因为方向太明显了,照着做就行,所以也就这么拧巴着过来了。

而近些年情况开始不一样了,“无限的”国际市场在中国疯狂的生产力面前已经不够用了;再分配者解决得了扶贫却不能替消费者决定增量消费的方向。所以市场信号变得更加重要了。于是双方都把目光投向了消费者。然而此时消费者也是一脸懵逼。

消费者:别看我啊,工资没有物价涨得快,我哪里敢消费?
生产者:我生产的东西就那点利润,哪有钱涨工资?
再分配者:生产点好东西,利润高了,消费者也更有钱了,两全其美如何?
生产者:产业升级资金要求高,风险大,我也搞不定啊。而且市场前景不明显,产业升级做啥啥死。要不你们保证消费能力先?
消费者:没钱,除非你先涨工资。
再分配者:别鸡生蛋蛋生鸡了,我带头支持产业升级好吧?
生产者、消费者:赞同!
再分配者:嗯,投资太大有点缺钱,要不您二位把税结了先?
生产者、消费者:没钱,滚!

解决这种三方高阶“鸡生蛋蛋生鸡”,经济学届一般认为要靠合理通胀。简单来说,就是让消费者发现东西越来越贵,攒钱攒个寂寞,不如花掉;让生产者发现不动就是最大的亏损,不如继续投资再生产。然后生产和消费循环动起来了,双方反而都兑现了预期。

中国目前这个情况,反而更像是通缩的循环。因为消费者处于过去的路径依赖中,认为增量消费品价格是持续下降的。这导致了针对升级消费的投资难以盈利,进而导致资本无效运转,推高基础消费的价格,反过来进一步锁死消费升级的空间。这种低消费欲望其实很不利于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期。勤俭节约对于自给自足式生产的确是美德,对于货币化的社会市场真不一定。

当然,题主说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只能说中国的大多数生产者着实费拉不堪,没能力向外扩大市场,也没能力提供更高级的增量消费品,只想着靠垄断手段抢存量市场,再通过各种手段赋予存量消费品额外溢价割韭菜。实属生产者中的劣等。


user avatar   shang-shan-ruo-shui-97-72-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个说法主要问题在于“测”。

一个低调、安静的人,一旦吸引了你的注意力,然后你就会开始揣摩,推测。

由于这样的人外在释放信息不多,因此可供参考,或者推断的依据就特别少。这样推测起来,可能会得出很少的结论,你想知道的内容就显得更加不着边际,就显得“深不可测”。

当然,这里对此人的“测”有没有意义,另当别论。

大家都知道,“兵者诡道也”,真正要“测”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论高调、低调,不仅让你迷惑不可测,甚至让你“测不准”,“测错了”。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很多。包括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的“战忽局”……耳熟能详的就好多。

这里我需要强调一下:

开篇我们说的这个问题主要在“测”。对于这句话,最主要的是“测”的必要性。

对于舆论涉及的相关人,有没有揣测的必要,作好自己的判断。不要为“测”而测,不要盲目追随舆论,做好自己。




  

相关话题

  新节俭主义下的年轻人,生活质量怎么样? 
  圣诞节适合我们中国人过吗? 
  孙杨禁药事件是什么情况? 
  部分中国人痛苦的家庭关系的根源是什么? 
  我一个朋友居然对我说现在中国人太大惊小怪,要学习人家美国人。气死我了 ,该咋回他? 
  如何看待「台湾女生不满冰岛居留证被列中国籍,结果被改为“无国籍」? 
  圣诞节适合我们中国人过吗? 
  怎么回怼“我先是人,才是中国人”的观点? 
  如何评价新冠疫情期间在美国买房定居的中国人? 
  外国女性是怎么看待中国男性? 

前一个讨论
是什么信念什么理由让你如此努力的活着?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观视频的樊鹏认为,外国人无论是否为人才,来华会对中国的基层管理带来好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