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威斯特法伦家族就不同意,尤其是燕妮的哥哥,斐迪南.冯.威斯特法伦,大官迷一个,是政府里的公务员,尤其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
但是燕妮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法伦同意,老威斯特法伦不仅是马克思的岳父(虽然婚礼之前他就去世了),在那之前更是马克思的文学老师,马克思和燕妮是青梅竹马,但是他认识燕妮可是通过老丈人认识的。老威斯特法伦在马克思十几岁上中学后就认识马克思了,他可是非常欣赏马克思的文学天分,常常在课外带着马克思上山散步,进行诗歌训练和文学讲座。马克思本人对莎士比亚诗歌的热爱,以及以后的诗歌功底都是老威斯特法伦给打下的底子,可见燕妮的父亲多喜欢这个徒弟。
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有点姐弟恋的意思。至于为何燕妮最终被马克思吸引过去了,很简单,马克思年轻时候很帅气,而且相当有才华(马克思给燕妮创作了三大册的诗集),马克思即使是去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后,和燕妮的飞书传情也从来没有断过。马克思的文笔相当好,中学时候宗教作文、德语作文和拉丁语作文的评价就都很高,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他那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是他的中学校长亲自评阅的,校长阅读后大加赞赏,评价是“思想丰富、布局合理、调理分明”)。
马克思的爱情故事充分说明了只要男人自身的资质够优秀,穷这个因素完全不是追妹子的阻碍。燕妮很漂亮,号称舞会皇后,人称特里尔城第一美人,又出身名门,在特里尔不乏人追求,可是燕妮却一直对马克思一心一意的等待,马克思上大学这段时间的异地恋一直很稳固,只能说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太有魅力了。
其实马克思也多少有点忐忑,他知道燕妮的追求者不少,也知道威斯特法伦家族反对他和燕妮的爱情(岳父老威斯特法伦除外)。他给燕妮的一首诗里这样写到:
“燕妮!你会不会犹豫动摇,畏缩不前?
你那崇高的心灵会不会因害怕而震颤?
爱情是铭心刻骨的思念,
而痛苦只是转瞬即逝的云烟”
但是呢,只能说人间自有真情在,威斯特法伦家族对燕妮压力不小,但是燕妮始终没动摇过,对马克思始终一心一意。马克思的情书也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两个人的书信往来,也是心灵上的互相支撑,他们互为对方的心理支柱,谱写着爱情的诗篇。
“燕妮,任他物换星移,天旋地转。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
任世人怀着敌意对我诽谤中伤,
燕妮,只要你属于我,我终将使他们成为败将。”
我读着都感觉面红耳赤……
但是尽管威斯特法伦家族反对,但是燕妮的父亲是个开明贵族,马克思又是自己的徒弟,人又那么有才,小伙子也是聪明伶俐,潇洒帅气,莫欺少年穷嘛,姑娘跟他不亏。马克思直接给燕妮父母写信求婚,老威斯特法伦直接就同意了。既然父亲大人都同意了,威斯特法伦家其他人尽管都很不满,也无可奈何了。但是爱情故事也没有那么顺利,老威斯特法伦去世的早,燕妮的父亲一去世,威斯特法伦家族就又开始对燕妮施压,要求解除婚约,另嫁入有钱有势的人家。
所以题主的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威斯特法伦家族根本就不同意马克思和燕妮的亲事!所以题主的疑问就得到解答了。
只是两人是真爱,棒打鸳鸯都不散的那种真爱,两人最终还是违背燕妮的家族的压力举行婚礼,这下威斯特法伦家族无可奈何,只好放弃对燕妮施压了。
燕妮为了爱情放弃了优越的贵族生活,无怨无悔的陪伴了马克思一生,陪他被驱逐、流亡,无论何时,何等困境,始终在马克思身边支持陪伴着他,帮助马克思完成了一部部不朽名篇,创造出了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当马克思夫妇长眠之后,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说“没有燕妮.冯.威斯特法伦,就不会有今天的卡尔.马克思。”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呢?
马克思和燕妮的身分地位差距没有那么夸张...
首先马克思父亲和燕妮父亲本来就是朋友,而且两人从小就是青梅竹马,从这也可在看出虽然两人地位有差,但既然能从小玩到大,也能知道这差距并非到「属于不同世界」的层次。
马克思的父亲是律师,而且还是职业发展不错的那种,属于富裕中产阶级,虽然跟贵族比起来有所不如,但在马克思出生的那个时代,富裕中产阶级和贵族阶级之间的通婚早就不想法国大革命前那么罕见了。
当然,这两者间的婚姻主要集中在富商锯子和落魄贵族家庭间的婚姻,巨富可以凭借和贵族联姻融入上层阶级,贵族家庭则能凭借亲家财富继续维持生活。
而马克思的母亲,来自后来创办飞利浦公司的家庭(飞利浦创办人的母亲是马克思母亲的妹妹)。从父母背景来看,马克思家里经济情况不差,事实上他父亲不但拥有葡萄园,马克思出生的房子可是有整整十间卧房。
不过马克思父亲虽然富有,但毕竟比不上那种富豪布尔乔亚,而燕妮家族虽然在上层阶级里称不上富裕但也不是落魄贵族,再加上马克思还是犹太人(但他们家里都改信,宗教上没有太大问题),所以两人间的婚姻还是有点阻碍。
但是一来燕妮的父亲挺欣赏马克思,她的母亲也不反对两人婚事,所以两人间情感交流一直很频繁。整个家庭内,除了燕妮长兄(后来当上普鲁士内政大臣的费迪南)外,基本上也没太大阻力。
不过后来燕妮父亲过世后,两人间婚姻还是不被祝福,于是带有点私奔性质的在某个乡下小教堂完成婚礼。而当时(尤其是上流社会)结婚后,基本上很少离婚的,相较于跟马克思结婚,离婚这件事甚至更称得上丑闻,于是燕妮家族也就没再发难了。
其实马克思后来颠沛流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马克思自己的政治倾向,假如马克思不要整天和普鲁士当局对着干,以他的出身能力其实可以发展的蛮顺利的。到时候凭借跟燕妮家族间婚姻关系,成为上层阶级的一员也不是难事。(事实上后来俾斯麦就曾经派人找马克思会普鲁士任职,但马克思拒绝了)
总而言之,马克思与燕妮间的婚姻阻碍,最大的还是来自他自己的政治倾向。假如他同流合污,甘愿为当局服务,为既得利益者辩护,他肯定能得到荣华富贵,然而,也正是因为他拒绝了这些诱惑,他才成为我们熟知的马克思。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