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Bank,轰空边,带着浓郁的潮州乡下口音,香港人如此亲切地称呼汇丰,仿佛把它当成一只尚未抽出泥潭的大腿,紧紧地抱在怀里。把每个月微薄的薪水存进去,如获至宝地收到一张Premier Card,与人吃饭时,故意拿出来结账,完了以后悄悄去提款机排队,假装取款,顺便查一下账户收支明细,核实一下是不是搞错没有。
汇丰不重要,倒不倒对任何地方都没有意义,美国巴不得它早点死,欧陆银行都故意疏离它,不经意散布它不过是家中国人的银行,大陆商人一见那红包里打着红叉的Logo,就苦笑地浮现出殖民地、买办、两边坑之类的词汇,很丰富。
过去了,都过去了,连反殖民浪潮都过去了,殖民地银行的模式还保得住吗?“环球金融,地方智慧”,五花八门乌七八糟的交易,你搞得清实质,说得了来龙去脉吗?不然就会成为“环球洗钱,各地被罚”的经营宿命了。
趁早分拆吧,还值点钱,不然就清盘了。
补充:
关于汇丰在HK的统治地位,用2019年的数据举例(美元):
贷款规模:汇丰1.03万亿,渣打2685亿,中银香港1729亿
收入:汇丰561亿,渣打150亿,中银香港102亿
税前利润:汇丰133亿,渣打42亿,中银香港50亿
汇丰的三利润来源已经在这篇中分析过了,国际银行和市场的收入占比24%,即便单独拎出来这一部分,已经可以和渣打和中银香港的全部业务一战了。况且,涉及国际业务的也并不单纯是这24%,另外的个人银行和商业银行部分,其实也都包含部分国际业务。
中农工建中其实绝大部分收入都在内地,这里单说中银香港是因为它也是发钞行之一。至于剩下的,比如DBS、东亚、大生等等,在汇丰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 原答案 ——————————
汇丰在香港的确是根深蒂固,贷款规模比其他银行加起来还要多,如果倒闭了,那么影响肯定是巨大的。
不过,这种影响可能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首先是市面流传的汇丰相当于香港准央行,掌握发钞权的说法,那简直就是个笑话。
发钞行=央行,这种逻辑在香港并不成立。
香港是联系汇率制度,跟美元挂钩,所以港币就等于美元。这种制度下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自己的金融政策,只能跟着美元走。发钞行也没有权利发钞,只是一个代理机构而已。你想发行港币,你必须要往金管局存入相应的美元。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知道吧,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不能同时满足。香港对美元汇率固定,资本自由流动,满足了这两点,自然也就没有第三点——独立的货币政策。
所以香港也不会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因为你想发行港币,你手里必须要有对应的美元交到金管局才行。这也是为什么香港金管局的外汇储备足够多的原因,而这也让香港在98金融危机的时候挺了过来。当时中央虽然承诺提供支持,但是最后并没有用上,香港自己的外汇储备就够用了。
汇丰手里的贷款、保险和其他本地对公业务,其他银行都可以代替,服务上可能会有细微差别,但是并不大。
真正代替不了的,是汇丰的全球业务能力,这也是汇丰的最大收入来源,详见
而这部分,主要影响的是内地企业。香港的老寡头们,海外早就有了自己的关系,对汇丰的依存度并不高;而香港的新企业,大多数都扶不上墙,目光就只停留在香港的一亩三分地上,也依存不上汇丰,反而会被其他银行的优惠所吸引。
而作为飞速发展的内地企业,有海外融资和扩张的需求,他们的首选一直是汇丰。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有个问题就是,国内贷款的话,国内银行对于企业海外的运营无法掌握准确信息;而国外银行又不熟悉国内的企业运营状况,不肯贷款。
这个时候,深耕中国多年,分支遍布海外的汇丰银行就成了首选,而渣打和中银香港在这方面跟汇丰比,就是渣渣。
尽管有华为公主事件,但是汇丰的好多业务,还是其它银行做不了的,短时间内无法替代,汇丰还是内地企业的唯一选择。所以我一直认为,汇丰进不了名单,因为影响太大。
而华为公主事件,汇丰并没有其他选择,美元就是国际性银行的命根子,换成其他任何一家香港银行,如果美国用美元威胁,它也没有办法。前段时间美国制裁香港官员,中资银行也一样得乖乖遵守。
综上,倒闭是肯定不会倒闭的。但是如果倒闭,受影响的,并不只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