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问题的讨论中,我们要提到两个关键的概念:
pH的定义最早于1909年由丹麦化学家瑟伦·索伦森(S. P. L. Sørensen)提出[1]——pH用来描述溶液的酸碱性,就是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自然对数的负数。
随着研究体系的越来越多,非水溶剂也日益重要。而对于非水溶剂中的反应,也需要描述酸碱性这种性质——所以pH也在非水溶剂中应用。可是,在其他非水溶剂中是否存在氢离子呢?
实际上,在水溶液中也并不是裸露的氢离子,而是水合氢离子( );而在其他的非水溶剂中也是溶剂合氢离子。这时候让我们引入第二个概念——质子自递反应(Autoprotolysis)。
2. 质子自递反应(Autoprotolysis)
质子自递反应(autoprotolysis)是指氢离子在两个相同分子之间转移的现象,其中一个是布朗斯特酸,释放质子,另一个是布朗斯特碱,接受质子[2]。例如在水的电离中,水就产生了质子自迁移反应:
;
这也是为什么纯水中也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而这个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 ,意味着中性水溶液中 ,这也是为什么纯水溶液的pH等于7
相应的,对于其他的非水溶剂,比如说乙醇、冰醋酸等,甚至无水硫酸,都有这样的反应[1]。
乙醇;
冰醋酸;
无水硫酸;
那么在这些非水溶剂中,pH的定义则是把水合氢离子替换成相应的溶剂合氢离子。那么对于纯的冰醋酸来说,就是 的浓度,其pH应该是等于7.2的
所以往冰醋酸中加水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随着水的加入,溶液逐渐从非水溶液变成水溶液;此时pH会从最初的7.2大幅度降低。这样的pH改变的本质原因是,pH的定义方法的改变——从 的浓度变成 的浓度。
第二个阶段:随着更多水的加入,pH的定义不变,但是醋酸的浓度降低,所以使得pH升高,直至最终接近中性(pH=7)。
至此,我已经解释完毕了你们讲义上的图像。不过我需要指出,最初的 时的pH值应该等于7.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