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截止目前,本ID知乎收入累计:
参加知乎官方某活动,发布视频一个,跟一百多知友一起获得参与奖,拿到京东卡一张,面值一百元。
回答某品牌提问,内容不涉及该品牌产品,纯心灵鸡汤,靠赞数获得该品牌赠送的蛋白粉试用装一套。
参加知乎官方某活动,编辑老师送我一张盐选会员卡,谢谢编辑老师。
今年是我首次从知乎平台收益。受此鼓舞,我加了知乎官方MCN老师的微信,但是至今还没接单。
看来我不属于知乎大V序列。
知乎平台对我的主要提升是获得了一些约稿机会。除了某政务号的约稿,稿件都发表在知乎以外的平台。我还是停留在凭码字赚零花钱的水平。2019年我薪资以外的劳务收入不到年收入的两成。
其实我是观察者网2012年创办时的首批专栏作家。但是我的擅长话题窄、产量低,八年一共发表了四十篇稿件,基本上是季报的频率。我跟财新网、丁香园也有签约,但是没有扩展创作范围,发稿量也不多。我来到知乎真的是为了开拓视野、扩展创作题材与体裁。结果现在以娱乐为主……
我们这些老知乎一直观念是: 靠知乎赚钱养家的,无论你多少粉,都不是大V
留住高质量用户一直是知乎的一个难题,目前为止,知乎留住高质量用户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情怀。
这也不能怪知乎,因为知乎自己的变现之路都走得异常艰难,自然不可能像抖音快手那样用钱留住头部用户。
而知乎拥有这么大流量却难以变现的核心,其实是和知乎的理念紧密相连的。知乎的本质是一个问答平台,用户上知乎是为了看到优质的答案,而不是看某些优秀的答者。从某个角度说,知乎就不太有所谓“头部”用户,因为大家最后比的还是谁的答案写的好。
从某个角度说,这种结构和理念促进了知乎新人,或者一个普通用户的参与度。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回答问题,收获关注,通过其他人的点赞获得一些小小的虚荣心。这件事在很多其他平台上是难以想象的。你去微博去抖音,一个新用户发什么都不会有人搭理你。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知乎就没有“角”。知乎是没有什么出圈的代表性用户的,你问一个不熟悉知乎的人,说知乎有什么知名用户,他是绝对一个也说不上来的。但是就算你不用抖音快手,你还是能说上来一些网红们。李佳琦可以带货带上央视,知乎的用户电视都上不去。
对知乎的内容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因为一个严肃的问答平台,本来大家就应该以答案的质量取胜。我曾经写过好的答案,不代表未来我写的答案就好。捧“角”是不符合知乎的内核价值观的。
但是对知乎的运营来说,这就是一场灾难。因为没有“角”,用户给谁付费呢?给知乎本身么?
知乎不是没尝试过变现,但是知乎的所有变现手段,几乎都和知乎的内核冲突。
第一种是很直观的所谓知识付费。且不说知识付费这件事在国内不那么容易,就算一个用户想为知识付费,他会付费给谁呢?你知乎没有“角”,我怎么会随便把钱给一个陌生人去获取知识?我什么时候会信任他?在他说的知识我认可之后,我会信任他。可是他说完了我就得到知识了,我干吗还要付费?
知乎的所有知识付费都企图走短平快,但是谁都知道,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其实没啥营养,赚不了几个钱。更重要的是,你在知乎付费问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直接在知乎问,然后很可能就有很专业的人因为喜欢知乎免费给你答了。所以这种知识付费,根本就是在和自己左右互搏,是个零和游戏。
这几年知识付费赚的最大的一个人是谁?王思聪。回答一个问题赚了十万。是因为王思聪是个领域专家或者他的答案价值千金么?当然不是,因为他是“角”,有人愿意付费的“角”,知乎没有的“角”。
第二种是主动打赏。就是回答下面放个打赏按钮。然而这和知识付费的困境其实完全一样。
首先,我答案已经看完了,看完了我还给你钱干啥?不是浪费钱么?确实,在抖音啊快手啊这些平台,就是靠打赏活着的。但是我们想一下,当这些用户打赏的时候,打赏的是那些才艺和笑话么?不是啊朋友们,打赏的是主播啊!是我先认识了这个主播,我觉得这人挺有意思,我经常听他直播,然后慢慢的他说了点啥我觉得很棒我去打赏他。知乎没有这种人啊!知乎是靠“答案”支撑的网站,有几个人会愿意打赏已经看完的没有感情牵绊的答案呢?
于是知乎也推了直播,我算是很早很早的一批用户,那时候还是邀请制(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我自己开始尝试播东西之后就意识到一件事,知乎和直播是冲突的。知乎的最优秀最核心的内容,是答主花费很多时间去整理提炼表达出来的答案,写一个答案可能要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复杂的甚至要几天。但是看答案其实就是几分钟的事。适应这种输出节奏的答主,往往是不那么习惯在直播上连续几个小时侃侃而谈的。而失去知乎内核的直播,本质不就是抖音和快手,人家都做得比整个知乎大好几倍了,知乎怎么去竞争?
所以,直播这个事情,基本就是扯淡。更重要的是,知乎自己压根也没把直播当回事。我感觉就是知乎某个中高层忽然一拍脑袋说,哎人家直播变现那么棒,我们也弄一个吧。然后拉了个团队。但是这团队是爹妈不认,在某个角落自己做自己的,引流少的可怜。知乎对直播的态度就是你去野蛮生长,我不给你浇水不给你施肥,你要是长好了,那我们谈谈未来结果的事,要是死了我也不心疼。
我今年年初做了一阵直播,大概播了一共有几十个小时,一共赚了200RMB左右。其中还有100是周源先生在我直播的时候进来打赏的(恰好我当时就在说变现这个话题)。我现在改一份简历是140美金,改完大概两三个小时。我何苦呢?
最后就是各种形式的广告了。从知乎诞生之初就开始的所谓非法软广,到后来的引流(有时候合法有时候非法),到最后的所谓和商家合作。事实上知乎自己的运营大头就来自广告。但是大家在刷知乎的时候,看看知乎自己接的广告,他自己的接的广告都没啥好东西……官方平台都接不到好广告,又有多少能留给答主的呢?
即便是接广告,我们又会回到开始那个问题,知乎没有“角”。在知乎的平台本身就没法保证“头部”用户的流量的情况下,就算有广告商想合作,也会内心掂量一下吧?而知乎又是个答案导向的平台,真正想做广告,就得写个好答案。而好答案这东西又可遇不可求,到最后就又变成了写软广……
更重要的是,广告这件事,本身和知乎的核心价值观是冲突的。知乎的核心是严肃答案,是尽量客观的有支撑有逻辑的答案,这个事情几乎和广告就是对立的。随着广告数量的增加,知乎会变得越来越不知乎,结果就流失更多的用户。
这就是知乎现在的纠结点,每一步棋都是双刃剑,根本没有发力方向。不像人家抖音啊斗鱼啥的,就玩命找头部主播,给钱,然后赚观众钱,变现手法简单明了,大家都开心。知乎没办法这么干。
那能不能不做严肃内容了?就变成一个很家常随意的问答网站,然后每个回答都可以带着广告?
无论你喜不喜欢,知乎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前进了。自从增加了“带货”这个功能之后,越来越多的答案写出来就是为了把卖的货给引出来。知乎上真正需要门槛的问题越来越少,“我到底该不该和男朋友分手”这样没有正确答案是个人就能答的问题越来越多。真正靠优秀的答案积攒关注的答者越来越少,靠哗众取宠+在答案内不断给自己引流获取粉丝的答主越来越多。
而很遗憾的是,这是商业化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你想赚钱,就不能只赚一少部分人的钱。快手俗不俗?人家赚钱。知乎想赚钱,就得大部分答案都是所有人都能答,所有人都想看的东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知乎的“大V”们就可以年入百万了吧,就像抖音的网红们那样。
这题目邀请我就尼玛离谱
第一:我不是大V,你才是,你全家都是知乎大V。
第二:我这个阶层一般计算月薪,没用过“年入”这种字眼。
第三:我没哭过穷,我只是不经意的在创作中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现实。
第四:最起码我主页有个什么商品橱窗的时候再问我这个问题吧?
最后,请你邀请那些个人签名是:公众号XXX的,或者代表作品XXX的……这题目他们熟。
蛤?百万?
你是对百万有啥误解吧?兄弟信我一句,心别太野,百万这个范畴上,基本上是没时间或者没机会来知乎跟你瞎掰当大V的,要么是没闲要么是不屑要么是不能瞎说。
相对于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风大 可稍息否 @弹吉他的胖达 @猫之初性本熊 ,我不是大V,晒生活要多那么一丢丢,我晒过车,评过车,mateXs上市的时候入手写过一篇烂评测,用mate30pro、p40pro,mateXs雄辩过5G手机日常使用根本一点都不神奇,这几个人几乎是压根就不晒。
我对天发誓,我这生活里面基本没有一分钱是从知乎上赚来的。。。
我在知乎上骂喷子,怼果粉,踩美粉,和精日大战三天。写过很多科普民国时期尤其是北洋时期的回答,写过国际局势,写过各种史地政科普,写过西游红楼的解读答案。
但是,我从知乎赚的唯一一笔钱,是从沐浴露上赚的。。。
没超过500,唯一一笔知乎收入。。。
当然我看了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的答案,觉得我还是挺厉害的,毕竟恰到了三位数的钱,所以来得瑟一下。
曾经和某个知乎大V面基,请我吃兰州拉面给我加了个鸡蛋,然后他自己舍不得再加个蛋,太凄惨了。
按照知乎自己的说法,知乎用户3亿多,付过费的用户也才600来万,付费比例50分之1,日流水70万,付费用户人均一天让知乎赚个1毛多。
哪怕给大V翻5倍,知乎只抽20%,人均5毛,一个百万粉大V理论上每天就能有一万人民币的收入,但是绝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只会给一个大V付钱的,即使假设3亿知乎用户的前1000的头户用户才有资格分享收益,那么就是一天10块钱,一年在知乎也不过3000多。。。。
2019年的中国付费游戏玩家人均花费960元/年(包括网游,氪金手游和单机游戏),按这个标准来看,知乎用户一天一毛多,一年40块钱的平均付费。。。。。。
在知乎,本ID:
今年截止目前的阅读量大概是接近4000万。
收入:
1,发了个品牌任务的稿,约2500。
2,带货测试了一下,分成合计,450。
3,咨询4次,到手100左右(苹果渠道扣费了)
4,赞赏大概260元。
合计:3310元人民币。
剩下两个月,离百万相差的大概99.7万估计很难完成了。
等明年吧。
按题主的定义,勉强也算是个v。
收入,确实是有一点,一个月好物推荐能赚个几百,偶尔有个上万赞的回答,大概能有几块钱打赏,参加知乎的活动也能分个几块钱。偶尔做个知任务,加起来一年收入大概能过万。不过考虑到自己每天在知乎上投入的时间,这点收入其实也不算多。
至于直播,没那个条件;live和付费咨询,感觉自己没这个专业水平;盐选专栏,没人找我写;知+广告,基本上都跟回答的问题不对路,会被系统判定违规。这些饭都恰不到。
主要反驳下面这个回答——
确实试过在头条上转自己知乎的内容,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发现被别人不打招呼转载以后,可以投诉他们,看看战果——
同样一篇内容,知乎上五千多赞,应该也算高赞了:
头条上,阅读量也就比我知乎的赞数多一些,即使是这样,在我头条的文章中,这已经算是阅读情况不错的了。
还有更夸张的:
转到头条上,一篇阅读量差不多只有知乎赞数的十分之一,另一篇压根就不给过。
然后是百家号上的情况,那就更可怕了。明明是自己的文章,被别人不打招呼全文转载,申诉了不但不删掉,自己的文章也无法审核通过,emmm……
类似抖音、头条这样基于大数据推送的内容平台,内容能否得到关注,很多时候纯粹是靠运气的。比如下面这几篇文章,其实都属于一个系列,在知乎上也都有上百赞,阅读量相差不会太大,但是在头条上,这几篇内容的阅读量相差就很大。总不能说,喜欢南太平洋饮食的人要比对东罗和绿罗饮食的人多好多倍吧?
知乎上的内容,长尾效应比较强。热门内容固然受人瞩目,但即使是非常冷门领域的回答,几年后也可能被有缘人发现,甚至借机重新火一把。在这里,你不必时刻追逐热点,只要认真写,质量过关,或早或晚都会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在其他平台,作者们都不得不追逐热点,把自己训练成目光敏锐,反应迅速,领域垂直的内容输出机器。
相对于这些平台,知乎的社交属性比较强,知乎上的创作者,是有人味的,也是比较任性的。通过知乎的关注,你能够得到一张虚拟的社交圈,从中了解到这些你关注的人,到底在关注些什么?
这也就是我最初来到知乎的理由。不为流量变现,而是为了愉悦的分享自己的见闻和见解,并从中收获读者的讨论和认可。在不断发现和完善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见闻。
所以你能看到,知乎上有不少高质量的长篇大论,哪怕作者并不能从中得到多少物质回报,但ta们还是乐于挤出时间,完成这种看似没有回报的分享。
不过,光靠情怀,终究不能长久。看着一个个莫名崛起的网红,看着靠挑拨舆情月入百万的自媒体,看着一个个到处抄袭却过得比原创还好的搬运工,甚至看着入驻知乎,刚发几个视频就有几千粉丝和不少收入的网红。创作者也要恰饭,在各种流量变现的诱惑之下,看看自己在知乎上的投入和产出,难免会有些惆怅。
不患寡而患不均,比起其他平台的内容创作者,知乎大v的收入也许确实少些。如何优雅的通过内容得到回报,这确实是个问题。
本人靠着纯扯淡,扯了四万多关注过来,应该符合你的大V条件。不过年入几百万就想多了,年入个几百块我想我还是没问题的。如果扯淡都能年入几百万,我还天天吃那个剧组盒饭干啥?
两年过去了,又涨了4万关注,现在8万多了。赞同100万,阅读1亿了。这两年知乎上一共赚了200块,还都是活动激励金和回答付费问题。
说好当知乎大V能赚钱的呢?
这些年最开心也是最悲伤的时候,就是有人在B站上我担任撰稿的纪录片的那一集里刷“百万年薪文案”。
现在不但年薪远远不够,而且类似的纪录片合作机会也没有等到第二个。
做的喜马拉雅也没什么人听……
而且知乎我待这一领域的爽文也越来越多了…内容好的答案未必能排到前头……
还是先把自己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