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公认”,其实并不是广大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是指业界或内行的一致好评。
比如说,爱因斯坦是公认的伟大科学家,这个绝对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的,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开根号都不会了,根本没有资格对爱因斯坦进行认可或者否定,这个道理都是大家很好理解的。
可是到了文学艺术领域,评价的门槛就会低出很多,一句简单的不好听、不好看、听不懂、看不懂就可以表达基于自我审美的“真知灼见”,不用认识五线谱便可以觉得自己有资格评判贝多芬,不知道色相环也可以评头论足毕加索,丝毫不用顾虑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否充沛,只需要根据本能的好恶进行褒贬就可以了,非常便利。
我们不会认为牛顿和霍金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他们是在为人类做贡献,可是为什么却要求贝多芬就得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呢?事实上,作为艺术家,他们能够实现自我表达都已经非常不易了,服务自己都不一定服务的舒坦。
艺术鉴赏是需要门槛的,有些行业非常亲民,比如音乐和绘画,不像是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一样拒人以千里之外,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行业就简单,随随便便不用付出就能学个一览无余,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进行公认的。
我想把我之前讨论音乐审美问题的回答在此引述一遍,仅供参考:
假如你是一名普通的听众,那么只要遵循“好听就行”的原则即可,并且不要试图与专业人士讨论音乐审美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名音乐专业人士,那么请不要把标准定在“好听就行”的层面,并且不要试图强行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
题主的意思大概是:为什么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却没有被认为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转化问题。
你找个小朋友,他现在可能会觉得《咏鹅》比《将进酒》要强。但是将来呢,他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感受到《将进酒》的魅力。但是反过来,一个现在觉得《将进酒》强于《咏鹅》的人,大概将来不可能发生反向的认识转化(认为咏鹅强于将进酒)。
音乐也一样,一个认为上海滩强于命运的人,将来可能有一天会改变看法。但是认为命运强于上海滩的,大概不会有改变看法的那天。
对更高级艺术的欣赏是不可逆的,这就是艺术地位的含义。
本质来讲,“好听”和“艺术水准”是两件事。“好听”是相对主观的,而一部作品的“艺术水准”是可以通过客观手段分析出来的。所以,通过一部作品好不好听,来判断作品的艺术水准,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自然出现不同的结论。
而为什么贝多芬的“命运”,比《上海滩》艺术水准更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交响乐比流行歌曲的创作技术要更难,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当今中国音乐圈,有大量的人可以创作流行歌曲,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创作出交响曲。想要创作出交响乐,一般需要多年作曲技术,并且有专业的教师来指导,才能完成。而流行音乐的创作,不需要有专业音乐学习背景,甚至有一些作曲家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首流行音乐作品。
其次,贝多芬的交响乐,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专业音乐中是具有开创性的,无论是从作曲技术层面还是作品的人文精神,对于整个时代来讲都是一种探索。而《上海滩》虽然是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创作的主题曲,但本质来讲算是当时香港电视工业下的产物之一,至少在作曲技术上并未有太多突破。
再次,就是贝多芬的“命运”凝结了贝多芬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似乎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贝多芬当时的人生和情感。而《上海滩》是一个团队完成的作品,描绘的是让许文强与冯程程体会到爱恨情仇的上海滩生活。似乎,前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会更加深刻一些。
我举个例子,这类似于,同样是美术作品,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要比《胡大水的自画像》艺术价值要更高,因为《蒙娜丽莎》是大师达芬奇学习了多年美术技艺后完成的一部体现了文艺复兴精神的精美作品,而《胡大水自画像》是我没事闲的随手画着玩的,我没学过美术,随笔画了几下,然后找了一位当代画家帮我完善了一下。我当然会觉得我比蒙娜丽莎好看,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世界末日只能留下一幅传给后人看,我会选《蒙娜丽莎》。
恕我直言,这是因为题主的乐感太差,而且可能低于普通人水平。
这里的乐感包括并不仅限于对音高节奏的辨识能力记忆能力、大脑处理声音信息能力、以及音乐材料刺激感官所引发的共情能力。
正如为什么题主会在下面众多答案中被批判一样,对音乐的共情是人类的本能。为什么大家听到贝多芬会联想到伟大、庄严肃穆与磅礴有力,因为他的音乐语言能自然而然地引起我们的这种联想,跟学不学音乐没有关系,这是人的天赋。
当然硬要解释还是能解释一下,这个和人说话就有很大关系。你模仿命运交响曲的语气说一段话,只适用于慷慨激情的演说或者诗朗诵,而不可能跑菜市场买菜跟人说这种话。
只可惜题主可能并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个世界还是很大的。
另外我有看到你在问题底下的评论楼说这是“皇帝的新装”,这也是不恰当的比喻。
未经过过训练的人耳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是复杂结构的古典音乐那就更为有限了。题主这相当于《卡拉马佐夫兄弟》只看了两三页就开始贬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水平了,认为他不如XXX,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或者拿你的比喻说,相当于我只看到了皇帝新装的一小截儿就说他没穿衣服;诶万一人家穿的破洞牛仔裤呢?
另外切莫说什么“XXX作曲家就不喜欢贝多芬啊”,不喜欢归不喜欢,再不喜欢也不会不认可贝多芬的写作水平,更不会喜欢“上海滩”。
作曲家尤其是顶尖作曲家,相互不喜欢其实还挺正常。因为之于二流作曲家,顶尖作曲家更厉害之处在于,达到最高写作水平的同时还能保证自己风格的独特性。
而之所以能达到这种独特性,原因就在于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进行了音乐材料的遴选,最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这之中会对他人的音乐语言产生排斥性。
玩流行音乐各种风格也会产生这种排斥性,古典作曲家一点也不特殊。
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讲这种话还是洗洗睡吧。
叶丽仪:老娘都退出江湖多少年了,还有憨憨明里暗里的黑我。
澳洲有一种很难缠的生物,大概长这样。
普通人倒不是很怕,因为这些生物动静一般都很大,绕着走很容易。头疼的是开店的,因为小商小贩位置是固定的,没有地方躲,倒霉惹上还会把顾客吓跑。
于是很多商场就出了一招:白天生意清淡和晚上快关门的时候放古典乐。(人多的时候倒不怕他们闹事)
我听了一下,贝多芬放的少,莫扎特和巴赫倒是经常放。
后来有一次公司里来了个同事,住得和我顺路,我就经常蹭他车回家。那位老哥虽然是个码农,但是看着年轻时候也不算是个善茬,因为前面车开慢一点了他就要摇下窗竖中指飙脏话。混熟以后一问,果然当年也是提着酒瓶子在马路上逛过的。
于是我问他,商场放古典乐真的好使么?
他说,当然好使,who listens to that shit。一听就脑壳疼。
脑壳疼。
回头想起来我应该给他放上海滩,然后问问他脑壳疼不疼。
我估计不疼。
我怎么感觉教主是在暗度陈仓,开始在汽车领域布局?
未来华为做智能汽车的软硬件,长城做整车?然后扩大到其他车企?
我翻译下“不针对任何国家”的意思:
“不是……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