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国人怎么看我们的嫦娥五号的话,我的回答是,他们根本连看都不会看。
因为这几年中国的航天技术,跟美国比,差距非但没缩多小,反而在慢慢扩大。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嫦娥五号又是无人对接,又是月表发射,又是一次挖回两公斤,秀的成分更大,真正的技术难点不在于这里。
嫦娥五号项目,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火箭的运力。而在火箭技术方面,我们与美国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
从月球运回两公斤土壤来,需要25吨级运力的火箭。
以前的长征火箭系列,最大近地轨道运力不过10吨左右,完全承担不起取回月球土壤的重任
长征五号这样的25吨级的火箭成功研发,使得整个嫦娥五号项目,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其他的技术,比如月面发射,空中对接,很多还是基于以前的技术,掺杂一些新想法在里面,并且那新想法是一些相对来说可以快速验证的想法,相对来说,火箭动力才是一道天堑,绕不过去,项目就成不了。
长征五号的成功研发,并于今年成功试射,使得我国火箭运载能力有了大的提升,但这依然没法缩小美国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美国最大运力的火箭,土星五号,60年代都已经达到125吨。
我们现在的运力,也就是美国当年的五分之一。
然而更惨的是,美国已经从比运力的赛道上跳了出来,进入下一赛道了,也就是比经济比成本的赛道。
以前在spacex还没发展起来之前,我们国家还可以接一些商业发射项目,依靠低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来赚一些钱来养活中国的航天产业,但spacex的可重复发射火箭,直接把这一块的业务给抢干净了。
一个一次性的火箭,发射成本近千万美元,而燃料成本了就几十万美元。
可重复火箭,每次发射的成本,也就是燃料费用加一些维护费用,发射周期也从几年缩小到几个月,因为回收回来的火箭,只要维护一下就可以了,不用再重新制造。
所以,在新的赛道,美国已经进入良性循环,依托技术优势,来赚取超额利润,赚取的超额利润,又重新投入火箭研发,使得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快。
而我国不但没追上,连商业发射的订单都被抢没了。
而国家又不愿意在这些投入高,见效周期长的行业投钱,所以,中国的航天产业投入的钱只能越来越少,进步越来越慢。
在中国真正掌握可回收火箭技术之前,真的只能跟在美国后面吃灰。
在绝对实力面前,我们得认清差距,才能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