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运动项目注定是有门槛的
你去发个“为什么现在马术圈变了味道?”试试?
不追求高配置,只要求设定合理,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太可能达到的,所以relax
记住了,盆友:
任何一个以价值观或者共同爱好集结起来的圈子,最后都会以阶层划分变味,而阶层划分最直观的办法就是利益划分,所以圈子的终焉,尽是铜臭。
如果把某种爱好兴趣比作新鲜食材的话,货币价值就是氧气,食材再鲜美,终究会因为氧化而变质。
这里边又分好几种情况。
头一个是以利益博话语权的。
比如大家都因为兴趣,从天南海北谁都不认识谁,加入一个圈子。初期很纯粹,都是讨论圈子的核心内容。
但有内容存在,就有不同的观点和派系存在,就有见解相左的情况产生,而人们又是由于非交易关系进的圈,那怎么确定哪种意见是呼声最高的呢?
那就比谁投入多吧!如果圈子里有该领域公认的专家,则以他为准,因为人家投入的是时间成本,甚至本身就是人家的专业。
而大部分圈子是没有这种KOL的,于是在该圈核心价值舍得投钱的人,顺理成章就是KOL,讲话的分量会有高权重效果。
比如你说的骑行圈,就是这个情况。用高价的专业级装备,烘托自己的专业级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圈子里确实有业内大咖的存在,可以零成本得到话语权,但他们往往正是把圈子内消费主义抬一把的推手,你得注意分辨。
二一个情况是用利益表忠诚的。
比如说一些圈子对某人或者某物中意,不过该人或者物属于非卖品,那么圈内人士就会通过间接的,近似于捐款的行为,在圈内表达自己的忠诚度最高。
类似一些明星的粉丝圈;或者一些众筹游戏的粉丝群初期打款的行为,都近似于这一类。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消费行为,用货币支付得到情感收益,只要别发展成宗教式的狂热分子,一切都还好说……
三一个,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圈内人士感情粘度,为自己牟利的。
这一类通常先会把自己下沉,俯首甘当普通群众,然后在圈子里找客户。
类似朋友圈的微商,类似同事圈里兼职买保险的同志,都属于此类。
这个情况本质上是符合情感货币率先支出,用来换取市场货币的行为,从商业道德上……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情感支出也算是服务的一个品类,只要别整假货坑熟人,一切好说。
总而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主角和群演,这一切角色安排,在商品时代,终究要靠价值证明来实现。
我甚至在京城的小猫咪收养圈子里,看到过谁家收养的多,谁就是圈内一咖的案例。
这可是性质近乎慈善的圈子啊!最后也是逃不过规律。
所以呢……在下一种新的价值衡量物出现,并且被全人类认可之前,当下一切圈子里的基本法则,也就是酱紫喽……
看多数回答,这不装逼现场么?这不完美的展示了变了味道的模样么?
问你为什么骑行圈变了味道,不是问你骑行怎么装逼能装的让别人舒服。
不是问你啥装备多少钱
家住牡丹江小城镇,回老家创业,做农副产品
闲的慌
两个月前买了个小日本的自行车
在网上看了下公路自行车,捷安特,美利达
便宜的花色不喜欢,好看点的买不起
让朋友帮买了这个玩应
买了头盔,手套,尾灯,前灯
锻炼了一个月就骑自行车去长春了
500+公里边玩边骑
这阵子骑行的路上
碰到过这种标语
我碰到过骑摩托的对我竖大拇指的
碰到过山地托着50多斤行李的
碰到过下坡违停的傻逼客车
碰到过挤我的大卡车
碰到过老头骑着十年前公路刷30公里的
也差点送命
这骑行,主要看风景、锻炼冒险或磨炼意志
腿好,这中国随便蹬,随便冒险(但尽量别拿小命开玩笑)
下坡记得刹闸别整到50km/h…
这骑行路上,我看到过几千的自行车,看到过1W左右的自行车,就是没看到过十几万二十几万甚至百万的自行车。
你猜他们干啥呢?
他们在充满红绿灯与拥挤人群的城市里
自豪和同行的骑友说:“我自行车百十来个”
那自行车多数时间都放在屋子里,
链条上锈迹斑斑…
最后分享下我骑行的风景,因为我做农副产品总得网乡下跑,通常就骑自行车过去了
雁鸣湖湿地
长白山山脉
去乡下试吃大米
你骑上的你的自行车,什么器材圈,山地圈,公路圈都和你没啥关系,
那些口口声声喊着圈子,器材,偶尔整几句English的人多半也是被人鄙视的其中之一。
不是圈子变了味道,是你自己不纯粹了。
有自己的自行车,那就是“蒙多,想去哪就去哪……”
你只是单纯看不得别人炫耀装备而已。
不管什么东西一旦成了圈,那就有了江湖,有了江湖就有江湖地位,要有江湖地位就要服众,最简单的服众的方式就是能人所不能,但是技术这玩意儿不能到处去显摆,所以最后一定会成为谁更舍得投入,简单说就是$$$……
骑行圈、汉服圈甚至粉丝团、网游公会都一样……
解决的方案就是出圈,迪卡侬买个山地车骑着玩不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