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以参加工作如何出国留学? 第1页

  

user avatar   pa-pa-pa-ng-heng-ng-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今留学变得越来越热门,国内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申请留学。事实上在工作之后如果想要继续深造,或是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出国留学也是一个可行的选项。不过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很清楚工作之后该如何申请留学,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工作之后申请到CMU的经历,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背景简述

跨专业申请硕士学位,人机交互专业 本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GPA 89.93(100) 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GPA 87.63(100)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硕士,GPA 7.62(10) TOEFL: Reading 30, listening 29, Speaking 24, Writing 27 GRE: Verbal 158, Quantitative 168, AW 3.5 录取情况: 1、CMU-Master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s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advanced program(MIIPS) 2、CMU-Mas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 (METALS)

一、留学申请动机

当时我开始进行设计专业项目申请的时候,我已经从事金融工作大约两年的时间了。虽然我当时的工作还可以,但是我内心一直有着设计梦,于是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投身到设计行业之中。不过对于一个已经完成了双硕士学位学习并且有着稳定工作的27岁女性来说,选择转行并且重新开始留学申请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当时我家人有反对的声音,而且因为我之前的学术经历、工作经历和设计是毫无关联的,所以申请的难度是很大的。可是这样的未知感却让我感觉到非常的兴奋,或许是我更喜欢这种刀尖上的生活所带来的刺激感。不过让我意外的是一直坚持让我做金融的父母竟然同意了我转行的想法,或许这是因为多年来他们感受到了我对于设计的执着。

在我决定要转行并申请留学的那段时间,我一位朋友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也分享给那些想要改变、正在改变或是在改变中遇到挫折的每个人。这句话是:“生活中的责任是必须的。但是30岁之前就是应该不断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横向的,纵向的深度并不用太着急。无论结果如何,我就是想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当时我首先想要做的就是转行,而多数交互设计的匹配专业是设计类、心理学或者计算机科学,我也必须要面对背景不一致带来的巨大风险。然后我知道我不需要知道结果,我只要尽可能体会过程带给我的感受,同时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就可以了。经历了这些,我相信我会更加了解自己,也将知道未来从何处扩展自己的纵向深度。

而转行的话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留学还有一个就是直接就业,而我选择申请留学而不是直接工作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我在2014年的时候就打算申请CMU,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最终我没有做这件事情,这也让我对CMU更加的向往。而且我听说CMU的全球录取率只有4%,同时作为全球最早开设交互专业的学校,全球交互No.1的地位也激发了我的斗志。

另外出于对就业的考虑,国内交互设计的职位相对来说非常不清晰,可能混在视觉设计、产品经历、用户研究等多种职位之内,对就职者的综合能力是有要求的,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设计咨询公司,视觉、逻辑、分析能力都是必要的。而大多数独立的交互设计岗位只存在于大厂或是一些大厂内的用户体验中心内,如果想要进入这些大厂,个人能力和背景的加成都是必须的,这也是我在和那些直接选择转行做设计的朋友沟通并通过设计实习经历获知的。

在这种情况下出国留学对我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更有帮助的,这样可以帮助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能让我获得优秀的学术背景,因此申请留学成为了我最后的选择。

二、申请选校工作

在确定要申请留学之后,接下来我开始进行选校的工作,我在选校的时候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考虑到我的个人情况以及经历,留学的目标我更加偏向于求职,同时也为了圆自己的学校梦。因此在选校的时候我并没有采用同学们常用的多层级选校,如果我不能被好的学校录取,我就会放弃留学,先工作再说。

最终确定下来我只申请了两所高校的四个专业,分别是Cornell University:Information Science以及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MHCI,METALS,MIIPS。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Cornell的IS是比较重视数学和编程背景的,我个人能力部分有比较偏向数学方面的学术背景,但是可能在组织材料的过程强调和凸显的不够是我认为主要造成没有成功收到offer的原因,另外就是非常强调编程能力,往年的学生当中基本都是CS背景的同学。

三、申请准备过程

在确定了选校目标之后,我开始进行申请准备工作。鉴于我的个人背景,我花了10个月的时间去进行GRE以及托福的准备,同时准备作品集以及其他相关的文书。

现在有很多同学会说申请交互专业是玄学,因为有些申请者的三维成绩很好,推荐人也是学术大佬,但是在最终申请的时候却可能一无所获。不过在我看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以及选人的标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满足目标的要求以及特征,并建立自己的人设。这种人设并不是编造的,而是根据自己的特质并同时深入了解学校、专业以及往届学生而展示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接下来我也从不同的方面来说一下我在申请中的感受和一些小建议。

1、三维成绩

首先是三维成绩的准备,因为交互设计专业对语言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所以其对托福成绩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比方说CMU就要求托福成绩单科在25分以上,特别是口语的部分,UW要求口语在26分以上,不过就算如此大家也不要过分担忧。我们可以达到高校的这个要求固然是好的,不过就算我们没能刷到这个成绩,即便我们低了一两分,学校也是会考虑的,如果我们其他方面的表现足够优秀,学校也会安排面试补充考察口语能力,因此大家也不必过分紧张。

事实上我们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都不要过分执着于申请中的某一项条件之上,想办法平衡我们的申请材料,全面提升我们的能力才是申请的关键。

说回托福的部分,但是在托福备考的时候我将备考的所有重点都放到了TPO之上,也只做了TPO的训练。TPO中所有的文章材料、听力材料都能成为训练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四项内容的复习来源,听过的的东西可以看,看过的东西可以写也可以说,因此大家一定要充分利用。

听力和阅读的部分备考难度并不是很大,国内的同学在这两个部分的能力也都是比较强的。而这部分的复习我认为大家可以将重点放到分析对方的出题习惯上,这和提升我们阅读以及听力的能力同样重要。这就好像我们高中的语文阅读一样,就算我们嫩孤独东每一句话,如果我们不能掌握答题的技巧,也是不能拿到高分的。而较之于GRE强调阅读中的逻辑关系,托福需要的更是一种伴随大量练习,在掌握对方出题习惯之后的语感,所以大量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口语的部分,这也是让很多国内的同学最为头疼的部分。我觉得托福的口语考试更像是考察应变能力的考试,而录音倒计时给人的那种强烈的压迫感也很容易让同学们感到紧张,一旦紧张大脑变得空白,那么考试的结果自然不会理想。

我觉得想要在托福口语部分拿到高分,前期的准备也是很有必要的。试想一下就算把口语考试的英语换成汉语,如果我们考前不加以准备,想要在一分钟之内做出一个满含细节逻辑清晰的回答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我觉得口语部分的准备最关键的就是素材的准备,我们在积累量一定的素材之后要勤加练习,让这些素材成为我们表达的一部分,这样就算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很紧张,在本能的驱使下我们也能说出还不错的答案。

最后我来说一下写作的部分,因为我过去有过英文写作的经验,因此在这方面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进行准备。不过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那就是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列提纲,我们的思路足够清晰的话,写起来会顺利很多,字数也会增加不少,而我们的字数也的确会影响我们的托福写作成绩。

说完了托福接下来再来说一下GRE的备考,在我看来GRE也是需要认真进行准备的,我们至少要考到320分以上才不会对申请造成影响。

首先GRE Verbal部分最为重要的就是单词,而我在这里说的单词并不仅仅只我们看到一个单词可以联想到它的意思,而是我们看到某一类的单词能大概知道它们的意思,比如熟悉词根之类的。我们对待GRE的单词就要像做题一样,要学会举一反三,这也能和汉语类比,比方说我们平时看到繁体字或是一些生字和我们之前看到的字类似时,我们是可以大概说出它的含义的,我们在GRE考试的时候也要尽量做到这一点。

另外GRE考试中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阅读速度也是很关键的,我觉得逻辑归纳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常见的就是并列、转折、因果等等关系,不过我们要对这些关系有足够的敏感性才行,我们也要熟悉这些语言中的逻辑。我建议同学们在阅读任何内容的时候,都要把它们简化成只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逻辑关系的形式,一旦我们开始尝试理解每一句话、每个单词的时候,我们基本上会做错,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都采用简化的版本,这样就可以忽略掉那些干扰项了。

GRE quantitative看官方的OG就已经足够了,这部分的内容难度很低,同学们只要进行一定习题的练习,熟悉对方的出题思路以及概念单词,想要考出高分还是比较轻松的,而我作为中国的学生没有考上170也是有些尴尬的。

关于托福和GRE考试,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我考试中的紧张感,说实话如果我在考试中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的成绩应该也会好很多。我相信很多同学是和我一样的,在考试的时候会觉得紧张,而这也真的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过度紧张会让我们在考场上整个人都是懵的。

当时我到网上找了很多种克服紧张的方法,可是效果都不是太理想。在这里我和大家推荐一本我觉得对缓解压力非常有效的书《情绪断舍离》,我也希望同学们都可以轻松考出高分。

除了GT考试之外,GPA作为三维成绩之一,其在留学申请中重要性无疑更强,不过对于工作之后再申请留学同学来说,GPA已成定数,我们也没有办法进行提升了,所以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2、文书创作

接下来是文书创作的部分,首先是简历。现在大部分的简历风格都是很简约的,而简历的内容要尽量涵盖个人的全部经历,同时要说明我们在这些经历中自己的贡献。另外因为这是一个设计相关的专业,我们的简历一定要重视排版,我们要通过各个细节来体现出个人的设计能力。

然后是推荐信的部分,我建议同学们在准备推荐信的时候,最好找那些真正了解我们的人来帮我们写推荐信,而不是那些我们只见过一两面的大佬。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在推荐信中才能写出更多我们的经历,并更好地展现我的能力和优势,这样的推荐信也更容易受到招生官的认可。

当时我找了三位推荐人,其中一位是我的前上司,一位是我在荷兰留学期间的导师,还有一位是从事设计方面工作并给我作品集提供参考建议的朋友。这些人都是和我有过共同经历的人,他们的推荐信也能全面地体现出我在工作、学术以及设计相关方面的能力。

幸运的是当时我的前上司以及作品集的导师都亲自为我写了推荐信,只有荷兰的导师是我先写出推荐信的初稿再由对方修改。相信有很多同学也需要自己创作推荐信,但是不知道推荐信中要包含哪些内容,在这里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推荐信中的主要信心。

首先是工作方面,推荐信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内容、工作量以及达成的工作效果,比方说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哪些收益和成效,另外也包括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的品质以及专业能力,例如合作能力以及一些与工作态度相关的内容。

学术方面的内容则主要是我和老师合作的硕士毕业项目内某些tricky部分的是如何探讨的,从而说明我面对问题时的思考能力。最后就是设计方面了,我觉得我的推荐信内容可以和作品集结合起来就非常好了。

接下来是动机信的部分,对我来说动机信的准备是最为劳心费神的,当时在开始构思的时候我就苦于大家写的动机信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从中脱颖而出。现在结合我动机信创作的经验,我觉得提升我们动机信竞争力的关键是有趣的素材+专业的写作。

事实上每一个申请者都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那些富有细节且有真实体验的素材,写出凸显自身个性和特点的动机信。另外专业的写作手法也是必须的,而我说的写作能力并不是语法、用词这种基础的写作能力,而是能将语言场景化,带有情绪渲染力、吸引人的写作,我们可以回想那些吸引我们的小说是如何进行表述并进行借鉴。

关于推荐信的准备,我推荐大家可以看《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在申请工作后期才发现的,不然我觉得我GRE的AW分数还能更高,大家也可以多看看这本书。另外在我们进行文书创作的时候,如果有专业的人士可以给我们提供指导,那么效率也会提升很多。

在我看来写动机信是申请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候你会去反思自己的全部经历以及细节,也会重新开始考量申请中其他材料是否完整。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也都是为了让一个对我们完全陌生的人通过我们的文字来了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思考,如果我们站在招生官的角度,会希望看到一些什么样的材料和文字,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陌生的人。

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想要自己写出优秀的文书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不仅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英文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我们对申请的高校和项目非常了解,这样才能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和申请的需要对文书的内容进行优化。因此我建议同学们最好可以请专业的留学机构帮忙完成文书的创作。不过现在有很多的留学机构都会提供文书代写的服务,可是其中部分留学机构的专业性并不能满足文书创作的需要,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也一定要慎重。

现在我合作的admiwrite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这里有超过500名和我一样来自海外高校的导师,这些导师都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所以他们对各个高校和项目都非常熟悉,同时这些导师都来自不同的项目,所以无论同学们想要申请什么项目,在admiwrite都会有同专业背景的导师来提供服务,这也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

在进行文书创作的时候,导师首先会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对文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之后导师会对申请同学之前的经历进行整理和筛选,并找出那些和申请项目相关度最高的经历作为文书的主体。而在写这些经历的时候,导师也会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来展现出申请同学身上那些项目看重的能力和特质。在文书内容创作完成之后,导师还会对文书进行润色,从而让文书的表达更加符合招生官的阅读习惯。

除了文书方面的服务之外,admiwrite的导师都经历过留学申请的全过程,因此他们不仅清楚留学申请的全部流程,也了解申请同学的需要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申请开始之前,导师就会结合项目的要求以及申请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在申请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位同学们提供帮助和指导,确保同学们可以顺利完成留学申请工作。

3. 作品集

接下来是作品集的部分,对于设计类项目的申请,作品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作品集也的确是需要花时间去反复思考、反复琢磨的部分。在进行作品集准备之前,我会通过目标学校的网站来了解往届学生capstone project的作品,同时也会让一些了解作品集的人给我一些关键性的颠簸,比如如何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目标学校希望在作品集中看到的重点信息。

虽然作品集还是一项比较主观性的内容,但是我们在进行作品集准备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全面去思考问题,并且有依据地做出设计。我们在进行作品集准备的时候我建议大家的作品至少要在3个以上,数量过多其实是没有什么加分的,作品少而精才是王道。

在这里我推荐给大家一个参考网站——Bestfolios,上面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集,不过我们也不能参考所有的作品集,我们要根据目标学校的风格和设计经验去品鉴参考作品集,选择出适合自己借鉴的内容。另外该网站上也可能会有目标院校学生做出的作品集,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参考。

4. 面试

美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交互相关专业都是需要面试的,有的是随机抽面试,有的是阶段入选的同学都要进行面试。面试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个人材料,还有就是托福口语。个人材料就是我们将之前所提交的材料中所有内容熟悉到每一个细节都能举出实例,比如谈一下你的理想,以及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所高校和学习这个专业等等。另一类就像是MIIPS,通过录视频的形式来进行面试,和托福很像,在题目类型上也是很相似的。

关于面试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网络问题,当时我录MIIPS面试回答的时候非常坎坷。第一次我认真回答之后完全没有上传成功,但是项目的申请网页上却显示已经成功。好在我后来发邮件咨询了一下小秘,才发现自己的确没有传上去,后来我不得不又答了一次。所以同学们在申请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问题,一定要积极和学校进行沟通,无论对方的回复是否热情,我们都要去努力解决问题,避免对申请造成影响。

这里我还有一个小技巧要分享给大家,Cornell-IS和CMU-MIIPS面试采用的都是录视频的形式,因此我们在刚进入题目说明的界面如果感觉题目不是很适合自己,马上刷新题目就会更换,但是记住动作一定要快。

最后我还有一个注意事项要和大家分享,我们在申请某些项目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像MIIPS这样需要验证成绩的情况,通常学校会要求我们选择wes这样的机构进行验证,我建议同学们至少预留出四个月以上的时间开始准备,因为这个过程真的是非常漫长。

我在申请的时候一开始没有看到成绩验证的这个环节,因此我当时是从11月份才开始申请的,结果到次年的2月中旬才完成,这个时间已经是申请截止时间之后了。因为那个时间段的申请人数很多,国外机构的工作效率又真的很低,并且因为已经到了圣诞节等假日,因此那时候进行成绩验证非常悲剧。

另外一些验证成绩需要大学本科学校的配合,所以寒假时间会有没办法去材料等一系列的问题,大家也要针对这些情况作出准备才行。如果我们届时真的无法按时提交验证结果,要像我一样和学校保持联系并说明情况,有些学校并不急于收到验证成绩,是允许在申请截止时间之后再提交的。

以上就是我留学申请的全过程了,在申请结束之后我收到了MIIPS项目发来的offer,最终我也选择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设在工程学院下,为期16个月,该项目主要通过结合工程师、设计师等各专业共同学习合作,以人为核心,依据人类行为来研究如何设计创造具有突破性的人际交互产品。

希望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我也祝愿同学们都可以申请到自己心仪的项目,并在留学的过程中找到潜力无限的自己。




  

相关话题

  日本开放入境之后,留学生考学会不会变得特别艰难? 
  本科留学英国还是荷兰? 
  美国教育贵,是因为政府不作为吗? 
  去美国留学之前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女朋友家里不愿意给她出钱,她非要自己存40w+出国读书。我该支持吗? 
  现在是在西安的一所大专读护理专业 明年就毕业了 现在学校有一个到日本东亚大学留学的机会 值不值得去? 
  英国本地人认为最好的二十所大学是哪些? 
  如何改善现在中国科技精英移民海外的浪潮,为民族复兴蓄力? 
  申请美国大学的研究生,一般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34 岁华裔工程师在美国遭抢笔记本电脑,追击歹徒被拖行后身亡,为什么会发生此类事件?是个案吗? 

前一个讨论
去英国留学的好处与坏处有哪些 求解?
下一个讨论
如何从研一开始准备出国读博?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