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轻小说都是厕纸」这种观点? 第1页

  

user avatar   KotoriMinam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构成元素是:

后现代文化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不但能在当前社会以“形象”(image)及“摹拟体”(simulacrum,或译作“类象”)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甚至可以在当代“理论”的论述本身里找到。

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也并不是要在这里批判作为“后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日本轻小说”,但詹姆逊确实敏锐地洞察到了被他称为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的一种特征,即“无深度感”——而这其实也正是日本轻小说的特点,与传统文学相比,日本轻小说“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

而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网文界现在已经把“为了爽”挂在嘴边,但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学观念仍然是“文以载道”,中国人往往推崇现实主义,认为反映现实的作品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

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需要反映现实,而这就意味着,文学作品本身只是“形象”(image)、“拟像”(simulacrum),是对现实的摹仿和表现,而这个借由文学作品而展现自身的“现实”(real)则就构成了人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深度”;比如,虽然马尔克斯的作品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差异甚大,但马尔克斯还是声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番石榴飘香》)”,这表明马尔克斯仍然没有超出“深度模式”的叙事传统。

按照这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品总是超出文本而指向一个他者才能确立自身的价值,如马尔克斯的作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而到了詹姆逊所说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里,却是无深度的,在“形象”和“拟像”背后似乎什么也没有,文本既不指向“现实”,也不指向某种崇高的理念……这样一来,除了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整体上是西方所开创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没落,还可能意味着传统的文学观念陷入了窘境,它面对一种超出了其视野的新事物,却只能在其狭隘的视野之中如同盲人摸象一样予以揣度。

在轻小说是不是“买插画送厕纸”这个问题上,如同很多人指责轻小说缺乏“文学性”,这里不单是“文学性”并非商业娱乐小说所必备的要素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文学性”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今天中国人所说的“四大文学名著”,在其时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白话文的章回小说;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高雅的文学语言只能是文言文,这就是说,倘若中国人的文学观念没有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革新,不是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从而在书写领域占据统治地位,那么明清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就只能是市井娱乐之作(相当于现在的网络小说)而不会是“文学名著”。

而莎士比亚也是如此:

……莎士比亚在其生存的时代曾经被“普遍的”有拉丁文化教养的戏剧诗人们所轻蔑,之后亦遭到默杀,直到19世纪初才经由德国浪漫派,与发现“文学”的同时被重新发掘出来。这时才出现了作为天才的个人之莎士比亚,以及作为自我表现的诗人、浪漫的或者现实的诗人之莎士比亚。(柄谷行人,《现代日本文学的起源》)

所以,“文学性”其实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说轻小说缺乏“文学性”,归根到底不过是就当下对“文学性”的占主流地位的规定而言的。

但是,笔者并不是想要说,将来轻小说之中也一定有作品可以像“四大名著”或莎士比亚的戏剧那样“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问题不如说在于,倘若人们总是将日本轻小说当下最引人注意的元素视为轻小说很烂的理由(其实自从“轻小说”这个概念进入中文世界,日本轻小说就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并且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理由被认为是“烂作居多”,如十多年前是“卖萌成风”,现在则是“异世界题材泛滥”),那么其实就已经将日本轻小说在整体上预设为错误的、低等的、需要被否定的东西,而按照这种对日本轻小说看似恨铁不成钢实则是高高在上的蔑视态度,是既不能也不会去揭示日本轻小说这种文化现象的特殊意义的,因而即使说得再多不过是在“轻小说很烂”这一点上循环往复而已(正因为如此,在中文世界关于轻小说的话语以惊人的匮乏程度被人们翻来覆去地言说,很难看到本质上是新的东西被说出)。


user avatar   nerv-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深度宅,浅层老二刺猿不请自来。

“轻小说都是厕纸”这句话,或者说完整点“轻小说都是买插画送的厕纸”这句话,并不是伴随着轻小说同时出现的。在我不长的阅历中,第一次听到大规模这种暴论(基本上也是唯一一次)是针对弓弦逸鹤写的infinite stratos。is运气很好,得到了一位相当优秀的插画师协助,再加上动画组的给力,成了动画史上的名作之壁。但如果你读过原作,就能明白“买插画送厕纸”这句话用于形容这个作品还是相当切合实际的。再加上这位作者还是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喷人大师,用这句话来讽刺两句也无可厚非。

而在除此之外,这种说法就并不一定是针对文章整体进行攻击。比如俺妹最终卷出来之时诸多读者不满意结局也曾用厕纸说评价,那就体现的是对剧情走势的不满,并非否定整个作品,而像是对“作者不懂读者心”的一种埋怨。

至于现今的厕纸说应该是偏向调侃的意味多一点,毕竟不可否认轻小说不是严肃文学,在文字功底和剧情深度上肯定比不上后者;而且靠插画带销量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多数读者的阅读态度也是将其当做消遣,图一乐。偶尔遇到些确实写的烂的,忍不住感慨两句,也就够了。到底写的好不好,还是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而不要将这句前人说法奉为圭臬以偏概全。


user avatar   xiao-jin-11-47-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没有人根据事实(如销量、评论数据等)去研究轻小说到底“是不是”什么;大部分人都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觉与这个感觉背后的、自以为的“为什么”——“厕纸论”是被假定的前提,而不是需要讨论的结论。

正文:

我自己觉得吧,说类似话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在装B,“轻小说”只是装B的一个话头。不过话也不能乱说,我们先不管具体的数据,按照正常人的逻辑顺序去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一步步来看:

首先,“轻小说都是厕纸”这句话可以大致等价于“轻小说都是不好的、差劲的作品”。既然如此,要讨论清楚这个问题,就有几个必需的前提条件:

1.轻小说的定义:在讨论轻小说之前首先要界定轻小说是什么;

2.轻小说优劣的判断标准:要讨论好坏,首先要有评价标准;

3.足够的样本数量:没有足够的数量证明“劣质”轻小说至少过半,就无所谓“都是”。

这些都是你在思考的时候很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的事情:要讨论一个东西的好坏,我们首先要确定它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定义;然后,既然要谈好和坏我们肯定也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就是标准;最后,我们要确定我们的结论不是一种偶然,这就需要我们研究更多的那个东西去确认,这需要更多样本

那么我们将这几条前提放到现实中进行调查研究,会发现:

1.轻小说的定义不明:

百度百科“轻小说”第四节的节标题直接为:“定义模糊”“你认为是轻小说,它就是,但未必能取得他人认可”。

维基百科则主要着眼于受众,即以“12~18岁的young adult”为受众群体的出版物,但很明显这也很模糊:被认为是轻小说的作品不一定以未成年人为受众,比如伊藤计划的《虐杀器官》;且维基第三段直接把轻小说与“大众读物”归为一类了,显然这也是个宽泛的说法。

2.作为整体,轻小说(乃至文学)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简单陈述一下。这里的标准包括“不同轻小说间优劣的标准”以及“跨文学种类间作品优劣的评价标准”。要注意厕纸论者本质上进行比较的标准是后者,因为他们的批判目标并不是“某部轻小说”,而是“轻小说”。

前者,轻小说体系内的轻厉这类排名本身就是轻小说的参考依据,哪怕轻厉近年第一名水分越来越多,但总体而言前十的口碑与市场反应都是有参考意义的。但由于这类排名都是立足于轻小说范畴内,只能表现轻小说之间的优劣,并不能评价“轻小说”本身的好坏。

而后者,本质上是没有一个标准能取得普遍认可的,说半天无非是复读“文学性”、“销量”、“我觉得”等等。即使消解掉“轻小说”这一概念,我们放眼整个文学领域,会发现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文学评价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哪怕诺贝尔文学奖也很明显不能担当评判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毕竟有些体裁本身就与文学奖的评选要求相差甚远,一些巨匠也从来没有得过诺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进行的比较往往是具体的、确定的。我们可以去对比莫言的作品哪一部笔触更优秀、完成度更高并给出引文来证明观点,但我们往往很难说魔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谁好谁坏,因为过于抽象和宽泛而失去了可操作性。因此即使我们没有理论的指导,我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将范围缩小到存在可行标准的范围内,再进行对比。

其他方面 @南大鸟 大佬的回答就进行了一些讨论,大家可以去看看。

3.样本量不足:

日本规模最大的在线小说投稿平台 小説家になろう 上记录有771,131部投稿作品(截止2020年11月14日),而从 @zecy 大佬处借用一张出版社新作数量的图片来看,每年主要出版社的文库本新作至少有1000本以上。那么到底需要多大的样本量(我们先假设轻小说有好坏的判断标准)才足以得出“轻小说都是厕纸”或者“随便拿出一本水平都没法看”的结论?对我个人而言,我想是很难办到的。

当然,作为时间有限的个人是不可能接触所有出版的作品的,那就以“轻厉”前二十来看,至今也有300部左右。那么题主所提到的那位“老宅”,阅读量又有多少呢?

》样本量不足的必然性

绝大部分作品是没有汉化的,即使有台版比例也低且会有很大程度的时间差。大多数普通中国读者接触的是能动画化最顶流的(流量大不意味着优秀,就像流量明星也不代表素质过硬)以及被汉化组挑选过轻小说作品。普通国内读者是没有能力(墙、语言以及外网经验)去看日轻的,这点和国内网文完全不一样——国内大部分读者一般不具备对日轻进行大范围取样并合理评价的条件

可以说,大部分国内读者既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也没有进行调查取证的能力(墙、语言、外网经验等),从根本上不具备对日本轻小说进行整体评价的能力。“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说“我看的几本轻小说是厕纸”,很合理;但你说“轻小说都是厕纸”,就需要你至少是有一定阅读量与阅读能力的人(比如为广大看客提供素材的译者们)。

总结一下:

从上面一步步走下来,很容易就能理解到跳脱具体语境去大谈轻小说如何是无意义的。这甚至和“轻小说”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深度、什么是文学性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在思考进入到这一步之前就会已经遇到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任何严谨认真的思考者都不应该跳过它们来得出结论。既然如此,我们要进行有益的讨论,就一定会根据具体的语境、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正因如此,持厕纸论或者起点南坡湾论的人除了复读之外是提不出什么有信息量的意见的——因为他们急于的是表达态度而非进行交流,证据就是任何类似的此类论调永远不会出现任何范围限定或前提条件(俗话即“一棒子打死”),也鲜见任何事实性的论据。这可不是什么“没必要讲那么多”;哪怕专门讨论“轻小说问题”的这个问题下,也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去寻找销量、评价等数据来证明轻小说到底如何,有的仅仅是“我认为......”、“轻小说烂在......”,等等——

但就是没有人根据事实(如销量、评论数据等)去研究轻小说的“是不是”;大部分人都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觉与这个感觉背后的、自以为的“为什么”——“厕纸论”是被假定的前提,而不是被讨论的结论。

更别说广泛存在观点复读,这本身就表明了一种广泛存在于网络的高人一等之傲慢与坐井观天之无知:背后既没有经调查取证的事实背书,也没有事实求是的思维路径,仅仅是且只能是一种态度的宣示,也因此这种观点并没有多少深度可言,更不要说很多人仅仅是在复读且也只能复读。

综上所述,与其说这是一个事实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点在于这句话的完整版是“轻小说是买插画送厕纸”……

这句话原本强调的是插画对轻小说作品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少轻小说作品本身的质量远远低于读者(因为插画)带来的心理预期,让购买的读者感觉“上当”的吐槽。或者单纯表达一种对轻小说作品质量的轻蔑(即,自己的审美水平比“轻小说读者”要高,反证自己的“高贵”)。

市场上,受益于插画的轻小说作品确实不少,使得原本质量一般的轻小说原作有了更长的寿命和更多的收益,但因为插画一般或没有插画而耽误的作品也并不多,所以这句话本身既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是一种偏见。

现实来说,轻小说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快消品,通常只是商业性创作,“文学性”或者说“艺术性”对于轻小说来说属于锦上添花的部分,有“文学性”的轻小说作品是有的,但轻小说作品被招安成为文学作品的概率,往往比通常意义上的“传统小说”要低。

但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学性”或者说“艺术性”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而考虑到名著的诞生时间与其被认可时间往往存在时差,很多名著实际上是被“追封”的,甚至名著的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居然是被后世认可的名著,这个问题似乎又成了“薛定谔的文学性”。

而对于轻小说这样的商业作品而言,这个名作认证的时差比传统的小说要缩短不少。

《大春物》刚开始写作时原打算一本完结,最后却连载成知名系列,成为很多读者眼中的“神作”,电击小说大奖大赏、金赏里不乏一本完结甚至无人问津的作品,而银赏最终发展成长篇巨作甚至公认“神作”的却有不止一部,更不用说还有落选作品逆袭成名作或小众佳作的案例。

所以,权威评选和读者认可,确实并不完全一致,而历史每每证明,后者对于“文学性”“艺术性”的认可,远比前者更重要。

因为不容否认的一点是,一部作品被称为“名著”,并作为名著能流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有欣赏能力的人当中,喜欢(至少认可)它们的人占了大多数,有这种“可以不理解,但不能不尊重”的由多数人形成的大环境,才使一些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名著。

经受住历史和时间考验,无疑是评价作品“文学性”的基础之一。

所以,寻找“比较感动有深度的轻小说”,可能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寻找那些作品已出版甚至完结五年以上,但至今仍有出版社卖,也有读者买的作品了。


另一个切入点,则是轻小说作为快消品的属性。

大多数轻小说作品因为作者和编辑们的“产品设计”,无需费神就可以一天一本(按十二万字左右一本算)地轻松看完,无需专心致志研读就可以看懂个大概,如果是囫囵吞枣赶进度地看,一天连着看完三四本同系列的作品也并非不可能,消费速度甚至比厕纸还快。某种程度上这是轻小说“文学性”弱的最好体现,因为它除了给读者“快感”以外,其剧情通常并不能激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甚至简单的剧情讨论都做不到,即“没法让人想多”。

所以,寻找“比较感动有深度的轻小说”,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那些剧情讨论度高,能让人“想多”的作品,作品讨论的时间持续越长,其可读性、耐读性就越高,这样的作品,通常来说至少是一部佳作。


做到这两点,基本就可以回避“轻小说是买插画送厕纸”这句话隐含意思里的前两个坑:一、避免因插画眼缘买了不喜欢的书,二、避免因作品质量大大低于插画带来的心理预期,浪费大量阅读时间。


而对于最后一点,即默认轻小说“低贱”,不如“文学名著”高贵这层意思,个人认为用“阶段性”,或者说“阶段-版本论”就可以得到解释。

因为“存在即有价值”,没有一种东西的存在是毫无作用毫无意义的。

举个例子简单说,就像现在“手机”这个词在日常生活里的意思基本就是指“智能手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功能机”就不是手机。智能手机和功能机都是“手机”这一产物的阶段表现,没有功能机作为基础,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产生智能手机。而且,即便今天,功能机也有发挥其特殊作用的空间和不可替代性,并不是一无是处毫无市场的存在。

轻小说和通常意义上的文学名著的存在必要性也是如此,它们都是文化产品不同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是具体到某部作品,是偶然的。

疑问或许在于,轻小说的艺术价值似乎普遍低于已有的文学名著,其产生也晚于很多文学名著,那它的存在价值究竟是什么?它难道不是落后于文学发展,单纯因为商业运作,以逐利为目的产生的文字垃圾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轻小说本身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学市场细分”的一种产物,它有满足特定群体对文学作品需要的属性,既是现代文明的礼物,也是现代文明带来的一种诅咒。

设想一下,一个刚上小学或初高中,尚未经历过任何人间疾苦,却对未来的可能性有无尽梦想甚至幻想的人来说,艰深的“经典文学名著”,那些流传自千百年前或诞生于上个世纪的某个特殊环境、特殊历史时期的作品,真的能看懂吗?

或者说,“经典文学名著”真的符合这个年龄段、这个精神状态的读者的精神需要吗?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人的经历和共情能力并不相同。

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的一生中,每个阶段的感动,都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刚迈入学校大门时,最能让自己感动的通常是青春限定的成长困扰、恋爱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所以大多数轻小说涉及的题材也是如此,这些感动通常一辈子只有一次,且随着青春的逝去不再来。

就像到了三四十岁,工作已多年后再回去学校做学问甚至与自己的学生谈恋爱,和青春期与二十多岁时沉浸于象牙塔,享受青涩恋情或与精神伴侣的思维碰撞的感受是不可能一样的。

能在合适的时间,恰到好处地走进青春时代的精神世界,带来青春期限定感动的轻小说,就是这样的存在。

即便许多年以后,自己学生时代的最爱轻小说对于已经饱经风霜的老男孩、老小姐们来说已经过于“浅显”甚至“傻”,感觉故事写得有很多地方不合理甚至假,但那份曾经因轻小说而带来的感动却无疑是真的。

这就是轻小说这种文化快消品的“文学价值”,就像国宴可以使用的法式大餐很好吃,也不代表快餐店的儿童套餐就不好吃,或者路边摊可以买到的煎饼果子和寿司卷们就不好吃一样,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价值。

而说轻小说是一种“诅咒”则在于,它是这个现代商业社会“讨好”人们,对消费者的情感精准营销的一部分。

即便读腻了轻小说,也有轻文学可以选择,其中质量相对好的长篇大作更是可以变成动画、电影和游戏让人无限制沉浸,只要读者自己愿意。

而且,一个读者的自我享受进度,永远赶不上文化快消品的创造进度,只要读者自己不想出来,那这个文化快消品的世界,就是无限的,对所有读者都是一样的。只要自己支付得起消费得起,这个商业文化世界,就会让自己永远舒舒服服地沉浸在个人专属的“理想乡”,至于它是不是“美丽新世界”,每个人最终给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




自己以前写的一些和轻小说有关的东西,也希望对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吧。


user avatar   sun-si-qi-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难。

毛利兰的设定在柯南世界属于比较弱的,和主线的瓜葛也少,但她偏偏是主角,是73钟爱的角色;灰原哀的设定比较强,和主线瓜葛也多,但她偏偏是配角,是73眼中的工具人,主弱臣强,必生矛盾:

——如果剧情不刻意的倾向毛利兰,则一旦主线占比提升、剧情快速推进,灰原哀的出场和高光镜头必然更多,恐有喧宾夺主的可能,毛利兰的粉丝和喜欢看恋爱喜剧的观众会非常不满

——如果剧情刻意的倾向毛利兰,在逻辑上不应她出场的主线剧情强行让她高光出场,则其他人物的形象和主线的逻辑必然被破坏,灰原哀的粉丝和喜欢看推理剧情的观众会非常不满

如果这两个阵营的强弱非常悬殊,以至于官方可以痛快抛弃一方,那也就罢了,问题是这两个阵营的体量是同一个量级的,舍掉哪边官方都舍不得,只好一会倾向这边一会倾向那边,73原作倾向毛利兰多些,小学馆搞的ova、特别篇、剧场版就倾向灰原哀多些,总之是哪一边的钞票都很香、都得吃到嘴,至于粉丝打架,那是“必要的牺牲”。

要不然怎么说安室透是“永远的神”呢,想看推理,他是日本公安的大佬,推理能力高强;想看主线,他是组织卧底,天生在矛盾的中心;想看人设,他是本领高超魅力非凡的双花红棍,集万千优点于一身;想看恋爱,腐女势力嘿嘿一笑,安室透和所有男性角色同时出现都可以嗑,对于那些厌恶搞基的观众,这些又只是单纯的战友互动……可以说,这位仁兄比毛利兰灰原哀加起来都适合当“女”主角。


user avatar   jie-cuo-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user avatar   sigo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些交往中的小技巧比如沟通做事方式等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他人欺负?
user avatar   daodao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居然有人要华裔赶紧离开美国,我就想知道,他们都是美国公民,享有神圣的美国宪法的保护,在自己的祖国里,凭什么要跑?跑哪里去?

华裔应该拿起枪来,组织起民兵团,象那位十七岁的里腾豪斯那样,见到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直接开枪,警方管不了那就代替警方维护治安,记住要用热武器!

另外对于赤果果的种族歧视,华人应该学黑叔叔那样上街抗议,甚至可以适当考虑暴力形式,用ylm运动去给整个社会闹腾个天翻地覆,这就相当于给种族主义者划下红线,谁敢公开挑衅华裔,跟他们个没完。

我们华人不好过谁都别想好过!就象《死神永生》中那个艾aa一样,自己跑不了谁tm的都别想跑,要死一起死。做人就要有这种狠劲!

当然最优选择的还是学犹太人,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掌控美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把反华渲染成象希特勒屠犹一样的极端邪恶行为,谁敢公开表示反华反亚裔,各种封杀!

美国华裔要记住,在这个地盘上一味的忍让与退缩,甚至通过骂自己的母国的方式来取悦他人(红脖),换不来安全,反而助长那些人的气焰,让自己谋生更加艰难。

只有拿出血性才能在北美争得自己种族的生存地位。

====

(新添感言)

不要拿华人数量少当借口!这种借口一点意思都没有。

美国犹太人口数量比华人还少一大截,但在美国谁敢招惹犹太人?犹太人甚至把母国以色列整成了太上皇国,要美国纳税人出血汗钱去每年供养这个海外的爸爸国。

反观华人呢?你们只能靠着骂母国贬自己的同胞讨好白人来获得生存机率,真为你们感到既恶心又可怜。更恶心的是某些高华还在为打击同胞和出卖母国出谋划策,纯找死的节奏!

美国华人应该反省了,你们越是放低姿态做出讨好,就越是在鼓励变本加厉的欺辱,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就算中美没战争都可能进集中营。还很可能连累了其它的亚裔族群,日、韩、越。。。最终都会恨死你们的。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人反感字幕组/翻译组夹带私货? 
  为什么樱花动漫成为不了下一个哔哩哔哩? 
  如果选择一个动漫人物作为二次元的象征,你们的第一印象是谁,你们认为谁最能代表二次元,为什么? 
  科幻作品有哪些颠覆过你的脑洞、设定或点子?为什么? 
  “中国首先致力于脱贫,动画和游戏不是扶持重点”这个观点是否有误? 
  有没有 10M 以上的动漫高清壁纸推荐? 
  入动漫圈时间长的人是不是有优越感? 
  你心目中塑造最成功的动画和漫画角色是谁? 
  如何看待 10 月 27 日京都府警再次逮捕字幕组成员? 
  自从看了《鬼灭之刃》以后再也看不下去别的动漫了,有没有媲美《鬼灭之刃》的动漫推荐?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只狼》樱龙BOSS战?
下一个讨论
氪金抽卡机制多久才会被明令禁止?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