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韩信会打到一半就要其他人给他封王,路上动不动失期,最后决战的时候逼其他人给他分大块的国土,最后其他人一撒手,娘希匹,老子不反了,先打死你个棒槌
韩信为什么离开项羽?
兵仙固然需要韩信之才,却更需要刘邦。
七国之乱不是没有速战速决、打乱汉室阵脚,将战场引入关中、诱发天下异动的建议,执行了吗?没有。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它利害,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吴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推锋可耳,安知大虑!”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当初陈胜起兵之后,立即派兵西进荥阳、函谷关攻秦,西南攻武关攻秦,北上燕赵,南下九江。在陈胜调度下,起义军竟然轻松攻入了关中,各地民众纷纷响应,秦朝被迫赦免了骊山刑徒才集结起了一支可战之兵。这样在遭受意外重挫之后,各处出现了很多叛军,暴露出了陈胜实力、声望不够的缺点,这才最终导致局势失控。
从战略上说,陈胜比齐国叛军高明多了。
七国自有其韩信,惟不用耳。
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既成。
天下见兵仙之功,而后称兵仙之名。称兵仙之名,而后颂兵仙之计。故未有兵仙之名,虽兵仙当面,言不听而计不用。
夫惟太祖,先见兵仙之计,而后成兵仙之功。既成兵仙之功,而后传兵仙之名。故其择人,文得萧何,略得张良,谋得陈平,武得韩信,皆一时至选。
七国非无兵仙之计,然未成兵仙之功,无兵仙之名,故不用。
所谓“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尚质也。文不胜质,之谓君子”。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绘者绚丽之纹,素者深蕴之理。必先素描而后彩润。绘者之事后于素也。礼者郑重其事,事者成就之实。事者礼之主也。故礼后于事。
七国先名而后实,先文而后质,虽曰诸侯,其实土狗。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所以总起来说呢,除非韩信带着兵仙的光环去七国,否则白搭。
相比之下,人家周亚夫就很精明了。
条侯将乘六乘传,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孟今无动。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至淮阳,向故父绛侯客邓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使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制其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饷道。
七国打成这样,连周亚夫都感到意外,可见七国之乱完全被他们自己操作成了输定了的局面。