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学的挺多的。
就是写文章离题万里。不知所云。
大家给我挪个地儿,我是个语文老师。
这篇作文就是典型的零分作文,在我眼里只有这样的老师会给正常分数:对语文和文学没有任何兴趣、没什么阅读习惯,不得已读了汉语言文学毕业不当老师就失业,平时教书也知道劝学生们多读书,但因为自己就不读书,所以也不知道读过书的人写的东西是什么样,于是认为这篇文章材料丰富有文采的。
内容方面,有的朋友说议论文必须观点给出来(或者强调先给出来),我第一个赞成。不是说非要按常规考场作文格式那种开门见山或者装模作样来个引入,但你一定是有跟人讲道理的姿势才对,上来就丢素材的议论文有没有,当然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但人家有没有观点,很明确吧。
其次是材料本身,作者刻意追求四字一句的写法,妨碍了很多正常讲述的动作,用课堂外的话说,为了装逼而装逼,最后连话都没说清楚。这一点跟在树上那孩子倒是各有所长:那个是屁大点儿事翻过来倒过去地说,这个是以为自己能长篇大论但什么屁事都没说出来。
说一个古文常见的议论套路:古人讲故事也好铺陈历史也好,都是带着主观倾向的,过去说“春秋笔法”,往简单低端了说,就是用些带着主观色彩的词,把素材往自己观点上扯。学不会这个,完全没必要学这种写法。因为字数限制,古人的议论一来高度凝练,二来不知不觉。作者这篇文章连夹叙夹议都做不到,就更不用谈用古人姿势写议论文了。
举个例子,如果谈大智大勇,我直接拿项羽举例,前面破釜沉舟分封诸侯是正面,后面可以笔锋一转说他“义气匹夫,自刎不顾,父老抱憾,刘季扬长”(胡乱一写),同一个人因为有了大智大勇于是成功,过不去心中的匹夫之志匹夫之怒所以不愿卷土重来,这一段立马就有一点历史评论的气息了,不需要再多议论,故事讲完了,你的观点也出来了。
最后再说一下,即便作为单纯的材料堆砌,本“文”也是不合格的。第一段里韩赵魏齐勉强可以并列,但重用王翦明显和其他几个不能成为并列关系,顶多是勉强作为因果关系,可以放在最前或者最后,易水犹寒同理,而且也不能和王翦那个并列,如果要借用或者化用,多背两首诗,背到《春望》第一句就有现成的:燕山尚在,易水犹寒…铺陈开来,历史感会更厚重。铺陈也是一门传统作文手艺,作者一写韩地设郡,专业老师就看出来可能他不知道韩国首都叫啥。
手机码字,没法看太细,就不再一一举例了。总之这是一篇从任何角度来说都谈不上合格的作文,唯一不错的是字迹清晰工整。
多人相邀,不容不答。
文字游戏,何值一夸?
言辞空洞,行文聱牙。
读无韵角,书显拖沓。
四字堆砌,辞乱如麻。
逻辑不顺,论证抓瞎。
词不达意,句不成话。
流水记账,重点是啥?
卖弄风骚,附庸风雅。
好高骛远,呕哑嘲哳。
古千字文,小儿呀呀。
不做教材,只教说话。
了无格律,难登大雅。
依何功德,妄自尊大?
朝代年表,轻松易查。
堆词叠句,难称才华。
议论文体,论证为佳。
开门见山,紧密无暇。
文风如此,瑜不掩瑕。
切勿模仿,误人到家。
踏踏实实,一笔一划。
夯实基础,才叫最佳。
想吾少时,亦擅风雅。
格律整齐,韵脚必押。
洋洋得意,自觉甚佳。
交予老师,静待其夸。
老师颦眉,批字八下。
作文首重,好好说话。
今观题作,平淡无华。
拙作鄙陋,君在吾下。
我有一言,望兄明察。
既有大才,何必浪夸。
直抒胸臆,文采必佳。
徒劳卖弄,画龙为虾。
以文害意,而这个“文”也不怎么通。
这种东西让喊麦主播来,可以临时发挥一晚上。对此类文风有兴趣的,一定要好好看看韩愈。
多看几遍,就知道自己多幼稚了。
不是编辑,回答不了,看在点赞的份上不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