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我这俩人就搞笑,就算没疫情我也没法回家过年啊。
给大家看看坦赞铁路吧。
正在卸车的就是我们项目用的火山灰。
这是我们的项目。从坦赞铁路源源不断地运来的水泥、火山灰,被我们源源不断地浇筑进这座大坝当中。与大坝的寿命相比,我的一生微不足道。
接过前辈手中的犁,我所站立之处,就是文明的边疆。
倡议归倡议,不要到时候搞一刀切。
对于个人打工者来说,这是年年的“春节税”;
对于城市来说,这是四十年“改开债”,
打工后浪,有债必偿。
——
解释一下,其实在专栏里已经讲过很详细了,这么快又到年关,疫情还是阴魂不散。
温铁军的新中国至改开的论述里,
着重强调了沿海城市资本富集的过程,是以牺牲一部分人口的权益为代价的,具体是哪部分权益哪部分人是不言自明的,
那就是沿海城市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背景,是不用负担进城劳动人口的养老,以此为一项重大的利好,可以先天免于一些民生投资,节约大批土地和财政盈余,
比如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实际执行下来用处有限。
深圳与其经济体量超三追二极不相称的是一线城市倒数的医院床位,学位,和人居条件。
沿海经济只要适龄的劳动力,资本富集,城市建设趋于完善,房价拉升几个周期之后形成巨大的关门效应,迫使老龄人口离开,或者把劳动力的父母长辈妻儿老小摒除在外,
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星球上一年一度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
背后的经济账就是,大城市既无意吸纳在这里工作250天+,300天+的劳动人口,使其能享有天伦之乐,完整的家庭,
也不会把卫星城,郊区的大片土地白白拿出来划成社区让老龄人口,让打工人的爸爸妈妈来和打工人团圆,
直接变成以交通费和人情往来为首的“春节税”就行了。
"春节税"就是高昂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人情成本的三者叠加。
体现在经济上为重复建设为各大三线城市,县城的电影院、超市、儿童乐园、婚庆公司之类的,就靠打工人一年积攒下来的剩余财富,跟着爹妈晚辈,看几场高价电影,买点吃喝童装玩具,密集相亲,给彩礼或者买部车,停在家在村里的院子,一停停一整年。
广袤的城乡大地,有多少这样的候鸟经济,有多少重复建设的银幕、景点、三层小楼只住老两口,小孩子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爹妈一次?
然后用迎春序曲,可口可乐广告,各地红红火火年味十足的直播,小孩子兴奋地在奔跑大喊“过~年~啦~~~~~~”
这种返乡的“必要”在哪?
疫情来了彻底推翻了这样的渲染,
这都是我自己拾自己牙慧,车轱辘话转圈说,已经说够了,
不少一线城市,建设半个世纪之久了,除了建设出了几个大过年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的CBD,
今年过年与家人团聚一下子没那么必要了,可以就地过年了,可以这几天假期睡到自然醒,吃点零食网购点东西,剁个手,那就请看看劳动者的人居条件,工棚出租屋,跑路的蛋壳涨价的房东空无一人的城市,有没有让人享受假日的能力。
马大师说过的为数不多的几句正确的话里有一句是——在阿里做满五年,公司员工就已经是互不相欠了。
也就是说即便是阿里工资再高也就买劳动者这五年,人没有几个五年,也就没必要承公司的情。
同样,候鸟打工人与这座城市,早已经互不相欠,起码打工人完完全全不欠城市的,劳动者在一个城市里创造价值的时长如果大于300天/年,其实足以要求每年一个月的带薪年假,足以要求城市提供更舒适的人居空间,
不然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温铁军说的改开前三十年,城市那是亏欠进城务工人员亏太多太多了,每一条钢筋,每一块混凝土,每一个地铁站都欠他们的全家。
然后呢?
还纠结与返不返乡的问题?
疫情是一面镜子,这是一句陈词滥调,
看外国我们看得倒是很清楚,撕裂了族裔矛盾,揭开了民主的遮羞布,反应了为啥外国人少,
但反观内里往往就毫无直面积弊的勇气了。
去年的春运扩散,今年的“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根源就是欠债太多,大城市享受了劳动力最大程度的供给,却几无感恩之心,很多市民竟然抱怨是外来人口太多把城市搞乱了。
城市不能给劳动者及其家人老小以足够的医疗、教育、住房的保障,任由他们自己来自己去,劳动者被春节年年课税,大城市喉舌还要花尽心思去包装这个春节税。
如深圳这样的改开前沿既要盖天量写字楼,维持低租金吸引资本,同时又严控土地和房价,在全世界最强大的基建能力下是无比稀少的公租房,青年公寓和养老社区的投放,
好处就是打工人却因之加速迭代,因为留不下的确实用脚投票就离开了,或者对春节税甘之如饴。
————
少一点发泄,多一点向好的向往和对大家善意吧,
那就是随着生育率螺旋下跌劳动力减少和产业升级,整个北方既有的售地财政和房价都会难以为继,大城市将会更大,竞争更激烈,很多学历和专业出身能活下去唯一的方向就是去考二三线的编制或者去大城市,
应届毕业生第一选择应该是沿海和中部和西南的交通枢纽,
说最直白的就是1w左右的房价,与工作地3小时以内的车程,能覆盖掉自己全部开销、房贷且有结余的工资,然后不管是新冠疫情再次肆虐还是怎样的呼吁,
就好好上自己的班,住自己的陋室,该干嘛干嘛,
多陪父母,多趁着机票便宜接过来住,把春节税的钱省下来用在体检和医疗保险上,让七大姑八大姨的情感尽情释放在欢乐一家人的群里。
乡愁是种无比奢侈的东西,早熟悉这一点,就离快乐近一点,
故乡只是先辈们跋山涉水迁徙的上一个停留地而已。
苏子曰:“哪里就业哪吾乡”,心安即可。
去年就倡议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
翻译一下什么叫非必要?打工人漂泊在外,一年甚至就只能回家一次。现在年假还只有7天,除夕都不给过了,现在竟然还倡议就地过年。物质生活我们得不到,精神生活也变成了非必要。
老话说的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现在倒好了,知道打工人没钱,替打工人做了决定,免得打工人还要面对没钱过年的尴尬。
前两天圣诞节,都在说不过洋节,不要被腐蚀了思想。不过洋节可以,但是中节你让我们怎么过?对华夏儿女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只有区区七天假期,并且不准放鞭炮。甚至除夕也不准过了。下午六点下班,你回家过年去吧。不要准备年货,不要准备春联,甚至除夕大年夜的饺子也不用准备了。这中节我们该怎么过?
今年我不管你什么倡议,什么大道理,本打工人必须回家过年,并且一定要过除夕。就算辞职,就算爬,我也要爬回去。
看到这些真诚的“倡议”,我知道,过年又回不去了。
工作于年年赤字闹亏损的某路局。
从去年过年义务加班到现在,单位里绝大部分外地职工几乎都没有回过家。
整整一年,单位的疫情报备处繁琐的审核机制,使我们申请的回乡报告一次次被搁浅。
要么就是还没审批下来,假期就结束了,再或者就是因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被无情的驳回。
26天的探亲假,一周的年休假都不了了之。
说白了,就是打着疫情的旗号,剥夺外地职工的生存空间。
去年疫情告急的时候,家住在路局管辖范围内的本地职工基本都回家过年,并且居家隔离两个多月,每个月工资如数照发,而那些外地职工呢?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是一年当中工作最苦最累的时候,单位竟然喊出了:“把握大好时机,提高设备质量”的雷人口号,全月无休、禁止离开工作单位、将工作量提升了一倍。
很多高铁的职工,在大年三十吃年夜饭之时,仍然在沿线工作,城市里的万家灯火、阖家团圆,与严冬刺骨的寒风与暴雪,形成了可悲的对比。
疫情放缓过后,回家过年的职工也都陆陆续续回到单位,那些过年加班、并且连续上班两个多月的职工原本想休积攒一个月的假期,领导怕职工偷渡回家,直接把假期化整为零,单位扔恢复正常运作,疫情期间直接当做了义务劳动!
所有人都知道,客运火车几乎停运了一半,全国很多企业都放慢了生产节奏,只有某国企还在做着无意义的工作,打着疫情“以人为本”的旗号,继续开发着职工的最低底线。
很多人都觉得铁路工作要么是客运乘务员的光鲜亮丽、亦或者是坐在办公室里混吃等死。
其实那只是铁路工作的冰山一角。
绝大多数铁路职工都工作在条件艰苦的荒郊野岭。整整一年,本地职工还可以利用大把的假期回家陪父母亲人,而外地的职工只能在手机那窄小的屏幕前向父母报着那些本身不存在的“平安”。
当疫情告急的时候,他们仍然奋斗在生产的第一线,这本身没什么可说的,毕竟全国人民都团结一致的抗击疫情。但当疫情放缓之时,也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回馈。
我相信国家对疫情的政策是真的出于对老百姓的关心,希望我们都能够过一个平安年。而我更希望某些单位不要歪曲国家好的政策,给予职工更多的人道主义关怀。
发国难财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而扭曲政策、僵化体质的行为更应该被整个社会所唾弃。
疫情是一个持久战,不在于一个春运的管控,而是在于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使每个老百姓都能够保持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国人的根,就在于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吃顿年夜饭。
我期待着,每一个漂泊在异域他乡的人,都能够在家陪父母一起看春晚,包饺子,赏烟花。
追更:
今日单位下发了红头文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规定所有部门“引导职工就近、就地过年”。
果然不出评论区所料,从政府的倡议到地方单位的强制措施,今年回家过年仍旧无望。
感谢大家在评论区对我和像我一样在西域他乡工作人的鼓励,我一直在努力备考,准备今年的省考。
如果改变不了现状,那就改变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从国企跳入公务岗位,也算是给辛苦的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陪父母一同过年,一家人健康幸福!
个人感觉,这种事最好能定个统一的基调,最怕这样了。
无论什么事情,官方只要提出的时候用了“建议”、“提倡”模棱两可的话之后,最蒙圈的就是群体大众了,用主观意识去决定去留的话,就很容易形成两个站队阶层。
不用回的当然是无所谓,想回去的就会各种顾虑。然后企事业单位就偷笑了,为什么?因为这可是甩锅和秋后算账的法宝啊!
我没强制你们回或者不回呀,回去的节后回来如果一切没问题的话,那说明企业很人性化,照顾你!可是一旦节后出了问题,好吧~等着背锅吧!
没回去的弹性休假?好吧,春节能不能弹性延期庆祝呢?
到时候假期一过,大多数人都来上班了,你好意思自己放假过年?可是年已经过了啊!你和谁去过年?过虎年么?
所以,这种倡议、提倡想靠民众自觉,基本上就是想回去的都是迫不得已,回不去的基本也没啥条件就地过年!
我有一个感觉,春晚肯定得出一个《异乡过年》的小品。
剧情大概——
开头讲述今年离乡打工人的艰辛,好不容易要过年了,却(被)响应提议不返乡,就地过年。结果车站火车站票都不让买了。
打工人难过的跺脚,找到相关领导。领导挺着大肚子笑呵呵的慰藉。虽然很思念家乡,但是在各种鼓励和关怀下异乡过年多么温暖。聊天后才知道,领导今年加班坚守,陪离乡打工人一起就地过年。
最后和含泪和老家人视频,用家乡话问候新年,含着泪说新年好,我在异乡一切都好请你们放心。等战胜疫情了一定回家过个团圆年!
激昂慷慨的说完,小品撤,音乐舞蹈起。
观众含泪鼓掌!
被建议修改了,看来举报的人很多,补充两句吧,感觉评论区很多人完全把我的意思理解反了:
1. 我支持封城,但不支持选择性封城。没有规矩,还不如一刀切。这是关于「必要」的回复。
2. 体制内、公务员同样是人。形势所需不得不留守可以理解,但是因为上头说倡议不返乡,下头就变成了必须不返乡,这样还不如一开始直接说必须。这是关于「倡议」的回复。
3. 拿我学校出来说事,觉得我是在宣扬西方那一套,自己想回可以回,别瞎操心的, 如果知道我现在也算半个体制内,是不是又会变一副嘴脸,觉得我思想境界不够高,应该被踢出去?讲真,我们讨论这种整个国家层面的问题的时候,能不要非得选一小部分人的立场站队吗?
点到为止,不多说了,想举报继续吧,实在不行我就继续删了呗。
以下是原答案,有删改。
谁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必要」?
回家见朋友算必要吗?好像不算。那回家看父母算不算必要?好像也没有特别紧迫。那回家看年迈的父母呢?回家看年迈且生病的父母呢?
那要不要划个线,父母60岁以上算必要,病危通知书算必要?
反过来,我打完这一仗就回老家结婚算不算必要?见岳父岳母呢?相亲呢?参加同学聚会趁机找下手的目标呢?
那是不是返乡前要和单位签个协议,来年带着结婚证来才允许续签合同?
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必要」这个词不仅没有实操性,甚至透露出一股「对你们绝大多数而言,世界上除了吃饭喝水、打工赚钱之外,没什么必要的事情」的傲慢感。
另一方面,「倡议」这个词同样令人迷惑。
是表彰不回家的,还是处分回家的?是口头表扬一下,还是给物质补偿?
既然倡议了,那国企和公务员要不要带头?有没有名额指标?会不会纳入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的考核范围?
会不会出现领导对你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单位有三个外地的,另外两个都是领导干部,上头要求必须有一个不返乡部门考核才能拿良好,所以小X你委屈一下的情况?
至于外企和民营单位,又会不会以此为理由作文章,舞起大棒和胡萝卜?
其实我非常提倡
在总体资源没法快速扩张的情况下,错峰能给大家带来非常多的幸福感和效率。
上下班早高峰,
错峰为7点小学初高中大学生上课,幼儿园还要人带就算了。
8点公务员保障部门等上班。
9点大型国企央企500强等上班。
10点互联网大厂中厂小厂等上班。
11点商场零售业等上班。
然后下班时间大家一起继续错峰。
多好,不需要强行把所有人都挤在9点钟,也不需要建设一直弄最高值,考虑负载即可。
在信息技术行业内,这个词叫做:
所以包括过年这个事情,我是提倡“错峰”的。
错峰过年,再也不用烦到底是回男方家过年,还是回女方家过年。
错峰过年,再也不用挤破脑袋去抢票,去买平时500过年5000的飞机票。
错峰过年,再也不用几十亿人次的人口大迁移。
错峰过年,在当下疫情下,更能大局出发,顾小家而保大家。
我之前讲这个概念的时候,有人反驳我,说一年也见不到家人,就应该回去。
按照今年的情况,你如果想念家人,早就请假回家去看望了,等过年?
按照今年的情况,疫情四起,是活着重要,还是回去重要?
冬至不能回去么?清明不能回去么?中秋不能回去么?一定要春节回去么?
所以,提倡“就地过年”,我双手支持。
效率也好,负载均衡也好,疫情也好。
亲情真那么深那么重要的话,你早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的回去了,等春节?
错峰下,效率高了、舒服了、省钱了、亲情也得到真正的温存了。多好
干脆春节改为小长假,放三天就行。
而剩余假期挪到6-9月份,最好是和暑假同步,这样方便父母带孩子出去玩,进一步刺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