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的“外语”不仅仅是“英语”。
从大学招录模式上看,所谓的外国“高考”,可分为两大类:
不过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是每个国家的考试都这么泾渭分明。
按照英语在考试中的重要程度,各国情况大概可分为三大类:
中国的高考,属于第三类,相对而言是最“不重要”的一类。
虽然不可否认,即使在这类里,英语也是绝大多数考生选择的语种,但毕竟还有其它选择存在,和前两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以下举例说明:
作为高中毕业考试的Kỳ thi tốt nghiệp trung học phổ thông(期試卒業中學普通),和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的Thi đại học(試大學),已经合并为Kỳ thi trung học phổ thông quốc gia(期試中學普通國家,非正式缩写为Kỳ thi THPT QG),每年六月底七月初都是举国关注的焦点。
Kỳ thi THPT QG的外语科目,有六个可选语种,分别是:英语、俄语、法语、汉语、德语、日语,和中国高考非常相近(中国高考外语的六个可选语种是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
越南学生考试选择的语种,和大学里的主修语种有较高的匹配限制,比如,俄语考生只能报考开设俄语作为主修外语的大学和专业。但英语考生可以报考以其它语言作为主修外语的大学和专业(注意这里所说的“主修外语”不是指专业外语,而是指公共外语)。
举个例子,
从2021年起,采用新的「大学入学共通テスト」替代延续了三十年的「大学入試センター試験」(不再称为「試験」而改称为「テスト」了),不再仅考选择题,也考论述题;不再仅考阅读和听力,也考口语和写作。考试时间依然是1月13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日。
英语、德语、法语、汉语、韩语被列为可供选择的「外国語」笔试科目(各占200分)。但除英语外,其它语种没有对应的听力科目(另占50分)。
此外,总共200分的「国語」科目中,包含了50分的「古文」和50分的「漢文」,其中「漢文」相当于古汉语文言文,对日本考生也很有挑战,某种程度上算是一门古典外语了。
대학수학능력시험(大學修學能力試驗,简称대수능或수능)英语是必考科目,和国语、数学一样占100分。另有50分的第二外语科目,可选范围包括: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越南语,以及古汉语文言文。
日本和韩国学生的「漢文」,就像中国学生的「古文」一样,并不是当作一门完整的「语言」来学习的,不需要懂得古汉语的发音,都是按照汉字在各国标准的现地音来读。
大学招录模式介于欧美和东亚之间,考试成绩不像韩国、越南那样一锤定音,但也算举足轻重。
考试分为 General Aptitude Test(GAT)和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Aptitude Test(PAT)。
前者衡量基础能力,其中英语交流能力占总分的一半。后者衡量学术和专业能力,包含外语或古典语言的运用能力,具体考哪种要看大学的招录要求。
备选语言有七种,分别是:法语、德语、日语、汉语、阿拉伯语、巴利语、韩语。
不同于中日韩等国家有相对发达的本土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东南亚国家的大学里很多学科使用英文版教材,以英语为授课语言,实际上对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要求更加苛刻。
这种情况在英联邦国家更加明显。
实际上是Sijil Pelajaran Malaysia (SPM)、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IGCSE)、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UEC统考)鼎立的局面。
官方主导的SPM,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的必考科目,但所有申请大学的学生都会考Malaysian University English Test,成绩和Pengajian Am(General Studies)同等重要。
感谢知友@满天馨 指正和补充: SPM必考语言科目是马来文和英文,英文作文的等级可以对标GCE O-Level(又称1119),而马来文和历史及格才可以拿到文凭(可以理解为符合毕业资格)。而MUET和Am是在pre-u或stpm阶段(可以理解为A-Level)考的,是升入国立大学的必要条件。
此外,科学与数学科目,组卷以英语/马来语双语并行。
语言和文学类的选考科目还包括:英语文学、科技英语、马来语文学、汉语、汉语文学、交际汉语、泰米尔语、泰米尔语文学、阿拉伯语、伊班语、卡达山-杜顺语、塞迈语、日语、德语、韩语、法语、旁遮普语。
UEC统考的高中考试科目包括华文(汉语)、英文(英语)、马来西亚文(马来语),都是必考。
Indian School Certificate(ISC)语言类考试包括四种:
延伸阅读:
多邻国,免费学习英日韩法德西等40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