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第一件事,就是要缩减一半的产品数量。紧凑级的A-Class、GLB这些车以后都不需要了。让C-Class重新变回入门级。守住最关键的品牌要素之一:定价门槛。商品不贵是不可能塑造高端品牌的。
十年前,BBA是都不屑于进入入门级的紧凑市场的,这部分蛋糕被留给了大众丰田这些更规模化的品牌。但三家的老板似乎不约而同,在非常类似的时机陆续进入了这些领域。初衷是扩大销量、增加份额和利润。但这样做其实伤害了他们长期最强的法宝:品牌。
如果奔驰不下决心在这方面做减法,却想要让奔驰变成比宝马和奥迪更高贵的金字品牌,其实很难。
在发布中提及的强化子品牌,比如迈巴赫、AMG和G(没错,G系列会成为新的昂贵子品牌,而非一款车型),对于集团高端化有一定意义,但我会感觉:在这个技术转型的变革时间窗口,还是去开拓战线,不太能理解。
非常讽刺的是,技术是每个品牌最喜欢拿出来作为支撑卖点的。但实际上品牌比技术,对BBA更加重要。发布会上的PPT里,最核心的一页是六根柱子。品牌高端化是第一根,技术创新屈居第五,仅仅排在节约成本之前。细节透露出心思。
这和茅台酒和五粮液以及其它的PK是类似的,从来没有人能从技术和科学上证明茅台的产品体验或者科技含量更好,茅台赢在塑造了独特而高端的品牌。奢侈品的品牌营销课程是单独开设的,不同于普通品牌营销,就因为它有许多特殊性,在许多事情上甚至与常规营销背道而驰。
个人从PR稿背后的解读是:
1 奔驰的股东和管理层可能已经清醒的看到了(比如通过EQC这个项目),下一代汽车科技竞争中,想要和来自硅谷和上海的对手PK,靠技术取胜恐怕不是奔驰的唯一选项,品牌才是老欧洲最大的资本。从0到1的原创发明PK不赢全球科技中心硅谷,从1到N的快速跟进和人力成本、市场规模拼不过中国人,欧洲人的机会其实是从1到3,如何把价值一元钱的山东烧饼卖出价值3元钱的意大利披萨。
奔驰在塑造高端品牌上,还是有很多优势的。虽然Apple Watch改变了手表市场格局,但没有改变的是:全世界的大部分有钱人,依然喜欢戴一块不智能的劳力士。就像全中国的大部分有钱人,请客就要喝茅台。
2 奔驰和宝马、奥迪一起携手加入了年销量200万台豪华品牌俱乐部,规模领先所有其它对手。这是目前的美好局面,但这个局面会逐渐造成人们心中「BBA」三个人平起平坐的现象,削弱奔驰「the best or nothing」的独特地位。
这就像KFC在美国比麦当劳品牌力差太多,但在中国市场通过长期对标和捆绑麦当劳,营造出洋快餐两兄弟的感觉,品牌价值区别就不太大了。
如果奔驰真的敢下决心,干掉紧凑级产品线,从C-Class起步,就可以达到脱钩宝马和奥迪的目的,埋葬「BBA」这个其实寿命并不长的流行词汇。
干嘛要做BBA中的领头羊呢?为何不做唯一的梅赛德斯?到时所有用户都会说:「看,奔驰比宝马和奥迪高端多了,起码不会拿着Golf这样的平台复刻一台A3出来。」。
这会比较像华为Mate品牌几年前在手机领域所打的牌:坚决不碰小米、Oppo和Vivo,所有的对外包装都剑指iPhone,最多偶尔摸一下三星Galaxy系列。其实在Mate品牌刚提出时,华为手机的品牌影响力是这些国产大牌里最差的。但当初的战略和相应的坚决研发投入,最终做成了高端的Mate。当初批判Mate系列广告画面用老外、不自信、崇洋媚外、发布会总是去欧洲先发、定价过高不合理、性价比低的朋友,需要理解「品牌塑造」是一个目标无比坚定的长期持久战,而不是灵活多变的短期遭遇战。
3 当然,从现实因素来看,奔驰主动砍掉低价小型车阵容,不太现实。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大集团,很少在彻底遇到危机前,对自己做减法方向的手术。各种太平时期的手术都是加法。这次也不例外,更多是要增强G、AMG、迈巴赫等子系列品牌的自由度、规模和溢价。
乔布斯老爷子当年重返苹果时所做的事情,显得像是神人的举措。把危机中的苹果,数十款产品线砍的只剩下4个产品。这是不符合普通人常识思维的,本来集团收益就很差,大砍产品线,收入预期不就更低了吗?但事实上,因为聚焦和杰出的产品,苹果后来变得非常伟大。
个人实在看不出,从生意本质来讲,任何一家汽车公司搞出几十个车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尤其是在已经搞出了几十个车型之后还要再多做几个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也许意义上让工程师们显得很忙碌,让营销部门的高管和预算能够数量翻倍,让这一任CEO任期里这个品牌又有了几个first-ever的产品铭牌。
我说的不一定对,毕竟只是一种局外人的猜测。但这里跟大家说另外一个历史小故事。
多年前,我曾经在一家欧美大集团车企的内部会议里,看到全球最高层的战略文件:虽然PR和品牌层面对外一直宣传自己技术高、产品好、价格亲民、全球用户都喜爱。但真实的战略思考就是——主品牌未来恐怕无力和东亚的对手(指日本、韩国和中国汽车品牌)拼成本和效率,所以最佳出路就是从规模化的品牌逐渐过渡去做类似Mini这样的带有更强情感体验和设计感的品牌。
如果你去看这个品牌最近十年的产品变迁,就会发现:有时候,这些做战略的人并不傻(尽管有时候看起来很傻),他们提前看到很多5-10年之后的事情。他们关起来们说的,永远比市场公开对外讲的更写实和残酷。
上海名媛刚说开奔驰宝马的都是穷B,奔驰这边赶紧提升品牌定位以摆脱“穷B”这一阶级…(大雾)
这个提问相比原文有点断章取义并且夸大本质了,但要说奔驰想强化品牌的高端形象那还是有这个意思的。如今奔驰旗下的品牌系列就是代表传统奢华的迈巴赫,代表德式肌肉车的AMG,代表新能源智能化的EQ,还有独立的特权代表G。
我和 @一苒 的想法类似,如果选择了拥抱下沉市场,那么高端群体必然在做选择的时候产生犹豫。
这让我想到了比亚迪。
比亚迪是一个从底层的山寨市场一步步爬出来的主机厂,它有非常大的下沉市场基本盘。
如今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已经是顶级厂商,一心想通过强大的电池技术来拔高自身的产品定位,但长期被30万的价格卡主。
比亚迪唐EV,顶配售价30万出头,7座,续航里程500+,颜值设计也很棒。在我看来,唐的性价比是很可以的,因为如果丰田大众出一款类似的车型,卖到50万是很正常的操作。但这样一个很有性价比的车在路上却很少见。反而价格更贵、空间更小的蔚来ES6更常见。
为什么呢?普通汽油版唐起步价只有12.99万,一台纯电的唐能买两三辆入门版的唐。花30万的钱开着看上去十多万的车,我想不会有人可以消费“理性”到这种程度。
奔驰有一些属于主要在贩卖logo的车型,虽然这个车的产品力只值十几万,但毕竟带着用奔驰logo可以打银手镯的光环,所以二三十万能买到一台大奔,很多人也是开心的。
在相似的思路下,奔驰也把AMG进行了品牌扩展,从原来的45、63系列入门又多了35、43这样的标号,甚至A35L AMG更是最早国产的豪华品牌性能车。虽然赚了钱,但不得不说对AMG品牌是有一定损害的。各地AMG车友会也赶紧发消息说A35我们不欢迎。
长期以来,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们一直作为整个行业的技术标杆来更新产品。比如奥迪的冲压、Quattro和大灯技术,宝马的发动机和底盘调教,奔驰的DLP大灯和豪华设计,沃尔沃的安全性,雷克萨斯的混合动力和东方设计…
这些品牌的销售逻辑还是很朴实的一分钱一分货。大家来买这些车是因为这些车追求品质、设计、驾驶体验等等,其中很多特质是十几二十万的车给不了的。
但如果要打造像劳斯莱斯、宾利这样的奢侈品牌,所谓的luxury brand,那么品牌逻辑又有些变化。
奢侈品的核心是“我和你不一样”的疏离感和优越感。所以我们总能在各种奢侈品的宣传海报中看到类似真我、性情、本真这类的口号,表面上是解放的天性追求自我,实际上是用价格筑起名为个性真我的壁垒。
在三十而已的合照里,贵妇们挎着爱马仕的包,并悄然建立了贵妇圈的门槛。
汽车圈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少听到劳斯莱斯和宾利会宣传自家汽车的性能,只会看到手工打造、和对奢华材料的挑剔。
比如一台劳斯莱斯用了9张专人精心饲养的斯堪的纳维亚公牛皮,每张牛皮只用其中最精华的4平方米…其余的地方依然是很好的牛皮,但顶级品牌就是会高贵的把它处理掉。
金色的腰线,只有一位英国的老师傅可以手工画出来,天底下独一份,别无分店。
所以一台顶级豪车,背后是巨大的人力合作以及豪横的浪费,代表着这台手工打造的车和那些流水线上追求效率与物尽其用的工业品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顶级豪车营造的“我与你不同”的疏离感。
可以看看华为,它也是从运营商充话费送手机的下沉市场一路过来的,但现在最贵的手机可以卖到上万甚至还要抢购、加价。因为华为选择把下沉市场交给自己的副牌荣耀和nova,自己只做3千起步的产品。所以现在很多人才会把华为这个品牌和苹果、三星相提并论。
最后我还想到一点,就是人口问题。
现在汽车产业的边界越来越广,电力、人工智能和传统的主机厂、供应商都是这个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德国的人口其实很难支撑这么大的产业规模……品牌大旗可以说是德国主机厂们的手里的底牌。
劳斯莱斯和宾利都要靠宝马和大众输血才能维持运营,奔驰把手上的金饭碗砸了去要饭???
魔兽争霸和魔兽世界里的熊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