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篮协宣布八一篮球队正式退出职业联赛,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1页

  

user avatar   maomaobear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段历史结束了。

中国的专业队模式,运动员是一份体制内工作。

军队叫八一队,武警叫前卫队,铁路系统叫火车头队……

这些队,和各个省队的体工队,构成中国体育的骨架。

后来足球职业化改革。

这些队没有了。

篮球职业化改革稍微比足球晚。

八一篮球队在职业化前期表现很好。

体制内运动员,和地方企业合作,拿赞助参加职业联赛,保持了很高的战斗力。

在职业联赛前几年,八一难求一败。

八一队先发五虎,都是国家队成员。

阿的江、范斌、张劲松、李楠、刘玉栋、王治郅、莫科……

一直到2005年,没有王治郅的八一队,全运会击败有李群、朱芳雨、王仕鹏、易建联的广东队夺冠。

八一队对职业化并没有水土不服。

危机是2008年后,外援政策变化,外援水平提高,数量增多。

八一老一代退役,各个军区球队早就解散。八一队无人才来源。

八一队开始没落,从不进季后赛,到逐渐垫底,一个赛季难得赢几场,商业价值越来越低。

人才其实还有不少,但是队伍已经不是以前的队伍了。

希望这批运动员能早点找到出路吧。


user avatar   david-72-6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0月20日下午6点左右,我收到了一条来自老妈的微信,“中国篮协官宣:八一男女篮不再参加CBA和WCBA的比赛。”

我妈不大懂篮球,这新闻一看就是我爸叫她发给我的。这是他们第一次给我发关于篮球的消息,我爸不看球有些年了,但我知道,那支老八一其实一直住在他心里。

八一在中国篮球史中意味着什么?

在上了年纪的球迷眼里它是一面旗帜;在我们这代人心里它是一段回忆;如果在95乃至零零后球迷看来,八一可能仅是CBA中一支颇为费解的球队吧。

如果在中国选择一支球队拍成一部电影,那我一定会选择八一。足够厚重,足够荣耀,更足够成为中国近百年篮球发展的缩影。

那么就说几个八一队足够永载史册的历史瞬间吧。



瞬间一:八一乃至新中国篮球队的鼻祖 战斗篮球队

抗日战争时期,贺龙率120师在山西和绥远两省交界的地方开辟了晋西北和晋绥等抗日根据地,成为保卫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屏障。

那会的民间歌谣中是这么唱的“120 师有三好: 一是仗打得好, 二是生产搞得好, 三是体育搞得好。”其中体育项目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是120师最著名的“战斗篮球队”!

1939年4月23日,120师与日军精锐吉田大队在冀中河间县的齐会村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这也是中国八路军历史上对日寇首次大规模杀伤的歼灭战,共毙伤日军700余人,史称齐会会战。

而一个很有趣的插曲是,当时加入120师的有许多国统区来的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为避免刚入伍的小伙子紧张,更为了响应毛主席向全军提出的“锻炼体魄, 好打日本”的号召,贺龙来到了师部篮球处旁的球场,下令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球赛。

一面炮声隆隆喊杀震天,一面比赛激烈扣人心弦,球打的精彩,仗打的更漂亮。1942年延安举行的“九一”运动会,毛主席在光华农场贺龙师长的窑洞外面接见了120师“战斗队”的全体队员们。

毛泽东主席亲切地说:“我们军队是很需要体育的。我每天看报,总要看看体育消息。你们在延安打出了威风,延安人都说贺龙师长的队伍仗打得好,球也打得好,我向你们祝贺。

关于战斗篮球队的故事后来被一部新中国八十年代的老电影还原了出来,这就是《战斗年华》!

2004年,刚进大学被勒令每天拉片的大导无意中发现了此片,于是,这部片子也就成了我大学里第一篇自选影评作业。

经过艺术加工,电影中这场战争中在球场对决的双方变成了八路军的“战斗队”与国民党阎锡山晋绥军篮球队。

最可乐的是,阎老西这场还从上峰军部调了外援,下图中这位依靠销魂假动作一挑三的这位,就是阎老西的宝贝外援。

并且,这位外援被刻画的极具脸谱。打球领先了还不忘下场泡妞,比分被追上要上场了还要和美女比心...

上场后为了赢球各种上腿、垫人,堪称球场反派教科书!

当然,经历了种种困难后,“战斗队”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为啥要说这个?因为战斗队这批队员们在解放后与贺龙将军一起,同样成为了新中国篮球乃至体育的奠基人。

1951年,八一体工大队正式组建,首任大队长便是120师战斗篮球队的黄烈,“夺冠军,创记录、升国旗、奏国歌”,为国家和军队争荣誉。

“战斗篮球队”的许多同志从解放以后都成为新中国体育的栋梁,队员张连华,张子怀担任了国家体委的司长,吴选生担任过新疆区体委的副主任,王廷壁担任过任四川省体委主任,黄烈是解放军八一体工大队的大队长,韩富东,朱德宝是国家体委军体局的负责同志,辛亮是广州体院的副院长,黄继明是吉林省体委的副主任。


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八一篮球队代表着120师战斗篮球队的延续!


瞬间二:气吞万里如虎 八一双胜美国

中美建交初期的1979年4月,美国派出由全美大学明星临时组建的国家队出访中国,

在比赛后,美国主教练巴赫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我在美国很有名,这次回去我会更有名的!”因为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他会成为在中国第一个率队落败的美国教练。

平均身高2.01米、9名队员在两米以上,这只代表美国前来球队的含金量绝不是后世所谓的走穴“明星队”可比。在赛前,就连国内的许多媒体都悲观的预测,八一队输在30以内便算是不错的结果。

当时八一队的阵容是吴忻水(178cm)、匡鲁彬(194cm)、郭永林(191cm)、邢伟宁(200cm)和穆铁柱(228cm),这五人在当时都是中国男篮的绝对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的很多人都对穆铁柱广而熟知,其实在那届男篮中,吴忻水才是当之无愧的场上核心。

这位来自浙江宁波的后卫自幼与父亲练球,以"快、活、狠、准"的风格著称,整个七十年代一直是八一乃至中国男篮的核心后卫。

只是在美国队到访那年,他已经35岁了,这个年纪放到今天的中国篮坛,也算是实打实的高龄球员。

据吴指导的回忆在与美国队比赛前,时任八一体工大队大队长的鲁挺在准备动员会上问大家: “ 有没有战胜他们的信心?” 当时并没有人说话。
而鲁大队直接点名队长吴忻水: “小吴,你说说?”吴忻水深知这场球的意义,他一咬牙握紧拳头道“拼了!”
随后2.28米的穆铁柱也跟着挥拳道:“我也拼了!”“还有我,我和他们一样!” 匡鲁彬、郭永林、邢伟宁也纷纷说道。

比赛开始后,美国队擅长的贴身逼抢一度让八一队很不适应,每个队员无法出现在应该的战术位置上,这让八一队的进攻一度陷入窘境。

而此刻吴忻水站了出来,他改变了常规的战术打法,用自身灵活多变的突破撕开美国队的防线,并利用美国队的夹击带动起了八一队的局面。

“神投手”郭永林频频接到吴忻水的分球找到手感,穆铁柱也逐渐打开局面。八一队开始逐渐的适应美国的节奏。

而此时的美国队加大了对吴忻水的逼抢,在下半场甚至一度造成了吴忻水的脚踝扭伤,但打了一针麻药后的吴忻水再次回到场上,咬着牙拼完了全场。

最终,吴忻水、穆铁柱双双得到25分,八一队五人得分上双,以八分优势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这场胜利为中国篮球打了一针强心剂。

而几天以后,脚伤未愈的吴忻水再次披挂上阵,打出信心的中国队再次与美国队相持到了最后,以三分之差险胜。

比赛结束后,美国主教练不断的询问吴忻水的情况,当得知他已经35岁的时候,不禁表示惊叹,而穆铁柱也收到了善于培养中锋的乔治城大学的邀请,可惜最终未能成行。

四个月后,美国人派出了当时的NBA总冠军球队——华盛顿子弹,在总决赛MVP昂塞尔德的领衔下,美国队以96比85战胜八一。

而场上紧咬的分差,也让美国教练及球员惊叹中国队的拼搏精神和比赛意志。这一系列比赛对中国篮球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国内报纸对华盛顿子弹队的进攻有过一段这样的描述:

“这个身穿11号背心的黑人运动员跳得多高!他名叫海耶斯,身高2.06米,高空扣篮是他的拿手绝招。但是,他能完成这一高空作业,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办不到的。这个球是怎么飞到了篮筐上空?又怎样投入篮内?

只有现场目睹者才知道,这里还有以传球和运球著称的波特的一份功劳。当时波特在外围作了一个假动作,然后突然把球掷向篮筐上空,又像传球又像投篮。这里埋伏在禁区外的海耶斯敏捷地插入篮下腾空而起,球到手到,不偏不倚地把球放入筐内。”

七年后,在中央台开设的《赛场纵横》栏目中,首次播出了美国NBA娱乐公司邮寄来的50分钟总决赛集锦录像带,比赛双方是1985年NBA总决赛上的湖人对凯尔特人队。

1987年,宋涛在NBA选秀大会上以第三轮第67顺位被老鹰队选中,可惜因训练受伤而未能成行。

1994年,蒋兴权率领着中国男篮的一批年轻人在世锦赛上首次进入前八。而在这支以天才云集而著称的锋线群中,有着一个身材壮实,发挥最为稳定的大个子,他叫刘玉栋。

这个因在训练中练的最苦敢于玩命的南方汉子被蒋兴权指导戏称为“刘一躺”,说的就是他下了训练就躺在宿舍床上一动不动的景象。

谁又曾想到,就是这个不苟言笑的男人率领着八一队傲视着中国篮坛整整一个时代。

所以,关于刘玉栋和八一的瞬间,留给下次更新吧。


对于我们这代人,提起八一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战神”刘玉栋、“小李飞刀”李楠、王治郅、“拼命三郎”张劲松、范斌、“5K”(莫科、李可、胡克、陈可、李克)。

自1995年CBA联赛创办以来,八一队共12次进入半决赛,11次打进总决赛,其中8次夺冠,3次获得亚军,1次获得季军。1995年到2001年,铁军八一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连续6次取得总冠军,连续五年在季后赛中不失一场零封对手夺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八一队在中国篮坛只意味着两个字——不败!

甚至有人说,被八一队垄断冠军的那些年,总决赛是索然无味的。但随着中国体育职业化的推进,体工队、体制内的格局逐渐被打破,篮球人才的流动不再单一,越来越多高水平外援的引进更是让一些比赛的结果和冠军的归属充满不确定性。

但这一切并没有彻底撼动八一队在中国篮坛的霸主地位,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姚明!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那只锐意满满的上海大鲨鱼。早非池中之物的姚明,拥有实力却一直被低估的刘玮,沉稳扎实的大前锋贾孝忠,外线精准的双枪章文琪、海瑞,再加上美国外援哈特,一向以灵敏睿智著称的主教练李秋平。

在99-00、00-01,他们已经两次摸到了总决赛的门槛,两次都是输给了全华班的八一。姚明和王治郅的双塔对决成为CBA史上最为经典的回忆。

CBA2001-2002赛季总决赛第4战,刘玉栋在仅剩6.8秒投中了那记绝魂三分,他这场比赛的总得分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3分,八一122:121领先上海一分。

留给上海队的时间是6.8秒,刘玉栋预判到上海会欺负八一的身高劣势,李秋平肯定会把绝杀交给姚明,而刘玉栋则对防住姚明充满信心。

刘玉栋在暂停时就告诫队友:“我来防守姚明,我肯定能防住他,你们负责卡位,防止外援补篮。”

事实证明,刘玉栋的判断精准之极,在刘玉栋防下姚明的绝杀后,上海外援本沃冲到在篮下试图补篮,但在八一的干扰下未能成功,所有人都以为比赛将就此结束时,上海的小后卫史蒂芬-哈特却横空出世飞身将球压哨补进,就此八一总比分1-3中止了6连冠。

四场总决赛,22岁的姚明新王登基场均41.3分21篮板4.3次盖帽,32岁只有一个膝盖能弯的刘玉栋,场均41.5分6.2篮板2.8助攻1.8抢断,两分命中率58.8%,三分命中率55.6%,以一个亚军身份获得了总决赛的FMVP。

而此前刘玉栋还力压姚明斩获了当年常规赛MVP和得分王头衔,更是在之前的全国九运会篮球决赛上给姚明送上过一颗“巴顿的子弹”。

九运会决赛的最后时刻,前场篮板被点给底角的刘玉栋。刘玉栋不慌不忙,先是一个假动作晃飞章文琪,然后手起刀落,三分空心入网,球径直砸在了姚明的手中,比赛结束。
八一球员一拥而上围住刘玉栋开始欢呼,而姚明站在篮下默然无语,足足30秒没挪步,赛后姚明连声叹息:“他(刘玉栋)那一球就是巴顿将军的子弹。”

在总决赛赛后的宁波彩虹坊酒店,一向滴酒不沾的姚明主动和刘玉栋猛干了一杯、拍着刘玉栋的肩膀连声叹息:“老刘,老刘,我恨死你了!”

当时上海的《文汇报》则写出了姚明心底的这丝遗憾:“王治郅在的时候,他(姚明)赢不了八一;而今即便击败了八一,他却仍赢不了已经32岁的刘玉栋。”

“我的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是同时代的球员当中付出得最多的一个。“——刘玉栋

而时隔一年后,刘玉栋却在医院收获了对他最具特殊意义的“奖杯”——用自己十一块碎骨做的特殊标本。

作为军人,刘玉栋最欣赏巴顿将军的那句“一个最好的战士应有的结局就是在最后的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他从1997年就做好了“随时坐着轮椅退役”的准备。 而2003年,当医生从他膝盖中掏出10颗碎骨时,刘玉栋顿时觉得这就是巴顿将军所说的子弹,只不过还不是最后一颗罢了。他别出心裁,把10颗碎骨做成了标本放在自己床头,时刻提醒自己随时可能重伤退役,所以必须全力以赴、用生命去比赛。
刘玉栋的手术是在309医院进行的,医生根据刘玉栋的描述判断他膝盖里应该有两三块碎骨:“普通人膝盖里若是有一两块碎骨,就疼得别想走路,刘玉栋素来以能扛伤病著称,但他既然能打一个赛季的篮球,膝盖里顶多也就两三块碎骨吧。他虽然叫‘战神’,但他也不可能比普通人强太多。”
为了最大程度减小手术对刘玉栋膝盖的伤害,医生安排了关节镜微创手术,但三个小时过去了,关节镜在里面没找到任何碎骨。医生在征求刘玉栋意见后在膝盖上开了一刀,这才发现在膝盖后面另有一个碎骨形成的腔,医生只能用手从里面掏碎骨。 一颗、两颗、三颗……足足十颗碎骨。医生顿时傻了,整个中国篮坛则顿时轰动了。

从1997年亚锦赛膝盖副韧带完全断裂开始,刘玉栋几乎每一年都要遭遇一次重大伤病打击,所以他每隔一年就得接受一次“大修”。

据队医孟国臣的不完全统计,刘玉栋在1997-2005年之间受过的大伤多达6次,遍布膝盖、肩膀、脚踝、胆囊和手指,至于一些小伤小病、肿胀抽积水则不可胜数,其中1997年和2003年这两年,每年都有两次重大伤病。

1997年,刘玉栋上半年膝盖负韧带断裂,下半年半月板缺失;2003年上半年膝盖掏出10块碎骨,下半年则跟腱断裂。

在取出11颗碎骨的手术后,有球迷开始提出质疑:“为什么要让刘玉栋带着这么大的痛苦打球?职业球员最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

而在刘玉栋看来,人们提出质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了解自己当时的心境。“掏出10块碎骨那次是我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受伤,但绝对不是最惨烈的一次。我的整个巅峰期都一直饱受伤病的折磨,从97年开始,我就知道自己的伤病没法痊愈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撑到什么时候。

所以我每晚被伤病疼醒的时候,我都会摁着伤处跟自己说,也许明天的比赛就是我最后一战,我必须全力以赴。所以,只要我还能下床,我就要上场比赛,我怕自己随时可能倒下,所以我格外珍惜能打球的时间。”



八一曾代表着中国篮球,刘玉栋曾象征着八一,这一切似乎都在今天划上了句号。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适者生存是铁一般的定律。

八一男篮是八一体工大队最后一支退出职业联赛的球队。

从今以后,中国三大球中再无军旅。

主动退出也罢,裹挟上岸也好,曾经的王者之师以这种悄然的方式离场都不免让人心生寂寥。

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念这些荣耀的名字,读懂这些奇迹的故事,盼望着曾经的伟大,再次发生!


篮球需要一些故事,我愿身体力行!每天都爱写点关于篮球的点滴,喜欢的有缘人可以关注大导我的公号【大导球肆】。

让篮球陪着我们一起慢慢老去...

就酱,溜了溜了。





user avatar   feng-niao-22-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怀念自然是要怀念,怅然当然也要怅然,但也不要太纠结,时代不同了,向前看。

再说,过去的体制,也有过去的弊端。年轻球迷是没看过,以前的国内比赛,军旅球队贼多,什么沈部啊、南京军区啊,可不是只有八一这一只。而且,八一还有特权,可以从这些球队里面选苗子。换句话说,随时可以把其它部队篮球队里面的精英给掐尖儿,也就是一纸命令的事儿。毕竟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往那搬。别说让你去总部打球,就是让你去喂猪,你也没辙。

大家都知道的战神刘玉栋,就是从南京军区打出来的,结果八一一看,喲,挺好,来吧。于是就八一了。换句话说,就是全国军队一盘棋,力保八一争第一。别的球队,比如辽老大啊,华南虎啊,只能从自己地盘上培养人才,但八一是面向全军。

八一队当时有多牛,接受采访时说过,当时一年下来也很少输球,偶尔输场球,就觉得犯了天大的错误,内部总结会上劈头盖脸,中午食堂吃饭都静悄悄的,都不敢抬头,怕人问。而赢了八一,对手可以乐一年。

当然,未必外国的月亮就圆,当年的凯尔特人,也是这么搞的,具体手法没法展开说哈,总之就是每年进入联盟的好苗子,都被绿衫军给掐尖了,所以绿凯的冠军那么多,一看都是远古时期。当时,斯特恩当了NBA的大当家以后,一个大举措就是把游戏规则改了,不允许这么搞了,NBA也才走上发展的轨道。

后来啊,随着CBA的发展,部队篮球就逐步走下坡了,军区球队一个一个退出了,就剩下八一队。当然,也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那支八一。战神、小李飞刀(就是现在被骂成狗的李指导)、范斌(就是因为执教国青队拳打脚踢结果被郭艾伦等联名举报的那个教练)、张劲松(其实也非常牛,防守好,进攻稳,一直被低估)、追风少年大郅(当时他说:我在这支队伍里时,八一队没输给过广东)。当时打广东,打上海,留下很多经典战役,也是一代人心头永不磨灭的回忆。

咱不说球员实力哈,咱就说一个很多人不太注意的,当时的八一队员,身上带着军旅文化深深的烙印。换句话说,不光是技术出色,意志也坚强,搁部队的话说,就是作风优良,能打硬仗。军人的风格,是少说多做。好比说刘玉栋吧,特别有代表性。很少吹牛逼,赛场内外也很少见到他情绪上脸,搞什么握拳撞胸跳广告栏之类的动作——这方面和广东是鲜明对比,不是说哪个好,就是单纯说风格。老刘就是拿球,打你,再打你,再打你,把你打服。印象中他在全运会绝杀上海,接受采访:我就是一抬手,那谁谁就飞出去了,我就投篮进了。话说的平淡,但眼神和语气中带着经过压抑的杀气。(当然也被很多人说时间早超时了,是黑哨,拥军哨之类的。“拥军哨”和新疆的“民族哨”、北京的“首都哨”一起,成为CBA的一种文化了,呵呵)

最近喜欢军事,听到很多飞行员驾机遇险时的录音,都是这样,飞行员简短清晰的报告,地面人员也明确简洁的指示,几乎没有情绪的宣泄。我想,那句著名的“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的话语,也是这样说出来的吧。这就是军人,比那些大片里面声嘶力竭的呐喊,更有内在的力量。

扯远了了,说回来。再以后的八一啊,随着大郅的退役,慢慢地,褪去了光环,低迷了战绩,也丧失了作风。这样的八一,其实已经退出联赛的争夺了,唯一的一点意志,只能在赛后发布会上阿迪江指导的话语中去寻觅了。再到今天,也只是多了“正式”两个字而已。

我在想,现在的八一队员,当大郅在和他们说八一的军魂时,他们能体会到吗?可能年轻人更多的,是打出数据,赚钱养家,扬名立万,身上的“军”字儿,似乎越来越远了。

人在中年,越来越知道,去的就是去了,来的也一定会来,只是慢慢地就会变得恋旧,变得对新鲜事物没那么多激情。最近写过一句“人间渐觉无新事,魂梦犹惊到少年”,可能过来人能懂。每次看到夺冠以后,球员举着金杯高呼,漫天的彩纸飞舞时,反而总有一种大幕落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消散感。

正是:

铁血战神成往事,追风少年已白头。凭君莫问当年事,却道天凉好个秋。

-----------------------------------------------------------------

忽然想起个事儿,我一哥们对我讲的,他当年坐火车出差,碰到山东队当时也在车上(是当时条件不好,还是正好没飞机了,不清楚,反正是比较早的时候了,那时球队普遍要坐火车,条件还不好),然后就听他们唠叨,里面一个个子最高脸上棱角突出的人(我猜是大纪,纪敏尚),说,有一年他们国家队训练去香港,大家都买什么化妆品啊首饰啊,只有大郅抠门,给妈妈买了个高压锅,哈哈。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是上世纪末吧,当时江苏南钢的外援是查理曼德,鸟人安德森还没来。

江苏主场赢了场八一。

我们整个楼都沸腾了。“我们赢八一了!我们赢八一了!!”

南钢主场自然也疯了,球迷们涌入球场,把球员举起来抛。

湘北打败山王,也就这样了。

——而这仅仅是一场CBA的常规赛


为什么常规赛赢个八一,能让大家这样反应?

因为1995-96季CBA刚开始时,八一全季不败。

1996-97季,辽宁赢了八一一场,当时的外援扣篮王詹姆斯简直名震CBA,只有上海的萨乌留斯与广东的威文可比。

当时真是,赢一场八一,可以吹一两年。


那些年八一不只是年年冠军,而且总决赛都不带输球的,无悬念过场。以至于2001年总决赛上海赢了八一一场时,当时都是大话题。

我们那会儿,球迷之间可以互相吹:

“你们队联赛排名高有啥用?我们赢过八一!”




以前写到过,刘战神刘玉栋、李飞刀李楠、王治郅的事。

说刘玉栋之前,岔开一句,说说逍遥王巩晓彬。


第二届CBA,即1996-97季,巩逍遥和刘战神是得分第二第三位,仅次于胡卫东。但之后,俩人巅峰期岔开了。巩逍遥的辉煌集中在20世纪最后几年,当时可说年年是CBA前四的人物,只有胡卫东、孙军与王治郅堪与相比,1998年拿下了MVP。刘战神却是跨世纪才开始成为战神。

俩人只差一岁,为啥会岔开?

因为不败王者八一,从来不需要突出谁,而且20世纪最后几年,王治郅崛起了。

直到大郅去了NBA,而立之年,刘战神大器晚成的岁月才开始。

所以不是刘战神想出风头,是球队需要他时,他才真正接管。


巅峰期刘战神天下无双的高手位拔起中投,经历过那年代的人,大概都会毫不犹豫地跟你说,“刘玉栋不会投丢中投与罚球,出手就有”。

所以每次八一队打客场,刘玉栋一接球,抬手要架起那招牌的投篮姿势时,全场球迷便开始尖叫,让本方的人先扑防。

宁可让他迈着慢三步上篮,也绝对不要让他中投。





李楠李飞刀成名也比胡卫东、孙军、郑武们晚一点。他的投篮姿势很是好认。右手托底左手扶,球举的位置很靠近脸正面,给人一种感觉:球随时会从他右手外侧滚出去。因为是颠投,球出手极快,膝盖刚弯,球便出去了。他持球进攻,接球,运一步(最多两步),一个非常内线化的小跳步,直接连小勾手或左低手擦板上篮。每逢这时候,老几位解说就又念叨了:

啊,李楠以前打二中锋的,所以他会小勾手……


2001年左右,刘战神成为了一代豪杰。当时大家交口称赞他如何如何天赋并不出众,如何用勤苦和意志创造奇迹。

其实李飞刀也是。他的无球走位,在三分线附近晃荡,前臂稍微隔着防守者,看见队友切入时就立刻加紧一步跳到底角三分线外,接球之前就站稳步伐,接球第一下就扎好了投篮手型,然后就是节奏分明的颠-投。

他还可能是中国球员里最喜欢背后运球的之一——右手运球切入,背运换左手变向朝中路,连一个跳步加左勾手,这是他后期最常见的东西。

2001年吧,李飞刀有一个单场59分。好像孙军单场70分,也是那年?




大概刘战神和李飞刀,代表着那届八一男篮的姿态。

在球队强盛时,他们不抢风头,默默输出,不败夺冠。

等球队人才开始少了,刘战神扛起了战神重担,李飞刀立成CBA最顶尖射手。


八一整体打法不夸张,不华丽,但是稳准狠。

张劲松的防守和快下扣篮,陈可长手长脚可以防三个位置,刘强好像永远不会射丢的中投,还有阿的江和范斌们的组织。

八一每个人都是,在团队里不太显,但分开来看,每个都强得不行。

当然,还有大郅。




大概在王治郅出现前,中国男篮基本有两种内线。

要么是两米出头、有技巧、能跑跳,但不算巨人的优秀大前锋——那会儿叫二中锋,比如吴乃群、巩晓彬、刘玉栋们。

要么是巨人,很扎实,但缓慢:石挪威、穆铁柱我没见过他们打球。南京的胡章保、浙江的余乐平、北京的单涛,我是看过的。

当日山东的纪敏尚有一手半截篮,已被啧啧称道了。时不常有老辈跟我谈论英年早逝的韩朋山、被伤摧折的宋涛,但我也没见过。巴特尔当然优秀,但依然算传统中锋。


然后大郅出现了。震撼了我们所有人。

他能跑,跑起来像头鹿那样轻快;他能跳,跳得很高;他能跑起来扣篮,而不是像其他巨人那样,在篮下扎稳下盘,来个擦板上篮;他还能在任何地方投篮,出手后左手臂显得如此修长。

那个年代,郑武和胡卫东,比起其他中国球员,有股子仙气(并不是说他们高一个等级,实际上孙军球技之烂熟,不下郑与胡,但他的风格更形圆熟贼油);王治郅比起中国其他所有巨人,也就是多这么一股仙气。


1996-97季,辽宁队靠一个205公分的詹姆斯——他是那年CBA扣篮王——已经能吃遍全国其他内线。上海的立陶宛萨乌留斯则全面无比。

在这个背景下,王治郅代表着这么种令人骄傲的存在:他也能跑跳如飞,能扣篮,能封盖,能背打,能传球。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外援能干啥,王治郅也能干啥!”

在去NBA之前,王治郅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他什么都能做,而且都能做好。他能玩梦幻步伐,能抓篮板,能封盖,能急速跟进,能完成飞行扣篮,能投三分,能面筐运球,而且一切动作都完成得行云流水。


那会儿八一已经无敌了,也就是少个打法华丽的外援。但有了大郅?他就等于是个外援。

“外援能干的,大郅也能干!”——我们许多球迷都是这么认定的,就是这么骄傲。这种时候,八一代表着一种奇怪的存在:强大到无敌,碾压我们各地的主队;但又代表着我们的自尊心:

“外援也打不到八一!”

有大致的那支八一队是无敌的——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2001年,姚明输给他们,丝毫也不丢人:因为有大致的八一,那就是无敌的。



然后大郅去了达拉斯。

那才是我们真正看到八一本色之时。


2001-02季,失去大致的八一第一次丢了总冠军。但那是我最佩服他们的一个赛季。

我周围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是在那年成为了八一球迷。

2001-02季,CBA各色外援已经打得很熟溜了。江苏南钢前两年就用过鸟人安德森了,上海的大卫·本沃是跟邮差打过1997年总决赛的。相比起来,八一还是老几样套路:

传切、投篮、死扛、刘战神的中投和李飞刀的远射。

我们那代人,都曾对八一的打法有过微辞:太拼了,太狠了,手上动作不干净,宁波主场哨子有点偏……


打法来说,对中二少年而言也不算漂亮。

毕竟阿的江基本就组织,偶尔扛肩投个三分,不会像李晓勇那么突破;刘强就是永远在底角投他投不丢的中投;张劲松就是反击扣篮和45度三分球;刘战神中投,李飞刀远射,范斌偷个上篮……没有了大郅,他们打得真不算好看。

而且他们统治了CBA太久,普通球迷都会觉得,把他们推倒才好。


但2001-02季,一路看着八一在绝境下死扛,看着刘战神和李飞刀在重重阻截下投进一个又一个球,看着总决赛他们跟天下无敌的姚明拼死周旋,我们不知不觉地,都成为了八一球迷。

扎实、靠谱、团队、坚韧的篮球。

真正的铁军。


那年总决赛,我周围的江苏球迷看到荡气回肠,啧啧感叹,“姚明太强了……还得亏是战神,其他队上去早就输了……哦哟我们如果去打,已经输掉哉……根本投都不敢投啊……”

我还记得上海击败八一最后,后卫哈特的一个关键补篮。那个球现在还在我脑海里盘旋,当时觉得,那个球在空中停了一分钟。

那是八一王朝的结束。

明明我们都在等他结束,但八一真结束时……感觉甚至有点伤感?


虽然姚明走后,刘战神他们又带了一个冠军;虽然之后八一双鹿又拿了一个冠军,但反而是2001-02季这个没拿冠军的年份,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八一与姚明将彼此逼到了极致。


这也是为什么姚明2002年带上海夺冠后,去NBA显得如此顺理成章:我们都觉得,他击败八一了。中国篮球,乃至亚洲篮球(那年头,我们都相信八一男篮派出去打亚锦赛也能随意夺冠的),已无任何需要他征服的了。

这就是八一。





那是专业篮球时代,一切的精华。

缺点当然有:手上动作、主场哨子、各队抽选之类。

但优点也在:团队、娴熟、坚韧、合理、聪慧、硬、强。

是那种你刚看篮球时觉得无聊不够花哨,看的球赛越多越觉得他们强的,千锤百炼的强。

我们那会儿不是每个球迷都接触过部队,但看八一,就体会到,“作风”是什么了,那真是肉眼可见的不同。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真有什么球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把我们都打服了,甚至到这支球队面临黄昏时,我们反过来想支持它”,那就是曾经的八一男篮了。


当然,也是那个时代的独特存在了。

那个时代过去了,也就是过去了。



user avatar   william-li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源代码没啥可评价的。

但对RISC-V的生态有何影响还得再看,简单说把risc-v带入Android生态,就给risc-v的应用提供了不小的应用场景,但是还不清楚相关的工具链的成熟度。新闻上Android studio/NDK已经支持了RISC-v的交叉编译环境,但还不知道成熟度如何,这些实际上都会对选型有影响。Google对Android的性能调优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不少工具,这些东西何时开始支持risc-v也比较重要。

理论上RISC-v依赖Android生态,对Google是好事,但毕竟Google利用GMS还是控制了相当程度上的Android生态,当年号称不作恶的谷歌还是利用开源方案包装了一个半开放系统。依赖Android的任何厂商实际上都面临华为之前的问题。华为被迫选择了HMS之路,但其他中国厂商呢?

我觉得是时候由中国厂商联合比如欧洲或日韩厂商推出一个绕开GMS的,真正开放的andriod生态了。


user avatar   mian-bao-dian-wang-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战争之后……到了21世纪

兔子:我的火力不足恐绝症可能已经癌变了



鹰酱:我的夜间作战恐惧症可能已经癌变了


图为夜视仪效果


图为夜视仪效果




  

相关话题

  有哪些运动康复的知识是经常运动的人需要知道的? 
  如何看待 CBA 裁判叶楠、魏国梁因 FIBA 体测作弊被中国篮协撤销国家级裁判员资格? 
  艾弗森变向过人基础怎么练? 
  如何评价现在 NBA 的三分狂潮? 
  膝盖坏掉以前的刘玉栋是什么样的存在? 
  如何评价周琦在男篮世界杯中国队 vs 波兰队第四节的表现? 
  如何看待湖人前锋詹姆斯被禁赛1场,活塞前锋斯图尔特被禁赛2场? 
  卢比奥获得 2019 篮球世界杯总决赛 MVP,你有什么想说的? 
  周琦是不是被高估了?他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如何看待有很多人说的「很多NBA中锋控球比CBA后卫还好」?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华为 Mate 40 系列首发的 5nm 麒麟 9000 芯片,有哪些亮点?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10月19日发布的OPPO智能电视S1?





© 2025-05-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