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请问如何看待美军胡德堡基地十四人因性侵和暴力犯罪泛滥而遭到解职? 第1页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景明楼事件主要责任人是国民党政府,亲善舞会在战后欧洲和亚洲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欧洲各国没有发生类似事件呢?


斯大林本人说过一句臭名昭著的话:当兵的行军几千里,经历了血雨腥风,枪林弹雨,当然有权利“和妇女们快活快活”。


从某种重要维度来看,1945年夏,盟军士兵在被解放国家的经历也许可以同二十年后甲壳虫乐队造访这些国家时的情况相提并论。那时,表达解放的方式很狂热,首当其冲地体现在男欢女爱上。1945年,在诸如荷兰、比利时、法国——战败的德国和日本更是如此——男丁无处可寻。就算有,也是被关着,或者穷困潦倒,营养不良,情绪消沉。异族占领和军事失利多多少少摧毁了本国男性的权威——至少暂时如此。当时某位荷兰史学家有过这么一段描述:“荷兰男人1940年在军事上吃了败仗,1945年又在性事上吃了败仗。”同样的话也适用于法国、比利时或任何曾被异族占领的国家。战争的一大后果是许多女性再也不会百依百顺,逆来顺受。她们出门工作,为抵抗组织效力,或肩负起照料家人的重担。拿当时法语里一句很不客气的话来讲,女人都变得“男性化”(hominisée)了,她们的举手投足开始像男人。 跟瘦骨嶙峋、澡也不洗、衣衫褴褛的荷兰、法国和德国男人相比,加拿大人干干净净,美国人高高大大。他们伙食好,军饷足,穿着征服者军装的模样实在是又性感又帅气,看着肯定跟神仙差不多。不少荷兰女人后来嫁给了加拿大军人,拿她们当中一个人的话来讲:“面对事实吧,我们旱了那么久,加拿大人看着就美味可口。”


没有什么比跟盟军一起到来的音乐更能说明解放的性意味了,纳粹曾取缔这类音乐,其中有摇摆乐,爵士乐,比如格伦·米勒(Glenn Miller)的《情绪正正好》(In the Mood),另外,汤米·道尔西(Tommy Dorsey)、斯坦·肯顿(Stan Kenton)、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莱昂内尔·汉普顿等音乐家的作品也在取缔之列,比如那首Hey! Ba-Ba-Re-Bop。巴黎年轻人在俗称“胜利唱片”——发给美军的爵士乐唱片——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而法美混搭的精神也传递到法语香颂(chanson) 中。1945年由雅克·皮尔斯(Jacques Pills)唱红的一首热门歌曲歌词如下:


欧拉拉!(Oh! Là là!) 早上好小姐, 欧拉拉! 哈罗,就是这样啦, 欧拉拉! 我觉得你好美, 欧拉拉! 你是帅气的阿兵哥……


1945年,西线盟军依旧被明文禁止跟德国人往来。在荷兰和法国,这种行为倒是得到了积极提倡,甚至还出现了“亲善行动”(Operation Fraternization)。到了7月,在朱莉安娜(Juliana)王妃和伯恩哈德(Bernhard)王子的授意下,荷兰成立了娱乐管委会,目的是为逾10万名加籍军人提供会讲英语的女伴。具体而言,年轻女性可以陪同这些当兵的参观艺术展、博物馆,一起看电影,或去有人监督的舞厅跳舞。 本来此举可谓用心良苦,人们期待这些女性可以“维护吾国的荣誉”。我的荷兰祖母作为新教牧师的太太,受命监督这类舞会,以确保加拿大军人和他们的荷兰女友不会做出什么有辱国格的事来。跟她一起行使这项权力的是一位名叫奥格特洛普神父(Father Ogtrop)的天主教牧师。男男女女们跳舞时喜欢和着“Hey! Ba-Ba-Re-Bop”的拍子,大声喊出神父的名字。我吃不准这些舞会上都发生了什么,但借一名加拿大士兵的话来讲,他还从来没“遇到过比荷兰女人更积极主动的”。


从盟军士兵的角度来看,这种安排也还过得去,毕竟他们的长官对买春嗤之以鼻。即使在法国,红灯区也是不得光顾的。反观在德占期,妓院(maison de tolérance)的生意异常红火。部分美国老兵对1918年一战结束后的巴黎依旧怀有美好的回忆,那时“猪巷”(Pigalle)里的妓院可是向这些大头兵敞开了温柔的怀抱。即便二战结束,禁止嫖娼的条令也无法得到完全遵守。至少有一起记录在案的事例可以证明,瑟堡(Cherbourg)的几家妓院就是美国军方间接经营的。一些专对黑人士兵开放,另一些只做白种人的生意,妓院门口还有美国宪兵把守,确保排队秩序。但总的来讲,这一次,那些有充分理由担心因为缺乏有组织性交易,将导致性病大肆传播的人可是失算了,因为勾搭当地女人完全是基于你情我愿的原则。


这倒不是说占领军和当地女人的关系是平等的。男人有钱,有奢侈品、香烟、丝袜,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有人们迫切需要并赖以为生的食物。解放者收获的各式各样的谄媚之辞显示出双方之间很可能存在一种耻辱性的倒贴关系。然而,把女人看成头脑简单的动物,因为崇拜英雄,所以主动去勾搭军人,或者无力抵抗,任人玩弄的看法都是不尽准确的。波伏娃在回忆录里写到过一个年轻的巴黎女人,她的“主要消遣方式”是“猎捕美国人”(la chasse àl’Américain)。

日后成长为知名小说家的伯努瓦特·格鲁(Benoîte Groult)和她的妹妹弗洛拉(Flora)一起记录过她们“猎捕美国人”的战果。姐妹俩给这部小说起名叫《四只手写日记》(Journal à Quatre Mains),说是小说,但内容实际上绝非虚构。格鲁会说英语,她同其他法国女人一道,向美国红十字会报名,志愿和美国兵交往。但她经常出没的地方其实没有这么健康正面,大多数夜晚她都流连于巴黎的夜总会之间。那些夜总会只对盟军士兵开放,欢迎法国姑娘,但将法国男人挡在门外。通常,它们的名字看起来没什么异样,比如“加拿大俱乐部”、“独立”、“彩虹一角”


格鲁对美国和加拿大军人的体态描写很具体,而且笔触和那些自以为见到了圣人的人一样充满好感。只不过在她笔下,姐妹俩高度现实,大兵也绝非什么清心寡欲的圣人。她描写自己如何征服男人时的口吻和一些男人吹嘘自己“把妹”本事如出一辙。她经常光顾的夜总会在小说里叫“奴隶市场”,但在眼下,“奴隶”却成了打胜仗的英雄。

这里有一段格鲁描写美国战斗机飞行员柯尔特的文字:“他鼻子较短,略微有点朝天鼻,这让他看起来有几分美国人普遍的孩子气;因为长期在平流层飞行,他的皮肤晒成了古铜色;他双手粗壮,肩膀宽得像红毛猩猩……臀部完美,笔直,算是平衡了身体其他部分的臃肿……”柯尔特从不看书,只对美食和飞机感兴趣。但她又怎会在乎呢?诚如她在日记里所言:“我渴望被白痴拥抱,被白痴亲吻。他有着迷人的笑容,嘴角上翘,露出一口美国人的洁白牙齿。”


简言之,格鲁在法国男人眼里一定是个彻头彻尾的男人婆。她结过婚,丈夫死于战争。1944年那个光复之夏给了她在男人怀抱中寻求欢愉的资格和欲望,尽管事后她和这些男人此生不会再见。这种自由千金难买。事实上,对这段感情更认真的人倒是柯尔特,他给格鲁看父母的照片,表达了将她作为战争新娘带回美国的意愿。对于格鲁这位胸怀文学抱负的巴黎文青而言,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格鲁也许格外老于世故,也许只是故作老成,但她的文字印证了一位法国史学家对于德占期的看法。据帕特里克·比松(Patrick Buisson)称,战时法国大量青壮年的德国男子给许多女人提供了反抗的机会:其中既包括那些身陷不幸婚姻或活在压抑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女人、被雇主欺负的女佣人、无人问津的老处女,也有可能是任何阶层的妇女,她们一心只想挣脱保守的家长制社会的种种桎梏,哪怕只是一时半会儿。跟占领军往来还能带来物质上的好处,让这些女人过得比别人好,有时还好过她们昔日的主子,这无疑加强了报复的快感。


而且不光女人如此。按照常理,所有少数派都会同强大的外来者结盟,借别人之手摆脱多数派的欺凌,这点是一切殖民社会的共通之处。然而,战时法国的同性恋人数畸高,他们有的选择通敌,有的则把巴黎当成纵情性爱的乐园。这种情况也许跟他们都看不惯养尊处优的资产阶级有关。鉴于此,纳粹和维希政府(Vichy)反对同性恋的宣传没起到什么阻碍作用。外国占领并不一定受到拥护,但其打开了机会之门。



无论如何,跟盟军解放者“勾勾搭搭”总比跟德国人穿一条裤子要好,因为这么做没有叛国的耻辱感。很难弄清楚同性恋之间的亲善活动到底有多广泛,因为这种事人们显然都喜欢藏着掖着。曾经在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担任舞蹈演员、撰稿人和编舞的鲁迪·范·丹齐格(Rudi van Dantzig)对此就有过十分精彩的描述。他在1944—1945年“饥荒之冬”期间曾从阿姆斯特丹逃荒至一个北方村庄。基于这段经历,范·丹齐格写了一部名叫《献给迷途士兵》的小说。当加拿大军队抵达他所在的村庄时,他只有12岁,但心里却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热望。一辆军车停在乡间小路上,车上伸出一只手,把小范·丹齐格拉上车。小说的主人公男孩杰罗恩正是在此刻邂逅加军士兵沃尔特,并在最后受到了他的性诱惑。不过这本书绝不是在控诉恋童癖,相反,这是一曲挽歌:“包围我的臂膀温暖而舒适,就像包围我的椅子。我几乎带着一丝喜悦,任由这一切的发生。我心想:‘这就是解放,事情就该是这样,跟过去不同。这是场派对。’”



伯努瓦特·格鲁十分清楚和美国人上床能得到什么物质好处。在她笔下,性饥渴和对食物饥饿感之间的关联很清晰。她感慨道,躺在床上,被柯尔特压在身下的感觉就好像跟整片大陆同床共枕;“况且你无法拒绝一片大陆”。完事后,他们找东西吃:“四年的敌占期和守了二十三年的贞操让我胃口大开,好吧,差不多是二十三年。我狼吞虎咽地吃下两天前在华盛顿下的鸡蛋,嚼着在芝加哥罐装的午餐肉和四千英里以外成熟收割的玉米……战争可真是个好东西啊!” 午餐肉、鸡蛋和好时巧克力一到手就会被一扫而光,丝袜也会穿上腿,但好彩、骆驼、切斯特菲尔德和法国高卢等香烟则会被拿到黑市上去交易,以换取更多的食物。美国大兵补给充足,这点跟他们宽阔的肩膀、甜美的笑容、笔直的臀部和精致的制服一样,都成了一种难以估量的诱惑。光是能轻易搞到香烟这点,就让他们在贫穷国家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因此也不难得出结论,跟他们上床的女人实际上比妓女好不到哪里去。


持这种想法的人也确实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女人,或者被拦着不让进只对解放者和他们本地相好开放的舞厅、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的男人。这种猜测也因为某一事实得到了加强:一些勾搭上盟军官兵的年轻女人,依旧裹着头巾,遮住她们最近被人剃得精光的脑袋。这是对她们不久前和德国人睡觉的惩罚。 毋庸置疑,有些女人是自愿出卖肉体,特别是在战败国,提供性服务是她们自己和孩子得以活命的唯一办法。但即便是那些见风使舵、急吼吼地把德国情人换成盟军情人的女人,这么做的理由也不纯粹都是为了钱。法国的某个小镇上,一名“横向通敌者”(horizontal collaborator)不久前刚被人剃光了头发,折磨她的人还不罢休,扬言要进一步惩罚她的“不道德”行为。对此,女人只是对着这群自诩替天行道的人冷冷地说道:“我才不管你们会不会剃我头发,我跟我丈夫(过去的战俘)已经断了联系,我可不会因为自己是有夫之妇就不和美国人快活了,只要我想,我就会。”

读着后来人的记述和媒体评论,人们也许会得出这样一种印象:1945年的夏天燃烧着漫长的情爱之火,外国军人和驻在国女性或出于贪婪,或出于情欲,或出于寂寞沉湎其中。数据似乎支持这种印象:1945年,巴黎因感染性病而住院的女性人数要比1939年高出五倍之多。在荷兰,1946年有7000多名新生儿是私生子,比1939年高出两倍。对于性病高发的解释多种多样,既有缺乏医疗救护和避孕药,也有贫困地区糟糕的卫生状况,还有若干其他原因。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男男女女这么做只是在寻求温暖、陪伴、爱情,甚至是婚姻。虽然解放后最初几个月的确存在严重的滥交情况,但人们还是渴望回到正常状态。不应被忽略的一点是,1946年,荷兰全国合法出生的新生儿数量达到了277000人,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高的生育数字。



如果说1946年荷兰的出生率很高,那么流离人员收容站里的出生率就更高了。仅仅在美占区,收容站里每个月就有750名婴儿降生。年龄在18岁到45岁的犹太妇女中,有接近1/3的人生过孩子,或者怀有身孕。包括贝尔森在内的昔日集中营曾因为条件无比艰苦,吞噬过数千条生命,如今它们则成为性行为高发之地,就好像幸存者都迫不及待地想向自己和全世界证明他们还活着——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孕育新生命。 义工有时对此很震惊,提起收容站,特别是犹太人收容站的时候,会说“囚犯们纵欲无度,毫无节制”。有人将此归咎于百无聊赖,毕竟,除了喝酒和交媾外,还能干什么呢?另外一些人则恪守道德原则。一名为慈善组织服务的法国医生明显对这一现象嗤之以鼻,他如是写道:“集中营幸存者中有不少道德水准低下……糜烂的性行为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但他也承认,这些情况实属情有可原,人们实在不该怪罪这些刚经历过炼狱的年轻姑娘,她们“被想要重新去爱、忘却过去的欲望捆绑着,无从抵抗,只能通过手头仅有的手段来满足这种欲望”。


其他观察者提出了更加详尽的解释。一名叫玛尔塔·科尔文(Marta Korwin)的波兰籍义工相信,集中营的受害者存在一种幻想:他们苦难的结束将促使一个完美世界降临人间,似乎“他们过去的所有磨难都会被淡忘,自由会将他们带回那个一切正常的旧世界……”但当他们发现在收容站的生活依旧痛苦不堪,爱人一去不复返后,希望破灭了,只能通过买醉或滥交来逃避现实。所有这些解释都颇有道理,但还漏了一层理由——传宗接代。一个身陷危机的族群必须通过繁衍后代才能生生不息。流离人员收容站里的多数犹太人都不是灭绝集中营的幸存者,因为很少有人能在那儿活下来。许多人来自苏联,因为之前在那儿避过难,这才逃脱了纳粹的魔掌,但大多数犹太人失去了儿女、父母、兄妹和其他亲属。上了年纪的人没有办法,只能靠回忆往事了却残生,但年轻人渴望重组家庭,有了家人才有活下去的动力。况且,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其他犹太旗手也正儿八经地提倡族人多生育后代。许多犹太男女见面才几周,甚至几天就结为夫妻。犹太收容站里,避孕药没有市场,人们把尽可能地多生孩子看成是一种责任。性爱并不只是出于鱼水之欢,而是一项抗拒灭亡的行为。





1945年,一个人若身为德国人或日本人,跟身为法国人、荷兰人、中国人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境遇,遑论犹太人了。这点也适用于描述同外国占领军的往来。“阿米”(德语俚语里对美国佬的称呼)或“阿米库”(日语里的说法)和同他们一块到来的加拿大人、澳洲人、英国人和苏联人可不是什么解放者,而是征服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句话也适用于许多意大利人,特别是意大利南部的人,盟军的入侵让当地人本来就苦不堪言的生活雪上加霜。城市在空袭中灰飞烟灭,经济形势十分困窘。这让卖身为娼在许多时候成为一种必须。

在柏林,娼妓被人称为“废墟里的老鼠”(Ruinenmäuschen)。姑娘和女人们在城市的废墟间游荡,试图搭上个当兵的,换点钱、吃的或香烟。有些女孩进入青春期没多久,却已经在黑市商人设在废墟中的临时妓院里操起了皮肉生意。男孩有他们自己的接客地点,叫做“废墟男娼馆”(Trümmerbordellen),接的大多是美国兵,其中有个绰号叫“安娜阿姨”的人,后来成为法兰克福黑社会里一号臭名昭著的人物。

求生的欲念通常能消解阶级之分。有个叫诺曼·刘易斯(Norman Lewis)的年轻英军军官曾被派驻在那不勒斯,在他的力作《那不勒斯1944》里,他写道,有一天,一位意大利贵族前来指挥部拜访。访客是南部的庄园主,随行的还有他的妹妹。

两人的外貌十分接近:瘦瘦的,皮肤极其苍白,脸上挂着一副名门望族惯有的冷淡表情,甚至有几分严厉。他们来访的目的是想打听有没有可能安排妹妹进入军队慰安所服务。我们解释说英军没有这样的机构。“好可惜,”这位王公贵戚回答。他和妹妹曾在英国女家教手下学习过,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哎,路易莎,看样子是行不通了,行不通了。”他们礼貌且平静地谢过我们后就离开了



在日本,卖淫嫖娼从一开始就是制度化的。日本人这么做有自己的理由,日军曾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大肆奸淫妇女,官方于是担心盟军士兵会如法炮制,强暴日本妇女。在1937年沦陷的南京和1945年“玉碎之战”里几乎被摧毁殆尽的马尼拉,都有成千上万的妇女惨遭强奸,然后被剁掉手足。如果经历这些兽行的受害者一息尚存,往往还是会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这只是两起极端恶劣的事件,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在中国战场,日军大范围地强暴和蹂躏妇女,以至于激起中国人更强烈的抵抗,给军事推进造成了麻烦。为了应对军纪败坏的问题,日本有时会在其占领下的地区——特别是朝鲜——征募年轻女性,但更多时候是把她们掳了去充当所谓的慰安妇,即日军慰安所里的性奴。

日本政府和军部的宣传机器从没有停止过吓唬国民,说是一旦日本战败,妇女就会遭到外国军人奸淫、折磨甚至杀害。为了避免这种可怕而耻辱的命运,日本人被命令要么战死,要么玉碎。太平洋岛屿和冲绳的妇孺被勒令拉响手榴弹,或者跳崖自尽。很多人照做了。

鉴于此,8月18日,即日本投降后第三天,日本内务省指示各地警署官员为占领日本的盟军设立“慰安机构”,招募女性加入“特殊慰安设施协会”(RAA),为尽爱国义务“牺牲她们的肉体”。前首相近卫文麿公爵——挑起太平洋战争的主要责任人——告诉警视厅厅长,“拜托阁下保卫日本的年轻女性”。也许此举能安抚来犯的外国人,这样,出身较好的日本妇女就敢于走出她们的藏身之处,走路也不用怕遭人调戏了。



这注定是门龌龊的勾当。建造特殊慰安设施的工作进行得如此仓促,以至于里面都没有床铺供士兵和“舍身取义”的女人所用。只要有空间,交媾行为哪都有可能发生,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地板上,或者在简易妓院的过道和走廊里。几个月过后,日本人才作出较为高效的安排。在东京郊外的船桥市,一栋大体量、形似机库的妓院拔地而起,人称国际宫殿(International Palace),或者IP。IP提供的是流水线式的性服务,其有个别名叫“威罗兰”(Willow Run),这当中有个典故:战时,福特公司曾在底特律附近设有工厂,专门制造轰炸机,厂址就选在威罗兰。光顾此处的男人在踏进这栋狭长建筑之前,要把鞋子留在门口,完事出来后,去另一头取回擦得锃亮的鞋子。 在军队招待所,譬如东京的野村饭店,女人来往十分频密。她们对外要么自称职员,要么是清洁妇,但常会在饭店里过夜。有些还拖家带口,以躲避冬季严寒。东京市中心有家大型舞厅,门外挂着用日语写的招牌:“爱国女青年们!来做舞女,为日本重建出力吧!”军队福利社(PX)这种特供商店向占领军成员兜售食品、服饰和其他补给品,其中还有避孕套。



跟德国情况不同的是,在日本,盟军最初并没有禁止“同当地人员亲善行为”的明文规定。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Douglas MacArthur)知道这种禁令形同虚设。他曾告诉手下的一名幕僚:“有人一直想方设法想让我出面,阻止这些‘蝴蝶夫人’在眼皮底下晃来晃去,但我不会这么干……我不会下达禁止亲善的命令,就算说破了天也不行。”占领初期,驻日美军差不多有60万,此外还有一些澳洲、英国和少数其他国籍的军人。因此,驻军和当地人存在大量往来。1945年10月,一位名叫威廉·西奥多·德巴利(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的美国海军军官——也就是日后显赫一时的中国和日本问题学者狄百瑞——当时在一封信中谈起自己在九州佐世保海军基地的所见所闻:

亲善本身成了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指挥部旁边的大桥上总是挤满了人。饥渴的海军陆战队士兵跟友善的日本老百姓打着手语交流,对方不知所云,只是笑呵呵的。最后宪兵不得不出面,阻止桥上聚集更多的人。情况从一开始就是这样。


尽管美国国内存在一种相当种族主义的宣传,这种情况并未因此销声匿迹。比如,这里有段摘自《周六晚报》(Saturday Evening Post)关于盟军占领日本的文字:“日本女人平胸、塌鼻子、扁平足。对于大多数美国男人而言,她们的吸引力跟有一千年历史的石头人偶差不多。说实话,还不如人偶。美国人喜欢给人偶拍照。”

如果我们积点口德的话,该文作者可以说不知所云。早在1945年,最高司令官手下的多数高级军官都给自己找了日本情妇。由于起初日本国内鲜有西方女性,出现这种情况当属意料之中。局面只有在新一波的军官到来后才发生改变,新来的人通常包容度较差,而且没有亲自上阵打过仗。在德国,虽然禁止与德国人亲善的条令已经解除,但军官们还是决定在日本加强军纪,宣布多数公共场所,比如餐馆、温泉胜地度假区、电影院和军队宾馆为“禁区”。 结果,亲善照常进行,只是隐秘性更高罢了,此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作为“个体户”的卖淫女,她们的存在对控制性病发病率只会起到反作用。妓女在受过轰炸的街道和城市公园里有自己的地盘,俗称“岛屿”。有些女人一次性交易只收区区1美元,在黑市上差不多只能买到半包香烟。这种生意十分红火,而盟军当局不顾日方建议,执意要在1946年取缔有组织卖淫后,更是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日本人做事情喜欢分门别类。娼妓中的个体户,人称“潘潘女”(panpan girls),被划归为几类:专门服侍白人士兵的,专门服侍黑人士兵的,只服侍日本人的,不过也有一些大胆的女人才不接受这套清楚分类的劳什子。一些妓女只侍从一位客人,她们叫做onrii(大致是“唯一”的意思);那些特别放荡淫乱的女人则得到了batafurais(即花蝴蝶)的称号。东京市中心的部分地区,比如正对麦克阿瑟将军指挥部的日比谷公园,或毗邻的有乐町车站,成为了典型的“潘潘女”活动区域。

涂着鲜艳口红、脚穿高跟鞋的“潘潘女”是日本人耻笑的对象,因为她们象征着民族堕落,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当中还夹杂着些许羡慕。她们的物质生活要比大多数无家可归、饥肠辘辘和一贫如洗的日本老百姓富足得多,这些“上班族”姑娘还是美国货最早的消费者和拥趸。她们比多数日本人更了解战胜者的流行文化。操着由日本俚语和从美国大兵处学来的散装英文混搭的黑话,“潘潘女”也比大部分日本人更能掌握占领者的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讲,“潘潘女”与日本一种特别下三滥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职业固然卑贱,但却有光彩照人的一面。东京在古时候叫江户,这一时期,妓女的穿着就代表时尚潮流,这点透过浮世绘和歌舞伎可见一斑。盟军占领的起初几年里,“潘潘女”的文化内涵大大失去了当年的雅致韵味。军事失利、再加上战时审查制度和军国主义教育的覆灭,使得根植于过去的性商业文化死灰复燃,但如今更多地带有美国色彩。内容色情猥亵的低俗杂志,譬如《可人儿》(Lovely)、《维纳斯》(Venus)、《性爱奇幻》(Sex Bizarre)和《美女墙照》(Pin-up)等大红大紫。原先的娱乐区里开设了脱衣舞馆,大都是在弹坑边草草搭建的窝棚。便宜的舞厅里,皮条客、黑市商人和穿着夏威夷衬衫的年轻混混搂着他们的女友跳着曼波舞。日本的摇摆乐队和爵士乐歌手再度活跃起来,多年前,因为诸如此类的“外国腐朽文化”遭到查禁,他们一度销声匿迹。现在,大众对布基伍基(Boogie Woogie)的靡靡之音又是趋之若鹜了。


许多女人走上卖身这条路是为现实所迫,但也不尽然。当时的调查显示,不少女性成为“潘潘女”是“出于好奇心”。比起单纯的钱色交易,这一初衷是“潘潘女”遭人极端蔑视的一大原因。“牺牲”肉体,维系一户贫农家庭的生计,或履行爱国义务,这些借口都还说得过去,甚至还有可能赢得赞赏;但若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或者出于对钱、香烟或丝袜的物欲,那就是一种耻辱。有组织卖淫在日本历史悠久,而且是为社会所容许的。但“潘潘女”因为自甘堕落而广受谴责。这样的社会氛围,让她们孤立无援,身陷险境。

尽管十分艳俗,而且饥不择食,但1945年的性商业文化好比曼波舞和布基伍基音乐,起到了解放人心的作用,其受到一些人欢迎的同时,也为其他人所不齿。1946年,日本有差不多9万名新生儿的母亲都是单身未婚女性,这一点不可能归因于纯粹的性交易。 在接受了蛮夷外国兵是强奸犯和杀人犯的大量负面宣传后,许多日本女人真正见到美国人时,发现他们根本没那么吓人,于是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一位女作者曾在享有极高口碑的女性杂志《妇人画报》(Fujin Gaho)刊文,她的话值得参考:“我觉得他们有礼貌、很友好、无忧无虑而且十分开朗。跟过去住在我家附近军营里那些傲慢、小气和粗鲁的日本兵一比,反差真是太明显了,这可真叫人悲哀。”


这倒不是说盟军士兵从来不施暴,尤其是在占领日本早期。根据一项估计,1945年下半年,平均每天就有40名女人遭到强暴,而且这个数字很可能偏低,因为许多受害者出于耻辱感都没有报案。再说了,这样的数据不可能出现在受到占领军审查的媒体报道中。尽管如此,大多数日本人仍然觉得美军的军纪比他们原先担心的要好多了,特别是对比他们自己的子弟兵在海外奸淫掳掠的行为。



有些吊诡的是,性风俗的变迁和美国人企图“改造”日本民族性的宣传工作是相契合的。要转型成为民主国家,日本人被告知女性必须得到平等对待。“潘潘女”的出现也许是改造者们无心插柳的结果,但他们鼓励日本人学习美国人,更加开放地通过肢体动作表达爱意。拜美国人的循循善诱所赐,1946年,日本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接吻镜头,这部电影名叫《年轻的心》(Hatachi no Seishun),旨在使日本观众得到熏陶。影片在年轻观众中十分风靡。 当然,日比谷公园里招揽美国兵生意的站街女和开创先河的银幕一吻之间可谓天南地北,但是公众对色情娱乐和有着丰富性暗示的流行音乐的确胃口巨大,这显示出被解放民族和战败民族之间的区别其实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对日本人而言,随着格伦·米勒的一曲《情绪正正好》一起到来的还有一种崭新的自由意识。



在西德,情况如出一辙。但在苏军占领的东德,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至少就性方面来讲是这样。如果说“勾搭”是对德国人和外国军人关系最佳阐释的话,那么强奸就是被苏联红军击败后的多重诅咒之一。当然了,在西德强奸案也有发生,虽然别的地方也有,但法占区尤其高发。举例而言,在斯图加特,多达3000名德国妇女声称遭到了法军的强暴,施暴者主要是阿尔及利亚人。而在当时面积最大的美占区,美军在1945年全年犯下的有记录在案的强奸案,没有超过1500起。


有若干原因可以解释西占区的强奸案发生率为何低于苏占区。也许除了法军之外,盟军并没有苏联人那么强烈的报复心理,而且他们的长官也没有鼓励下属肆意蹂躏德国女性。(斯大林本人说过一句臭名昭著的话:当兵的行军几千里,经历了血雨腥风,枪林弹雨,当然有权利“和妇女们快活快活”。)另外,德国女人也十分乐意和盟军官兵“勾三搭四”,所以强奸根本没有必要。1945年之夏,美国大兵中间盛传这样一句玩笑话:德国女人是“塔希提(Tahiti)以西”最好得手的。

毫无疑问,这句俏皮话有夸大之嫌,积极传播它的人不仅有得了好处的美国兵,也有德国人自己。在他们看来,这些女同胞的行为无异于在民族自豪感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不少德国人对此很是愤慨。尽管如此,许多士兵还是宣称,比起法国女人,有着“小姐”、“皮草”和“友善的纳粹”等绰号的德国女人更愿意同他们发生性关系。对于这一现象,一名返乡的美国兵曾作出过分析,虽然听起来没有人性,但不无道理。“尽管可能泄露天机,”他写道,“但有必要承认,美国军人在欧洲只想要一笔‘好交易’——这包含‘尽可能频繁地勾搭当地女人的机会’。”他接着写道:“自然而然,美国兵在德国收获了最好的交易……到了法国情况就不同了,美国兵没有享受到在德国那种抱大腿的礼遇。跟他从老爹和1944年解放法国的美军口中听来的说法不同,法国并不是可以供人亵玩的玩物。”

当然,那时德国国内的女人远比男人多,比例差不多是16比10,而那些剩下来的男人多半又老又瘸,或者遭人嫌弃。导演罗塞里尼(Rosselini)曾在柏林废墟里拍摄杰作《德意志零年》,借电影里一个年轻德国人的话来讲:“我们曾经是男人,是国家社会主义者,现在只是纳粹。”


伯努瓦特·格鲁在文学回忆录里写到法国光复时,不禁要对比“漂亮的美国男人”和“在我眼里普遍皮肤粗糙、黑不溜秋和营养不良的法国男人”。德国和日本男人灰头土脸的程度则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著有《蓝天使》(1930)的德国戏曲和电影剧作家卡尔·楚克迈尔(Carl Zuckmayer)在1946年曾作为美国文化参赞回到故乡。他采访过一名德国女服务生,对方的态度代表了德国女人普遍的心声。女服务生不肯碰德国男人,她说:“他们太软弱,再也不是男人了。过去他们威风过头了。”




在我看来,对丧失男性气概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描写出自小说家野坂昭如之手。1945年时他已长大成人,整天混迹于大阪的黑市。野坂的中篇小说力作《美国羊栖菜》(1967)便是围绕男子气概和种族血统这一主题展开,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和他年龄相仿的日本男孩,战时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告诉他西方人比日本人高,但体格要弱,特别是在臀部这块,因为他们是一群娘娘腔,习惯于坐椅子,而不像日本人坐的是榻榻米地板。所以哪怕身材矮小,任何有着强壮大腿和顽强意志的日本男人都能击败他们。老师经常向学生们提起山下奉文将军。山下人称“马来亚之虎”,曾在新加坡接受英国将军白思华(Percival)的投降。对比身材敦实、脖子粗短的山下,白思华两条长腿细如棒槌,露在卡其短裤外,显得格外滑稽,实在算不上威武。 但后来,这个日本孩子近距离见识了真正的西方人,偶然看到的美国兵形象让他难以忘怀,“他的手臂粗得就像圆木,腰杆壮得就像磨盘……臀部散发着阳刚之气,身上的军装裤子闪闪发亮……哎,难怪日本会战败了。”显然,并非所有盟军士兵都是这般人马大,肌肉发达,许多日本男人也不算矮小。但野坂的这种看法,一个饥饿男孩的第一印象,则会成为一段永恒而伤感的战争记忆。这场战争在日本人心目中原本被描绘为种族对抗,对垒双方是高贵的亚洲武士和傲慢自大的白种人。因为秉持这种心态,战后盟军和战败的日本人之间第一次碰面所造成的心理冲击,要比在德国来得更大。



在德国,起初西方当局(不包括苏联人)竭力想实行禁止亲善的政策。“漂亮姑娘能毁掉盟军的胜利。”美军广播电台昭告官兵。“聪明的官兵不会去勾搭德国人,”《星条旗》军报警告道,“别学参孙(Samson)去靠近大利拉(Delilah),她想减掉你的头发,而且是在脖子这里动手。” 伦敦的《泰晤士报》也加入了声讨亲善的行列,发文说道,取消禁令“恐怕会让许多留守后方的军嫂心寒”。不过这些大道理对身处当地的男人毫无作用。“情妇部队”这个词当时在西方盟军中间很流行,指的是那些被美军军官包养的德国情妇(出于某些原因,被英国军官包养的情妇数量要少;英国人似乎更钟情于饮酒作乐)。上头的这种风气继而引发了下级军官的嫉妒,有人还编了酸溜溜的笑话来形容这种心态:“这政策只是给了领导们先上漂亮妞的机会。”

乔治·巴顿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一样,也觉得禁止亲善没什么好处。不愁吃喝的美国士兵真的应该拒绝给饥饿的孩子糖吃么?难道所有德国人都是纳粹?(需要提到的是,巴顿对德国人要宽宏大量得多,哪怕他们曾经当过纳粹。而他对共产主义盟友或犹太人可没这么慈悲为怀。)即便是很少充当公众舆论急先锋的《纽约时报》,在从占领区发来的报道中也批评了禁止亲善令。该报的驻德通讯员在6月写道,他“还没碰上过一个当兵的希望维持禁令的,不管他的老家在伦敦,密西西比河谷,还是阿尔伯达的麦田”。同样是这位记者,还曝光了为强化禁令所采取的一系列荒唐措施。盟军往美占区的一个村子里派驻了一支反间谍小分队,目的是监视一名保安,而他正在监督一名“和德国女孩打得火热”的宪兵。


6月8日,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解除了同儿童亲善的禁令,自此,英美两国军人跟年轻姑娘打招呼的惯用问候语就变成了“你好,小孩!”到了8月,盟军士兵又获准可以同成年人讲话,甚至和成年女性手牵手,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身处户外的公共场合。终于,到了10月1日,盟国管制委员会——统辖四国军事占领的机构——彻底解除了禁令。促使禁令破产的一大因素是当英美两军抵达柏林时,先他们一步的苏联人早就和德国人无拘无束地勾搭上了。这种差别让西方军队越来越无法容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和德国人亲善开绿灯是早期大国对抗的结果。然而,取消禁令还是有附加条件的:和德国人通婚或者把德国人安顿在军队招待所里的做法依旧遭到禁止。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点同样成了一纸空文,上万名德国女人跟着她们新嫁的老公,跑到美国去过承诺过的好日子了。

德国也有自己的“潘潘女”,其中最卑微、最饥不择食的当属“废墟里的老鼠”。不过,所有处于军事占领下的国家都存在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情爱、欲望和卖身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在苏联治下的东柏林,无论老幼,很少有女人没受到过性侵,哪怕战争结束已经几个月了,苏军强奸德国妇女的事件依然时有发生。即使如此,跟外国军人的性关系并不总是赤裸裸的。对此,《柏林女人》这本书提供了最出色、同时也最揪心的文字记录。这是一部日记式的自传体作品,作者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女记者,她靠向一位俄国军官求助,才摆脱了被无名士兵无休无止强暴的命运。温文尔雅的中尉阿纳托尔(Anatole)最后成了她的固定情人。毕竟,她写道,“他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肉欲快感,而是更有人性、更富女人味的抚慰。我愿意向他提供这种抚慰,甚至还挺高兴的……”


在西占区,大部分从美国男友那里收受物质好处的德国女人很快被贴上了妓女的标签,反观她们如果是从德国男人手里收礼,则不会轻易招来如此骂名。话说回来,能搞到军队福利社的物资对许多人来讲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严冬的几个月,哪怕是一家供暖良好的夜总会,也比躲在遭受过轰炸、冷如冰窖的房间里,另外还要和许多陌生人共处一室来得更让人欣慰。然而,好彩香烟、巧克力和丝袜,乃至摇摆乐和美国大兵随和的性格,都向妇女和许多男青年展现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因为在专制的第三帝国曾被查禁,只会激起人们对其更为炙热的向往。不管新世界有多么粗俗不堪,人们还是对其诱惑心驰神往,因为旧世界的崩溃是以如此耻辱性的方式到来的——不光是物质上,而且是文化、智识和精神上的多重崩溃。对光复的国家是这样,比如法国和荷兰,对于德国和日本更是如此。以“亲善”为肇始,战后两国文化的美国化程度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走得更远。

至少有一个女人预见到了这一切的本质——不过是一场梦,既然是梦,终究会让人失望。话虽如此,但总还会留下些许印记。伯努瓦特·格鲁在最后一次拒绝美国情人柯尔特的求婚后,决意终止自己“猎捕美国人”的游戏。事到如今,她写道:“古老的欧洲形单影只,我感觉自己跟欧洲一样,老态龙钟,而且绝望消沉。今晚我刚跟整个美国说了拜拜,也跟斯蒂夫、唐、泰克斯、沃尔夫、伊恩在内的你们所有人都说了拜拜,你们曾带着醉人的笑容走进我的生活,但现在我要关上心门了……跟来自遥远西方的各位厮混再也无法让我感到快乐:你们来的地方过于遥远,而且马上就要打道回府了。你们解放了我,现在是时候让我重拾自由了。”




日本小说家永井荷风以擅长用怀旧笔触描写他心爱的东京的丑陋一面而闻名于世。日本战败两个多月后的10月9日,他曾写下这样一篇日记:“在山王饭店吃了晚饭。看到了七八个年轻的美国人,模样像是军官。他们似乎并不缺乏教养。饭后,我看到他们坐在吧台边,跟日本女侍应生交谈,练习日语。跟日本兵相比,他们的举止实在像谦谦君子。”


一个月前,永井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报纸上讲,美国兵不知廉耻地跟日本女人鬼混。哦,他总结道,“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对日本兵在中国占领区所作所为的报应”。


永井是个见过大世面的怪人,他热爱法国文化,对寻常观点不屑一顾。实际上,他这种态度上的反差很是罕见。对于美国人勾搭日本女人一事,即使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中间,普遍的反应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比永井年轻、相对更宽宏的作家高见顺因为曾经支持过战时政权穷兵黩武的民族主义而感到羞愧,尽管他的立场十分模棱两可。他在日记里记述了10月某个夜晚在东京火车总站里目睹的一幕。一群大嗓门的美国兵调戏两个女乘务员,怂恿她俩在他们身边坐下来。姑娘咯咯直笑,而且看起来心甘情愿,一点都不扭扭捏捏。用高见的话来讲:“看她们的样子,似乎这么被人调戏有种无法抵挡的快感。这时,又走来另一个乘务员,她的一切神态都说明她也想尝尝被人哄的滋味。这种场面真是让人无比耻辱啊!”


不论是这幅场景还是看客的观感,想必一定很普遍。但高见口中所说的耻辱到底是指什么?是因为这种打情骂俏让他感到耻辱,还是因为日本姑娘在和外国人调情?抑或这份耻辱只是他自己的感受,作为一个日本男人的感受?对这种亲善交往的不满还可以通过更为暴力的方式表达。受雇为驻北海道美军工作的日本女孩抱怨她们隔三差五会因为和外国军人的关系遭到日本男人殴打。鉴于此,美军不得不派武装卡车护送她们回家。 无疑,嫉妒心理对男人恶从胆边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这种情绪很泛滥:战败的男人羡慕战胜一方、美军羡慕苏军(美国的禁止亲善令依旧有效期间)、士兵羡慕军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小说《美国羊栖菜》里,野坂昭如就写道,这种情绪可以持续很久。故事的男主人公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太太在夏威夷度假期间,和一对美国中年夫妇成了朋友。夫妇俩后来造访日本,这个曾经带给希金斯先生美好回忆的国度。在老婆敦促他要善待客人后,日本丈夫决定尽地主之谊,让曾是占领军一员的希金斯先生好好乐乐,于是便带他去东京看现场性爱表演。一个号称日本“头牌”、无比阳刚的表演者承诺要让观众见识下日本男人的雄风。然而,当晚“头牌”的能力并未让希金斯心悦诚服,日本丈夫心中再度涌起一股似曾相识的耻辱感,他不由回想起当年第一次在大阪废墟里见到美国大兵的场景,想到他那圆木般粗壮的手臂和被包裹在闪亮华达呢军裤里的结实臀部。

希金斯先生是白人,战时日本的宣传机器不会提及黑人,除非是拿这点做文章,来抨击美国的种族主义,进一步贬低敌人。然而,一支多种族部队占领所带来的后果要比单纯的性能力对抗更让人忧虑。美军审查官曾截获一封日本女人的来信,信里提到一则谣言,说是“在横滨,多达两万名妇女和盟军士兵有暧昧关系。县政府也已注意到,在关西地区,将有13 000名混血儿降生。光是听说横滨有3 000日本妇女怀了黑鬼的孩子,就够让人不寒而栗的了”。这里,真正让写信人愤怒的并不是不伦行为本身,甚至也不是卖淫,而是纯净的血统受到了玷污。




在德国也能感受到类似的情绪,特别是1945年临近战争结束前夕。那时禁止亲善的命令刚刚撤销,正好赶上许多德国青壮年男子逐渐从战俘营里获释回家。跟日本的情况如出一辙,年轻老兵对“勾搭”这个问题尤其敏感。有份在纽伦堡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对“黑鬼的女人”(Negerweibern)进行了谴责:“脸上浓妆艳抹,穿得色彩斑斓,指甲涂得绯红,丝袜上还有个洞,鸟嘴里还叼着根又粗又大的切斯特菲尔德香烟,趾高气扬地挽着她们的黑人骑士四处转悠。”另一个用来形容勾搭占领军的德国女孩的词叫“巧克力女人”(Schokoladeweibern),这个词一语双关,一来说明这些女孩对物质的贪欲,二来说明她们恬不知耻,居然对有色人种情有独钟。 正因如此,讲述占领期历史的日本和德国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现黑人美国兵糟蹋本国妇女,就肯定不是巧合了,因为似乎施暴者的种族会加重战败一方的耻辱感。一份德国宣传册如是警告:“我们现在郑重告诉你们,我们会剪掉你们的头发,黑名单已经准备好,等时机一到就动手。”实际上,有些妇女在1945年就已领教过这种羞辱。在拜罗伊特(Bayreuth),有个女人还被烧死了。在维尔兹堡(Würzburg),有三人因组织名为“黑豹党”的恐怖团伙而被逮捕,他们威胁要剪掉“所有跟有色人种士兵出双入对的德国女孩”的头发。 一个二十来岁的前纳粹分子这样描述跟盟军来往的女人:“德国人的气节难道荡然无存了么?……我们可以战败投降,可以被人羞辱,但不能亲手玷污自己的荣誉!”

无独有偶,正如高见顺所用的“耻辱”一词,德国人对荣誉的提及很能说明问题。女人的荣誉(遑论她们选择跟谁交往的权利)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男人的荣誉,他们才是真正觉得被羞辱了的人。当然,这点在所有传统上由男人主导的社会里都是如此,战后的局势颠覆了旧秩序,女人再也不受男人的控制和摆布,这也许才是她们罪孽深重之处。分析怨恨情绪的一种办法是将其与盟军希望扼杀的反动政治观点联系起来看。即使这种观点并非源自他们的祖国,也至少出现在战败国国内。日后成为《生活》杂志编辑的美国陆军中尉朱利安·塞巴斯蒂安·巴赫(Julian Sebastian Bach)曾记录过占领德国期间的一些心得。他认为“德国人接受‘亲善’的程度好比一根温度计,反映出他们接受战败事实、克制民族自豪感和展望未来美好新生活的程度。显然,看到德国妇女和美国占领军混在一起就发怒的多半是‘未经改造’的德国人,而不是那些急切地想和我们合作的德国人”。

在最初愤慨于女站务员自轻自贱的可耻之举后没几天,高见顺在日记中也表达了同巴赫类似的看法。这一回,还是在火车站,作家看见一个日本女人从火车车窗里探出上半身,跟她的美国兵男友说“拜拜”,其余日本乘客向她投来憎恶的目光,但她似乎熟视无睹。高见在这一幕里读出了一种别样的凄楚。他写道,在包括自己在内的旁观者看来,这个女孩“看着就像出身于‘特殊慰安机构’”。但这姑娘根本就不是妓女,而且她似乎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相反,她看起来“对能和美国兵这样大胆地表现爱意十分自豪”。高见因此预言,此情此景在日本会变得越来越稀松平常。此外,他还写道:“这其实是件好事……这样的场面多多益善。这对日本人会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因为届时,更加自然和唯美的社会关系就会来临。”

高见富有人情味、甚至理性思考的看法固然让我吃惊不小,但同样的一番话,出自朱利安·巴赫这位美国占领军中尉之口,却又显得太天真,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这是因为,男男女女对巴结敌人的同胞的嫉妒和仇视,并不仅仅在未经改造的法西斯分子身上才有。毫无疑问,战败一方的耻辱感要强烈得多,但在获得解放的人们中间这种情绪也很普遍,即便是一开始把盟军官兵看作神圣的战胜者、向他们抛撒鲜花致意的人,也有脸上无光的时候。

战后的荷兰有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歌名叫《姑娘,管好你自己》,歌词是这么唱来着: 勇敢的小伙,骄傲的战士, 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他们为我们赢得了自由, 所以他们理应快活快活。 但不少“荷兰女孩”, 很快抛却了尊严,就为了一包香烟, 以及一块巧克力…… 许多向匈奴人点头哈腰的人, 已经付出了代价。 女孩,你对祖国荣誉的背叛, 丝毫不逊于前者…… 没有荷兰小伙子愿意再看你一眼, 因为你让他们寒了心……

所有令人不齿的元素一应俱全:民族荣辱,道德败坏,物质贪欲,抛弃本国小伙。这里最具启发性的一点,是将跟德国占领者有一腿的女孩同傍上英国或美加两国军人的女孩做直接对比。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女性伤风败俗事大,情郎乃何国人事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同加拿大军人卿卿我我的荷兰女孩落得和“德国佬婊子”(Moffenhoeren)一样的下场,也被愤怒的暴民剪掉了头发。



无论是在获得解放的国家还是在战败国,有几件事加剧了异族占领引发的道德恐慌。占领军错误的政策对软化当地人的仇恨心理无济于事。盟军征用电影院、咖啡馆、舞厅和游泳池,供自己享用。这些设施对本地人是不开放的,但对傍上盟军士兵的当地女孩却又大开便利之门。这种区别对待自然会招致怨恨。在乌得勒支,一伙荷兰青年逮住一群姑娘,试图剃光她们的头发,原因是有人看到她们和加拿大士兵在一起。加拿大人摆出一副自卫的架势。接着,有人拔出了刀子,有人扔石块,枪声响了。这起事件里没人丧生,但伤者甚众。 盟军当局取缔有组织卖淫的规定也为性病肆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宣布战争结束后不久,身在德国的美国人中间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欧战胜利日(V-E)先来,性病(VD)紧随其后。”在德国的美占区,据说从胜利日直到1945年底,性病发病率激增了235%,也就是说,从每年每千名士兵里有75个性病患者上升至每年250人罹患性病。[61]尽管在火车站和红十字会俱乐部,常有人给美国大兵发放装有避孕套和高锰酸钾药丸的“胜利小包裹”(V-packets),但依然未能杜绝这种情况。在德占期,荷兰就已呈现畸高的性病发病率,而战争一结束,这一趋势又进一步加强。媒体散播耸人听闻的文章,说是有大约一万名妇女感染上了性病,自己却还浑然不知。在法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恐慌。



驻扎法国的美国大兵看了部名叫《良家女孩也会得性病》的纪录片。不管她们身在阿姆斯特丹还是东京,被占领城市的女性经历的诸多耻辱之一就是时不时被人随机拦下,检查是否患有性病。毋庸置疑,战后的乱局中,医疗机构数量不足,卫生状况堪忧,青年男女缺乏经验,这些因素加剧了医疗问题,这一点,在保守、禁欲的社会里也时有提及。但有些紧张过头的马拉帕尔泰,却一语切中了要害:出于一系列原因,女人的行为太过随心所欲。



并非所有人都对此嗤之以鼻,一些思想进步的人,比如荷兰妇科医生、性问题改革家维姆·施托姆(Wim Storm)就认为亲善政策存在有利的一面:其为女性解放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也标志着一些过时观念可算寿终正寝了——譬如男性拥有特权和妻子应顺从丈夫。女人在加拿大人的“卡其布臂弯”中寻欢作乐,“接触了一门崭新的语言,学跳吉特巴舞,学会如何去爱,”这么说吧,“所有这些女人都清楚她们想要什么。”说她们是为了一块巧克力或几根香烟就出卖自己“是一种很过分的侮辱”。解决性病蔓延的最好办法是向女性发放更多避孕套,并且在年轻人当中普及性教育。

但是诸如施托姆这种人只是少数,他们的看法不会为人所认可,至少暂时不会。在一片道德恐慌的氛围中,那些呼吁重整伦理纲常、在传统道德基础上重建社会的声音要强大得多。在荷兰是如此,以至于连《荷兰国家日报》(Het Parool)这样一份隶属于自由派、由反纳粹抵抗运动创立的报纸,也解雇了旗下一名编辑,理由是他发表了一篇赞同向妇女分发避孕药的文章。该报对此的解释是:“本报将教育吾国人民追求更高的道德准则视为我们应尽的义务……从而会反对各种形式的放任自流。”同样的论调也出现在法国。戴高乐将军的临时政府十分担心战时沦陷和后来的光复会削弱公共道德,对“法兰西民族”的繁衍生息构成致命威胁。在获得解放的法国,禁止堕胎和通奸的法律跟维希政权时期一样严厉,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针对一些人认为的道德崩溃,采取清教徒式对策的绝不只有宗教保守派或者政治右派。在法国,一大批效力抵抗组织的男男女女出于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或理想主义,都加入了共产党。战时的局势让常规道德法则出现了松动。但在战后,法国共产党在党魁莫里斯·多列士(Maurice Thorez)的带领下,迅速终结了这种状态。忠于党、保持稳定的家庭生活成了党员热情践行的信条。由战争和同外国军队亲善而引发的“堕落行径”备受谴责。无独有偶,在东德,共产党人在他们苏联主子的卵翼下,强化了对本地区的控制权。与政治压制一同到来的还有一种道德新秩序。青年团书记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千方百计想说服女青年不要再沉溺于轻浮的摇摆乐和性爱之欢中,希望能赢得她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支持。但他感到努力受挫了,其中的根源在他看来十分清楚:“我们必须打压她们对享乐的偏好(Drang nach Lebenesfreude)。”

绰号“昂尼”的埃里希·昂纳克对享乐生活其实并不陌生,他跟比自己小得多的女性有过几段风流韵事,所以没必要瞎操这份闲心。人们欢腾的状态不会维持多久。到了1945年末,收复河山带来的快意已经开始渐渐退去。外国军人一波波地回国,每批人数都在增加。德国和日本仍会保留大型军事基地,英国和意大利的规模则相对较小。道德恐慌为制定保守对策奠定了基础。在历经多年的危险、混乱和剥夺后,人们对女性掌握性爱自由的担心以及对资产阶级稳定状态的共同向往,不久便会在光复和战败的国家恢复一种更为传统的秩序。到了1950年代,1945年的夏天仿佛已是一段遥远的记忆。性解放还得再等个二十年,那时节育药得以问世,相伴而来的还有第二波盎格鲁——撒克逊式享乐主义。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是格伦·米勒和本尼·古德曼做梦都想不到的。


即便这样,战后的无序状态尽管短暂,但也不是一点积极效果都没有。伯努瓦特·格鲁重塑自由的愿望并非建立在彻头彻尾的幻想之上。早在法国光复前,法国女性便在1944年3月被临时政府赋予了投票权——这种权利源于男人的匮乏,前提是老婆可以代表缺席的丈夫发表意见。1945年,意大利女性也获得了这一权利,一年后轮到了日本女性,1946年,好运又降临到了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女性头上,到了1948年,比利时女性也喜获特权。不管有些人多么渴望回到过去,世界再也不可能退回到昔日状态了


引自

《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

作者:[荷兰]伊恩·布鲁玛

译者:倪韬



答主引用这篇文章告诉知友们,46年那些“名媛”参加亲善舞会目的是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们不是人畜无害的小白兔!


user avatar   he-xian-sheng-2-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我不想就美军的这一最新丑闻进行情绪化的鞭挞,而是和大家聊聊一些埋在我心里思考了很久的想法。如果说的不对,还请大家见谅。

还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将军的女儿》,其中对美国军校和美军内部的性犯罪揭露让我瞠目结舌!我简直难以想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军队。

随着我逐渐长大,我才明白,这样的军队才是地球上的常态。

军队,无疑是一个以战争为天职的暴力团体。军人,则是被赋予了战争使命的人,干脆点说,就是为了要杀人!

但是在中国,老百姓一提起军人二字,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光荣!是安全!是亲人!

这是为什么?

一首老军歌里的歌词道出了本质:“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他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着自己与所有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或现在存在国的军队都截然不同的性质:人民军队。

这是一支来自老百姓的军队,

这是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军队,

这是一支老百姓爱戴的军队。

这是一支有着信仰与灵魂的军队!

而人民,不仅是这支军队物质力量的源泉,更是其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源泉。

只要中国人民还在,这源泉就不会枯竭。

这就是这支军队不可战胜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这就是这支军队历经90年而没有被侵蚀腐化的原因!

回过头来看美国军队,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自己赢得的荣誉固然不可抹杀,但是自美国建国以来其在国内外犯下的战争罪行罄竹难书,这也是不容抹杀的铁一般的事实。

时至今日,美军内部腐败横行,军纪涣散,性犯罪、暴力毒品犯罪和种族歧视三大毒瘤根深蒂固,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美军和美国军人有三不知:

不知自己是谁!

不知为谁而战!

不知为何而战!

啊,你可以说,他们是为了美利坚的利益而战。

多么冠冕堂皇的话!多么抽象的话!

扪心自问,换了是你,你愿意为了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去冒挨路边炸弹炸成碎肉的风险么?

那怎么办?怎么和军人解释呢?

为了华尔街的大老板?

为了波音雷神骡马的市值?

为了能源公司的油气资源?

恐怕说不出口吧?

那么我们换一种说法

为了给愚昧的落后国家送去PEACE?为了自由与民主?

那为什么迎接美国军人的不是欢声笑语,而是路边炸弹?

作为一支为了维持个别国家个别利益集团的霸权利益的军队,简单来说,美军正在快速并且加速地雇佣兵化。

而就和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雇佣兵一样,不论是希腊古典时代还是罗马帝国的禁卫军,甚至是日本蝗军,这样的军队只能靠金钱、性与暴力来维持(现在还要加上毒品和宗教洗脑),其道德水准会下滑,且加速下滑。

美军的腐化这一过程自建国以后就在进行,但是在第二次大战之后骤然加速,并在越南战争期间达到第一个高潮(建议看看现代启示录),在冷战后的中东治安战中达到了新的高潮。

这一加速曲线,是与美国发动对外干涉的非正义战争的烈度曲线完全一致的。可以说,美军每发动一次非正义战争,都是在给自己的道德坟墓加上一铲子封土。

解职或者问责一些高级将领,做出一些姿态来平息公众的愤怒,也许能够麻痹一时,但是治标不治本。

美军(包括澳军)之所以逐渐退化为“兽军”,是美国攫取和维持其帝国霸权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历史性的科学规律在起作用。

只要美国还继续奉行帝国主义路线,这个趋势是无法逆转的。

更为可怕的是,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当你把别人的家园糟蹋成一个粪坑的时候,你将无法避免地被粘上一身屎尿!

然后,你回家了,带着一身污秽,把自己的家也变成了一个粪坑!

这就是美国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是的,我知道,又要有人跳出来说,美军是绝对政治中立的,不对政治起任何影响。

这个话听起来让人喷饭!

美国军人难道都是天兵天将,可以脱离社会生存?他们返回本土或者退役以后,是不是全部进了冬眠舱,等着下一次战争为国捐躯?

大量自迈入军营或军校起就开始被“兽性”文化所侵蚀异化的年轻人,正在悄无声息地成为改变美国社会文化和价值倾向的一股重要的力量。

美国社会的总体病态正在加速军队的腐化堕落,而军队的腐化堕落又反过来制造了更多的社会道德负面因素。

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果会如何?

一个国家的毁灭,往往首先从道德的毁灭开始。

建议大家认真读一读《罗马帝国衰亡史》

回过头来看,美国军队的教训,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我都已经猜到个别人会如何回怼我的这篇文章:你们的屁股也不干净,也有腐败现象。

是的,我们从不避讳这些问题,而是直视问题,刮骨疗毒!

还记得几年前,我在体制内,一位高级军官专业来我们单位,闲聊的时候沾沾自喜:我在部队里,每天都是勤务兵帮我洗脚。

我当时心里就一凉!这还是人民军队么?优良作风哪里去了?

所幸的是,这毕竟还是人民的军队,有着强大的自我驱毒能力。一时的疥藓之患不会有机会深入肌理。

而美军以及其背后的美国社会,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和能力了。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军队本质上已经成为黑社会打手集团了。

黑社会打手什么样子,美军照样做这事有什么可讨论的嘛?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这个片子,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2001年,那时候我还是个新兵蛋子。2001年是个啥样的年头呢?那时候正是美国大片在中国攻城略地的时候,美国电影以及里面绑定的美式价值观在中国还非常流行,几乎真的成了某种“普世价值”。


甚至于《全金属外壳》这种批判美国右翼意识形态的、略有点左倾的片子,也只能引起一股羡慕美国、被美国征服的情绪。


在军校里同样如此,我记得那次是个周末,我们很多同学围在俱乐部的大电视旁边,用一台DVD播放《全金属外壳》。当电影进行到那个越南未成年小女孩狙击手,被美国大兵击伤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垂死挣扎的时候,她的Vz.58步枪丢在一边。她只是个未成年小女孩,像一根没长开的豆芽菜那么嫩,胸口却已经有了一个大洞,死神就在她身边飞舞,即将收割她的生命。


最重要的是,她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保卫自己的家园,抵抗侵略者。


每次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胃都会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我用力攥紧自己身上的87式冬常服,它是用“的确良”布料制成的,看起来很土,远远没有美国大兵身上的制服挺括漂亮。然而它是我的制服,虽然土了一些。


这时候观众席里突然爆发出一声尖叫:


干死她!强奸她啊!奸尸!


我扭头看去,是我一个同学。他现在看起来像个地狱来的小鬼,眼睛通红中冒着一股血腥味,五官扭曲起来,嘴狰狞的张开,黏液从嘴角溢出来,牙齿紧紧的咬合在一起,却从牙缝里挤出“丝丝”的鸣叫声。嗜血的狂热让这个人像是服用了过量的毒品,已经进入了某种癫狂之中,长长的伸着脖子,喉咙咕咚咕咚的翕动着,脖子上的青筋冒起来,像一条得了狂犬病却又看到了生肉的野狗。


我承认我刚开始被吓住了,然后从内心深处冒起一股厌恶,最后是愤怒。


我与他争辩了几句,说实话那时候我还真的是个可爱的男孩子,居然还会跟人争辩。后来我就意识到了这种争辩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一个下勾拳打在他胃上面,然后一个头槌让他钻到电视柜里面去了。




大学里打个架很正常,都是些小伙子,无所谓的事情。我们还是经常在一块儿看DVD,什么片子都有,直到看了《将军的女儿》,我就对他释怀了。

他依然在看片的时候喊着,强奸她,干她。


嗜血是通用的,只要被嗜血感染了,对越南人和对美国人没什么不一样的。这个孩子的想法也无非是雄性激素得不到释放导致的扭曲,当时也确实没什么价值观可以修正他的行为和想法。当时是传统共产主义叙事崩塌、而新的叙事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思想混乱而孱弱,被美国大片里光鲜的制服和强大的武力所征服,进而迷恋,最终失去自己脑子里仅有的一点点独立思考,非常正常。


这种时候的人,你不能把他看做一个独立的人。


这时候脑子已经完全失去辩驳与基准,是随着别人的指挥棒起舞的傀儡,是任人摆布的布偶。嗜血的快感、道德的崩塌、对强大的迷恋以及自我否定,让他早就失去了心里最后的坚守,道德、人性、良知,是荡然无存的。




时移世易,世易时移。


现在轮到美国自己叙事崩塌了,轮到美国自己价值观混乱了。美国人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传统“美国梦”坍塌成一片废墟,新的叙事还没有建立起来,美式道德基础碎成了渣渣。“黑命贵”、LGBT、红脖子、MAGA,哪一个都不像是能够支撑起一个伟大国家的样子。


而中国重新统一在民族复兴的叙事里,不管你怎么想,“我要过上好日子”总是不可辩驳的。


现在才发现以前以为坚不可摧的所谓“普世价值”,其实真的如阳光下的肥皂泡一样脆弱,那不过是一场幻影而已。被美国大片中个人英雄主义和肆意妄为激起的嗜血,也不过是一种令人作呕的来自于青春期的扭曲。


都结束了。


这不是问责区区十四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更高层面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国家叙事的问题。问题就在于:何去何从?作为被资本豢养的打手,这些大兵哥们该干什么?做这些的价值何在?“为了国家”的说辞看起来那么的虚假,而“为了战友”则必须要伴随着拉帮结派、小团体抱团,还有那么多的激素需要释放,还有那么多人与人的矛盾需要解决,这一切居然都没有一丁点超越人性的价值观来压制!


说白了,才十四个人,够干啥的?啊?够干啥的?




前几天我路过老单位的大门口,因为脑子里在想事情,所以不小心走到警戒线里面去了。


“先生,请你从警戒线外走,谢谢。”


我扭头看,是一个稚嫩的新兵,青涩的脸庞上甚至连青春痘都还没有褪去。他把枪握在手里,立正向我行了一个举枪礼,刚刚把枪放下来。我低头看,已经踏入警戒线了,这属于是“侵犯哨兵”,赶紧忙不迭的退出来。


“谢谢你。”他说完,迈着坚挺的步伐回到哨位去了。


我才发现我现在已经是“军民鱼水情”里面“民”的一方了……


一时间百感交集。


新兵同志肯定是不认识我了,附近也没有别的老兵,我还盼望着出来一个熟识的人,可能是我退役太久了吧,来来回回几个人都不认识。那个新兵明显提高了警惕,正在犹豫是不是要再次驱逐我。


我整了整衣着,向着自己曾经服役的地方,敬了一个军礼。


“谢谢你。”然后转头走了。


user avatar   hun-yong-si-yan-li-chang-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以暴力恐怖为手段,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组织(不论其总部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或分工体系。

(三)符合上述标准,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1)曾组织、策划、煽动、实施或参与实施恐怖活动,或正在组织、策划、煽动、实施或参与实施恐怖活动;

(2)资助、支持恐怖活动;

(3)建立恐怖活动基地,或有组织招募、训练、培训恐怖分子;

(4)与其他国际恐怖组织相勾结,接受其他国际恐怖组织资助、训练、培训,或参与其活动。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wo-zhi-wu-bi-shi-jia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这个事儿啊,中国得输十二次。

美国媒体宣传这件事,说明美国媒体作为无冕之王充分发挥了第四监督权的作用,为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美国媒体不报道这个事,说明美国媒体充分尊重人们的隐私权,在事情盖棺定论之前不诱导人民的思想,捍卫人民独立思考之权利,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美国司法部门严肃处理这件事,说明三权分立这一基本原则在美国被认真贯彻,独立司法权不容置疑,法律的尊严不容亵渎,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美国司法部门不介入此事,说明美国的各种权力都被关在笼子里,不会因为民众的煽动而产生动摇,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美国人民上街要求严惩凶手,说明美国人民拥有捍卫人权的自由,民主之花盛开在自由的土地上,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美国人民不上街要求惩处凶手,这说明民主制度下人民群众对国家有信心,民主之花盛开在自由的土地上,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中国媒体报道此事,说明中国媒体都是政府喉舌,选择性报道故意煽动对美敌视,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中国媒体不报道此事,说明中国媒体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和人权意识,只会进行政治宣传,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中国政府关切此事,说明中国政府干涉美国内政意图挑起美国国内矛盾,其心可诛,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中国政府不关切此事,说明中国政府作为一个政权,只关注经济发展,漠视人类的基本人权,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中国人民讨论此事,说明中国民间民粹思想高涨,反美情绪泛滥,恐成法西斯,已经没有拯救必要,建议挂路灯,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中国人民不讨论此事,说明中国人已经被政治洗脑驯化,完全丧失了对人类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你这那还算人?已经没有拯救必要,建议挂路灯,中国恐成最大输家。


死个人就完爆中国十二次,我美利坚天下无敌啊!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有点可怕的。

首先胡德堡军事基地在哪儿啊?在美国本土!

这可不是什么海外基地,割喉几个未成年儿童,大家吵一吵就能揭过去的。

其次这个基地在美国的哪儿啊?德克萨斯!

所以我就说,红脖子武德充沛个屁,也就欺负欺负女人和自己人。天天端着各种长枪短炮的吓唬谁呢?该抢你的一个也跑不了,你敢开枪打死一个wetback么?菜鸡。

要论武德充沛,还得看蓝州,你看LA警察,但凡谁敢多废话一句,直接近距离清空一两个弹匣也就算一个普通的星期二。


user avatar   to-my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救的……霉菌……

1948年民国第一耻辱案“景明楼事件”,20多个美军集体强奸中国名媛。

是真的名媛,不是拼团名媛,甚至其中还有国军军官家眷。

甚至还有一名15岁的少女。

当局的态度?

事实上,是有人第一时间报案的,一位少女逃出后立刻就到汉口保安巡逻分队报案。

结果?犯事的可是美国人!当局觉得太难办了,层层请示,最后得到明确指示后才派人到现场收场。

什么时候去收场的?第二天凌晨三点。已经晚了吧?但是居然还被美国人给拦住了,不让进。几番交涉后,警方才来到事发现场,自然是人都没了,就剩利富和乔治,还有就是满地支离破碎的衣服。

这事后来怎么处置的?

判决章月明等妇人“引诱良家妇女与他人奸淫罪”。

也就是说,施暴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而那些受害者非但没有讨回公道,其中的一些人还被安上了罪名。

所以既然这些霉菌在友邦这么横行无忌的(去查查驻日驻韩美军的佳绩就知道了),你还能指望他们回了本土老老实实?

naive!!!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才14个,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user avatar   cen-kee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08年地震当天傍晚,我站在成都大街上,那时候还不是西部战区,而是成都军区,亲眼看见一辆辆军车有序通过专用通道,奔赴灾区。

距离地震几个小时而已,整个成都军区已经全部动员完毕,开始组织向灾区前进。

我站在街上,不知怎么,眼里就进了砖头。

漂亮国卡特里娜飓风,我看新闻里美国大兵荷枪实弹站在灾区街头,对面就是受灾无家可归的百姓。我得承认,那一刻,三观刷得很彻底。

之前看几部反应军队黑暗的电影,觉得美国人好敢拍啊。

现在才知道,跟现实比起来,电影里才哪到哪儿。

今年披露土澳屠杀阿富汗平民百姓,瞎眼联盟指责呼吁调查的中国无权指责这种反人类罪行,魔幻不魔幻?

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只代表自己,从今年开始,任何美国人拯救世界的电影,都看不下去了。

这个世界,没有美国,说不定更美好,╭(╯^╰)╮。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美军随意射击占领国平民」的报道? 
  请教图中武器是什么? 
  伊拉克叙利亚都那么乱了,为何还不出乱世英雄? 
  如何评价国产QSZ-11式5.8mm 手枪? 
  如何评价巴基斯坦媒体宣称中国军队杀死158名印度士兵? 
  如何看待“美国士兵确诊新冠,被扔到荒郊野岭等死”这则新闻? 
  如何看待印媒称印军向中国归还的 17 头牦牛可能是「间谍」? 
  伊朗导弹轰炸美军空军基地事件到底死没死人?死了几个? 
  歼-20 在国际上到底是什么地位? 
  为什么日本二战那么纠结于战列舰?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素媛罪犯赵斗顺出狱,被示威者围攻谩骂投掷鸡蛋?如何防范其再犯 ?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一男子高铁上为充电要求换座,遭拒后称「我身份比你高多了,在我单位早就把你开了」?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